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最薄的“刀锋”切入厚重的主题

2017-03-31刘静沙

新闻爱好者 2016年12期
关键词:国家战略刀锋针对性

刘静沙

【摘要】主题报道存在边缘化的风险。怎样保证主题报道的宣传效果?我们觉得,还是要处理好“两头”:一个是“上头”,要充分了解、准确理解“上头”的精神,这就是所谓的“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知政情;一个是“下头”,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看群众真实生活,看生动实践,用群众语言,这就是所谓的“走进田间地头找感觉”,知民情。只有掌握了“两头”,才能把大主题和小切入口相结合,才能把宏观把握和生活细节相结合,才能实现新闻的“效”。

【关键词】主题性报道;国家战略;吃透两头;针对性;有效性

主题性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重中之重。

这是因为主题性报道反映的都是重大事件,对准的都是中心工作,报道的都是重大主题,宣传的都是重要政策,唱响的都是主旋律,因而各媒体都会全员上阵,全员参与,重点策划,占据重要版面,延续较长时间。因而,主题性报道最能反映一家媒体的高度和水平。但也由于主题性报道在内容上带有重大性和严肃性,在形式上带有总结性和概括性,在功能上带有浓厚的宣传色彩,很多人对主题性报道产生了误区:一是主题先行。堆砌事例,生硬说教。二是粘贴标签。口号、标语满天飞,味同嚼蜡。三是空洞乏味。套话、废话连篇累牍。四是语言生硬。绷着面孔,拿着腔调,语言沉闷,读者难以接近。五是大而不当。看似“高大上”,实则“假大空”。六是不敢触及矛盾和问题。报道没有针对性,不能促进工作和解决问题。

正因为此,主题性报道很容易和公众舆论成为两个舆论场,很难保证新闻的“效”,甚至带来“主题性报道边缘化”的风险。

怎样保证主题新闻的宣传效果?我们觉得,还是要处理好“两头”:一个是“上头”,要充分了解、准确理解“上头”的精神,这就是所谓的“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知政情;一个是“下头”,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看群众真实生活,看生动实践,用群众语言,这就是所谓的“走进田间地头找感觉”,知民情。只有掌握了“两头”,才能把大主题和小切入口相结合,才能把宏观把握和生活细节相结合,才能实现新闻的“效”。

在这方面,河南日报《焦点网谈》当年做了一组关于“面”的系列报道。这组报道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主题重大,话题厚重。这一报道紧扣“中原经济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等国家战略,紧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政策,紧扣河南作为“第一农业大省”的基本省情,直面“农业大县、经济穷县”的矛盾和问题。二是切口很小,切入很深。这一报道从农业生产、粮食产业中“面粉”这个最小的入口、最关键的环节入手,连续推出了《“面”对河南》《“面”向全国》《“面”对挑战》《“面”临机遇》大型系列报道,整个报道接地气,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生动性,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大河论坛,该系列报道的主题帖点击量超过30万人次,回复500多条;这四篇稿子,不仅被河南日报考评委评定为A稿或者A+稿件,而且得到了河南省当时分管农业的副省长的高度评价;随后制作的《“面”对河南》大型网络专题,还荣获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并被报送参加中国新闻奖评选。这组报道是怎么产生的?当时为什么要策划这样的选题呢?

一、主题性报道:选题要大,要对准“重点”“热点”“焦点”

《焦点网谈》作为全国省级以上党报首开的报网互动栏目,始终把“三点”当作自己的选题原则,即“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社会关心的热点”“网络舆论的焦点”,“重点”“热点”“焦点”重合度越高,选题的价值就会越大。

“面”系列报道的背景就来自于河南的省情,来自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国大局,来源于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以及“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两个国家战略的实施。河南是中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大省。河南是“中国粮仓”“国人厨房”,还要做“世界餐桌”,而在中间起重要转化作用的,就是面粉——这是从粮食变成食物的一个极小环节,却是河南从“中国粮仓”转换为“国人厨房”的关键节点,是由农业生产向工业生产的重要转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河南日报》、大河网《焦点网谈》不回避问题、不回避矛盾,从“面”切入,以四个整版推出了这组报道。这组报道虽然主题重大,但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解读性较强,对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回答得准,主题“高大上”,全无“假大空”。

二、主题性报道:破题要准,要借助政府、企业、专家

主题性报道由于主题重大,会对全局性工作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方向必须正确,导向必须明确。因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做好这么重大的报道,仅凭记者的一己之力是很难完成的。

为此,选题确定下来之后,我们就分兵出击,一是把准政策,对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政府部门进行了深入采访;二是深入基层,对“兴泰”“红高粱”“思念”“三全”等知名企业,前前后后进行了大量采访;三是求助专家,深化主题,邀请了高层次的食品研究人员做客大河网直播间,与网友在线互动;四是自身学习,组织采编团队翻阅大量资料。

经过一个多月的深入采访和翻阅资料,《焦点网谈》的采编队伍弄懂了政策、理清了思路,先后推出了四个整版的报道。这组报道虽然是宏观的,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但由于采访深入,有生动的实践,有典型的案例,有丰富的细节,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有效避免了“大而不当”、空话、套话的窠臼。

三、主题性报道:切口要准,发挥针对性和有效性

“面”系列报道的成功,首先就是主题大、切口小。4篇系列报道,4个整版版面,自始至终就紧扣一个“面”字、突出一个“面”字。为强化这一点,我们用的四个标题中的4个“面”字,不仅都用双引号强化,而且邀请老报人、著名书法家王继兴手书,由于把这个“面”字单独用书法体写出来,清晰明确地表明了“面”字双关的作用,在整个报道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报道不仅在总体结构中突出一个“面”字,而且系列报道中的众多小标题制作也同样紧紧围绕“面”字展开,比如《面条,越拉越长》,以及“十面埋伏”“四面围剿”“‘面授机宜”等,这些标题兴味盎然,而每篇报道的大标题又以“面”贯穿其中,针对性较强,报道效果较好。

为提高主题报道的传播效果,我们还在报道中,用群众朴实的话语,同时借用“全媒体”的手段,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互动得到广泛运用。这组大型系列报道,共动用了报纸媒体《河南日报》,网络媒体大河网、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移动媒体河南手机报。这种全媒体、多媒体报道手段,改变了传统报道的呆板模式,让新闻活色生香,提高了报道的覆盖性、互动性,提高了报道的效果等。

四、主题性报道:谋划要周,提高报道的执行力和完整性

主题性报道大多都是战役性报道,涉及面广,动用人力多,延续时间长,所以在操作上难度更大,这就需要我们在作报道时谋划周密,统筹考虑。这组“面”系列报道虽然反响很好,但此组报道在收获影响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遗憾。

在报道方案中,我们原计划在4个整版报道发出后,组织一次《“面”对河南》《“面”向全国》《“面”临挑战》《“面”临机遇》大型论坛。而且我们计划将这一论坛形成惯例,每年进行一次,但由于《焦点网谈》人员所限,最终未能完成。在报道方案中,我们还计划在报道的最后,将活动的方方面面进行整理,编辑出版《面面俱到——河南面粉行业年度白皮书》,让其成为研究中国面粉业的一部指导性文献,但由于人力和能力不足,也未能完成。

这一重大主题策划性报道带给我们很多反思。

一是重大主题性报道必须吃透政策,弄清背景。这组报道主题重大,涉及重大国家战略,但我们在思想储备和学习上仍显欠缺。

二是谋划要周,统筹兼顾。这次报道,我们提前准备,精心制作了报道方案,确保了4个整版报道的有序推出,但由于和政府机关、面粉企业、良种企业、面粉机械加工企业,以及速冻食品、方便面、烩面、馒头等面粉加工企业沟通不够,高端座談会未能如期进行;也同样由于和出版机构提前沟通不够,准备不足,《面面俱到——河南面粉行业年度白皮书》未能按计划出版。

三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由于《焦点网谈》编辑部人员不足,队伍年轻,且全是采编人员,在组织座谈会、编辑出版、广告运营等方面经验不足、能力不够、身份不符,整体报道未能全部如期完成,原来设想的经济效益未能充分实现,造成遗憾。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国家战略刀锋针对性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我是刀锋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协同研究
建构创新强国的中国艺术设计发展战略与策略
春天
日本颁布“国家战略”帮助“老年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