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生态强省建设中的文化创新探析

2017-03-30叶三梅

池州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皖江徽州安徽

叶三梅

(池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安徽生态强省建设中的文化创新探析

叶三梅

(池州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池州247000)

建设生态强省已经成为安徽省现任领导班子治省理政的重要目标。文章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探讨生态问题,安徽生态强省建设的首要方面在于文化创新,而文化创新的实质是价值观念创新,文化创新的理论基础是安徽区域文化,文化创新的科技支撑则是文化业态创新。

生态强省;文化创新;价值观念;区域文化;文化业态

生态强省建设是新世纪以来安徽打造的“三大强省”建设之一。早在2003年,省委、省政府就作出了“建设生态安徽”的战略部署,使安徽成为中西部第一个生态建设试点省。2004年,安徽省制定了《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成为生态强省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指出,要用20年的时间努力把安徽打造成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省,并划分成3个阶段来实施,当前已进入第三阶段(即提高完善阶段),这一阶段确定的目标是“生态省建设主要目标基本实现”。2010年实施的安徽省“十二五”规划中也强调要“深入推进生态省示范基地建设”。可以说,建设生态强省已经成为安徽省现任领导班子治省理政的重要目标。本文试图从文化哲学的角度以更广阔的理论视野来探讨安徽生态强省建设问题。

1 实施生态强省建设的首要方面在于文化创新

一般来说,文化左右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乃至思维方式,从而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建设生态强省必须把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新放在首位,而建设体现现代文明的生态文化才是文化创新的基本方向。

生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和征服自然的文化转化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就是一种新的人类生存方式。狭义的生态文化则是指以生态价值观为宗旨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人类精神[1]。生态思想家沃斯特就明确指出:当今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而不是生态系统本身。实施生态强省建设确实需要政策支持、技术支撑和法规保障这一“硬件工程”,但一个内在的道德文化机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及相应的新的价值观和人地伦理道德”这一“软件工程”更是不可或缺。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必须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2016年4月发布的《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特别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理念传播,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当前,安徽省实施生态强省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大力培育先进、繁荣的生态文化。为此,一要积极推进具有安徽特色的生态制度建设。制度创新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施生态强省的本源性动力。要从构建新型决策文化入手,加快建立符合生态文化导向的绿色决策机制,逐步完善地方生态管理体系和生态法规体系。二要普及生态科学知识教育,提高政府和企业人员生态意识。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和企业职工教育培训体系中,将生态文化融入到政府管理文化与企业生产经营文化之中,提升社会管理阶层和创业阶层执政和决策的生态意识,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为政府决策和企业经营的自觉行动[1]。三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培育和增强公众生态素养。公众生态素养是形成社会生态文化的基石,要从培养全民的环境自觉和生态自信抓起,使生态伦理道德成为社会公德,使生态意识成为大众文化意识。倡导生消费理念环保化、生活方式绿色化、居民出行低碳化和文明化。四要培养生态人才。发展生态文化,要着力打造一支具备强烈的生态文化意识、扎实的生态专业素质和良好的生态管理能力的人才资源队伍。安徽省高校在这方面尤其要发挥和担当主力军的作用。高校要通过包括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环境资源管理、环境法学、生态学等在内的的专业学士、硕士乃至博士教育,为安徽省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生态眼光、掌握生态环境学科前沿知识并具备一定生态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为建设生态强省储备丰富的人力资源库[2]。

2 安徽生态强省建设中文化创新的实质是价值观念创新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切改革,归根结底是观念的更新”。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安徽生态强省建设的主体是人,而人的观念和思维恰恰支配着人的行动。观念若不更新,就不可能有创新的精神,更不可能有创新的自觉乃至创新的行动,从而难以为安徽生态强省建设战略奠定坚实的文化道德基础。因此安徽生态强省建设中进行文化创新的实质就是创新价值观念,塑造以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为主旨的核心价值观。

弘扬生态文化,必须培育和践行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它既是生态文化的精粹,更是向绿色转型、实现绿色崛起的价值表达[3]。为此,一要树立生态理性价值观。平衡人的需要、欲望、利益与自然的承受阈限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谐。二要形成尊重自然的文化氛围。所谓尊重自然,就是尊重自然的有序、完整和稳定。具体来说,就是尊重自然的内在客观法则,尊重自然的多样性统一,尊重自然的动态平衡,做到明自然之理、循自然之道。三要努力塑造生态化人格。始终保持对自然的感恩之心,真正明白人类的出现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人类的发展是自然供养的功劳;始终保持对自然的谦卑之心,深深懂得人类只是自然进化中出现的一个物种,人类要以自然为师,向自然学习;始终保持对自然的珍爱之心,真实领悟到自然资源不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需要我们善待和用心呵护;始终保持对自然的忏悔之心,真切体会到人类对自然的无限索取,已经导致自然伤痕累累;始终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时刻牢记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必定招致自然的报复[4]。

3 安徽生态强省建设中文化创新的理论基础是安徽区域文化

安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以其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风貌等造就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这些文化逐步演化最终形成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三大文化圈。这三大区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与生态文化密切相关的因子,这些因子中既有能发挥积极作用的方面,也有可能产生消极作用的方面。在安徽生态强省建设中我们要充分挖掘安徽区域文化中的精华,构建独特而丰富的地域生态文化。

3.1 淮河文化中的自然观和生态伦理观

历史上,淮河流域是一个盛产思想家的地方,其中老庄是其杰出代表,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是淮河文化的精华。他们所崇尚的道法自然、物与天齐的自然观和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的生态伦理观,无疑是我们致力于文化创新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道家思想文化视阈中,把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整体来对待,既不脱离人去研究纯客观的自然与环境也不脱离自然、环境去研究孤立的人,认为生活在一定空间中的生物群落与其所在的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系统中的各种因素按一定规律相互联系,形成有机整体。这种关于世界是“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构成了整体生态世界观,与我们要确立的生态文化观有很多契合之处,对于我们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道家思想认为自然由“道、天、地、人”构成,人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均具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而处于平等地位,从而建构了一种既非人类中心主义又非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理论。譬如,老子指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5]174。庄子主张人与自然应当和谐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6]43。这种强调“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文化,恰恰是对“人类中心主义”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突破和超越[7]。

当然淮河文化中积淀的安土乐天、安贫乐道的农业文化心态,与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而生态问题日益冲突的后工业化社会对文化的要求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是我们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必须要剔除的。

3.2 皖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和创新意识

皖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有些学者认为它包括古皖文化、宗教文化、书画文化、戏曲文化、教育文化、科技文化、政治文化、五四新文化和生态旅游文化等[8]。皖江文化的灵魂就是和谐。如桐城派追求科场、注重教育,这对人们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有推进作用。黄梅戏的唱腔委婉,引导人们追求美好、和谐的社会境界。皖江文化的一些代表人物一生致力于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如戴名世不屑于捉野鸭,但愿为兰花捉虫子。陈独秀致力于倡导全民教育和家庭和谐,把全民幸福和未来社会的幸福作为其一生追求的目标。赵朴初不仅提倡佛教与社会主义相和谐,而且推进国际佛教组织和谐,为推动国际社会和谐作出了较大贡献。他还主张节约用水、保护动物,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9]。

开放程度高、创新意识浓是皖江文化显著的特点。由于皖江地区信息沟通顺畅,皖江人的思想观念比较解放,常常开风气之先河。这一点在桐城文派的兴起与发展进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历史上的桐城文派不仅仅是桐城人的文派,也不仅仅是皖江人的文派,而是一个遍及安徽、江苏、湖南等九个省市近千人的开放性的学术流派。同时,由于皖江人思想观念新,接受新事物快,因而创新意识比较强。皖江文化在诸多方面(如文学、绘画、宗教、戏曲、制度、经济和思想观念等)曾位居全国领先地位。不过,皖江文化也有自主性不足等缺陷,在发展进程中自我提高、自我更新的内在意识比较缺乏,有时需要借助外力,如外在环境和外来文化的推动和启迪[10]。

应该说,皖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生态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涵,而其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是我们文化创新的必要因素。当然自主性不足也是我们在进行文化创新中要克服的一个问题,要充分发挥我们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徽州文化中的进取精神和群体意识

徽州文化内容深邃,影响深远。其中有四个方面的思想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实现生态强省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是徽州文化中的重教兴学思想。徽州人素有“富而教不可缓,徒积赀财何益乎”的思想意识,延师课子,兴办族学,建造书院,资府县学[11],对子女教育倾注大量人力和物力。教育的繁荣自然带来文化的辉煌,进而促成徽州历史上文风昌盛,人才辈出。而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要培养生态人才,而生态人才的培养自然离不开教育。二是徽州文化中的进取开拓意识。由于地少人多,徽州人在崇尚“重农抑商”的中国封建社会,突破世俗藩篱,走出家门,以商为业。为了寻找商机,徽州人不畏艰险、忍辱负重。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不管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僻的乡村,皆有徽商辛勤开拓的身影。可谓“今之所谓都会者,则大之而为两京、江浙、闽广诸省,次之而为苏(州)、松(江)、淮(安)、扬州诸府,临清、济宁诸州,仪真、芜湖诸县,瓜州、景德诸镇。……故吾邑之贾岂惟如上述所称大都会者皆有之?即山陬海壖、孤村僻壤,亦不无吾邑之人”[13],真正形成了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势。虽然说徽州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谋求生存的无奈才背井离乡,但它在客观上有力地冲击着以“浓厚的乡土情结和甘于贫困、不求发展的惰性意识”为特征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这种冒险闯荡、进取开拓的意识也是我们构建中的生态文化的应有之义。三是徽州文化中的群体意识。徽州人具有浓重的宗族乡里意识和协作帮扶精神。长期以来,徽州人以家族、宗族、乡族为纽带,依靠“亲带亲、友帮友、邻帮邻”的传统方式,将家乡人甚至子孙后代带到天南地北,带向全国各地,形成徽州人在外地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蓬勃发展,形成气候[12]。生态问题不是某个人问题,而是公共性问题,需要大家共同应对。因而生态文化中应树立群体意识,发扬集体主义和团队协作精神。四是徽州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理念。徽州古民居在建造中十分注重保护自然。徽州古民居聚集,多建楼阁,以利于节约土地;徽州人建村选址多依山傍水,山为骨架,水为血脉,与自然融为一体。当地人还十分爱惜自然界的植被、花草以及山石,禁止乱砍滥伐。徽州古民居整体色调十分的朴素淡雅,主要以木头和石头为建筑材料,使用小青瓦盖顶,在民居构架、门窗棂等部位,主要应用木雕,体现了一种人工与自然的磨合。高矮不一的外墙和马头墙与大自然山墙错落有致、相互衬托,既和谐统一,又极富变化。天井和庭院也保持着和谐,形成“四水归堂”住宅布局。从生态环境的视角审视,整个徽州古村落与周边的自然景物完全融为一体,体现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思想内涵,彰显着中国古人对于自然的敬畏心和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13]。而这正是生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理念。

4 安徽生态强省建设中文化创新的科技支撑是文化业态创新

实施安徽生态强省建设在生态文化业态创新方面可以大有作为。新兴文化业态是原创文化内容、高科技手段和密集资本三者的结合体。安徽省生态文化业态创新主要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生态文化产品。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的产业形态,不仅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等特点,更有绿色环保之优势,在促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为此,一要以安徽作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为抓手,着力创建一批以国家重大创新项目为主攻方向的大型企业集团、大规模企业集群或大型创新基地,培育文化创新的主力阵营。二要着力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业态,尤其要从安徽作为国家动漫大省为切入点,把动漫作为安徽生态文化产业新兴业态的典型代表,加快合肥、芜湖国家级动漫基地和马鞍山、淮南动漫产业集群的建设,在动漫产业中展现生态文化。并且安徽动漫产业的发展,主要以挖掘安徽省地域文化资源为主要内容,确立能够代表安徽文化和精神,具有安徽文化特色的原创动漫形象。同时注重培育新的文化产业生长点。

[1]于法稳.启蒙是生态文化建设首要任务——谈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N].中国经济导报,2010-06-01(B05).

[2]王争亚.培育生态文化支撑生态文明[N].中国环境报,2015-05-01(002).

[3]王钰鑫.大力弘扬生态文化[N].广西日报,2015-11-17(011).

[4]刘湘溶罗常军.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与生态化人格[N].光明日报,2015-07-15(014).

[5]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朱家席,寇国庆.道家视野下的淮河文化自然观[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52-54.

[8]肖叶飞,王业明.皖江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形态与发展战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12.

[9]朱洪.皖江文化的特点——与淮河文化、徽州文化比较[J].学术界,2008(5):278-282.

[10]汪谦干.皖江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J].安徽史学,2005(4):87-103.

[11]刘伯山.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28-33.

[12]徐岚.弘扬徽州文化之精髓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1):75-77.

[13]陈月,马小娅.对徽州古民居“天人合一”的思想及保护的研究[J].艺术科技,2014(7):1-2.

[责任编辑:周芳]

A Probe into Culture Innovation i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nhui

Ye Sanmei
(College of Marxism,Chizhou University,Chizhou Anhui 247000)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nhui is a most important goal of the current provincial leading group.From the cultural philosophy,the paper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nhui.Cunture innovation is values idea innovation,the theoretical base is regional culture in Anhui,and scientific support of culture innovation is culture industrial innovation.

Ecological Anhui;Culture Innovation;Values Idea;Regional Culture;Culture Industry

D616

A

1674-1102(2017)04-0024-04

2017-06-12

池州学院人文社科项目(2012SZKJSGC7-1)。

叶三梅(1968-),女,安徽桐城人,池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

10.13420/j.cnki.jczu.2017.04.005

猜你喜欢

皖江徽州安徽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绿荫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