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T的二语语块发展路径研究
2017-03-30陈小娟
陈小娟
摘 要: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 Theory,简称DST)是近年来一种新型跨学科研究的范式,不仅为语言研究者提供了二语习得的新角度,也受到语言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二语语块的传统研究视角缺乏对语言动态性和交互性的关注,因此,从多个维度和视角不断完善二语语块理论显得十分必要。以动态系统理论为视角,对二语语块的发展路径进行探讨,希望对相关语言工作者提供参考性建議。
关键词:动态系统理论;二语习得;语块发展;动态性;交互性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3012403
引言
动态系统理论本是数学领域中的研究方法,主要对卫星的运动方程、电路特性以及生物偏微分方程等进行量化研究。直到20世纪末,Larsen Freeman在其著作《复杂性科学和二语习得》[1]中,首次将动态系统理论与语言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她认为,作为社会科学中的子系统之一,语言学习也是由多个相互影响的子系统构成,其中每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对彼此产生一定的影响。动态系统理论正是将二语学习放在了这样的一个动态过程中,它强调语言的不可预知性,因此二语学习要从整体进行研究,不能单一地割裂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近年来,语言学界普遍接受了语块是二语习得的中心这一说法,对该领域的研究也日益得到重视,但是,传统的语块研究都是从单一视角展开的,对二语学习中的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无法深入研究,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互作用,因此忽略了语言本身的整体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在整体的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通常拘泥于学科内研究,而轻视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结合,同时,教师教学观念保守、不善变通的现象也较为突出,呆板、枯燥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2]。动态系统理论凭借其逻辑性和一致性的内在统一特征,成为现如今语块研究的核心模式。因此,本文对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二语语块的发展路径。
1 动态系统理论的基本特点
动态系统理论打破了传统语言学习的简单化理论,与社会文化、认知语言学、语言哲学和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相交互,在二语习得方面具有诸多原则和特点,如非线性、复杂动态、不可预测、自组织、自适应力、反馈敏感等,这些特点和原则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相应变化。动态系统理论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心理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由于动态系统理论中的诸多观点和认知与语言学中的许多理论具有较高的相互融合性,其已经广泛应用于语言学中。下面,本研究就动态系统理论基本特点的核心部分进行分析。
1.1 动态性
动态系统理论属于非线性研究的领域,其中所包含的每一个变量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一个因子的变化会对其他因子产生影响。同时,该系统某一因子的变化会导致互动的增加,进而使整个系统本身也发生动态变化。作为社会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二语学习者之间本身就存在很多相互联系,其对母语和第二外语的认知、意图、能力等因素都深深地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动态,任何一方面的发展和进步都需要外界资源的供给。简单说,这就意味着二语语块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很多变量,其中不仅包括语言系统本身,还包括语言环境和学习者的智力、心理因素等,其中每一个变量的变化都可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语块也是由各种变量组成的复杂系统,其发展过程是动态的,它不仅在实际的话语使用过程中是动态的,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语块会衰退,也可能随着学习主体的经验、认知能力或者实践的变化而变化。语块的动态性事实上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第一,语块在话语的使用中是动态的;第二,语言的形式会随着其属性发生变化,如语义变化及语音融合等[3]。例如,旧词新意就是语块动态性的典型现象,“be going to do”最开始是一个标识语,是为问路人标明走向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一般将来时的固定句型,意为“打算做某事”,再后来,随着省音的频繁使用,其在语音上变为“gonna”。“be going to do”在语义和形式上的种种变化究其根本是语块的频繁使用导致的,高频语块的使用提高了说话者对该短语的熟悉程度和发音效率,因此在大脑传输过程中给予了一部分改造。
此外,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二语语块发展是一种非线性的过程,往往存在非预料中的状况,且二语语块的学习也不是直线上升的过程,中间可能存在低谷、高峰,因此语块学习过程常常是一种波浪型曲线。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二语语块习得过程中的各种复杂变量,可采用现代高端科技观察其变化过程。
1.2 蝴蝶效应
所谓蝴蝶效应,实际上是气象学上的一个专有名词,南美洲的蝴蝶扇一下翅膀就会引起亚洲的一场台风。这种现象后来被比喻为一件事看似微乎其微,但可能会引发很严重的后果。动态系统理论也具有蝴蝶效应的特征,也有人称其为交互性,即对初始状态的敏感依赖性。交互性是动态系统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语言系统中的所有成分相互联系、交互,且与环境相互作用。动态系统理论表明,语言学习中包含众多子系统,而外部环境可通过与语言系统中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而调节语言在学习中的作用。且动态系统是认知维度与社会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动态系统的发展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不可预测性,二语习得的初始状态事实上就是二语发展的先决条件,如语音意识就是阅读能力的预测器。这是由于语言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导致的,语言系统由多个子系统嵌套而成,其中包括语法、语音、词汇、句法、篇章等,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更大的语言体系,任一子系统的变化都会对整体产生影响。同时,它也意味着在动态系统中,原因和结果往往不成比例,简单来说,就是原因不一定会导致结果,结果也不一定能推导出原因。例如,二语学习者即使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也不一定能具备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但是特殊的事件(如留学、等级考试等)可能大大激发学习者的潜在动力,从而使成绩突飞猛进。语块的交互性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语块的具体含义构造。语块的使用是语块具体含义构造的重点内容,在语块使用过程中,重复使用某语块的次数是触动某些语块的必备条件。第二,在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由动态系统理论可知,二语语块学习受情景语境、个人认知、心理等各种子系统的交互作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系统。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对于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的二语语块发展日益受到重视,主要是因为动态系统理论不仅能够融合社会文化和认知理论的优点,还能进一步强调交互作用在动态系统理论中的作用。
1.3 石化性
动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步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即石化状态(fossilization)。对于二语教学来说,它不是终点,也不是结束状态,而是一个无限潜能发展的阶段性反映,无论是变化还是石化,都是动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动态系统理论视域下二语语块的发展路径
要想探究二语语块发展的路径,就必须知道什么是语块,但目前学术界对于语块(lexical chunk)的定义并没有形成一致的定义,对于其識别和分类还存在很多分歧。一般来说,语块指的是语言交际中高频出现的多词单位。语言学家卫乃星[4]将语块定义为,以整体形式储存在大脑中的多词形式,其范围扩大至词语搭配、句子结构甚至语篇。同时,他还将语块分为四大类:多元词语块、短语架语块、习俗语块和句子构建语块。为了进一步探讨二语语块发展的复杂性,强调动态语境观,构建一个完整的二语语块发展路径体系显得十分必要。下面,本研究从动态系统理论视角,对二语语块的发展路径进行探讨。
2.1 树立语块意识,加强语块化语言的动态输入
早在1997年,美国语言学家Johns便提出了语块习得模式,即ResearchPracticeImprovisation模式,这一模式强调以二语学习者为研究的主体,在充分受到语言输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演练和输出,从而习得语块。此后,Gabrielatos又在任务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了3Ps的语块习得模式,即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它将传统课堂中教师提供的例句取代掉,换成语料库中的例句。同时明确指出,教师在二语语块的学习中扮演了促进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例如,教师在课前可以安排学生通过自习的方式总结与语块相关的信息,在课堂中通过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验证自己自学中的语块信息,对知识体系进行再次吸收。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并向其呈现自学结果,最后教师给予一定的反馈。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语块意识,如单词替换、角色扮演、复述文本、读后感分享等,通过多种形式练习新学的语块,从而推动其自动化的输出。我们应清楚地意识到,输入是二语语块习得的基础,语块的掌握量直接关系到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高低,因此在动态理论视域下的二语习得中,要将语块化语言动态输入放到头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注重语言系统内核心变量的动态交互。语言输入要与情景相结合,适时调整,并兼顾各种词汇、语法和实用句型。当语言输入中的某一变量发生变化时,要用动态的眼光审视并对整体的输入加以调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对语块的输入内容和输入质量加以精选,输入的内容不仅要易于理解,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相吻合,还有在此基础上提高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觉得稍有挑战又不至于打击学习积极性。此外,增加语块的输入频率也有利于构建语块模型,使学生达到自动化程度。最后,在学生树立基本二语语块意识时,即上文所提到的语言动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步入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时,亦要注意这不是二语语言学习的终点,也不是结束状态,仍需持之以恒地进行语言的动态输入。
2.2 增加语块积累,动态培养收集识别语块的能力
大量研究表明,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熟练掌握大量语块是其成功的必要,因此,在二语学习中,教师和学习者自身必须不断地提高学习者对语块的运用能力和语块意识。二语习得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固然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教师不可能伴随学生学习的每一分每一秒,因此培养学习者收集、识别语块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根据语言学习教学大纲上的目标,教师可帮助学生收集高频语块,为其建立听、说、读、写、译各个环节的语块库,指导学习者课外自行将语块分类和整理,最终达到准确记忆和输出。其次,词块是语块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整体上提高语块学习效率,就必须加强对预制词块的学习,不仅要增加日常词块的积累,还要对词块加以分类,做到活学活用、触类旁通。值得注意的是,动态系统理论认为二语习得具有交互性,面对数量庞大的词汇语块,单凭死记硬背难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语块与交际情境相结合,使某一词汇与特定情境产生联系,并将其形、音、义和语法作用镶嵌在一起,从而降低遗忘几率,提高语块的实际运用水平。
2.3 提高语块的整体运用能力,推动二语系统的动态发展
根据动态系统理论,二语习得过程具有动态性,当某一语块被频繁使用,学习者对其的掌握就越熟练、越精通,只有增加输出才能使语块转化为内在的技能和知识,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交流,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互机会,尽可能多地增加其语言使用的频率,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在学习过程中不要惧怕犯错,鼓励学习者勇于面对错误,只有在错误中成长、吸取经验教训才是最重要的。提高语块的整体运用能力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其交际能力的训练要循序渐进地进行,一开始只要学习者能够清晰地表述一些简单的观点,做一些简洁直白的阐述即可算是完成交际任务,教师在此过程中的态度应以鼓励支持为主,多给予正能量的评价,不要过于关注语言形式上的瑕疵。增强学习者对语块的模仿能力和背诵能力,以保证其能熟练掌握语块在各个场合下的应用。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再逐渐增加任务的难度,对于表达不当的地方给予及时的反馈和建议,使其语块学习具有动态性的进展。同时,适当地鼓励学习者参加相应的竞赛以锻炼其对语言的应用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
2.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二语语块习得的自动化和规范化
动态系统理论认为,二语语块习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通过科学规范的途径,才能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要努力加强二语语块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为学习者搭建科学规范的语料库自主学习平台,发挥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化设备开发辅助学习工具和软件,实现二语语块习得的自动化和规范化。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将动态系统理论应用到二语语块的学习中,不断发挥其优势,增强学习者对二语的兴趣和学习速度。同时,二语语块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因此要对二语学习者的思想意识加以培养,重视语块在实际交际中的功能性作用,根据语境提高口语交际的得体性。虽然目前我国二语语块习得的研究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教学管理模式还有待完善,但通过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完全可以改变这种现状,以崭新的思路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二语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动态系统理论对于二语语块研究属于崭新的观点和角度,较之传统线性研究方法,它更加强调语言的动态性、交互性、复杂性和联系性,不仅为外语教学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也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方面,二语语块发展路径要具有系统性,要综合语言环境、学习者个人能力和学习内容等多种资源和条件,使各种变量之间组合成最具补偿意义的中介语系统。另一方面,各个变量之间的因子存在动态变化的趋势,只有因势利导,掌握二语习得规律,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本研究以动态系统理论为视角,对二语语块的发展路径进行探讨,其中很多细节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处理,希望相关语言工作者能够从其他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和探讨。
参考文献:
[1]Larsen Freeman, 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1997.
[2]冯琳.二语语块学习策略初探及其对二语语块教学的启示——从语块的语音特征谈起[J].陕西教育(高教),2014(1).
[3]张振虹,刘文,杨啸鸣.大学生二语词块与复杂度动态发展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19).
[4]卫乃星.中国学习者英语口语语料库初始研究[J].现代外语,2004(2).
(责任编辑:刘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