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2017-03-30倪大兵
倪大兵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系,安徽 合肥 230059)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
倪大兵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系,安徽 合肥 230059)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矛盾突出,而就业能力不足是这一现象持续存在的主要原因。从外贸岗位对人才需求角度,依据就业能力结构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改革考核方法等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就业能力;培养途径
目前国内针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尚较薄弱,通过梳理用人单位外贸岗位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能力需求结构的偏向,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该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和提升教学质量的建议,研究对地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发展和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具有现实意义。
1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和内容
1.1 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也称“就业力”,最初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于1909年提出,指的是劳动者求职时具有的“可雇用性”。这一概念经过不断发展,现一般定义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应具备的能力,是劳动者符合某一职业要求时所应具有的一定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综合,关系到个人能否就业、完成工作任务及个人价值目标实现。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一般认为就业能力结构包括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反映以个体心理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素质。社会职业与高职教育的专业是两个不同划分标准下的概念,职业是社会岗位分类下的概念,要求胜任者的就业能力有一定的结构和具体内容,就业能力需要通过学习获得。专业是学科分类概念,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相对应,其任务是使求学者获得通向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形成某一就业能力,因此职业与专业二者又是有密切联系的。
1.2 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和内容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逻辑上与社会中的一定社会职业相联系,并按照社会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相应的就业能力。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包括3个方面:一是毕业生的通用能力,是基本技能,主要包括办公软件应用、财务基本知识、沟通协调、商务文书撰写等。二是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即专业技能,主要包括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函电、单证制作、报关、票据处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三是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团队精神、职业道德、礼仪等,反映个体心理特征和社会价值观[1]。
1.3 外贸岗位对本专业学生就业能力需求分析
伴随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企业外贸工作呈现进出口业务流程化、岗位专业化特征,企业经理对从业者应具备的就业能力形成共识,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和内容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从能力结构来看,企业经理对专业能力最为重视,认为它决定了岗位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直接关系到企业进出口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属于非常重要层级;对于通用能力,认为需按岗位区别对待,居重要层级;而在高职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一直为学校、师生忽视的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企业经理对此评价竟也达到非常重要层级,原因在于企业经理认为毕业生综合素质与职业伦理、企业文化密切相关,决定了个人能为企业所创造价值的空间,并影响其职业生涯的发展空间[2]。结合这一认定,企业经理普遍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堪忧,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选人要求。
2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岗位需求存在错位、缺位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明确规定了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以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从社会人才结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应用型、技术型和层次高的特征。然而多数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安排上采用本科教育教学模式,强调理论教学,重点讲授基础知识,忽视专业技能培养,同时对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伦理教育不足,并将创新教育视作本科生、研究生层次的任务,导致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出现错位、缺位现象,学生技术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2.2 课程体系设置偏离就业能力结构、内容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决定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将获得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企业进出口活动要求从业者具备扎实的岗位技能,并需具有一定的综合素养。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导向与外贸岗位能力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突出表现在课程设置采用了学术体系安排,导致教学环节必然出现重知识体系、轻技能实践。在课程开设方面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比例较大,专业技能课比例低,实践教学不足。如金融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概论等宏观理论课程多被开设,且教材体例与本科教育课程教材雷同,并设有固定学时、学分,挤占了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和学时分配,严重影响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形成。
2.3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难以有效培养就业能力
高职教师担负德育引领、技能传授和创新思维培育的职责,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也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目前高职教学环节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聚焦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教师认为,技术是理论的应用,从而将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主要分配在理论知识讲授,一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课,如国际货运代理、报关、单证制作也以知识介绍为主,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却没有很好地掌握技能,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课程相对缺乏。此外,教学方法基本以课堂讲授为主,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制约学习效果。求职过程中,企业普遍反映毕业生动手能力较弱,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在团队合作、人际沟通方面也存在不足,很难适应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
2.4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强调对知识的运用,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具体结合,可以补学补差,提高学生业务操作能力和培育学生创新思维,在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和主客观条件约束,不少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平台不足、学时有限、内容空泛现象,如实训室模拟成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平台和形式,但因其缺乏情境真实度,学生难以感受到实际岗位任务。外贸岗位实习是较为理想的实践教学平台,但不少在外贸公司实习的学生反映实习期间实际参与业务面狭窄、岗位参与度也不深,难以起到培养能力作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直接导致学生岗位技能存在短板。
2.5 .教育教学考核办法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关联度不够
教学行为从培养目标开始,最终通过教学评价检测培养目标是否实现,因此教学评价指标要围绕培养目标设计,科学的教师教学考核和学生成绩评定办法,有利于推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然而不少高职院校依旧采用本科院校学科考核方法,一方面教师教学考核指标与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存在脱节,不仅制约了教学改革,也阻碍了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对学生考核大多采用考试考核、作业考核或论文考核,但这些考核的核心是侧重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难以体现就业能力,也造成学生重视知识掌握,忽视能力素质培养。
3 提升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3.1 以服务社会需求和实现就业为导向,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的发展任务是“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目前企业外贸岗位主要依照业务流程设立,地方高职院校应通过国际贸易专业社会需求调研,深入了解企业外贸岗位设置,明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和职业等次,并从岗位职责出发,建立以服务社会需求和实现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确立毕业生应具备的就业能力结构和具体内容,推动教学和教育管理改革。
3.2 以就业能力结构为标准,优化课程教育体系
科学的课程体系是构建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基础。一是突出课程导向。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依据外贸岗位人才的能力结构和内容安排课程,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学生职业前瞻性和学习主动性。二是加大专业技能课、实践课的比例和学时分配。对国际结算、货物报检、报关实务、单证制作、外贸跟单实务、国际货物运输实务与保险、业务接洽、函电等课程进行综合实训,并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技能课程,扎实开展实践教学。三是合理安排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增设有关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或通过举办相关讲座、报告、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此外,就业能力结构和内容也是各门课程制定教学大纲和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
3.3 以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为关键,提升学生能力与素质
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合力指向培养目标,就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因此作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载体的教材建设居于首要位置,通过精选实务性强、针对性强的专业教材,或组织编写、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突出教材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在内容安排上,注重基础性、前沿性、技能性知识结合,融汇国内外教材、辅材知识和视角,教学过程采用案例式、研讨式、情景沙龙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国际金融、航运、大宗商品、贵金属等市场信息,用数据说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商务思维、博弈思维、创新思维,实现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一致。需要强调的是学校应通过学生管理和后勤工作展示服务与关怀,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将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品行操守等素养适时嵌入到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语言、礼仪和行为方面的综合素质。
3.4 以加强实践教学为重点,强化学生专业技能
专业能力在毕业生就业能力结构中居于首要地位,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载体。国际贸易专业要以外贸岗位所需技能作为实践教学设计的目标,使外贸岗位技术应用与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紧密结合,并在课时、形式、内容方面进行改革。综合采用实训室模拟、校企对接、座谈研讨、顶岗实习、提交调研报告等多种方式,辅助以学科竞赛、资格考试带动实践教学。在内容上,形成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训练的教学内容体系,突出专业技能,着力培养外语应用、商务接洽、单证制作、商检报关、跟单等方面能力。在实践教学环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参与到贸易洽谈、合同签订、备货、交货、商检、报关、运输、票据处理等过程,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3.5 以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为基础,建立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
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不仅在促进教师自身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高职院校需确立以服务社会需求、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通过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效果、专业发展在考核评价制度中所占比重,并加强考核结果运用,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同时,逐步建立以提升就业能力为核心目标的学生学业考核制度,着重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建立考试、作业、职业资格鉴定、技能大赛、调查报告、实习报告等结果综合运用的考核体系,实现高职院校“职业化”人才培养目标。
4 结束语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系统工程。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外贸领域需要大批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高职院校需要积极顺应社会需求的变化,面向市场,立足学生发展,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就业能力,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1]唐传英,孙振祥,曾维炯.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及对高校工作的启示——基于对经管类高校师生和用人单位的认知比较[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5(6):116-122.
[2]王鑫.职业能力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方式创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70-71.
[责任编辑:束仁龙]
G646
A
1674-1102(2017)04-0150-03
10.13420/j.cnki.jczu.2017.04.037
2017-05-12
安徽省教育厅省级教研项目(2014jyxm158)。
倪大兵(1972—),男,安徽全椒人,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