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困境及超越
2017-03-31熊孝梅
【摘要】本文论述当前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面临着复杂的挑战:国家层面对班主任专业发展缺乏目标导向、班主任个体对工作缺乏内在动力、学校缺乏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学习与实践平台等,并提出建立县域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是超越困境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农村 班主任 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1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行各业纷纷走上了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教师行业也不例外。近些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给教师职后培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大规模的中小学一线教师职后培训活动应接不暇。然而,这些培训主要以理论学习、经验介绍、课堂观摩为主,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方式形式化,缺乏实践操作环节,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培训效果差强人意。班主任培训也不例外,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的效果更差。当前,农村大量留守儿童存在、家庭教育缺失、家校沟通不畅、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农村班主任需要对学生投入更多的创造性劳动与情感关怀,其专业发展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那么,当前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究竟面临哪些困境?
一、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困境
(一)国家层面对班主任专业发展缺乏目标导向
从实践层面来看,当前我国中小学班主任都没有经历过专业的职前培训,因为目前我国还没有哪一所高校或者高等教育机构开设有专门的班主任专业,因而也就不存在专属于班主任专业的职前教育,班主任的教育目标无从谈起。从整个国家来看,虽然有2006年6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和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这两个针对班主任工作的文件,确实从工作职责的角度对担任班主任教师的素质进行了规定,但并未涉及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具体目标要求。再加上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水平差异明显,班主任素质参差不齊,这样的现实差异对不同地区的城乡班主任提出了不一样的发展目标要求,这就需要各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为本区域的班主任提出专业发展的明确目标要求。
(二)班主任个体对工作缺乏内在动力
班主任对所从事工作的职业认同是其专业发展的个体心理基础。[1]班主任的职业认同度越高,其工作的激情就越高,对工作的满意度也就越高,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创造性也就越强。但是,农村中小学很多班主任是出于“养家糊口”的生存目的去做班主任的,一些学校领导不重视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就把工作当成“副业”;加上农村学生思想观念相对复杂些,在巨大的物质和精神压力面前,相当部分班主任对工作缺乏热情,大多是在学校领导的一再要求下才勉强担任班主任的。处于这样的职业状态下的班主任,无心教育学生,有的还会用消极不满、悲观失望、漠不关心的态度和行为对待工作,效能低下,这样的职业态度不可能使他们在工作中努力进步,更何谈想方设法使自己走上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三)学校层面缺乏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学习与实践平台
通常情况下,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培训往往是学校把班主任派到市里、省里甚至外省参加大规模的理论学习、经验交流、课堂观摩,缺乏实践操作环节和教育现场的实训,培训效果不佳。再加上农村学校所处地域分散、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畅、环境差异大,学生的情况更加复杂一些。大多数农村学校的教师人数有限,一个教师往往要承担多个年级、多个班级的教学工作,寄宿学校的教师还必须轮流管理和照料内宿生,班主任更是离不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工学矛盾突出,外出培训的困难可想而知。因此,农村学校的班主任培训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加强教育现场实践操作的实训,二要建立既不脱岗又能进行专业培训的学习和实践平台。这就需要建立校级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学习与实践平台。
二、建立县域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是超越困境的有效途径
反思我国当前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建立县域农村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是超越困境的有效途径。所谓县域农村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就是县域内十几个中小学一线班主任与高校研究者共同组成的以提升班主任专业技能的协作型团队。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为什么要建立县域班主任研修共同体。
(一)县域班主任研修共同体能够提供合理的目标导向
当前,我国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制度,在此背景下,全国、全省或全市范围内县与县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相对闭塞,而县级教育行政机构掌握着辖区内详细而全面的信息,具有协调辖区内信息沟通和组织各种力量的能力,承担着引领中小学教育改革的责任,这对于组建县域中小学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来说是绝对的优势。根据社会心理学家库特尔·勒温(Kurt Lewin)的群体动力学理论,一个人在群体中的思想和行为与其独处时有所不同,群体的影响力或作用大于互不相干的个体,群体成员的互动能产生群体动力,群体动力使个体原本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改变。据此可以确定,班主任个体会受到共同体中各因素的影响和整体环境的改造,共同体决定了班主任个人的行为和心理趋向,共同体的研修目标能影响班主任个体原有的行为标准。班主任大多希望与同行交流和分享他们的成功经验,其次是结合实践工作开展行动研究和探索,然后是系统的主题学习,这样更能促进他们教育观念的提升和工作方法的转变。[2]县域班主任研修共同体能够深入中小学一线教师所处的生存环境,了解他们真实的生命状态,理解他们的行为,注重参与成员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活动现场的氛围,从而制定适合本地班主任专业发展的活动目标、内容和方式,形成合理的共同发展目标,为班主任专业发展提供合理的目标导向。
(二)县域班主任研修共同体能够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
以往的班主任培训只注重知识技能的提高,集中且短期的培训总是将班主任视为预设的存在者,只看到班主任的普遍性,没有认识到班主任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现实、丰满的人,忽视对班主任个体情感方面的关怀,很难激发班主任投入深厚的情感,使其专业成长缺乏持久的内在动力。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类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依次排列。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的关怀理论认为,每个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理解、接纳、尊重和认同,关怀他人和被他人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作为一个社会人,每一个人都存在归属感,希望得到组织或群体的认可,想要自己成为其中的一员,追求群体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情感,希望得到关注和关心以及他人的尊重,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县域班主任研修共同体就是一个成员在生活中相互交往、思想上彼此碰撞、情感上互动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共同体的成员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小范围人群的互动能够深入成员的内心,关注成员切实的生存状态及内在需求,让成员能够真正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增加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每一个成员感受到自己是被他人用心关怀的,体会到自己在共同体生活中的价值,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通过互动增加积极的情感能量。因此,县域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成员间的互动是激发班主任专业发展持久的内在动力。
(三)县域班主任研修共同体能够提供真切的学习现场与实践平台
如前所述,农村学校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比城市学生更为复杂的问题,这就要求农村班主任不能纸上谈兵,必须走进教育现场。美国人类学者让·莱夫(Jean Lave)和爱丁纳·温格(Etienne Wenger)在《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一书中提出了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方式。该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抽象的过程,知识和技能必须在真实情境中经过反复地实践和运用才能获得。比如,你要学习游泳就应该下到水里学;你要学习开车就必须把车开到马路上学。以往那种纸上谈兵式的大规模理论讲座培训没有效果,而在小规模班主任研修共同体中,每一位班主任可以走进自己的学校、走进自己的课堂、走进自己的班级,走进实实在在的教育现场,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自然地跟一个个具体的学生进行对话,通过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发生的某个具体事件来获得情感体验和经验改变,更好地找回自我、认识自我,也更好地认识他人,从而实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小规模的研修共同体能够扎根于一线学校,提供在教育现实情境中的班本实践活动,让班主任向经验学习、向同伴学习,通过对比发现自我,在借鉴中激发认知,在交流中产生碰撞,在争论中升华思想,这样的学习与实践平台既可以避免枯燥的理论学习,又可以通过团队成员之间面对面的分享和交流、分工与合作,通过全身心、全方位、立体式的体验和借鉴,在行动研究中实现自我更新式发展,养成终身学习和自觉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类似于这种将理论贯穿于实际、具体的班主任工作中的培训才是一线班主任教师迫切需要的。[3]因此,县域班主任研修共同体能够提供真真切切的学习现场与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熊孝梅.农村学校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建议[J].基础教育研究,2016,(15).
[2]黄伟,陈晓萍.班主任培训需求调研及其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53).
[3]李伟,鲁帅,吴莎莎.农村中小学班主任最需要什么样的培训[J].当代教育科学,2013,(2).
(责编 周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