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遗“潜山弹腔”的历史与影响论析
2017-03-30李慧芳
李慧芳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省级非遗“潜山弹腔”的历史与影响论析
李慧芳
(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安徽省级非遗“潜山弹腔”是一种古老而又十分珍贵的地方剧种,产生时间至迟在明末清初。历史上它影响甚阔,不仅催生了国粹京剧,也对其他一些地方上的剧种产生了很大影响。然而如今流传的地方仅在潜山五庙、水吼等乡下地区,濒临消亡。因此,保护与传承“潜山弹腔”这一省级非遗极为重要。
省级非遗;潜山弹腔;历史与影响
弹腔(又名老徽调)因为发源于安庆市潜山县,故而得名“潜山弹腔”。历史上曾经在江西、长沙、扬州、北京等地流传,并与这些地区的地方戏曲浸润融合,闪耀出彩,且对流转地的剧种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国粹京剧的形成,有学者誉之为“京剧母体艺术”[1]。从1980年以后戏曲的普查情况来看,潜山弹腔主要是依靠一些班社传承下来的,现已成为濒危剧种。2006年,潜山弹腔已经成功列入安徽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5年10月,中宣部刘奇葆部长曾专程来安庆潜山调研弹腔,使得该古老剧种进一步引起世人的关注。
1 潜山弹腔的历史考析
1.1 潜山弹腔的衍生
潜山弹腔出现的具体时间,学界无具体的考证文论,剧种名称也鲜有人提到,直至20世纪80年代全国进行戏曲普查工作时才为人们所知。但是“潜山弹腔”和“徽剧”的概念常被理解混了,一些研究者常把“弹腔”作为“徽剧”的民间俗称来看待,直到弹腔老艺人演唱的弹腔曲谱被《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收录,才将其作为一个独立于“徽剧”的剧种加以定名[2]。
与其他剧种一样,潜山弹腔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其早期的演出形态呈现“诸腔合奏”的特点,从这一点来看,有着与徽剧相同的发展渊源,均与青阳腔密切关联。青阳腔在安庆地方的遗存颇多,尽管今天的潜山弹腔很少直接使用青阳腔(高腔)来演唱,但是据王平先生考证,在早期的弹腔戏班的灯会、堂会、庙会演出活动中,高腔在弹腔诸腔合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3]。可见它也与青阳腔有着内在的关联。在安庆市潜山县进行田野调查时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上记载,“在明万历年间,江南以王姓为主的移民逆潜水而上,将青阳腔带到五庙山区,使青阳腔与当地土语音调结合,形成以五庙方言演唱的潜山弹腔”[4]。再据安庆市潜山县的戏曲工作者考察发现,“京剧鼻祖”程长庚也是安庆潜山第三代弹腔艺人。按照《潜阳程氏汇谱》记载的程长庚之祖程发清“生于乾隆四年己未十二月十一日申时”[5]的记载推算,潜山弹腔最迟在康熙中后期就已出现。再根据岳西县文化局汪同元先生收集到著名弹腔艺人崔学京的生平和演出的资料来看,潜山弹腔的演出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康熙中后期[3]。据此可证,潜山弹腔是在青阳腔流转至潜山后而诞生的,时间约在明末,至迟在清初就已经形成。
1.2 潜山弹腔的早期形态
早期的潜山弹腔在演唱时使用了吹腔、拨子、二黄和西皮这四种声腔。吹腔又称为昆弋腔。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需要,安庆地区原有的昆弋腔和四平腔渐渐有了变化,主要表现在演唱上,昆弋腔能够比较灵活的运用笛子或唢呐伴奏,其主体部分无论是曲牌体的长短句,还是板腔体的七字、十字句,皆能演唱。在吹腔形成的同时,山、陕地区的梆子流入安庆地区,并与当地方言以及昆弋腔中的“滚调”相结合演变为一种新的声腔,称为“拨子”,早期伴奏用的是弹拨乐器,后来改成了唢呐与胡琴。吹腔和拨子有明显的不同。吹腔为南音,曲调悠扬、柔和;而拨子随北调,曲调高亢、激越。吹、拨两种声腔常被早期的潜山弹腔班社艺人运用在同一部戏里面,互相补充,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因为吹腔、拨子两种声腔都形成于枞阳、安庆、石牌一带,常同台演出,所以清朝初年时,被合称为“枞阳腔”,乾隆中期称为“石牌调”;又因为当时吹、拨分别用笛子和唢呐伴奏,所以又称为“吹腔”[6]。这时的吹腔包含了拨子,已经由一个单一声腔演变成了一个由枞阳腔、青阳腔(高腔)、拨子结合的复合声腔,这种复合声腔具有安庆地方特色。根据相关书籍记载“降至盛清,安庆乃取二黄腔创作新声,由石牌调或枞阳腔之高拨子腔,成为徽调”[7]。故又将这种复合声腔称为“徽调”或“老徽调”。
潜山弹腔的早期演出形态是皮黄合流、诸腔合奏。吹腔形成后,又吸收了拨子中部分板式、音调以及旋律,形成了一种新腔,开始时伴奏用的是唢呐,叫“唢呐二黄”。“唢呐二黄”又吸收了吹腔的腔调,且由唢呐伴奏改为了胡琴伴奏,这就形成了“二黄”。乾隆时期,二黄就与西皮合流,如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认为“显见安徽班入京之初,当已皮、黄并行”[8]。颜长珂认为:“当年徽班中安庆花部演出的二簧调,也可能包括多种声腔曲调,如二簧、西皮”[9]。在上世纪80年代戏曲普查过程中,安徽的戏曲工作者发现了潜山弹腔,并对弹腔的谱例展开了分析,又通过调查和研究弹腔艺人演出活动,证实了清前期在安庆地区流行的早期皮黄剧种就是潜山弹腔。另外有一些学者在研究潜山弹腔后,也得出与安徽戏曲工作者相同结论。如流沙在《程长庚、徽班与京剧皮黄腔》一文中写道:“早在春台班进京之时,与湖北鄂东为界的安徽安庆一带,在其二黄腔的发展上,必然追随鄂徽班的变化,也使自己成为皮黄戏剧种,这就形成了安庆潜山的‘弹腔’”[10]。
在以上各论的基础上,笔者又到潜山县文化局、五庙乡一带做了实地调研,并且访谈了潜山弹腔传人许开学老人,认为潜山弹腔是自明代徽池雅调中“青阳滚调”发展而来的,在发展过程中最早采取的形式是西皮、二簧合流,诸腔合奏。
2 潜山弹腔的发展
2.1 历史发展与流布路线
历史上潜山弾腔既留驻本地,也曾随班社活动流布于外,其发展与流布情况大体如下:
其一,安庆区域内的流传。由于地形的差异,弹腔主要在安庆地区的两个山区和一个畈区内流传与发展。分别为东北区域的黄柏山区,包括源潭、余井、龙潭和舒城、桐城等县的一些周边地区;西北区域的水吼山区,包括太湖、岳西等县的周边地区。另有畈区,主要是整个潜山地区和怀宁的石牌镇、高河、皖河。弹腔在这三个地区分别有自己的叫法,黄柏地区叫做弹腔,又叫“汉调”,水吼地区把弹腔称为“坛腔”,畈区一般叫做“大戏”,也有人称为“徽戏”。
其二,畈区弹腔的发展与流布。除了地形对弹腔的发展有影响外,经济和文化也对其发展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山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都不如畈区发达,畈区的弹腔班社活动频繁,流动性大,接触面广,在这样的环境中,畈区弹腔渐渐吸收其他优秀剧种的腔调,使得弹腔慢慢发展成了一个全新的剧种,也就是“徽戏”,又称为“徽调”,并随着班社的广泛活动,徽调被安庆艺人带到了扬州和皖南一带。康熙,乾隆年间的扬州是徽商的云集之地,早在明朝中后期,扬州徽班就蓄养戏班,俗称徽班。及至清乾隆时期,徽班演出有了很大的创新,开始吸收花部地方上的戏曲,且开始广泛招揽地方戏曲人才,弹腔艺人也忝列其中[11]。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当时的花部地方戏主要有秦腔、弋阳腔、梆子腔、二黄调等[12]。据周贻白在《谈戏剧》一文中记载“实则二黄起于安徽,湖北戏之有二黄,源出徽调”[11]。由此可见,二黄源于徽调,也就属于潜山弹腔。从乾隆五十五年,四大徽班相继进京,第一个进京的是由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籍)组织,由高朗亭率领的“三庆班”,后三大徽班相继进京。此时的徽班以二黄为主要唱腔,进京以后与北京地方语言腔调相结合发展成了国粹京剧[13]。
2.2 当下传承与保护状况
到20世纪中后期弹腔只存在两个班社:一是潜山西北的五庙乡程冲村的“许畈弹腔班”,该班社成立于是清光绪年间,到20世纪80年代,班社名称改为“许家畈业余弹腔剧团”,健在的艺人有许晓初等人。二是岳西县的菖蒲乡吕玗村的“柴冲弹腔班”,该班社也成立于清光绪年间。现存弹腔的演出体例、舞台形制、唱段唱本等都由这二班发展而来。潜山弹腔也是在此时被作为一个新剧种加以整理和挖掘,潜山弹腔艺人也得以为公众知晓,受到戏曲工作者的重视与关爱拥护。1991年主办了“纪念徽班进京200年”系列研讨活动,潜山县剧团举行了三场专场演出;县文化安局召开了座谈会、学术研讨会;编印了《程长庚研究文集》;20世纪90年代,“程长庚陈列馆”开馆,展出具体物品、资料、图片等约300件。
进入本世纪,仅存的两个业余弹腔剧团现在也已经解体,潜山弹腔濒临消亡。现在已有的资料主要来源于田野调查以及采访弹腔传承人,但是弹腔艺人基本年事已高,许家畈业余弹腔班唯一在世的第4代弹腔艺人只有许敬台老人了;许开杰、许成汉、王兰香等第5代弹腔艺人年事也在70左右,很少进行戏曲演出活动。而一些年年事稍低的弹腔艺人或因打工在外,或因照顾子孙,也很难有空闲时间来进行戏曲演出活动。
值得欣喜的是,各级政府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了。弹腔在2006年成功申报为安徽省首批“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07年对民间的弹腔传统剧目进行了抢救性录音、录像。2008年组织了弹腔业余剧团。2010年后,整理出版了一些弹腔剧目录像和文字资料。而2015年以来,潜山弹腔逐渐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10月5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来到安庆潜山调研弹腔,他强调,我们要发展好、保护好、传唱好每个发展阶段的小调,努力将潜山打造成戏剧之乡,促进当地文化的繁荣昌盛。同年10月27日,省委常委曹征海也来到潜山县五庙乡许家畈弹腔班社调研,他指出,“潜山弹腔”是民族艺术的“活化石”,保护好、传承好、发展“活化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并要求在3-5年时间里将《郭子仪上寿》《二进宫》等九出潜山弹腔老剧目复排出来,使其后继有人。2016年的潜山弹腔又有了大动作,五庙弹腔业余剧社带着《二进宫》《郭暧打金枝》下乡村,进校园,赴县城。2016年3月,“潜山弹腔”在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龙潭乡万涧花戏楼上演出。12月,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由中央电视台十一频道戏曲采风栏目组在潜山王河镇程家井程长庚故居等地拍摄关于弾腔的演出剧目和一些相关资料,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据潜山县文化馆统计,现如今,潜山县已经收集归档潜山弹腔文字音像资料有20卷之多;已完成《郭子仪上寿》等9部老戏曲剧本的高清扫描保存、点校编版,并将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的潜山弹腔影像资料进行了修复;成立了弹腔班社,现有三名省级传承人和三名市级传承人,分别是许开学、王兰香、宋晓琴,许承应、许更生、许子东,而且有一种现象更值得欣慰,那就是出现了母子同为传承人的现象,即王兰香、许更生母子二人。同时,潜山县拟投资100余万元建设弹腔传习基地、弹腔培训基地、弹腔传习所和弹腔研究会。以上措施对潜山弹腔的保护与传承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下,潜山县还将准备编写出版关于“潜山弹腔”方面知识的非遗系列丛书,且积极准备将潜山弹腔申报为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3 潜山弹腔的历史影响
潜山弾腔虽沉寂经年,且因时代的变迁而成为濒危的古老剧种,但历史上它对其它的一些剧种产生了深刻地影响。目前存在的皮黄剧种在很大程度上都吸取了潜山弹腔的精华,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当属于京剧。
3.1 弹腔入京催生京剧
合流皮黄被以程长庚为代表的弹腔艺人(外省称徽班艺人)带到京城,这就扩大了弹腔的影响。四大徽班进京后,弹腔在北京开始受欢迎,与当地的语言相结合,直接催生了伟大剧种——京剧。是故,有学者誉之为京剧母体。
在弹腔演变为京剧的过程中,有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不管皮黄戏如何完成自己的“京化”演变为京剧,但弹腔始终作为京剧的母体对京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对京剧声腔、剧目、表演、舞美等各方面影响是深远的。早在乾隆时期,安徽的二簧腔就流传到北京,“乾隆五十五年,皇帝举行万寿,浙江盐务承办皇会,伍拉纳命安庆高朗亭率三庆班入京贺寿。后来,四喜、春台、和春等班也相继进京,即人们常称的‘四大徽班’”[13]。徽班其实就是由扬州的徽商资助的安庆戏班,所以称为徽班。徽班演唱以石牌腔(吹腔、枞阳腔)为基础声腔,此外还有拨子、乱弹(弹腔)、二黄调、皮黄等,这一“诸腔合奏”声腔系统即潜山弹腔,又称徽调。而后来记录在册的徽班指的也就是这个唱徽调(弹腔)的班社。早期的戏剧班子都是以一个家族为基本班底的,潜山县王河镇的程家井有一戏班,即程祥桂班社,又叫“四箴堂”。此班社主要演唱潜山弹腔(徽调),班社建于清嘉庆年间,后与石牌艺人合作,曾沿江演出,颇受欢迎,较有影响。班主程祥桂之子程长庚,自幼耳濡目染,得到弹腔艺术的熏陶,年幼便开始入班学戏。清道光二十五年(1849年),程长庚成为了“三庆班”班主。到咸丰年间,程长庚既是“三庆班”头牌老生,又兼“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班主。文宗奕宁很推崇他,赏给他五品顶戴,亲授“精忠庙首”头衔(系戏曲艺人的社会组织,其地点设在精忠庙,故名)。程长庚在传承潜山弹腔艺术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出“国粹”京剧。他为京剧的诞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人称“镕昆弋于皮黄中”“字谱昆山鉴别精”[14]。贡献颇大。被世人广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
3.2 弹腔对其他剧种的影响
潜山弹腔自形成以后,诸多班社艺人为讨生活,流徙于外,对流徙地的声腔艺术也产生了影响。除国粹京剧外,从现存的地方剧种中,不少仍存留弹腔的遗韵,主要如下:
浙江婺剧中的弹腔。流行在浙江金华附近的高腔、昆曲、徽调等剧种的总称,学界称之为婺剧。婺剧中的徽调,主要分为西皮、二黄两种,另外还有少量的吹腔、拨子,具有鲜明的弹腔早期形态特征。金华毗邻皖南,当初皖南徽戏到金华地区演出,次数很多,班社也有很多。婺剧中保存了较多的徽调,到目前仍然能演出徽调剧目356出,并且都是以皮黄剧为主,保存了徽调的许多唱腔和锣鼓点以及其他舞台艺术形式。
江西赣剧中的弹腔。赣剧原是流行在玉山、上饶等地的“乐平班”与“广信班”,其中“乐平班”又名饶河戏。它的声腔除了高腔、昆曲外,还有二黄、西皮和“老拨子”等。赣剧中还保存了《天缘配》《宝莲灯》《玉门关》等许多徽剧剧目。因为赣剧成长、活动的上饶、玉山等地区与徽州相邻,所以赣剧中的徽调也许是从皖南传过去的。
长沙湘剧中的弹腔。弹腔在长沙湘剧中占有重要地位,像演《大长生乐》《偷鸡》一类的徽调戏全被称作“安庆调”。现在长沙湘戏中还保存了徽调的一些老戏,像《困曹府》《闹街盘殿》原是清乾隆十四年前安庆弹腔大戏《肉龙头》的单折戏,现在长沙湘剧戏班还能演出《肉龙头》全本,可见徽调传入长沙湘戏,时间很早,应与徽商在长沙的活动有关。
淮剧所受弹腔的影响。自乾隆以后,徽班就常常在扬淮一带演唱,而且卓有盛誉,因而淮剧不仅学习了徽调会办的演出形式,而且采取了徽调的曲调,如目前淮剧所用主调——“靠把调”就是由徽调变化而来的,并称之为老徽调。淮剧受到徽调的影响后,在原基础上提高了一步,走上了地方大戏的路子。
除了以上提到的四种剧种外,还有其他一些戏曲剧种也吸收了弹腔的精华。他们中有的是皮黄剧,有的是高腔戏,有的是吹拨合目,而这正好体现出了潜山弹腔早期诸腔合奏的形态特征。
4 结论与思考
综上所论,潜山弹腔的产生时间至迟是明末清初,至今约有300年的历史,是一种古老而又珍贵的地方剧种。历史上它影响甚阔,京剧是受其影响最大的剧种,可以说弹腔是京剧的母体,同时对婺剧等其他一些地方剧种也产生了巨大影响。然如今仅在潜山五庙等乡间流传,濒临消亡。虽然近年来潜山弹腔再度受到学界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但是其传承与保护面临困难还不少。为更好地保护传承潜山弹腔,尚需要采取以下举措:首先,扩大潜山弹腔的传习范围,强化传承人的培养。发扬师承传统,大力培养年轻一代的新人,创办潜山弹腔特色学校,不断扩大弹腔班社的规模。其次,积极寻求与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潜山弹腔的学术研究,彰显其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再次,积极寻找与地方产业的合作机会,实现合作共赢。譬如以天柱山旅游风景区为载体,成立弹腔文化产业生态园区,将弹腔文化的元素渗透在产业的产品中,从而为潜山弹腔的保护与传承募集更多的财力支持。
[1]郑炎贵.京剧母体艺术——安庆调·潜山弹腔再探[J].中国戏剧,2016(9):49.
[2]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部.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安徽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4:525-575.
[3]王平.安庆戏剧文化[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4]尹思放.安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壹)·宿松、怀宁、潜山、岳西、望江卷[Z].内部资料.安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09:178.
[5]程晋勋.潜阳程氏汇谱:卷五[M].木活字本.民国九年(1920年).
[6]万叶.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徽剧”条[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546.
[7]天柱外史.《皖优谱》引论[M].上海: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社,1939:50-55.
[8]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24.
[9]颜长珂.“京师尚楚调”析——京剧史上的一个问题[J].戏曲艺术,1981(3):88.
[10]流沙.程长庚、徽班与京剧皮黄腔——纪念程长庚诞辰一百八十五周年文集[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324-330.
[11]朱万曙.徽州戏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12]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五[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47.
[13]骆正.中国京剧二十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14]潜山县文化局.潜山县弹腔发展与传承情况座谈会材料汇编[Z].内部资料,2015.
[责任编辑:胡程]
G09
A
1674-1102(2017)04-0074-04
10.13420/j.cnki.jczu.2017.04.017
2017-02-27
李慧芳(1992—),女,安徽潜山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专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