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应该学会的听课技巧
2017-03-30李志毅
李志毅
摘 要:要想学好一门学科,首先要学会听课。小学学科的教学目标是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靠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学生首先要学会听课。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科学分配课堂听课时间,积极参與教学,科学认真做好笔记。
关键词:小学生;听课技巧;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9-014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9.091
上课是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学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充分备课后,运用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巧妙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听课来接收、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个体的认识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大相径庭。课堂学习效率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自主学习能力不强,教师和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听课技巧。
一、先人一步,提前预习
预习,是指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学习之前进行的自学准备。许多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缺乏明确的认识,认为既然老师上课要讲,为什么还要预习呢?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前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样才能更好取得听课的主动权。
在语文学习中,有的学生一听教师要求预习,就草率地把课文看了一遍了事。其实,预习包括复习、巩固相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课、找出新课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语文预习的主要任务有熟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还有低年级需要明确标记自然段序号,中高年级要能尝试标记重难点和疑问等。
数学学习具有很强的连贯性,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因此,在预习时先找出相关的旧知识进行温习,一旦发现旧知识掌握得有些欠缺,就要及时弄懂,为顺利学习新课创造条件。预习新课时,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钻研得深入一些,试着做做练习题。
通过课前预习,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减少依赖性,而且带着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找出的疑难点去听课,能减少盲目性,增强听课效果。
二、科学合理地分配精力,充分把握好课堂时间
课堂上的40分钟对学生来说是黄金时间,因为学校里的课程都按教学计划进行的,这节课要教什么内容,要运用哪些教学方法,如何突出重难点,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等等,教师都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高效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任何一名学生想要在学习上取得优异的成绩,都要充分利用好每一节课的时间。
(一)细节决定成败
在小学生中,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利用课间十分钟肆意玩耍,不懂得课前要准备学习用品,上课铃响了之后才匆匆回到座位上,手忙脚乱地拿出课本。结果在课堂上状况百出,不是钢笔没水了就是笔记本找不到了,教师讲了半天他还不知道说了什么;还有的学生人进了教室,但是心还留在外面,觉得老师讲的有意思就听听,没意思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课堂学习时间非常宝贵,这样的40分钟,学习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认真听课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一定要在上课前两分钟准备好课本、练习本、文具盒,整整齐齐摆放在书桌上,等老师讲课的时候需要哪样拿哪样,这样就很快就会跟着老师的指引进入学习状态。
(二)抓两端、精中间,有效把握黄金时间
1.温故知新——一堂课的最初5分钟。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首先要通过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来为本节课的讲解做铺垫,常常会采用用提问的形式考查学生,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分析,探索新知。可惜很多学生不太注意老师的开场白,更不去思考和记忆,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从一开始上课就要抓好最初的5分钟过渡阶段,才能更好地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2.总结巩固——一堂课的最后5分钟。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也不容小视,教师都要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画龙点睛地小结出来,如果学生对本节课掌握还有所欠缺,一定要重视这一环节,和老师一起复习和总结,巩固知识点,掌握知识点。语文课上,教师有时会在课堂的最后,留出几分钟时间要求学生进行课文背诵,积累精彩句段。有些学生觉得在较短的时间内要记住大量的内容,感到力不从心。做什么事都要讲求方法,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小学生正处于记忆力旺盛的时期,应该多采用“鲸吞式”大声朗读的方式进行背诵,充分调用了身体各个感官,发挥潜能,用眼睛看、用嘴巴读、用耳朵聆听,用脑子思考并记忆,从而极大地提升背诵的准确率。对于较长的内容,还可采用分段记忆法,就是把所要记忆的内容分成几个小部分,然后集中各个击破,再串连成线,这样就极大地提高背诵效率。
3.新课学习——全神贯注投入。新课讲授是课堂40分钟中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所在。无论是知识点讲解还是疑难解答,教师都会用精炼生动、浅显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耐心引导,力求使学生达到最佳的知识吸收效果。这时候,学生的学习机器就要全力开动,紧跟教师的引导,积极地参与,通过合作、交流等方式去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课堂上老师多次提及、反复强调的内容就是重点或难点,一定要聚精会神地听;教师刻意提醒要注意的容易出错的地方,也需要足够重视。注意力分散是听课的大敌。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容易走神,东张西望,做小动作,稍不注意就跟不上教师的上课节奏,从而造成的知识疏漏很难再补上,日积月累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三、积极参与,做课堂的主人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总是在课堂上频繁使用。在课堂上大胆发言,既可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增强自信心,提高做事的勇气和魄力。更重要的是,如果在课堂上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就很难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就无法及时地进行查漏补缺。
很多学生都习惯于带着问号进课堂,带着句号出课堂。殊不知学贵有疑,有了疑问才有思考。探求新知一定要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听课的同时一定多思考几个为什么,敢于提问,勇于探索,才能在已有的知识上有所突破。
四、学会做课堂笔记
有些学生自恃聪明,在课堂上懒得动笔。课堂记忆比较短暂,记得快忘得也快,如果在没有记笔记,记忆就会出现空缺。所以,记笔记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良好听课习惯的重要方法。可以采用课本和笔记本结合的方式做课堂笔记,例如可以把对课文的分析、重点内容标记在课本上,把教师的板书、补充的内容记录在笔记本上。课堂笔记要做到书写整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便于复习时使用。老师在讲课时,如果内容较多或者较为重要是,应当适当留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做笔记,同时课后要指导学生及时适当地复习笔记,以便加深记忆。
课堂是教师的,更是学生的。小学生应该端正学习态度,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听课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努力成为主宰课堂的主人,为将来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