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出使安南使节诗人考
2017-03-30王涵
王 涵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元代出使安南使节诗人考
王 涵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安南自五代时期击退南汉统治之后,便成为独立的藩属国。13世纪后期开始,元朝的士大夫曾以出使的渠道出访安南,留下了一些反映当时政治、文化的诗作。《安南志略》等元代成书的文献将这一批诗人的事迹、诗作保存了下来,部分诗人的诗文集也得以传世。这些诗作反映出了元朝士大夫对两国关系的态度,是研究古代安南地区与中原文化交流的重要材料。
元代使节;文人诗;考证
13世纪初越南则开始由陈朝统治,时值元朝的崛起时期。元朝先后于1253年和1279年吞并大理国和南宋,并在1257年、1284年和1287年三次大举入侵安南,皆由于蒙古军队不习水土、越人强烈抵抗而无功而返。此后直到元朝灭亡,两国保持了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两国在战争时期通使,元朝士大夫出使越南尤为频繁。在出访过程中,创作出诸多反映其见闻、经历,或抒发心声的诗。这些诗都创作于当时当地,又在元代就被辑录保存下来,因而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黎崱,字景高,号东山,大约生活在13世纪60年代到14世纪40年代(元代中前期),原为越南爱州人,元军第三次南侵时被俘,后归附元朝,定居湖北汉阳。《安南志略》是黎崱所著的一部国志,《四库全书总目》称“所纪安南事实,与《元史》列传多有异同”。黎崱是元代归化中国的越南士大夫,由于他记载的同时期的元朝、安南的历史与后来明初编修的《元史》所载有诸多抵牾之处,历来这部著作都受到史学界的重视。其中,卷十七《至元以来名贤奉使安南诗》收录了元朝初年至中期(大约止于14世纪40年代)十多位使节出使安南所作的诗歌作品,对了解当时元朝和越南两国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这一批士大夫都是当时的名士,从同卷收录的《玉堂诸公赠送天使诗序》所收录的诗来看,这一批使节诗人和揭傒斯、王沂、虞集、苏天爵等人都有唱和,唱和者大都名称一代。卷十八《安南名人诗》则收录了一些安南国君、重臣和这一批使节的唱和诗作(实际上几乎整个元朝期间,每次派遣使臣前往安南国,安南国君都会创作汉诗,与元朝使节唱和)。《安南志略》所收录的元人访越诗、以及《全元诗》中收录的相关的安南题材诗歌,以及这些诗歌所包含的独特的时代价值和人文价值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
一、元朝使安南使节考证
《安南智略》卷十七载《至元以来名贤奉使安南诗》,收录元朝至元(1264—1294年)以后出访安南并留下诗作的使节14人,散见于《全元诗》中的比较可信的曾访问过安南的诗人又有两人。以下依次考释16位使节的出访安南的时间和所作诗歌。
1.李思衍(?—1300年),字克昌,余干人(今江西省余干县),号两山[1]2504,著有《两山稿》[2]64。南宋德祜元年(1275)登进士科,后出仕元朝。曾经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出使安南[3]67。《全元诗》存他的诗25首如下:《世子燕席索诗》。世子即越南陈朝国君陈日煊(?—1290年),1258-1278年在位。《世子和前韵有自顾不才惭锡土只缘多病欠朝天之句即席次韵》中“惭锡土只缘多病欠朝天”暗示安南国君不愿亲自北上朝觐。前两联谈到李思衍等人出使安南国的缘由,后两联则表达出使的诚意。《行赆有礼辞之世子举陆贾事一一勉受谢纪以诗》,这首诗首联酬谢安南君主的款待,其次引用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和陆贾出使南越王赵佗的典故,劝谏安南国君恢复封贡关系,出使安南的元代使节如傅若金、黄常也有类似反映不接受“馈金”的作品。有《观棋》一首[4]392。
2.徐明善,生卒年不详,字芳谷,鄱阳人(今江西省鄱阳县)。一说字志友,号芳谷(见曾燠《江西诗徵》卷二十六)。至元年间任江西行省儒学提举,随李思衍同使越南,著有《芳谷集》二卷[1]2501。《全元诗》存他的诗4首[5]393。其中《佐两山使交春夜观棋赠世子》《席上口占》两首诗作于出使安南期间。《佐两山使交春夜观棋赠世子》当和李思衍《观棋》作于同时。1288年元朝第三次攻打安南因气候不适应而失利,这首诗借咏棋局,实际上暗喻元朝和安南国的战局。尾联谈到“战胜将骄”,实际上暗指安南国君臣因战争胜利而产生的倨傲心理,暗示了李思衍、徐明善两人谈判的艰辛。《席上口占》又见曾燠《江西诗徵》卷二十六,题做“安南世子陈日炫席间索诗口占应之”。陈衍《元诗纪事》记载:“徐芳谷尝奉使交趾国。其王子陈日炫闻公善诗,举卮酒立索吟,公口占云云。日炫遂纳款奉贡,公聲名大振[6]184。”此处记载不知本于何处,且“日炫遂纳款奉贡”有夸大的嫌疑。末一句“茅土胙无穷”指的是元朝和安南国的宗藩关系的长久,因此该诗创作于出使安南时期是可信的。
3.张立道(?-1298年),字显卿,大名(今河南省大名县)人。曾从元世祖北征,至元四年(1267)出使西夏故地,后拜云南行省参政,卒于官。曾于至元二年(1265)、八年(1271)和二十七年(1290)三次出使安南[2]66,事迹见《元史》本传[7]3915,著有《效古集》《云南风土记六诏通说》《安南录》[8]63。《效古集》当是个人别集,《云南风土记六诏通说》当是一部记载云南的风土杂记,都已不传。《安南志略》卷三则全文附载《安南录》,题为“张尚书行录”,非常详细地记载了张立道出使安南国的事件本末。
4.梁曾(1242—1322年),字贡父,燕人(今河北省)。中统四年(1263)蔫辟中书左三部令史,累官淮安路总管,仁宗时为集贤侍讲学士,晚年隐居淮南。事迹见《元史》本传[7]4133。曾于至元十七年(1280)、二十九年(1292)两度出使安南。《全元诗》存他的诗11首[8]64,其中《荔枝花》一首由《安南志略》收录,《全元诗》则题名作“吃荔支”。荔枝花指唐玄宗以荔枝取悦杨贵妃之事。诗中借“责包茅”来比喻元朝和安南国的关系。《元史》本传记载梁曾出使安南国时,曾经因安南国君迎接使节的态度倨傲,和安南国君发生争执。这首诗借古咏今,反映出诗人不辱使命的决心。
5.李衎(1245—1320年),字仲宾,号息斋道人,晚年号醉车先生,蓟丘(今北京市)人。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出仕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荣禄大夫,晚年辞官,寓居维扬(今江苏扬州)。是元代著名的画家,以画竹闻名于世。有《老子解》二卷,今天保存下来的著作还有《竹谱》十卷。《全元诗》存他的诗4首[9]327,曾于1294年出使安南。《和洞妙自真世子韵》是他唯一一首入安南所做诗。世子,指陈朝仁宗陈日燇(1258-1308年),1279—1293年在位[2]315。1294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元朝放弃攻打安南国。至李衎这次出使安南之后,元朝和安南国基本上保持了友好的交往关系,使节的诗歌大多属于闲情诗。
6.萧泰登(1266—1304年),字则平,祖籍长沙(今湖南长沙市)。曾任江南西路安抚史兼知吉州军事。出使后,萧泰登写过一部《使交录》,按日期进行编次,内容涉及政治、社会、人文、地理和风俗等方面,并将元朝和安南国的国书编在卷首,卷末则附安南国国君的酬唱诗集、国书、封贡表文[2]74。此书不存,也难考证当时的刊刻情况。《安南志略》卷三曾经全文录《使交录序》,黎崱修志时应当也曾经参考这本书。曾随李衎同使安南。《即席和世子韵》创作于两国战争结束之后。这首诗后两句“从此安南成乐土,小心长与戴尧天”反映出诗人对修争罢战的由衷感慨。李衎、萧泰登之后的使节作品,大都是闲适诗、酬谢诗。
7.李京,生卒年不详,字景山,河间人(当在今河北省河间市)[10]48。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由枢密宣慰乌蛮等地,升乌撒乌蒙道宣慰副使,兼管军万户府。这期间撰《云南志略》四卷,是较早著述云南的地方志之一。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曾引用此书,则此书明末仍存。还著有《鸠巢澷稿》,有元人袁桷所作的序,见袁桷《清容居士集》卷二十一。至大元年(1308),以吏部侍郎身份奉使安南[2]76,《安南志略》载其阙题诗一首。
8.杜與可,字希望,生卒年不详。《续通志》卷一百六十九《金石略》载其曾书《新建三皇庙记》,题大德十一年(1307);撰《袁州修学记》,题至大二年(1309)。其生活年代大概在元朝中期,以书法闻名。曾于至大五年(1312)以兵部郎中的身份奉使安南[2]76。
9.文矩(?—1323年),字子方,长沙人(今湖南省长沙市)。曾任太常礼仪院判官,延祐六年(1319)改翰林修撰兼国史院编修官,进太常礼仪院判官,后卒于官,著有《安南行纪》《文子方集》[1]2507。袁桷曾为其作《安南行记序》,其出使安南在至治元年(1321)[2]77。陈朝明宗陈日爌(1300-1357),1314—1329年在位,号太虚子,文矩与其有唱和诗《有赠世子太虚子》。
10.杨宗瑞,字廷镇,生卒年不详。清代金鉷《(雍正)广西通志》卷五十二载杨廷镇曾于元统年间,任全州路达鲁花赤。杨宗瑞和许有壬多有唱和的作品,当生活在元中后期。《安南志略》载泰定元年(1324)出使安南[2]77。
11.赵期颐,字子期,生卒年不详。明初王祎《吾丘子行传》中载其为宛丘人,善篆籀之学,见《王忠文公集》卷二十一。今天所能见到的元人诗歌当中,多有与其唱和的作品[11]1323,是生活在元后期的一位文字学家、书画家。曾于至顺二年(1333)出使安南。
12.智熙善,生卒年不详,字子元,镇阳人。元统三年(1335),以礼部郎中的身份出使安南,傅若金为其副使。回国后智熙善有《越南行稿》,今不传,许有壬为其做序,见《圭塘小稿》卷五。
13.傅若金(1303—1342年),字汝砺,揭傒斯为其改字与砺,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人[12]1446,受业于元人范椁。傅若金有《安南稿》,出使安南回国后则付梓。他的作品由后人分别辑为《诗集》《文集》。《南征稿序》谈到其出使过程:“凡所以感于心、郁於情、宣於声而成诗歌者,积百余。”可知《南征稿》应当收录了近百首诗,但后人将其收入《傅与砺诗集》中,已非旧秩。《全元诗》第45册所辑傅若金诗较为完备,其中能确定作于出使安南时期的诗约二十首。此外他还是当时比较有名的诗论家,著有《诗法正论》一篇,陈衍《元诗纪事》曾多次引用。
14.陈孚(1259—1309年),字刚中,天台临海(今浙江临海县)人。至元年间上《大一统赋》,后讲学于河南上蔡书院,为山长,曾任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官至天台路总管府治中。诗文作品存《观光稿》《交州稿》《玉堂稿》《附录》各一卷,合编为《陈刚中诗集》[12]1434。他的诗不事雕琢,通常将所见、所感和所历写入诗中。事迹见《元史》本传[7]4338,曾于至元三十年(1293)出使安南。陈孚的《安南即事》是一首古代越南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的五言古体长诗。前二十句叙述安南历史,中间则铺陈官民服饰、社会风气、刑法制度、集市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名胜,每两句下有诗人亲历的记录,总计三千六百余字。本诗艺术价值不高,但其自注堪称一部古代越南风俗游记。
15.黄常,字仲纲,本姓毛,乐平人,延佑五年进士,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卒于官,事迹见曾燠《江西诗徵》卷二十八[13]537。元代许有壬《至正集》卷六十《故元处士徐君墓志铭》称,黄常曾嘱托许有壬为其舅父做墓志铭,生活的年代应该在元朝后期。出使安南的时间不详,《全元诗》载其有《使安南却金》一首。
16.余闕(1303—1358年),字廷心,一字天心,色目人,因其父官于庐州(今安徽合肥),因此长居。元代经学家、文学家吴澄的学生,元统元年(1333)进士,曾入朝参与修编三史。至正十八年(1358),在安庆和红巾军战败后自尽,时年五十六,谥忠宣。有《青阳集》。《新元史》本传没有出使安南的记载,可能在元统(1333—1335)后随使节出行[14]854。《青阳集》卷一载《安南王留宴》诗一首。
二、使节诗的文化特点浅述
元代士大夫记忆中的安南国,已经不是历史上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唐皮日休《三羞诗》:“南荒不择吏,致我交趾覆。绵联三四年,流为中夏辱。”当时安南地区为唐朝州县,皮日休这首诗里还反映出边疆受侵扰时的愤恨之情。元代的使节在出访安南国时期,见到的是和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地域风格和文化形式。比如徐明善《席上口占》:“丹青入王会,茅土胙无穷。”在他的观念中,元朝和安南国是国与国的关系,梁曾《吃荔枝》借咏荔枝也相同,与唐代人的观念已不一致。这一批使节都是以一个闯入异乡的“外来者”身份在观察安南国。首先,万里之外的南方国度有着与中原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比如,安南地区的柚花能引起使节们的思想情感,如李思衍的《观棋》写道:“防榔椰叶又春緑,送到谁家橘柚香。”傅若金《安南人以纸立马求赋梅华》是一首咏梅诗,写梅花“可怜结子依南土,未得移根近北辰”,这是借物咏人。陈孚《交趾境丘温县》写热带地区的气候环境“赤日烧空汗如水”。这首诗中写出使南国的忧虑和恐惧,末尾则说“早见涂山”,和《老鼠关》一首诗中的“从此定知身不死”都反映出来这位诗人的忧心忡忡和避祸心理。当然,这位诗人在《二月三日宿丘温驿见新月正在天心众各惊异因诗以记之》一首诗中也写到了自己初见安南国月初时的“异象”。“月在东北”的情景让诗人不得不发出了“神禹奠九州岛,维此实异域”的感叹。《交趾支陵驿即事》写道“交州正月已青梅”“蝙蝠穿林红似焰,蜈蚣浮海黑如堆”,都是诗人的亲临体会和亲身所感。其次,这些诗人对安南地区的第一印象基本停留在古代的史书中,因此他们在运用典故的时候,大多都是安南地区设置郡县、平定战乱的历史,“越裳朝周”“陆贾使越”“马援铜柱”等等典故是他们潜心读史的结果。陈孚《安南即事》指出了这种原因:“五代颓王纽,诸方裂霸图。遂令风气隔,顿觉版章殊。”即安南国在五代时期脱离中原王朝的影响独立发展,政治的隔绝造成了“风气隔”。李思衍《行赆有礼辞之世子举陆贾事一一勉受谢纪以诗》的“蜀人爰命相如檄,越使何求陆贾金”、智熙善《安南喜雨》的“杨仆楼船何用入,马援铜柱不须标”、傅若金《七月十一日赴安南》的“班超万里终投笔,郭隗千金更筑台”、《佐尚书铁柱等使安南》的“郡闻秦日置,柱念汉时标”、《志喜》的“谕俗岂劳司马檄,朝周终见越裳来”都反映出来这种用典习惯。
元代出使越南的诗作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元朝、安南国的文化交流。留下诗作的使节,据笔者从《安南志略》《元诗选》《全元诗》的文献的辑录来看,留下较多作品的就有十六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补充。
[1][清]魏源.魏源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5.
[2][元]黎崱著.安南志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元史艺文志[A].钱大昕.嘉定钱大昕全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4]杨镰等编.全元诗(第十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杨镰等编.全元诗(第十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清]陈衍辑撰.元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8]杨镰等编.全元诗(第十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
[9]杨镰等编.全元诗(第十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
[10][明]李贤.大明一统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11][清]顾嗣立.元诗选初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2][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3]柯劭忞.新元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4][清]曾燠.江西诗徵[M]//续修四库全书(第1688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Study on the Poems by Annam Diplomatic Agent of Yuan Dynasty
Wang H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hina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Sichuan 637009)
After the war against Mongol,Annam finally became independent.This tributary was reflected in some poems by some Chinese scholars—officials in Yuan dynasty who traveled around Annam in 13 century AD.These poems were created in response of diplomatic history and the nature of humanity of Annam.
diplomatic agent of Yuan Dynasty;intellectual poems;textual research (责任编辑 王建华)
G256.2
A
1673-2014(2017)04-0039-04
2017—05—21
王涵(1994— ),男,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敦煌文学文献、域外汉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