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谱序看徽州社会宗族观念变化
——以《江西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为例

2017-03-30朱小阳

池州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胡氏宗谱宋元

朱小阳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从谱序看徽州社会宗族观念变化
——以《江西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为例

朱小阳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 241003)

婺源清华胡氏宗族是古代徽州地区重要的胡姓氏族,其宗谱《江西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中收录了数量众多的序跋,时间跨度从宋至民国800多年。从这些谱的序言中可以看出徽州宗族观念从宋元至明清的变化,即从宋元时期的统宗收族、叙昭穆而别异同,到明清时期明晰小宗的支派迁徙、族人对因贫富差距所产生的忧虑、因经济利益出卖祖坟田地行为的谴责,这种宗族观念的变化可以折射出徽州社会在明清时期发生的变迁。

徽州宗族;谱序;宗族观念

清华胡氏宗族①是在婺源清华镇上从唐代下至清代、民国的漫长历史时期中都具有重要地位的大族,对清华胡氏的研究能够加深我们对古代徽州地区社会发展的认识。在由唐至宋的过程中,清华胡氏始迁祖的八子除了两名继续在清华镇世居外,其他六子皆迁居别处。宋代清华胡氏科举联芳,簪缨继世,甚至出现了一家五世四进士,使得清华胡氏在宋代发展成为了在婺源县最有影响力且在徽州分布最广泛的胡姓氏族,可是,后来由于科举上的屡败不振,此支胡氏到明清逐渐式微。

清华胡氏从唐末至民国在徽州有着较为系统的谱牒材料,其中资料最为完整的一部宗谱是《江西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以下简称《总谱》)[1]。《总谱》中材料详实,特别是谱牒序跋丰富。这些谱序数量大,时间跨度大,从宋代至民国各时期都有,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通过考察该《总谱》序中所反映出来从宋元至明清时期的宗族观念的变化,可以为我们考察徽州社会这一时期的变迁,提供新的视角。

1 《江西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序言材料特点与价值

《总谱》一共三十卷,内容十分丰富。《总谱》与其它清华胡氏谱牒相比有以下特点:

首先,《总谱》是婺源清华胡氏现存最完整、版本最清晰的、时间跨度最长的、以婺源清华东园派为中心的宗谱。清华胡氏宗族从唐末至民国在徽州有着较为完整的谱牒材料记录,在《中国家谱总目》中收录有清华胡氏宗族的宗谱20部,明代版本6部,清代10部,民国4部[2]1657-1740。清华东园是婺源清华胡氏的始迁祖胡学定居之所,也是清华胡氏发展历史最辉煌的一支。

其次,《总谱》虽然是民国所修,但是对于前代所修的旧谱部分内容多原封不动的抄录。清华胡氏发展到北宋治平元年,族人胡仁昉首修合宗谱,是该宗族最早的统宗谱修纂。至乾隆庚辰(1760)年共修纂12次,分别是宋代治平元年(1064)、靖国元年(1101)、乾道九年(1173);元代大德二年(1298)、至治壬戌(1322)、至正壬辰(1352);明代景泰癸酉(1453)、嘉靖庚戌(1550)、万历乙卯(1615);清代康熙己未(1679)、雍正癸卯(1723)。《历朝修谱源流》[1]卷3不仅记录了历代、历次的修谱时间,还对宗谱的修纂者做了介绍。这种记载宗族历代、历次修纂宗谱的文章,是在其它宗谱中少有的。而像《历朝修谱源流》这样如此细致的记录更是少之又少,可见《江西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编修的完善和严谨。

再次,《总谱》中材料可信度较高。此谱中有许多篇对宗谱的考证类文章,在不能确定之处多有注明,且几乎没有攀附名人。而且,在《总谱》的凡例中清楚的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宗谱不应只写正面,也应该记录负面的史实,不仅用正面来引导族人,也用负面例子来警示族人。族人胡升在《总谱》卷二《旧谱本姓先正序·族一桂序》所写:“族大且蕃,实不可以一律齐。犹幸谱籍之存,才能艺术、贵贱、善恶各随所见闻,直以名书无隐,示劝惩乖世教,非徒为观美也。”在《总谱》中记载的关于清华胡氏商人经商活动的材料中,也多有记载其族商人经商失败的例子。如卷八的《泗公房德立行状》中载有:“从此益复奋发,业茶、业木并顾兼营,久之茶既失败,木又亏损,始萧然无复。”

在《总谱》中有大量的序跋,共有112篇序,16篇跋,在这些序跋中清华胡氏宗族族人自己所做的序有96篇,跋4篇。从宋代徽宗的建中靖国元年(1101)一直到民国丙辰年(1916),时间跨度800多年。其中宋元时期婺源清华胡氏宗族族人所做序共11篇,明清时期序71篇,民国时期序15篇。

《总谱》中所录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外族名人为婺源清华胡氏宗谱所做序跋,一是清华胡氏族人所做序跋。这两部分各有价值。

外族名人所做序言,从外人的角度对清华胡氏整体进行考察和评价,有时会提供新的视角。虽然外族名人所做序言角度有别于清华胡氏族人所做,但其价值也有所局限。因为首先外族名人一般受人所邀作序,大多是赞美之语。其次,受邀作序的外族名人如范仲淹、赵鼎、赵孟頫等人,他们的确为许多宗族写过序言,但后世也有许多宗族为了攀附名人,多伪造这些名人的序言,所以这些名人留下的序言真伪值得考证。

更多的序言是清华胡氏本族人所做,尽管清华胡氏族人的学术水平和声誉影响有限,但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本宗族的情况最为了解。他们的序言有褒有贬,较外族名人的序言更为中肯,这部分材料对于研究清华胡氏宗族相对更有价值。

2 宋元时期《总谱》序言思想

在《总谱》中清华胡氏族人所做的序言中包含了宋、元、明、清、民五个时期,表达了其族人的宗族观念和谱牒观念。将《总谱》中的清华胡氏族人所作的序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不但可以看出其族人的宗族思想,还能看出其族在宋元明清民这个长历史时期中对宗族和宗谱的看法,及其族人宗族思想的变化。

宋元时期,婺源清华胡氏族人为其宗族所做的序,体现其族人的宗族思想主要是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在序中表明通过修纂宗谱,可以正本清源,使始祖的事迹得以流传,宣扬宗族的光辉历史,谴责族中恶事。劝恶扬善,增加宗族的凝聚力。如《总谱》卷二《旧谱本姓先正序·族深序》:“吾胡氏之先至瞳公官寓宣歙,生子学,仕唐散骑常侍,由黄墩徙居星源清华,是为始祖。”

《旧谱本姓先正序·族駹序》:“先辈皆以儒显历仕者多,或留文翰,或登史籍,匪可枚举。”

《旧谱本姓先正序·族一桂序》:“族大且蕃,实不可以一律齐。犹幸谱籍之存,才能艺术、贵贱、善恶各随所见闻,直以名书无隐,示劝惩乖世教,非徒为观美也。”

第二个方面是,其族人认为通过祭祀始祖和修纂宗谱的活动可以统宗收族。序言中认为祭祀祖先和修纂宗谱能够使得族内聚会,使族人通过对祖先的祭祀认识到宗族的血缘结于一人,从而昭孝思,知流派,彰尊长,重人本,纯风俗。

如《总谱》卷二《旧谱本姓先正序·族升序》:管摄人心,收宗族,厚风俗,是人心不忘本,须是宗系。盖宗子法立,则子孙百世宗之,然后昭穆长幼序,上下联属而不乱。宗法废,孰主张是?孰纲维是?幸谱牒存,则隐然宗法寓乎其间,人心亦足以管摄……每展谱籍,考其时代感伤泣下,吾宗族聚族数千指,四民各居其业,衣冠儒士最众。其间事力不齐,贫富相恤,固所当然,苟不能是,亦各安其分可也。乃或恃其富力,则虐其族,虽亲未尽而不顾甚是可惜……升修《星源志》载乡长汪廷美义居,及邑居张氏逊产事,皆可法。

《旧谱本姓先正序·族深序》:考积于家,博采诸宗,互相添稽,辑为正谱。详字讳,注封爵,叙承嗣,不诬不略,则斯谱之传,岂徒为子孙之观美,正以为收宗睦族之文。且使后世咸知某为亲,某为疏,某为大宗,某为小宗,某为伯叔,某为昆弟,秩然有礼,油然有恩。由是推之,则子孙之精神,可以上接先祖之精神。子孙之气脉,可以上通先祖之气脉矣。仁人孝子尚当有守于斯文。”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管摄人心,收宗族”“为子孙之观美,正以为收宗睦族之文”等等是统宗收族;“昭穆长幼序,上下联属而不乱”、“咸知某为亲,某为疏,某为大宗,某为小宗,某为伯叔,某为昆弟,秩然有礼,油然有恩。”是昭孝思、知流派、彰尊长;“宗族聚族数千指,四民各居其业,衣冠儒士最众。其间事力不齐,贫富相恤,固所当然,苟不能是,亦各安其分可也。”“欢然有相爱之恩,粲然有相接之文,而乖争凌戾之俗泯矣。”是为重人本、纯风俗。

第三个方面是,其族人希望通过宗谱的修纂,使得敦亲睦族,互帮互助,使得族内可以贫富相济。

如《总谱》卷二《旧谱本姓先正序·族师言序》:

宗族之义大矣!尊卑相聚,而后有以致其敬;富贵相通,而后有以致其爱;冠婚宾客相庆,而欢欣存焉;死丧病患相恤,而哀衿存焉;夫是谓宗族之义,吾故知其能别于禽兽也!自夫尊卑之不相聚也,尊者不恤其卑,而以傲,卑者不奉其尊,而以悍。尊卑黩乱,讥骂讼争,向之敬变而悖矣!自夫贫富不相通也,富者恃其财势而凌侮乎贫,贫者窘于衣食而疾视乎富。富者愈高,贫者愈傲,向之爰变而狠矣。冠婚宾客之不相庆,则欢欣之心无乃以绝欤;死丧病患之不相恤,则哀矜之心无乃以息欤。至亲者反疏,疏者反亲,仇讐作而礼仪灭皆由此!

《旧谱本姓先正序·族天瑞序》:“族谱何为而作也?所以叙昭穆,纪绝续也。夫叙昭穆,则尊卑之分明,纪绝续,则善恶之理著,皆足以维世教也……于清华者至今历四百载,方十余世,更唐及五季及宋,中间兴替不一,而子孙之家于清华者自若也。岁时欢洽、吉凶庆吊,森森有序,彬彬有文,冠盖相望,后先如一日。”《旧谱本姓先正序·族良骏序》:“隋唐以后仕者不世纪叙失传而谱遂大废矣……死丧必赴,冠婚必告,孤者字之,贫者给之,而不然者,必相与诮之,亦恃谱系只存。”

在统宗收族的基础上,强调族人之间在经济上的互帮互助。通过宗谱的编纂加强宗族的团结互助,调节族内的贫富差距,“富贵相通,而后有以致其爱;冠婚宾客相庆,而欢欣存焉;死丧病患相恤,而哀衿存焉;夫是谓宗族之义,吾故知其能别于禽兽也!”这也是宗谱编纂的重要功能之一。以避免“贫富不相通也……至亲者反疏,疏者反亲,仇讐作而礼仪灭”。

通过分析以上《总谱》中精选的宋元时期清华胡氏族人所做的谱序,可以看出清华胡氏族人在宋元时期统宗收族,相扶相济的宗族思想。这些宗族思想都没有超出宋代新开创族谱的宗族思想范围,只是在族内贫富相济这一点上体现得更为突出。

3 从序言思想变化所见宗族观念的变化

明清时期的清华胡氏族人的序言所体现出其族人的宗族思想既有对宋元时期宗族思想的继承,也有新的变化。明清序言中对宋元宗族思想的继承主要是在统宗收族,相扶相济方面。明清序言与宋元序言相比较,其变化也很明显。

明清时期的清华胡氏族人的序言数量很多,笔者挑选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序言做为论述的材料。

在宗族思想的继承上,有太多的例子,不能一一列举,只能精选一些具代表性的例子,如:《总谱》卷二《旧谱本姓先正序·族标序》:“尝谓昭穆既序之后,而可以兴本原之孝思,成敦睦之善俗者,莫良于谱系。”《旧谱本姓先正序·族襄序》:“虽有远近亲疏之不同,自吾祖宗视之,盖合远近亲疏,而一之者也。”《旧谱本姓先正序·族得华序》:“家谱之不作,无以叙昭穆而别异同。”

明清序言与宋元序言相比较,其变化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增加了许多支派的迁徙内容。

例如《总谱》卷二《旧谱本姓先正序·族桂荣序》:“逮我二公崇,适志山水,择回峰晓庄复迁居焉,厥后若大七公之迁方峰,乙明公之迁镇源,一公之迁龙尾东岸,庆三公之迁龙尾西源……族大人繁,欲会集而莫能。”

《旧谱本姓先正序·族士著序》:“惟宅学二公子姓称盛,星分四方,莫可胜纪。或卜居江淮,或寄寓闽越,甚至天南河北所在,皆有其始也。父犹言之子,祖犹言之孙,人人咸知故土,迨数传而后代远,一代渐忘根本者,恐家非一人,族非一家也。非藉谱书,何以合其涣哉。”

《旧谱本姓先正序·族彦斌序》:“常侍仕唐自歙祁迁清华,为鼻祖。清华则六公、九公二支,迄今五百余年,得世十八,衣冠文物接武联芳,代有闻人,可谓盛矣。先祖尝修宗谱,历历详备于各支、各公名下,细书名字仕生殁葬,展卷瞭然……盖人心日薄,风俗日微,宗族不相聚,忧喜不相知,几视为途人,重可叹也!”

《旧谱本姓先正序·言坑派序》:“徙居星源清华,生八子,各播迁,惟六公、九公世其家焉。子孙繁衍,人文丕振。历十一世有友惠公者,迁东乡十三都坑头,传至十二世曰道明公者,坑头而迁言坑,是言坑之有胡姓,实自道明公始也。”

第二是增加了许多谴责族中因经济纠纷出卖宗族利益的内容。

例如《总谱》卷二《旧谱本姓先正序·族道存序》:“我明洪武,被无知辈罔思其身,原本于祖,又不顾其祖父坟茔亦在地内,乃昧众割地售人,斯为襟裾禽犊之尤者!”

《旧谱本姓先正序·族聪序》:夫人世所重者,葬祭婚嫁财产,礼义廉耻在其中。我唐宋宦坟屡为非类侵害,如洋莪,则经擅卖侵葬之事;严碣里,则经发掘之事;东园往后寨山泽瑞院,则经本族之事;戴家巷大山头,则经丛挖盗砍之事。余兄弟侄辈曾殚力清理,所费不赀。

通过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婺源清华胡氏族人的宗族思想与宋代有相同点,也有明显变化。相同点是在统宗收族,宗族内应该相扶相济,修宗谱可以叙昭穆而别异同,这些观念宋元明清都是一脉相承的。变化是在明清的序言中有很多部分是写了小宗的支派传承,迁徙路线以及族人对因贫富差距所产生的忧虑,还有因为经济利益出卖祖坟田地行为的谴责。

宋元与明清时期在《总谱》序言中体现出来的异同点有着深厚的社会背景。宋元时期,《总谱》序言多强调统宗收族正是其时谱牒的民间化成为人们收族的重要手段之一。宋代新宗族的凝聚力,决定于先祖的声望、清晰的世系等。正如冯尔康先生指出的那样:“宋元时期,前代宗族形态赖以依存的九品中正制和庄园制崩溃了,战争造成了族人的流迁……新的土地私有制下地权分散,单凭血缘关系难以合族,因此,酌古准今以适应现实社会成为重建宗族制所必需”[3]219。宋元时期的胡氏宗族谱序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需求,强调修谱的目的在于统宗收族,通过对本宗族昭穆世系的厘清和对先祖事迹的回顾,让后世子孙“上接先祖之精神”,“上通先祖之气脉矣”,“使尊者见之而尽尊者之道,卑者见之安卑者之分,亲者益笃其欢欣,疏者毋忘其敬肃”,以不断增强本宗族的凝聚力。

但是,明清时期与宋元时期相比,徽州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万历《歙志》[4]对此作了非常形象的的描述。作者认为,明正德以前的徽州社会,平安无事,“诈伪未萌,讦争未起,芬华未染,靡汰未臻,此正冬至以后、春分以前之时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徽州人地矛盾突出,徽人成批出去经商,徽州开始变化了:“寻至正德末、嘉靖初,则稍异矣:出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资交揵,起落不常。能者方成,拙者乃毁。东家已富,西家自贫。高下失均,锱铢共竞。互相凌夺,各自张皇。于是诈伪萌矣,讦争起矣,芬华染矣,靡汰臻矣,此正春分以后、夏至以前之时也。”

后来,这种变化愈演愈烈:“迨至嘉靖末隆庆间,则尤异矣:末富居多,本富尽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起者独雄,落者辟易。资爰有属,产自无恒。贸易纷纭,诛求刻核。奸豪变乱,巨滑侵牟。于是诈伪有鬼域矣,讦争有戈矛矣,芬华有波流矣,靡汰有丘壑矣。此正夏至以后、秋分以前之时也。”

巨大的变化,给徽州社会带来深刻的影响:“迄今三十余年则迥异矣: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贫者既不能敌富,少者反可以制多。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罔极,骨肉相残。受享于身,不堪暴殄,因人作报,靡有落毛,于是鬼域则匿影矣,戈矛则连兵矣,波流则襄陵矣,丘壑则陆海矣,此正秋分以后、冬至以前之时也。”

这些变化何尝不是宗族的变化?胡氏宗族在明清时期也发生了三个显著的变化:一是随着宗族人口的繁衍,“族大人繁”,分支增多,本地狭小,只好迁居他处;二是大批族人外出经商,不少人也就定居在经商地,有的甚至在当地落籍。所谓“星分四方,莫可胜纪。或卜居江淮,或寄寓闽越,甚至天南河北所在”,这些在外“卜居”或“寄寓”的族人,显然走上了经商之路;以上两点,造成宗族“欲会集而莫能。”三是族内贫富分化严重,各种经济纠纷频发,族内矛盾加剧。这三大变化对宗族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面对这种变化,为了强化宗族建设,宗族在修谱时一是强调收族,怎么收?当然要厘清外出各支、各公情况,使人人知道本支“皆有其始也”。“父犹言之子,祖犹言之孙,人人咸知故土。”“非藉谱书,何以合其涣哉。”针对族内贫富分化严重,经济纠纷频发,祖坟屡遭“非类侵害”事,特别强调“夫人世所重者,葬祭婚嫁财产,礼义廉耻在其中。”试图挽回颓败的人心。

4 结论与思考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决定它的当然是社会存在。当社会存在发生变化时,必然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谱序正是宗族思想观念及其变化的集中体现。就徽州而言,从清华胡氏谱序中宗族观念的变化是从宋元时期纯粹统宗收族的思想到明清时期掺杂进对贫富差距和不道德经济行为的忧虑与谴责。既能为我们考察徽州社会变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也能成为时下谱牒纂修过程中谱序思想变化的参照物。

注释:

①婺源的清华胡氏宗族在学界已经有人研究,集中在宗族源流与宗谱编修。(郑小春:《明清时期徽州谱牒的编修、防伪与秩序维护——以民国<清华胡氏宗谱>为中心》,《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朱小阳:《婺源清华胡氏宗族考略》,《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1]胡上林,等.江西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M].木活字本.上海图书馆藏,1916.

[2]王鹤鸣.中国家谱总目(全十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8.

[3]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张涛,谢陛.万历《歙志》[M]//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藏稀見方志叢刊.明万历三十七年刻本.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胡程]

G09

A

1674-1102(2017)04-0070-04

10.13420/j.cnki.jczu.2017.04.016

2017-03-18

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招标项目(SK2014A140)。

朱小阳(1982—),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徽学。

猜你喜欢

胡氏宗谱宋元
试论《高隆诸葛氏宗谱》的价值
郭永红运用胡氏按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验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胡氏三姐弟”的黑与恶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浙江湖州寺前宋元遗址
为后何如为妓乐
《宋元语言词典》释义商兑
明清及民国安徽张氏宗谱版本简介
神龟的智慧聪明的盲点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