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地理学科视角看“古诗词”教学*

2017-03-30褚丽娟梁品文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教师

褚丽娟,梁品文

从地理学科视角看“古诗词”教学*

褚丽娟,梁品文

用地理语言对古诗词进行解读,阐释其中蕴含的地理现象及原理,既可以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看待问题,还可以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本文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了古诗词中蕴涵的地理知识、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及注意的问题。

地理;学科视角;古诗词;教学

中学地理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联紧密,为此,在地理教学中借用古诗词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感悟生活,用诗意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相应的教学情境中,利于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理解。

一、古诗词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古诗词中蕴涵了丰富的自然地理知识。如: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川渝地区地形崎岖不平,河流险而急,路途艰难险恶,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对四川的地形记忆深刻,有利于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又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里的“春风”其实是夏季风。我国的夏季风是由东南沿海吹向内陆,因为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欧大陆),国土面积广阔,夏季风受地形地域的影响,难以深入到西北地区,从而明确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的界线。

二、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引用古诗词激发地理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地理知识感兴趣时,才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也会主动学习自己所喜爱、好奇的知识。如果能将有趣的地理知识的古诗词运用到教学课堂中,就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也会顺利达成。例如,讲到“我国地势特点”时可引用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或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大部分河流的流向是自西向东?学生既能很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又能感受到祖国河山的美好。

(二)巧用古诗词创设地理情境

1.借助多媒体展现情景。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诗人所处历史年代的图片动画等,可以具体生动地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自然人文状态,既能为教学传递明确的信息,做一个知识的铺垫;又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人的生活,理解诗人要传达的情感。例如在讲授城乡差距,人口分布不均时,引用杜甫的“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学生在探究城乡人口分布的差别时,仅仅通过文字是很难看出来的。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唐朝的市场贸易、官府采取的政策、百姓种田的收入与经商收入的对比数据等,阐述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经济条件是影响城市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借助多媒体展现情境,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具体,还解决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难以描绘场景,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感性。

2.朗诵佳句感受情景。古诗词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是中华文化浓缩的精华,古诗词如星光般闪耀。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品读这些朗朗上口的佳句时,受到最深切的感受和陶冶呢?古人曾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可见,要想对诗词有更深的理解,走进诗词的意境,就要加强诵读。如在讲授《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一课时,给学生展示余光中的《乡愁》,引导他们有情感地朗读,体会一种共性的感知。既感受到台湾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部分,台湾人民在思念祖国,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诗词的朗读水平。

3.联系生活结合情景。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将晦涩的地理知识简单化、生活化,让学生对奇妙的地理产生兴趣,从地理知识中得到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说明古代城镇分布情况与现代社会相似。如今城市高楼林立、人口密集、工业集中,而乡村城镇人口相对较少,一般以农业为主。进一步探究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根据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因素,针对自己的生活感受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三)妙用古诗词开展道德教育

1.深入了解时代背景。了解时代背景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把握人物内心世界和挖掘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而且他们的知识就会愈来愈丰富,为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做铺垫。在讲到《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时引用“天上无鸟飞,地上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塔里木盆地曾经是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如今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开采,修建了公路。由此,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开展多种活动。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德育。教师在结合“古诗词”开展地理教学时,应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学生感受到它的熏陶。例如在总结课上,教师以“地理要素”为核心向学生介绍2—3句与内容相关的诗词,并对句子中蕴含的意义进行阐述。或者举办“地理与古诗词”演讲大赛,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的与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发表自己的想法。通过比赛可以加强古诗词与地理知识的联系与融合。

三、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古诗词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融会贯通,善于转化

虽然有众多的古诗词中包含地理知识,但毕竟缺少对地理现象的直接阐释。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中所包含的地理现象,并能将文学语言转换为地理语言。如“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诗词描绘了平原性河段流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诗中的新住处,是新形成的河漫滩平原。教师还可以使用如地理成语、地名、歌曲、照片、导游词等素材。这对于教自身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将专业知识与艺术相融合。

(二)因时制宜,巧妙应用

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不用死记硬背,能分析诗词的情境背景解释地理知识和现象即可。在地理教学中时运用诗词,不可随处乱用,乱编乱造。在引用时要恰如其分,还要注意朗读时的音调、音律。总之,以提高学习效果为原则。

(三)用量适中,恰到好处

古诗词中有很多包含地理知识的诗句,引用恰当能引起学生兴趣,还可以简化抽象难懂晦涩的知识。但是不能随便引用,到处都用,在导入中引用了,在讲授新课时就不要再引用,若在解释原理时采用,那么在讲习题时就不要再用,一节课最多不要超过两处,否则不宜学生记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1]蒋海荣.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教研版),2012(8).

[2]王艺,祝延林.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3).

[3]孟静.高中地理多媒体情境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6).

G632

A

1671-6531(2017)09-0060-02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课题“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GJX2015D144)褚丽娟,梁品文/长春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吉林长春130032)。

责任编辑:郭一鹤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诗词教师
踏青古诗词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