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7-03-30夏铨锌
夏铨锌,王 亚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合肥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夏铨锌,王 亚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制造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提高的重要支柱,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涉及环境、资源、社会、技术等一系列问题。文章从智能制造的内涵入手,提出智能制造旨在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与绿色化;针对合肥智能制造业资源约束与可持续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涉及政策扶持、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人才配套和理念倡导等一系列对策建议,致力于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合肥市;智能制造;资源约束;绿色发展
城市制造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该市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关系着其工业化的发展与科技水平的进步。对于中部地区正在迅速崛起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合肥市来说,如何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城市绿色竞争力,既是党政部门和实业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又是学术界关于制造业管理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本文以智能制造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合肥智能制造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肥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这将有利于推动合肥市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培育合肥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对建设创新、绿色、生态合肥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智能制造的内涵
智能制造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点,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简称智造,是一种通过人、机、资源三者深度融合,由人类专家与智能机器协同工作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是制造技术与信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的产物,旨在实现制造过程的绿色化与智能化,并最终形成人机和谐相处、资源绿色节约、模式创新发展的一种健康可持续的制造业新模式。智能制造主要包括智能制造技术(IMT)与智能制造系统(IMS)两大部分。
智能制造技术(IMT)是指在制造工业的各个环节中,利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智能活动(包括感知、分析、判断、推理、决策、执行等),通过人的智能活动与智能机器相互合作,旨在扩大、延伸或者部分地取代人类的一些脑力或体力劳动,同时它兼具对制造环境中产生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存储的功能,并以此来不断完善、继承、共享和发展自身的知识储备库[1]。
智能制造系统(IMS)是指是基于智能制造技术并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现代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等,对制造技术的技能和专家知识进行模拟,使智能机器在没有人的干涉下进行生产,智能制造系统相对于传统制造系统来说,更具信息化、智能化和智理化[2]。
2 合肥智能制造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合肥市正处在“建大湖名城,筑创新高地”的关键时期,其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经济飞速提升与社会日益进步,而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资源约束问题,诸如政府资源约束、社会资源约束、技术资源约束、生态资源约束等。
2.1 发展现状分析
(1)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合肥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合肥作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城市,是中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规划的全国内河航运中心之一,具有区位、交通等优势;合肥在“十二五”期间,经济持续稳步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呈年均“两位数”增幅,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位次不断前移,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达到1000.5亿元,年均增长14.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9312.8亿元,是“十一五”末的2.5倍[3];另外,合肥享有“全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的称号,以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等为首的一批优秀高校坐落于合肥,近年来,依托高校优势学科资源相继建立了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这些都为合肥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及其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政府层面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创新战略定位。合肥市作为中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综合性国家科技中心,始终秉承“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合肥城市精神,继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中国制造2025》后,合肥市审时度势,由市经信委牵头编制了合肥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目的是在摸清合肥智能制造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所发展情况基础上,提出有预见性和引领性的、可执行度高的规划[4];同时,合肥市政府将智能制造作为十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从发展之初省政府和市委就曾明确了:以促进制造过程的绿色化与智能化为发展宗旨,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技术及其产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3)合肥智能制造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目前合肥智能制造已经形成了从核心零部件制造到应用的产业体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智能制造装备实现突破,诸如,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合肥合锻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巨一自动化装配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和企业,已经形成了智能制造研发、设计、核心装备制造、工程建设安装调试、投资运营、售后服务等全产业链的工业体系。
(4)已取得了一批基础研究成果和国内先进的智能制造项目。合肥一直以来都积极培育、发展智能制造,对智能制造中的智能化高端制造装备、制造过程中关键支撑技术以及基础核心部件等领域的发展尤为重视,并已取得了一批基础研究成果和国内先进智能制造项目,如2013年2月,全省第一台3D打印机在合肥工业大学首次亮相,它以塑料作为材料,可直接将模型“打印”出来;彩虹(合肥)液晶玻璃有限公司的电子玻璃智能制造项目(已入选国家2015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安徽巨一自动化装配有限公司的双离合自动变速器(DCT)装配测试数字化项目(获得国家“863专家组”很高评价)等均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
2.2 存在问题分析
(1)区域竞争激烈。合肥作为泛长三角经济腹地的最前沿,既是其独特优势又是显著劣势,区域之间的竞争日益明显,来自区域间的技术、人才和市场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对其发展构成了一定威胁;除此之外,与周围城市(如合肥、芜湖)间不仅相互交流不畅,而且还形成相互竞争态势,不同企业间同类产品常常重复建设,阻碍了技术进步和企业发展的同时更浪费了大量物耗能耗。
(2)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依然紧张。一方面,由于制造过程中对产品实物量的需求巨大,大量能源、资源被消耗,而目前合肥的大部分能源、资源处于不足状态且严重依赖于外部,导致近年来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同时,合肥的部分企业仅考虑眼前利益,把相当部分产品外销,形成利益外流、污染沉淀的局面;另一方面,近年来合肥空气、土地和水污染较严重,雾霾天气频繁发生,而制造业在这其中难辞其咎,但相应治理技术和措施却进展缓慢。
(3)整体产业层次、规模及水平不高。当前,合肥智能制造的整体发展层次多集中于产业链的中下端,企业对智能化的认识仍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而且很多企业还持谨慎观望态度;由于企业自身能力有限,以及传统制造业的存量大、智能化改造成本高,导致真正能全面接受智能制造的理念并付诸实践的企业仍然是少数,大规模、全方位的智能化需求还需较长时间才能形成;在技术水平上,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仍然缺失,产品核心技术和关键基础部件主要依赖进口,相关软、硬件更是受制于国外,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着合肥智能制造的纵深发展。
(4)部分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依然薄弱。在当前以绿色、低碳、智能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强或弱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换言之,企业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将直接决定着企业在这轮技术创新浪潮中的生或死。目前,在合肥类似的这样企业依然存在,而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合肥市智能制造产业的整体创新发展。
(5)人才流失严重。合肥市作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丰富的科教资源孕育了大量人才,但随着北上广以及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种种巨大“诱惑”,使得合肥人才流失情况较严重,而人才是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合肥智能制造的发展需要多层次、全方位、复合型的人才,人才的流失特别是高层次优秀人才的流失不仅影响到合肥智能制造的长期发展,而且对整个合肥市的可持续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6)民众对智能制造认识不足,绿色消费观、生态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智能制造作为一种新鲜事物,正在改变时下合肥市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与劳动方式,人们对其既好奇又怀疑,好奇智能产品的多样化种类与“神奇功能”,怀疑智能化技术、生产流程以及产品质量的好与坏。除此之外,部分民众多习惯于用“高能耗、高污染”为标签的传统产品,在其思想观念里,传统消费观与价值观根深蒂固,导致他们简单地认为当下合肥没有必要去刻意发展智能制造,然而,近几年合肥雾霾天气频发、空气质量每况愈下的事实证明这种想法和观念是错误的。
3 合肥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制造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进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随着人们对绿色发展理论与实践认识程度的日益加深,制造业的绿色发展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制造业绿色发展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及理论基础之上的,是指在保障自然资源与环境质量前提下,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以经济活动过程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主要内容和方式,把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笔者以绿色发展理论为依据,针对合肥智能制造发展中存在的政府资源约束、社会资源约束、技术资源约束、生态资源约束等问题,提出了以下涉及政策扶持、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人才配套和理念倡导等一系列有利于合肥智能制造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并行推动机制,形成整体合力
由合肥市政府牵头,成立合肥智能制造领导小组,并设立相关部门,使其各司其职,合力推进。例如,由市经信委负责编制合肥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对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以及建立其应用研发平台,以促进产业链的整体发展;由市科技局负责对合肥优势产品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并建立相应核心技术研发平台;由市财政局负责制定专项扶持政策,统筹协调支持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与推广;由市人社局负责智能制造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企校联合培养机制等。通过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获取合肥智能制造红利,促进智能制造快速发展。
3.2 大力推行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打造绿色和谐的产业样板
合肥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要大力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出发,综合考量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旨在实现制造过程的绿色化与智能化,使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协调优化;同时,通过应用节能环保的先进装备和智能化技术,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了社会资源、能源,有助于解决合肥企业生产制造过程中节能减排问题,为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样板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也有利于营造“空气清新、绿水青山”的宜人环境。
3.3 制定专项扶持政策,营造绿色健康的发展环境
积极推进省产、市产智能制造装配在汽车、家电、材料等主要领域的应用示范,要认真落实智能制造重大装配首台(套)补贴政策,加大对应用试点工程的支持力度,如在合芜蚌自主创新试点区域内,从财政、税收、人才、工商、用地等方面给予切实可行的支持与帮助;建立和完善投融资机制,将社会各类资金引导到智能制造领域,如综合利用基金、贴息、担保等方式,促进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推出一批有利于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金融产品,以增加对该领域内企业的金融支持,拓宽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同时,也推动了智能制造产业链上各企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3.4 建立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形成产业集聚
对制造业相对集中的区域,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重大项目和关键产品应积极引进,建立智能制造特色示范基地,旨在将区域内创新要素、资源和产业向基地靠拢,形成产业集群效应,进而完善整个产业链。诸如重点打造合芜蚌智能机器人产业示范基地;合芜智能仪器仪表产业示范基地等;同时,以合肥合锻机床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巨一自动化装配有限公司等为首的骨干企业,形成若干个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除此之外,还应积极引导和鼓励相关中小配套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以更好地为骨干企业提供相配套的专业化特色产品。通过在区域层面推进智能制造产业链的整合延伸、配套分工,形成企业间高效协同的智能制造体系和产业价值链体系,有利于促进智能制造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
3.5 加强技术研发投入,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积极引导与正面宣传需相结合,鼓励企业加大对智能制造技术研发的投入,建议企业年均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投入的比例不得低于5%[5];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机制,增强自主创新意识的同时更要提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健全智能制造专业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优良的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如率先形成一批智能制造领域的生力军,以他们为领头羊,去带领其他人员实现技能转换和提升,从而形成以高层次专业人才为驱动力,通过积极参与国家示范项目、建立若干国家研发和示范基地等方式,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培养人才队伍,致力于建成一个“立足合肥、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智能制造高端研发、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的孵化基地。
3.6 加强平台建设,集聚创新资源
合肥市在现有的平台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强产业布局,使其优势产业集聚化,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诸如,依托相关科研院所(如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工大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等)建设核心技术的高端研发平台,打造智能制造技术研发基地、高端人才培育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等;依托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战略联盟,围绕智能制造相关领域建设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构建共性技术平台,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在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建立并完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提高智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3.7 培育智能制造需求市场,增加智能产品市场竞争力
实施需求侧拉动政策,拓宽应用领域,以拉动市场需求。应积极推进智能制造重大装配首台(套)政府采购和首台(套)保险试点,通过直接补贴、税收和价格优惠等措施鼓励用户购买智能产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如利用合肥电视台、合肥日报等市内主流媒体,对智能产品节能环保以及方便快捷等优势进行宣传,引导民众购买、使用智能产品;重点围绕汽车、家电、材料等领域的智能化需求,建立产品服务平台,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双方信息共享,更好地发挥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在制造过程中的作用,形成生产消费过程O2O良性互动,借鉴新能源产业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推进智能制造领域商业模式创新[6]。
3.8 倡导绿色环保理念,构建生态化消费倒逼机制
加强民众生态价值观的培育,要从思想认知层面树立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思想,加强民众绿色消费观的培育,从消费层面树立崇尚自然、保护生态、绿色生活的可持续消费理念,形成生产与消费间良性循环。由于民众在智能制造中既是产品的购买者和使用者,又是产品的创新设计者和创意提供者,甚至对部分企业来说还是一些制造生产工作的完成者与合作者,但是当前大部分企业并没有意识到消费端是智能制造最为核心的驱动力量,这是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的最大认识短板。与此同时,消费领域的生态化对生产领域的生态化具有决定的作用,制造的生态化过程就是建立在消费生态化的基础上,并通过生态成本竞争实现产业价值优化,倒逼整个产业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实现生态化发展。为此,对合肥发展智能制造来说,更要积极引导消费市场的生态化发展,形成生态消费倒逼机制,转变由以前生产者对资源环境“单方面埋单”到由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埋单”方式[7],促使消费领域向低碳、循环、绿色方向发展,通过消费引导生产,致力于实现合肥智能制造市场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双重生态化”,生活方式生态化推进生产方式生态化转型升级。
4 结论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制造业如何优化产业结构、破解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如何转型升级、摆脱高损耗和低效率的困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尖锐的任务。发展智能制造是推动供给侧改革、重塑制造业新优势、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然途径,也是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然选择。对于合肥市来说,发展智能制造应以绿色发展理论为导向,结合自身发展现状与问题,着力从解决好政府资源约束、社会资源约束、技术资源约束、生态资源约束等方面来考虑,致力于构建合肥市绿色工业体系,努力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样板,让生态优势真正成为合肥乃至全省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1]韩权利,赵万华.未来制造业模式—智能制造[J].机械工程师,2002(1):26-28.
[2]路甬祥.走向绿色和智能制造—中国制造发展之路[J].中国机械工程,2010(4):379-386.
[3]2016年合肥市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6-01-18].http://zwgk.hefei.gov.cn/zwgk/public/index.xp.
[4]合肥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即将出炉[EB/OL].[2015-06-30].http://www.hefeifabu.com/html/1519.html.
[5]竺坚.加快安徽智能制造产业爆发增长的政策建议[J].安徽科技,2014(1):7-9.
[6]中国企业联合会.智能制造——中国视角与企业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67.
[7]唐浩.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的新认识[J].中国工业经济,2014(6):5-17.
[责任编辑:余义兵]
F426
A
1674-1102(2017)04-0066-04
10.13420/j.cnki.jczu.2017.04.015
2017-04-05
夏铨锌(1991—),男,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哲学理论与方法;王亚(1990—),女,安徽淮南人,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