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媒体融合环境下的教辅出版
2017-03-30黄曼
黄 曼
试论媒体融合环境下的教辅出版
黄 曼
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传媒业发展的方向和未来的基本形态,在这样的趋势下,如何改变思维,实现各级各类资源融合,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广大教辅出版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媒体融合的定义出发,结合融合环境对教辅出版的影响,谈谈教辅生产中关于体制机制、互联网思维、内容技术以及发展路径等方面的几点思考。
媒体融合;体制机制;教辅出版
[作 者]黄曼,广西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基础教育编辑部主任。
2014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一直是学界和业界探讨的热点,融合已经成为出版传媒产业发展的主流,出版产业迎来了多媒体融合时代。
一、何谓“媒体融合”
有学者总结了不同语境下“媒体融合”的多个侧面,如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术性联合、媒体组织性机构性融合、新闻采访技能融合和新闻叙事形式融合等。这些方面都深刻作用于当前的业态发展,并随着发展逐渐清晰。
进一步分析,媒体融合的概念应该包括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概念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对信息内容进行再加工,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再传播,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微博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等。广义的“媒介融合”则范围广阔,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汇聚、融合,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①人民日报社:《融合元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4)》,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第6-7页。
二、教辅出版在“融合”环境下的现状与困境
(一)基于现有地位,教辅出版企业缺乏足够的融合动力
长期以来,庞大的学生基数和现行考试制度,使得教辅图书一直占有巨大的市场份额,是教辅出版的最大保障。网络渠道的介入,虽然改变了人们的购买习惯,但考试制度和教材的发行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纸质产品的占有率,地区间的经济、教育水平各异,受众对数字化产品的需求也各异,诸多因素作用下,传统教辅出版企业在思想上对“融合”的重要性、必要性认知不足,相应的人力、投入和创新动力也不足。
(二)技术力量不强,教辅出版的数字化依然难以盈利
我国的传统教辅出版企业并没有在数字出版中占主导地位,技术变革在前,“融合”转型在后,技术短板一直是制约的因素之一。传统的教辅出版企业一般只负责内容的生产和简单的数据处理加工,平台小,加上出版资源的存储和使用缺乏统筹和规划,数字技术、内容开发和生产、销售渠道相互分割,以上种种,使得教辅出版难以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
(三)缺乏互联网思维,优秀人才不足,机制体制落后,版权保护待加强
某种程度上,融合转型成功与否,关键在人,然而,复合型人才、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人才少之又少,缺乏激励机制等,使得教辅出版在融合发展上举步维艰。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自媒体的大量涌现,版权保护又面临新的难题。
三、关于融合环境下的教辅出版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体制机制
要推动教辅出版的融合发展,不仅要升级技术、发展平台、改善内容,也要对组织机构和体制机制进行变革。
首先是要重组出版企业内部组织机构。目前的教辅出版企业,在传统的出版业务模式下,整个的产业链都在围绕“编印发”运转,而整个内容的创作和组织以及生产,都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而系统的过程,各部门各自为战,整个流程呈串行进行,对团队协作要求不高。在出版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下,新的技术不断涌入,用户对产品的形态需求也趋多样化,仍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教辅生产是很难满足用户和市场的需求的。融合发展不是某一个编辑部门或者某一个数字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企业的事情,需要群策群力,众力发展。融合首先要打通,即顺畅内容生产、管理、用户等各方面的联系,突破原有的部门间的阻隔,在一个更强大的平台上进行教辅出版。因此,打破传统格局,以互联网思维整合各级各类组织机构,为融合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其次是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目前的体制机制已不能适应融合发展的要求,束缚了教辅出版的发展,要加快改革进程,积极探索,推动形成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是大势所趋。转化用人机制,完善考核机制,形成激励机制,理顺管理体制,破除制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着力解决教辅生产功能重复、内容同质的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在融合大环境下,打通之后是整合,仅仅让大家“坐到一起”还不够,还需要配套的机制、流程和人员配备,整合资源。目前多数传统媒体仍在“事业属性、企业化运转”的阶段,没有真正市场化的体制机制和管理办法,没有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错失发展良机。因此,推进教辅出版的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问题是避不开的。
(二)要以互联网思维去运作教辅出版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许多出版商开发电子书,只是简单地将许多内容移到了阅读器上,只是更换了个介质,这本质上是用新的介质做传统出版,可见传统出版思维的根深蒂固。互联网改变了世界,也正在改变出版形态,引发教辅出版的革命。不管传统的教辅出版人员愿意与否,我们都已经置身于互联网的汪洋中,若不能勤加学习,认真探索,畅游汪洋,就只能被汪洋倾覆。
用互联网思维可以发掘新选题、新作者、锁定受众群体。传统的教辅编辑策划选题多靠调研、人脉,或锁定几个作者长期合作,难以了解受众心理和感受。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教辅出版人员可以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分析受众需求、发掘大量新作者、锁定目标读者,用数据指引决策。要尽可能地利用多种技术创造条件收集用户的学习数据,基于数据提供各式学习学情分析,使得教辅出版的延伸成为可能。
用互联网思维可以发现新的阅读方式,催生新的产品形态。伴随互联网而来的多媒体、流媒体、富媒体等技术使信息的形态多样化,互联网对阅读习惯的改变不仅冲击了纸质媒介,还助推了阅读方式,使得字符不是唯一的形态,图像、视频、音频,都可以是拓展的对象。从根本上来说,教辅出版是服务于教育和教学的,教育信息化的加快,使得各种形态的产品应运而生且大有作为。
用互联网思维可以发现新的商业模式。融合技术的诞生使得出版业的服务属性得到了强调,随着信息垄断的被打破,重要的不是信息,而是信息服务。教辅出版要适应由过去媒体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过渡到现在适应新兴媒体平等交流、互动传播的特点,树立用户观念,注重用户体验,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与互联网融合的新兴出版业态具有可参与、互动的开放性,在互动过程中派生的需求可能就是盈利点,教辅内容生产者转化为教辅信息服务者,双向结合,定会带来多样的盈利模式。众筹出版和网络营销已经使先行者受益。
(三)内容资源整合,技术借力发展
(1)传统的教辅出版企业要不断加大存量内容资源的数字化运营力度,尽快完成这些存量内容资源的版权清理和数字化转换,为多种形态的产品生产和运营提供内容保障。如题库、在线学习平台、教学互动系统等,都需要海量的数字资源的支撑。同时,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会产生图片、动画视频等富媒体的内容资源,需要制定相应的机制,以此推动纸质产品对数字产品的利用,使得内容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2)重视版权资产的管理和运营。版权资产具有可多次交易、开发,长期运营的特点,通过科学手段,对其进行合理配置、管理和经营,能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传统的教辅出版企业多年来出版了大量的纸质图书,但基于教辅的时效性,其版权一般只有5—10年,当中不少产品没有签订数字版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也不多。因此教辅出版企业也要树立版权意识、组建运营机构;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保障版权归属的清晰和合法;应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合同等版权信息规范管理和整理;理清存量版权,大力发展增量版权,使得版权价值最大化。
(3)选题策划的融合。各类数字技术应当从教辅产品的选题策划阶段就开始介入,贯穿整个出版流程,才能彻底实现融合转型。将传统出版选题与数字出版选题统筹考虑,建立相应的策划机制,产生新的立体策划,形成出版新格局。一类教辅选题的诞生,就应该一并考虑其数字化的可能,多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利用数据发掘潜在需求,让融合的理念从选题开始渗透出版流程的方方面面,为后续的开发拓展空间。
(4)增强借力发展的意识。在互联网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教辅出版融合发展所需要的技术都靠自行研发,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闭门造“技术”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充分利用现有的成熟的技术、平台等借力推进融合才是正确的方向。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为教辅出版整合资源、分析需求;利用互联技术发展平台、客户端等,扩大在移动终端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利用4G技术发展富媒体以及用微信微博等扩大社会化传播的渠道,增加教辅产品的互动性,发展用户。
(四)在“用户为本”的基础上注重编辑、作者、用户资源的融合
(1)随着融合发展进程的加快,编辑除了应具备传统的策划、加工技能,还要注重培养互联网思维、富媒体创作加工、融合创新等能力,掌握新技术、新手段。教辅编辑要利用现有的技术、平台,全面、准确、及时地收集各种信息,把握市场动态及学科发展的方向,充分了解受众需求,考察选题全媒体出版的可能性。同时,应逐步形成传统教辅出版和数字教辅出版一体化的机制,传统编辑和数字编辑通过工作融合,取长补短,打造新型的出版队伍。
(2)教辅出版中的作者大多数是优秀的一线教师、教研员、专家,可以通过项目合作、培训及协同工作等,培养传统作者参与富媒体创作的能力,使其的传统编著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相融合,为融合升级提供作者资源保障,也可为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合新思维、新技术提供空间,引导教学的融合。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博客、微博、论坛等社交媒体的壮大,涌现出大量的新媒体作者,这些作者具备一定的新媒体技术知识,与读者互动也频繁,教辅出版也应该关注这些新型作者,激励他们积极创作。同时,重视作者队伍的组成,拓展作者队伍范畴,通过队伍的融合促进人和思维的融合,适应融合发展的趋势。
(3)打破“有受众,无用户”的僵局,大力发展用户资源。无论是“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抓住用户才是关键。教辅出版企业只有深度了解自己的受众的需求、喜好、习惯,发展为自己的用户,形成“用户池”,沉淀用户,稳定用户群才能撑起稳定的商业模式,才能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精准地推送给用户,增加用户的黏性。教辅出版还应注意提升用户的体验和参与性,增强用户与数字平台间的交流,让用户参与内容生产,共享价值。
(五)结合自身特点,合理定位,探索多元融合路径
随着技术的不断涌现和革新,不少新兴媒体也融入了传统教辅的出版,如微博、微信、各种移动客户端、在线课堂、在线测评系统、二维码、APP等。传统教辅出版企业由于拥有资源质量不同等多种因素,盈利的模式不能都照搬一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应当依托自身情况找准定位,明确“要做什么”“能怎么做”“该怎么做”,选择适合的技术和渠道来布局。若是有本版教材的内容资源,可围绕教材教辅开发数字产品,结合教材发行配套销售;若是没有,则应把重点建立在与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良好合作上来,做好服务定位,实现本地区在线教育的布局。
(1)利用二维码给纸质教辅叠加数字资源。这是目前许多教辅出版企业都在做的事情,也是比较容易达到的,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教辅中二维码的使用率远远未达当初的预计,链接到的微课、微视频仅仅是题目的讲解,仍然属于信息的单向传播。
(2)利用微信微博、公众号、客户端给用户提供信息。这些新兴媒体是当前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都是依托于互联网,支持多媒体的传播,使得传统媒体的内容最大程度融合,可发布大量信息内容,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网络终端的普及,可以更即时、精准地送达用户。
(3)在富媒体教辅的基础上增加交互功能。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一个核心观点,以用户思维去运营教辅,是必需的。这些有交互功能的教辅需要基于海量的内容资源比如题库的基础上,题库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大工程,需要编辑和作者以及新技术等多方面融合协作,而且题库也需要做到更新快、正确率高、题量大、题型全,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4)分众化、互动化、定制化服务。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依托数字化信息平台,根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大批量生产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率的定制产品和服务。在线课堂、在线测评、在线学习资源以及虚拟的体验性环境等,改变了教辅产品的单一形态,内容的分解、组合,再加上互动技术为之添力,能使同样的内容资源产生多倍的效益。教辅出版企业可以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将学生的学习特点、方法、习惯、兴趣等和成绩关联,推送适合个体的定制化、个性化服务,优化教学,提高效率。
四、关于教辅出版融合发展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避免“伪融合”
许多教辅出版企业也都有自己的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但是缺乏经营和统筹管理,没有嵌入互联网思维,和教辅出版的实际工作脱节,仅在自身的发展上把这些看成是延伸产品价值的工具,实质上没有体现多大的价值。
(二)避免“无向融合”
由于目前并没有多少媒体融合的成功模式及案例,导致许多传统出版企业虽有融合之心,却没有融合之力,缺少科学合理的详细规划,也就意味着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致使许多项目上马或工作推进较为盲目、仓促。出版企业必须找准自身定位,弄清楚为什么要融合,和谁融合,怎么融合。
(三)勿忘“初衷”
由于目前作者来源的局限性,容易导致教辅产品的同质化,质量普遍不高,内容都以资料、试题编纂为主,有些教辅图书内容错误百出,且对产品的研发投入少,一套新产品的开发多通过模仿、跟风、抄袭的形式而进行。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有些教辅出版企业只注重了新技术给教辅发行带来的噱头,打着研发的旗号,鼓吹研发成果,而产品均无实质的突破,千篇一律,毫无创新。随着教育课程的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用户对于教辅图书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辅出版企业还应专注产品内容,提高质量,注重用户体验,勿忘“教辅出版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初衷,做好服务工作。
(四)鼓励创新,加强监管
《创新者的基因》一书指出,创新的基本宗旨之一即:创新是所有人的职责。这就要求教辅出版企业要有鼓励创新、宽容错误的环境和空间,因为怕出错,怕损失,不少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业务推进过程中出现等和靠的情况,白白浪费了融合的时机。
习总书记在有关媒体融合的讲话中指出:“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确保融合发展沿着正确方向推进。”这表明了媒体融合中管理的重要性,一方面要严抓思想导向,另一方面也要制定与融合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办法,推进融合发展速度和质量。
五、结语
总之,国家对于媒体融合已经非常重视,尽管媒体融合发展环境下的教辅出版的推进困难重重,但不回避并深刻认识这些现实问题非常有必要,教辅出版企业要学会运用新思维、新技术运营自己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学习解决方案,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抓住融合发展的大好时机,找到可靠的盈利模式,获得长足发展。
[1]人民日报社.融合元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4)[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2]郭向晖.传统出版单位如何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以人卫社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实践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5):22-24.
[3]孙伟.重视版权资产管理运营 开辟企业融合发展新路——以人民卫生出版社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5(3):35-37.
[4]袁其兴.媒体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编辑能力的挑战[J].管理观察,2014(34):21-23.
[5]张慧.从编辑视角看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J].出版发行研究,2015(9):75-77.
[6]陈海燕.互联网时代的编辑新思维[J].中国编辑,2015(3):4-6.
[7]陈兰芝,范军.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编辑之友,2015(6):10-13.
[8]张忠凯.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出版业构建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出版广角,2015(6):28-29.
[9]卫乐文,姚永春.全媒体出版环境下编辑工作的新特点[J].出版广角,2015(5):98-103.
[10]董良广,石雄.教育数字出版现状及发展方向探析[J].出版广角,2015(4):27-29.
[11]王瑞书.一本教辅的互联网之旅[EB/OL].http://www.aiweibang.com/yuedu/56901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