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蛋白偶联受体30和磷酸化AKT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2017-03-31吕健勇胡永斌
吕健勇+胡永斌
【摘要】 目的:对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生物样本进行实验室研究,分析G蛋白偶联受体30(GPR30)和磷酸化AKT蛋白(P-AKT)在肿瘤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并进行二者之间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2012年来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子宫内膜腺癌患者180例的活体组织样本和50例正常子宫组织制成蜡块切片,采用EnViSion免疫组化法和FISH法对每个标本中的GPR30和P-AKT进行其相关的基因阳性表达水平进行检测,观察免疫组化评分与FISH检测G蛋白偶联受体30和磷酸化AKT蛋白的高表达与基因扩增之间的重叠率,统计二者在不同的肿瘤组织中表达率,影响二者的表达因素及二者相关性探究。结果:GPR30和P-AKT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其阳性表达与FISH检测结果重叠率分别为74.5%、56.6%,差异显著(P<0.05);GPR30和P-AKT在正常子宫内膜中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子宫内膜腺癌内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PR30和P-AKT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组织分化程度、是否出现淋巴道转移及基层浸润深度有关(P<0.05);GPR30和P-AKT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且相关性较好(字2=14.08,P<0.05,Φ=0.2693)。结论:FISH法与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GPR30和P-AKT重叠率较好,GPR30和P-AKT与子宫内膜腺癌之间可能存在因果联系,且CPR30和P-AKT之间能够相互影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根据GPR30和P-AKT判断组织分化程度和基层浸润深度,在明确诊断上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G蛋白; 偶联受体; AKT蛋白; 宫内膜腺癌; 表达及意义
doi:10.14033/j.cnki.cfmr.2017.7.0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7-0044-03
子宫内膜癌属于发生于子宫内的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化,使得子宫上皮细胞的凋亡机制被抑制,从而使得部分异常子宫内膜细胞无限增殖,进而由于压迫和占位性病变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2]。一般绝经期前后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癌的概率较高,也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三大癌症同程度的阴道排液、阵发性腹部疼痛及相关身体征象。目前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科手术、放化疗、激素治疗及中医治疗。G蛋白偶联受体30属雌激素受体,与雌激素结合后释放AKT相关因子,使得AKT系统被激活。相关研究指出,AKT系统是促进癌细胞生长的主要系统[3-4]。目前临床上关于AKT信号系统的研究处于白热化阶段,而对与AKT与P-AKT之间的关系描述较少,而且对于GPR30与P-AKT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近1年来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生物样本进行实验室研究分析GPR30和P-AKT在肿瘤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并进行二者之间相关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1年10月25日-2012年10月25日来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子宫内膜腺癌患者180例的活体组织样本和50例正常子宫组织制成蜡块切片。子宫内膜腺癌患者活体组织样本中增生期内膜40例,子宫内膜增殖症34例,子宫内膜样腺癌106例。患者年龄31~68岁,平均(46.8±10.2)岁。所有患者均为初治患者,且有明确的生存信息和临床分期,所有患者手术切除的新鲜肿瘤标本经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后石蜡包埋,制成蜡块保存。所有样本均由两名以上专业病理医师确诊,排除其他恶性肿瘤并发,排除继发患者,排除其他重大疾病的患者。
1.2 方法
标本采集时应用FISH法检测并记录数据。应用EnViSion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患者肿瘤组织中GPR30、P-AKT,选用己知阳性的子宫内膜腺癌切片作为阳性对照,用PBS代替一抗作為阴性对照。染色方法如下:(1)脱蜡和水化,取每张4 mm厚的患者肿瘤芯片,将组织芯片置于65 ℃恒温中5 h;再将其先后加入到二甲苯Ⅰ和Ⅱ溶液里浸泡15 min随后将其放入C2H5OH Ⅰ和Ⅱ各冲洗5 min,在无水乙醇Ⅱ中再浸泡5 min;95%乙醇中浸泡5 min;85%乙醇中浸泡5 min;70%乙醇中浸泡5 min;蒸溜水中浸泡5 min。(2)抗原修复,取一定量的0.01 M梓檬酸盐缓冲液(pH=6.0)进行加热;将组织置于缓冲液中并置于加热箱中继续加热10~15 min;随后将其冷却,并用蒸馏水和PBs缓冲液冲洗3次,5 min/次[4]。(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蒸馏水配置新鲜的3% HA,室温封闭15 min以抑制内源性过氧化物酶,蒸馏水洗2次,5 min/次;再用PBS洗两次,持续5 min;应用山羊血清对标本进行密封,室温60 min;取出切片,继续用PBS缓冲液进行3次冲洗,共15 min;滴加即用型快捷免疫组化Max Vision二抗试剂,湿盒中室温静置15 min;PBS洗
3次,5 min/次;将其置于DAB中维持2~8 min,实时在镜下观察。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GPR30与P-AKT的高表达与基因扩增之间的重叠率
GPR30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其阳性表达率为58.8%(106/180),其中+28例,++69例,+++9例,而FISH检测结果显示GPR基因扩增率为51.1%(92/180),重叠率为74.5%(79/106)。P-AKT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其阳性表达率为58.8%(106/180),其中+31例,++52例,++23例,而FISH检测结果显示P-AKT基因扩增率为36.7%(66/180),重叠率为56.6%(60/106)。二者各个免疫组化间的重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二者在正常子宮内膜和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GPR30在正常子宫内膜中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子宫内膜腺癌内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中GPR30和P-AKT表达升高,即GPR30和P-AKT与子宫内膜腺癌之间可能存在因果联系,见表2。
2.3 GPR30、P-AKT与相关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GPR30和P-AKT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组织分化程度、是否出现淋巴道转移以及基层浸润深度有关(P<0.05)。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根据GPR30和P-AKT判断组织分化程度和基层浸润深度,在明确诊断上有一定的意义,见表3。
2.4 GPR30和P-AKT相关性研究
经过资料取证及统计学分析可知,GPR30和P-AKT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字2=14.08,P<0.05,Φ=0.2693),说明CPR30和P-AKT之间能够相互影响,见表4。
3 讨论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群体中最为第二大的生殖道肿瘤。有人以循证医学的方式通过Mata分析对几千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患病者的病因与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恶性工作环境有关。研究发现,孕激素与雌激素平衡被破环后,孕激素失去拮抗作用,容易增加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而究竟是孕激素还是雌激素是导致子宫内膜腺癌的主要因子且致病机制尚不明确[5-9]。目前公认的为“核转录效应”,即雌激素与其受体相结合后激发核内相关遗传物质发生转录,合成相应蛋白,促进腺癌细胞增殖。近期研究表明,除此机制外,雌激素还可以激活AKT信号系统,是通过与GRP30受体相结合实现。GRP30广泛的存在于人体,其与雌激素结合能够迅速的激活并促使AKT发生磷酸化即P-AKT,而P-AKT能够促进癌细胞生长。而关于GRP30与p-AKT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近一年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生物样本进行实验室研究,分析GPR30和P-AKT在肿瘤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并进行二者之间相关性分析。
GPR30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其阳性表达率为58.8%(106/180),而FISH检测结果显示GPR基因扩增率为51.1%(92/180),重叠率为74.5%(79/106)。P-AKT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其阳性表达率为58.8%(106/180),而FISH检测结果显示P-AKT基因扩增率为36.7%(66/180),重叠率为56.6%(60/106)。二者的各个免疫组化间的重叠率差异显著,如要进行多组间的两两比较需要进行SNK-q检验,说明FISH法与EnViSion免疫组化法检测GPR30和P-AKT重叠率较好;经过资料取证及统计学分析可知,GPR30在正常子宫内膜中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子宫内膜腺癌内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KT在正常子宫内膜中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子宫内膜腺癌内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PR30和P-AKT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组织分化程度、是否出现淋巴道转移及基层浸润深度有关;经过资料取证及统计学分析可知,GPR30和P-AKT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字2=14.08,Φ=0.2693),说明GPR30和P-AKT与子宫内膜腺癌之间可能存在因果联系,且CPR30和P-AKT之间能够相互影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根据 GPR30和P-AKT判断组织分化程度和基层浸润深度,在明确诊断上有一定的意义。
综上所述,雌激素能够与GRP30结合并迅速激活P-AKT通路,释放因子促进癌细胞增殖。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内二者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子弄内膜组织,且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能够应用于临床上对子宫内膜腺癌进行进一步诊断。
参考文献
[1]曲长萍.自噬相关基因ARHI、Beclin1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长春:吉林大学,2013.
[2]邹建平.Gankyrin、β-catenin蛋白与子宫内膜腺癌关系的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4.
[3]熊兵红.MiR-21通过PTEN/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结直肠癌侵袭转移的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4.
[4]王华英,沈磊,孙织. 40岁以下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的孕激素治疗-附六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28):237-241.
[5]王美丽,吴中明,敖第书,等.雌激素、孕激素对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阴性子宫内膜腺癌细胞系JEC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影响[J]. 四川动物,2012,4(9):638-640,508.
[6]胡艳艳.PI3K/Akt/GSK-3β和线粒休ATP敏感钾通道介导原花青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D].济南:山东大学,2013.
[7]葛新.G蛋白偶联雌激素受体介导子宫内膜癌细胞雌激素的非转录效应的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8]郭瑞霞,郭会敏,苑中甫,等. G蛋白偶联受体30和磷酸化AKT在子宫内膜腺癌中表达及意义[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9,12(4):881-884.
[9]刘姝,张辉,赵兴波,等.子宫腺肌病中PTEN和Akt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10(5):86-90.
(收稿日期:2016-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