APP下载

景观美感视野下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形与结构优化刍议

2016-12-12李甜甜姜辽

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结构优化

李甜甜+姜辽

(【摘要】景观美感与旅游者的满足程度密切相关,美感度越高,旅游满意指数也越高,欣赏优美景观的过程即人与地的神形交融过程。本文从景观美感角度来探讨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形和结构优化,认为目的地系统的存在需要有一定的空间结构来维持,旅游目的地功能系统中的资源要素、设施要素、服务要素都需要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上。接着从景观美感视角出发,提取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分形要素,结合空间结构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相关性、聚集性和扩张性等特征,构建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形结构的景观、路径、景区与地域四大层次系统。最后,搭建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分形机制,并进一步提出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关键词】景观美感;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形;结构优化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6.03.011

景观美感与旅游者的满足程度密切相关,美感度越高,旅游满意指数也越高。欣赏优美景观即人与地的神形交融,在交融过程中达到美化身心,陶冶性情。不同学者对景观美感有过不同的探索[1],例如行为过程模式认为:人类偏爱植被和水域,和具有视野穿透的景观;信息处理理论认为人类偏爱探索复杂和神秘的景观,以及有秩序、连贯、可理解和清晰的景观。

自然界广泛存在着分形体,这类物体的自相似性能够产生有益于身心的信息流。旅游观光的本质是为了摄取独特的地理空间信息.增加生命系统的负熵流[2]。自然界的风景信息如何作用于人体?本文首先试图从混沌边缘理论、自组织临界性理论与大自然的1/f涨落的角度探讨景观美感,为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形与结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一、景观美感概述

(一)混沌边缘理论下的景观美感

混沌边缘理论是研究复杂科学的全新的复杂性理论。在混沌边缘上,系统的要素不会完全锁定于一处,也不会骚乱到解体的地步,而是在稳定与流动之间保持某种平衡,在有序与无序之间达到一种和谐。根据混沌边缘理论的思想,系统太有序或太混沌不是良好的状态,太有序会使系统趋于平衡而死寂,太混乱则会因无所适从而崩溃[2]。人的生命和心智诞生于混沌边缘,人类行为需要保持这种边缘性状态。旅游景点、景区、目的地都是有序与无序对立统一的整体,各种景观都依据一定的欧氏几何规则构造,无论亭、台、楼、阁或是小桥、流水、花园、树林,都是秩序的象征;另一方面,各种景观的设计讲究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绝不会棋盘式方方正正的排列,尤其是各种园林的构建。在景观内部雕绘自然,在有序中显露无序。将天工与人巧、混沌与秩序融为一体,使游客获取美景纷呈、赏心悦目的感受。

(二)自组织临界性理论下的景观美感

自组织的临界性理论是动力学系统自发演化的自组织临界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系统的时空结构会失去尺度,从而表现出幂律分布的时空关联。具体来而言,系统的自组织进入临界状态后,在时间尺度上会出现1/f涨落,在空间尺度上将形成分形结构。而1/f涨落和分形结构分别是系统处于自组织临界状态在时空上的表现。无论是高山、白云、红花、绿树,还是鸟唱、虫鸣、流水、清风,都是没有时空尺度的分形结构。当系统进人自组织临界状态时,1/f涨落和分形结构将会在时空上达到协调与高度和谐,这正是景观美感的原因之一。

二、景观美感影响下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分形机制

从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方面来讲,目的地系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空间结构来维持,旅游目的地功能系统中的资源要素、设施要素、服务要素都需要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上。因此,对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景观美感角度来探讨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形和结构优化,希望能为旅游目的地建设带来一点思路。

(一)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模型对比

冈恩认为一个完整的旅游空间系统是由吸引物组团、服务社区、对外通道和区内连接通道四大要素构成。其中,吸引物组团的吸引力决定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范围;内外通道状况分别决定景区和社区的可达性;服务社区的好坏决定旅游服务的质量[3]。冈恩的目的地模型是以景点和景区为依托、以服务基地为核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旅游空间单元。该模型强调旅游系统中要素间的协调发展,把旅游社区放在较重要的位置,突出社区和旅游吸引物的互动关系以及内外通道的作用,从要素组合的角度显示了目的地系统的开放性。

朱青晓把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概括为“三层次、七要素”。三层次是指从空间形态的点状、线状和面状三个层次。尽管如此,在具体的空间形式上,旅游目的地空间构成根据具体表现形式和功能可分为七个组成要素,分别是旅游区、旅游中心地、景点、景区、旅游线路、旅游基质、对外通道。在此基础,我们可以将旅游目的地系统总结为:以旅游中心地、景点和景区为结点,以旅游线路为内部连线,以对外通道为外部连接,以旅游基质为背景,以旅游区为整体的基本空间地域单元 [4]。

(二)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分形机制构建——对景观美感的响应

1.分形要素提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区域空间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入,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是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空间结构是将空间从区域中分离出来,加以抽象化,并借鉴科学的分析,不同学科的规划专家对同一旅游区的空间结构会产生不同的认识。本文从景观美感视角出发,对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进行分形研究,首先提取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的分形要素;然后结合空间结构整体性、相关性、层次性、聚集性、扩张性和动态性等特征,构建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形结构的景观、路径、景区与地域四大层次系统。

2.景观系统分析

旅游景观大多具有分形性质,分形能创造信息,是最好的信息源,能给人类以美的体验。从本质上讲,旅游景观是人类出于旅游的目的,对原生自然景观或文化景观进行旅游开发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景观,是游客旅游活动的生存空间和感知客体。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复合性旅游景观包括自然景观要素单元、人文景观要素单元和社会景观要素单元三大结构组分。旅游景观三大类要素单元的不同叠加,形成游客面前不同特质的旅游景观,作为一个特定的空间实体,它的三个组成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具有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具有审美价值整体系统。

3.路径系统分析

旅游交通线路是游客和景区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旅游活动开展的中枢,在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中发挥着连接的作用,对旅游者进入旅游目的地的难易程度实施影响。旅游交通线路密度、等级、连通性直接影响旅游目的的可进入性,影响游客的旅游感应距离,进而影响旅游目的地系统的空间分形结构。旅游通道线和游览线保证了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内部空间移动的顺畅。畅通良好的路径系统有利于游客流通,促进区域之间与区域内部的联系与往来,增强客流的辐射力与流通力,更有利于促进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4.景区系统分析

景区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系统。从内容构成看,主要包括资源、产品、市场和产业四大旅游系统。地球的时空差异造就了千差万别的分形景观,形成旅游资源,时问差异创造了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空间差异创造江河、山脉等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是由不同的景观要素、活动要素与服务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的情境空间,即一种精神产品,这种精神产品是由旅游景观和服务中的吸引力因素综合形成的一类情境空间。旅游市场是旅游产品交换的空间。旅游产业系统主要包括旅游产业组织、结构、产业关联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7]。

5.地域系统分析

旅游目的地地域系统是从旅游目的地宏观环境出发,主要涵盖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四个要素,最终目标是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外界环境是开放的,子系统需要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等外部环境对旅游目的地空间分形是通过一种外部虚拟作用力,推动旅游目的地空间演变的,这种演化往往比较缓慢,子系统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

三、分形机制下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优化模式

(一)以景观为中心的空间结构优化

王迪云[5]认为:旅游景观的空间系统优化需要在现代景观生态学的指导下,以生态、经济和社会为一体,自然、人文并重,开发和保护并举,兼顾当代和可持续利用。对于品味很高,又容易受人类活动干扰的景观,应按照景观生态学的理论,采用同心圆式的利用模式,区分核心保护区、外围缓冲区和游憩区等。核心保护区是要绝对保护的区域,具有景观生态、环境特色的价值,除了少量科研活动,需要进行严格的封闭式保护。对于抗干扰能力较强,或必须进行近距离观赏的景观,也必须控制游客容量,限定游客数量,并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防止人为的破坏。对于那些已经或快要泯灭的物种,但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和旅游观光价值,可根据文献记载,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恢复和重建。

(二)以旅游线路为纽带的空间结构优化

朱青晓[6]指出线路设计应本着主题突出的理念,将性质相同或有内在联系的点有机串联起来,通过深入挖掘其文化底蕴,大众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从而与其它类型的旅游线路区别开来。并根据市场、中心城市依托、产品合理等原则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旅游线路,以满足不同游客全方位需求。对于国家级旅游精品线路和特色旅游线路,其串连不是绝对的,线路方向也可互逆,交通方式也可组合,线路节点增减回旋余地有很大,亦可根据市场发展和新景点的出现,灵活安排及时开发新线路或更改己有线路。

(三)以景区为基本地域单元的空间结构优化

旅游景区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是旅游目的地系统要素的空间组合,以旅游景区为基本地域单元的空间综合体对整个地域的空间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作用[8]。建设高等级旅游景区是优化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所必需的,在大尺度高级别的旅游景区内可以搭配中小尺度的特色小旅游区,同时结合资源特色、市场特征组织开发一批具有高集中性、相似性和独特性的,空间分布不连续性的特色旅游景区[9]。

(四)以目的地为地域完整体的空间结构优化

从全息理论角度看,一个完整的旅游目的地地域系统应包括景区内外的所有信息,而景区内景点、景观的布局设计又可以体现出这个地域的文化特征[10-11]。合理的旅游目的地地域空间结构能够实现目的地功能协调和效益最大化,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样性和全方位旅游需求。目的地空间结构优化应考虑地域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加强旅游目的地核心空间、过度空间、边缘空间联系和合作,进而达到旅游目的地完整地域空间的生态和谐、事态和谐以及心态和谐[12]。

四、总结

本文以景观美感作为研究的基本切入点,通过分析景观美感的思想实质来探讨旅游目的地的空间分形与结构优化。文章首先对国内外比较典型的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模式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得出空间分形要素;其次构建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分形机制,并对各子系统作重点阐释;最后提出景观系统、路径系统、景区系统以及目的地地域系统的优化模式。另外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对理论深度挖掘不足,在一些方法的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再加之笔者能力所限,感到有一些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化研究,愿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期能对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理论的研究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谢花林,刘黎明,徐为. 乡村景观美感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 2003,23(3):423-426.

[2]陈彦光,王义民. 分形、1/f涨落与旅游风景地的美学实质[J].大自然探索.1999,18(69):51-54.

[3]朱力,郭成.黄山旅游地域空间研究[J].城市规划.2002,26(12):49-54.

[4]朱青晓. 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模式探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3):57-60.

[5]王迪云. 南岳旅游景观系统分析与调整优化[J].经济地理.2005,25(1):135-138.

[6]朱青晓. 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D].开封:河南大学.2005.54-57.

[7]张林.旅游地域全息开发理论与实证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2.9-16.

[8]刘名俭,黄猛.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体系构建研究——以长江三峡为例[J].经济地理.2005,25(4):581-584.

[9]张述林,姜辽,高鑫.耗散结构理论在跨县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2):83-87.

[10]熊明均,郭剑英.西部古镇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开发模式研究[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3):76-80.

[11]曹诗图,沈中印.长江三峡旅游文化开发战略构想[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2):78-81.

[12] 姜辽,潘雅芳,张述林,毛长义.全息理论视野下旅游目的地空间系统的发展思维——以城乡交错地重庆市璧山县为例[J].旅游学刊,2009,24(5):20-25.

猜你喜欢

旅游目的地结构优化
扬州旅游目的地网络口碑调查分析
庐山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定位与设计
基于Hyperworks Inspire的结构拓扑优化设计
中韩贸易结构优化策略探析
医疗保险制度的经济社会效应和结构优化探究
服务贸易结构优化路径研究
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社会心理承载力分析
大学生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