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学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2017-09-20梁凱
梁 凱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英汉语言学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梁 凱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为探究英汉语言学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差异,文章随机选取了英汉各50篇语言学论文摘要,主要对英汉语言学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和种类分布的异同点进行定性和定量对比研究,并试图解释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总体数量上,还是具体类别的分布上,英语语言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数量远远多于汉语中的数量,这可能与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有关。
模糊限制语;语言学论文;摘要;对比研究
模糊限制语这一术语由美国语言学家莱可夫(Lakoff)在《模糊限制语:语义标准及模糊概念的逻辑》一文中首次提出,并将其界定为: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1]。自此之后,海内外学者开始了对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与探索,模糊限制语也随即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学术论文是学术交流的重要方式,其中不可避免的用到模糊限制语。而摘要是论文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的概述,摘要写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读者对论文解读的效果。基于此,我们从英汉各5个知名语言学期刊各收集10篇论文摘要,即英汉各50篇论文摘要,运用计量统计的方法,对英汉语言学论文摘要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对比研究。
一、方法与语料
(一)模糊限制语的界定和分类
维索尔伦(Vers chueren)、何自然、梅耶(Meyer)等学者从模糊限制语限制的内容、性质与功能等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结合本文研究对象,我们采用何自然对模糊限制语的定义:模糊限制语是可以对话语真实程度和话语内容涉及的范围进行修正,可以表明说话人对话语内容作出主观测度,或提出客观依据,对话语作出间接评估的词语、句子等[2]157-164。
基于本文的研究对象,再加上何自然的分类方法较为全面,因此,我们采用他们的分类方法: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3]157-164。(具体分类可参看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不再赘余)
(二)语料来源
为确保语料和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我们选取英汉语言学期刊各5种。所选英文期刊是被SSCI收录的语言学核心期刊,它们是《Applied Linguistics》,《Language in Society》,《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和《Language and Speech》。所选中文期刊是国内被CSSC I收录的语言学核心期刊,它们是《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世界汉语教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和《外语界》。从以上每种期刊上,我们各随机抽取10篇论文摘要,即英汉各50篇论文摘要。其中,在选取50篇英文论文摘要时,我们通过查看作者工作单位的方式来尽量确保是英美作者所写。这样,50篇英文摘要(共8763词)由英美作者所写,50篇中文摘要(共11165字)由中国作者所写。为保证论文的时效性,我们选取的论文都是发表在2014-2016这三年之间的。语料收集好之后,我们先依据何自然对模糊限制语的界定,再通过逐字逐句阅读的方法对语料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确定,最后,我们对英汉模糊限制语的类型和频率等进行对比分析[4]。
二、结果与分析
我们对英汉各50篇论文摘要的详细统计结果如下表。
表一 英汉语言学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情况表
经统计我们发现,英汉语言学论文中都运用了模糊限制语,但两种语言在模糊限制语所使用的类型和使用频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种类分布上有较大的一致性。(以1000为单位)
(一)使用频率的异同点
英汉语言学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出现频次如下表所示:
表二 英汉语言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使用频率表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语言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33.6)远远高于汉语摘要(16.7),英文摘要中的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大约是汉语摘要中的2倍。这说明在论文摘要写作中,西方学者则更委婉含蓄,中国学者更简洁明快、直截了当。这可能是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第一,这与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关。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重视个人自由与个性追求;而中国文化更注重集体主义和群体主义,不太重视个人自由与个性追求。在这样文化差异的影响下,西方学者也更注重个人情感和态度的表达,因此,在论文写作中也多用模糊限制语;而与西方相比,中国对个人的重视相对较弱,而更重视集体和群体的利益,因此中国学者则为获得集体大众普遍的认同而较少用模糊限制语[5]。
第二,这与中西方学者对学术论文的认识不同有关。西方学者多认为,客观性是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因而,西方学者为了使研究数据、结论等更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而较多用模糊限制语;而中国学者多认为,规范性和精确性的表达是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因而,为了使学术论更具规范性和精确性而在学术论文写作中较少用模糊限制语。
第三,这可能与英汉两种语言自身模糊限制语数量的差异有关。例如,英语中,表示可能性大小的词有情态动词might,may,could,can,must,would等,副词有likely,probably,generally,等,还有形容词lik ely,possible,probable 等。而汉语中只有“也许”、“大概”、“可能”等几个词。如果表示不太可能和很可能,英语可分别选用“possible”和“probable”,而汉语则用分析式表达法“不太可能”和“很可能”。这表明英汉两种语言对表可能性的词语编码不同,英语表可能性的词是库藏中有的,而汉语中库藏中没有,需要用分析式的表达。这也说明英语模糊限制语的数量要多于汉语。
(二)种类分布的异同点
经统计发现,英语语言学论文摘要中,各类模糊限制语的出现频次如下表所示:
表三 英汉语言学论文中各类模糊限制语使用频率表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从模糊限制语的种类分布异同上看,英汉语言学论文摘要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运用了程度变动型、范围变动型、直接缓和型和间接缓和型这4种模糊限制语。而且,都是变动型的使用频率高于缓和型的使用频率。
但英汉两种语言学论文摘要中,具体小类的使用频率上有显著差异。下面我们就4小类模糊限制语分别论述。
(1)就程度变动型而言,英语语言学论文摘要中的使用频率(14.7)远远高于汉语中的。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与总体上英语语言学论文摘要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多于汉语摘要中的原因是一致的,不再赘述;
(2)就范围变动型而言,英汉两种语言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频率相差不大;
(3)就直接缓和型而言,英汉语言学论文摘要中的使用频率最为悬殊,英语摘要中的使用频率(5.14)是汉语摘要(0.18)中的28.6倍。直接缓和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表示说话人对某事所作的直接猜测,如英语中的”I think”等,汉语中的“我们认为”等;另一类是表示说话人对某事持有的犹疑态度,如英语中的“may”等,汉语中的“可能”等。在我们统计的语料中,表达说话人犹疑态度的模糊限制语几乎没有一例。
英汉语言学论文摘要中直接缓和型使用频率悬殊的原因,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第一,中西方文化不同所致。西方文化更重视自由与个性的追求,在学术论文中也更多运用模糊限制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而中国文化更加重视集体和群体,在学术论文中也较少运用模糊限制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第二,英语表达对某事持有犹疑态度的词语较汉语丰富;第三,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更重视谦逊的品质,这一点反映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便是西方学者多用“Wehy pothesized…”等一类的模糊限制语,而中国学者则很少用这类模糊限制语,在我们调查的语料中,只有两例属于此类模糊限制语,分别是“我们认为……”,“我们发现……”。
(4)最后,就间接缓和型模糊限制语而言,英语语言学论文摘要中间接缓和型的使用频率大约是汉语摘要中的2.55倍。我们认为,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关。自古西方人重视理性逻辑思维,而中国人重视形象经验直觉思维。这一点反映在英汉语言学论文摘要中,英语中更多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语言学,更多使用“the fin dings in dicate,de monstrate,found,suggest,illustrate”等表示研究结果,而汉语中虽有“研究初步表明,分析数据显示”等却不及英语中的多。
三、结语
本文选取了英汉语言学论文摘要各50篇,从使用频率和种类分布等方面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总体数量上,还是具体类别的分布上,英语语言学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数量远远多于汉语中的数量,这可能与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有关。上述研究是基于我们所建的100篇论文摘要的语料库进行的,虽然我们的语料库较小,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的研究对了解英汉语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差异,使论文写作或翻译更规范、更严谨有一定的帮助。
[1]Lakoff.H edges A S 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J].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1972,23(02):27-30.
[2][3]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梁旭红.语料库语言学与外语教学[J].长治学院学报,2005,22(04):73-75.
[5]蒋跃、陶梅.英汉医学论文讨论部分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 [J]. 外语学刊,2007,139(06):116-120.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edges in Abstract Section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Linguistic Research Articles
Liang Kai
(School of Literatur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ang 150080)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of hed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linguistic research articles,we random ly selected 50 English linguistic research articles and 50 Chinese ones.We conduct a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equencies and categor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hedges,and try to explain these difference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no matter in total number or in concrete distribution of classes,the number of hedges in English linguistic research articles ismore than those in Chinese ones,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differen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thoughts.
hedges;linguistic research articles;abstract;comparative study
H O
A
1673-2014(2017)04-0071-03
(责任编辑 史素芬)
2017—04—05
梁凱(1993— ),女,山西定襄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