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解放军报》的重大事件报道
——以“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特刊”为例

2017-03-30滕鲁阳

传播与版权 2017年1期
关键词:陈冬景海鹏解放军报

滕鲁阳

浅析《解放军报》的重大事件报道
——以“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特刊”为例

滕鲁阳

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顺利发射。《解放军报》悉心筹备策划,推出的“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特刊”堪称英雄人物的“正确打开方式”,广受读者好评。以新闻学的视角,对该特刊进行点评,并对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做出展望。

《解放军报》;“神十一”特刊;重大事件;宣传报道

[作 者]滕鲁阳,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

《解放军报》在“神十一”升天当日及时发声,全方位、多角度、大视野地展现了景海鹏和陈冬两位航天员圆梦飞天的心路历程。清新舒畅的版面设计和生动翔实的图文报道,在官兵中引起强烈反响。梦想有翼,青年有责。读罢,有人惊呼:了解景、陈二位航天员的成长经历,更坚信从梦境到现实不是难题。

一、主题贴近热点,见微知著洞悉进步

梁启超先生对办好报刊有一番见解:“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这四条理念在本次特刊中分别有所体现。“神舟十一号”的发射牵动着亿万同胞的心。重大事件,自然博得重点关注。《解放军报》极其强调时效性,运筹帷幄,提前谋划,在“神十一”升天前夕深入航天员中进行采访,确保发射当日便可出版特刊。读者仿佛能够触摸到刚出炉文字的热气儿,有热度的报道扑面而来,体现出较高的新闻价值。

好的宣传理念,犹如在白纸上打出向善向上的底色,使读者徜徉其中,丝毫不觉得是在被灌输,而是心甘情愿地接受。众所周知,载人飞船离不开“人”的因素,当神舟飞船升天的消息传来,人们自然分外关心航天员的情况。该特刊回应读者关切,利用两个整版将报道侧重点投向两位的航天员,重点采用访谈记录和通讯的形式生动再现其成长经过,突出两位景海鹏和陈冬筑梦圆梦的精神特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句句平实的话语,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梦想的力量穿过纸背直抵人心。

如果说人物选取紧扣时事热点是特刊的一贯作风,那么见微知著称得上此次策划独一无二的闪光点。在一部分人看来,“神十一”成功发射是国家的事,与己无关,更无关痛痒。笔者认为,此次任务虽不至于“神五”升空那样彪炳史册,但足以振奋人心。特刊转动公众舆论风向标,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起到激励斗志的效果。一石激起千层浪,新闻工作者充分扮演着船头“瞭望者”的角色,这样的宣传置身于国防和军队改革大潮中意义非比寻常。

一方面,“神十一”的顺利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迈入了新台阶。在个人层面上,这对搭档均出身于普通家庭,梦想的种子深深根植于二者的心中,他们坚信不懈奋斗终会换来美好明天。

以陈冬为例,“昨天,陈冬——还是一个陌生的面孔,一个普通的名字。今天,他举世瞩目,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航天员”。通过今昔对比,从默默无闻到声名显赫,陈冬的命运怎样改写呢?就此开启下文对追梦历程的叙述。整整6年与世隔绝的艰苦训练,事实证明行动力不可估量。历经层层选拔走上了战位,肩负着中华民族的希望出征太空。景、陈两人是13亿多中国人的代表,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深谙梦想的力量,用真诚和付出赢来世界的掌声,充分彰显了民族自信。

另一方面,站在国家的角度上,改革强军的步伐已经迈开,这是一场革命性、整体性的变革。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盘根错节亟待解开,强军兴军进程召唤着官兵的参与。面对“老虎嘴里拔牙”“深水区里探礁”的复杂情形,部分官兵出现了畏葸不前,不愿探礁的现象。越是这样,就越需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强军先锋做出示范。景海鹏和陈冬二人正是军报树立起的榜样,他们是在强军目标引领下成长起来的“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本次策划报道也正是借了“神十一”飞天的东风,通过宣传典型有效引导了涉军舆论,发挥党报耳目喉舌的作用,给广大官兵上了一堂精彩纷呈的思想教育课。

二、语言充当脉络,巧抓“拐点”洞悉主旨

作为报道重大事件的稿件,光是众多材料的堆砌断然不能打动读者,能走入人心的东西都是有意义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做好新闻工作,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综观特刊两版全文,语言的运用不在少数,人物专访更是占据了一个整版的篇幅。在另一版中,两篇人物通讯独出心裁,以主人公语言作为标题以及小标题,正文也随处可见话语引用。比如在谈及景海鹏时,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说道:“仅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保持飞天的身体状态,景海鹏的坚持和努力就足以让人敬佩”;陈冬出征前对儿子们说:“爸爸出趟远门,你们有时间就看看星空,去找找比较亮的星星,说不定爸爸在那里……”

鲁迅先生曾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官,二也;行美以感目,三也。”语言的力量在本次特刊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三种境界均达到了。一方面,多处运用语言可以重构语境,生动再现了当时场景,真实反映人物心声,比作者的转述表达更具说服力。人物通讯也属于新闻,必须要遵循真实性原则。“在道德的力量中,真实是最具震撼力的。”足以见得真实性的极端重要性。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侧面烘托出人物形象。在采访中,陈冬说道:“被自己的偶像带进这个队伍,然后和偶像一起出征太空,还有什么比这更幸运、更幸福的吗?”圆梦飞天是幸福的,和偶像搭档飞行更是莫大的荣幸。英雄之上,必有英雄。不管是人物自身的语言,还是旁人言语都能够充实文章内容,使得人物形象愈加饱满丰盈。

本次策划大胆采用插叙、倒叙等叙述手法,穿越时空抵达景、陈两人梦想的起点,从人生转折点开启逐梦之旅。文章回应读者关切,为读者描绘出一幅航天员的成长路线图,圈出了他们人生的“拐点”。成为一名航天员并非偶然,但机遇的垂青又似乎是巧合。作者运用辩证思维巧妙谋篇,企图找到“偶然”和“必然”之间的平衡点。当不懈努力让众人有目共睹,那么喷薄而出只是时间的问题。在通讯《景海鹏:不忘初心三度飞天》中埋下6处伏笔:少时打酱油、夜晚苦练投篮、招飞海报印有同名飞行员、飞天恰逢50岁生日、二度奥运年出征以及偶像王义夫,细数景海鹏与飞天结缘的契机。此外,文章还巧妙点出景海鹏人生中的拐点:“多年后的深夜,在航天员教室里回忆起这一幕,景海鹏说:‘这是我人生一次巨大的转折。’”

无独有偶,在《陈冬:全力以赴飞得更高》一文中也设置7处巧合,主人公从爱闯祸的淘气娃,慢慢成长为肩负责任使命的班长,再到举世瞩目的航天员。顺着作者的写作脉络,偶然性和必然性就在文字中逐渐清晰。

文章不但介绍二人分别成为航天员的过程,更是照顾二人搭档的身份,将缘分交代清楚,突出合作共赢的特点。景、陈二人相继参加招飞,接着不约而同成为航天员,又在本次飞天中互为搭档,这一切似乎是命中注定。但细细琢磨后又会顿悟这绝对不是巧合,潜心做梦,用心圆梦,主旨自然而然得到升华。

50岁对于一个航天员来说不是黄金年龄,但景海鹏却二度从象征着国内顶尖水平的航天员中脱颖而出,读者不禁要问了:任何人都会被时间打败,景海鹏何以赢得时间?

“坚持,坚持,再坚持!”他赢得时间的奥秘如此简单,但又如此艰辛。尽管他说得轻描淡写,但背后的不易我们可以估量:“备战‘神十一’,一年左右时间,几乎没有出过航天城,几乎没有双休日,每天晚上12点之前几乎没有睡过……”细腻的笔触不仅彰显了梦想的力量,更诠释了坚守的魔力。白日梦谁都会做,将梦想变成现实的不二法门是坚持。

三、版面设计养眼,多维立体洞见精神

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对于传统纸质媒体来说,版面是展示作品的主要舞台,给人以最初印象。一打开本期特刊,映入眼帘的是片蓝色的海洋。湛蓝标题十分醒目,导语像是镶嵌在浅蓝幕布上,辅之以蔚蓝太空的背景。当然,配图也少不了“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两个重头戏。美编似乎在有意营造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氛围,让读者用心体验“悦读”之感。版式设计的精粹不仅于此,更体现在独具匠心的形式安排上。

一般来说,广大读者无法接触到航天员的训练生活,却对此又充满好奇。编辑在醒目位置插入航天员的照片、官方简介以及寄语。为了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和窥视心理、赢取读者的注意,记者深入航天城进行“嵌入式”采访报道,力求真实还原鲜为人知的奋斗经历。记者编写稿件的基础是面对面采访,访谈报告是最直接的体现,此外,记者还不辞辛劳采访了景、陈的战友张晓光、刘洋等人,“战友说·印象”栏目应运而生。这样一来,从不同的视角切入人物,将英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使读者轻松一阅,启迪思想。

作为曾经的无冕之王,现状是传统纸媒不愿意看到的:传统媒体仍想在新的时代环境中扮演着实至名归的主角,但是时过境迁,如今新闻议程的设置权不单单掌握在传统媒体手中。新媒体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很多纸媒正在奋力转型,企图找到一个平衡点。学者李青在《媒体新进化》中说道:“身处数字技术革命不断推进演变的今天,所有的答案也许尚不成其为答案,所有的答案也许还如蛰伏的夏蝉,尚深藏于黑暗的泥土,在等那夏日阳光下的歌词。”传统媒体在“转身”后更要“回眸”,牢记媒体报道新闻的历史使命——力求最小的成本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为赢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军报借助于纸媒和新媒体双重资源立体发声。军报纸媒出版特刊集中报道航天员的蜕变历程,而中国军网直播发射场面,“军报记者”微信公众号报道力度更大,持续时间更长,偏重于即将开始的太空生活,实现了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是“报网融合”的成功典范。

四、结语

作为飞天英雄,景海鹏和陈冬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强烈关注。越是有血有肉的典型,越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军报也在积极探索独具一格的重大事件报道途径,摒弃了以往“一锅端”的程式套路,避免将材料“一箩筐”堆砌出来,凸显了报道的针对性。特刊围绕着梦想的力量展开,细数追梦历程中的苦与乐,诠释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精神风貌,取得了可喜的宣传效果,是名副其实的英雄人物的正确打开方式。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是总有人能看到这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作为播火者,我们要争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让手中的笔充满能量,激荡在我们朝夕于斯的土地上,讲好故事,启迪众人。

猜你喜欢

陈冬景海鹏解放军报
武汉火神山医院开展救治工作
《解放军报》评论: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决定
陈冬:把能用的劲儿都使出来
“整式的加减”综合检测题
景海鹏:三飞太空
策划人语 军号嘹亮——《解放军报》创刊60周年专题
捍卫英雄,捍卫我们的现在与未来
“航天英雄”景海鹏小时候二三事
不愿错过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