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时代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2017-03-30李想
李想
摘 要: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不仅带来了经济飞速发展的机遇,也使我们国家和社会面临着创新型应用人才短缺的挑战。本科院校应该将应用型优秀人才的良好培养作为己任,关注创业创新新型化教育体系。基于此,就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创新创业(简称“创新业”)教育内涵进行分析,之后对处于双创时代的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创新业”教育模式以及特征予以研究,最后提出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创新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后续关于“创新业”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双创时代;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3001603
引言
众所周知,双创时代也就是创业创新的新型时代,在该种时代背景下,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进行优秀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建立在面向市场需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和相应“创新业”素质提升基础上,从“创新业”本质上讲对大学生具备积极的影响作用,是大学生更好适应社会并取得社会成就的重要手段。因为当前我国在开放高等教育之后可以说各个学科的专业性知识人才并不缺乏,或者可以用供大于求来形容该部分人才的市场需求状况,而对于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来讲,更为需要的是“创新业”人才,但是就目前来讲这部分人才却极为匮乏,急需要我国的各个高校改变人才培养计划,进而促使“创新业”人才数量提升上来,这样才能依托“创新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以及国家。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及“创新业”教育内涵
所谓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相较于我国而言,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很早就过渡到大众化,但是国外并没有设定应用型类型高校,与之较为相似的是职业型相关高校,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均有着多样性职业型本科专科学校,而这对于我国高校发展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由此1998年研究者首次将应用型高校概念提出来,但是对此方面研究并不多,直到2005年之后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开始将研究目光聚焦在应用型高校上,并纷纷对其予以概念界定,普遍认为当前应用型相关本科学校应该是建立在应用型大量人才的培养之上,依托于四年制实际本科教育具体展开,强调的是人才培养的技能性以及应用性;除了这些观点之外,教育部门对于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定义为是建立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并依托学科发展,全面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并满足社会新型化人才需求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院校。
在了解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实际内涵之后就需要分析“创新业”教育内涵,而对于“创新业”教育的理解应该从创新教育以及创业教育两方面展开:
首先从创新教育来讲,创新的本质意义将改变以及创造和更新包含在内,当前学术研究对于创新教育有着狭义以及广义两种解释,狭义层面上创新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而该种教育活动建立在创新思维以及创新人格和相应的创新意识、精神、能力之上[1]。广义层面上创新教育则同样属于一种教育活动,而该种教育活动旨在将个体相应的创新能力和相应的创新素质予以实际提升。其实创新教育更是建立在价值取向上融合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相应教育形式。
其次从创业教育来讲,创业教育最早是由国际发展组织研究学者波尔在1987年提出的,其认为创业教育属于三本护照之一,而针对创业教育实际概念界定,不同学者也有着不同的理解以及认识,研究学者科托指出创业教育实则为能力的一种培养过程,其中能力则是将洞察力以及商业机会识别等包含在内,通过拥有该种能力实现在社会中的良好发展。当然还有其他学者认为创业教育不是建立在营利基础上,而是将社会个体开拓性以及创新性等素质予以良好培养。我国大部分学者则认为创业教育不仅仅是针对社会个体对于新市场领域的开创行为,而且还指的是基于就业压力以及兴趣基础上对他人相关商业行为予以参考并实施的自行创业的相应活动。
二、处于双创时代的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创新业”教育模式及特征 1“创新业”教育模式
我国在2006年将九所“创新业”高校确定为是试点院校,发展到2014年国内1 200多所高校中将近600所已经转变为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可以说占到了所有高校数量的50%左右,而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之中也形成了四种教育模式。
独立教育模式。该种教育模式主要是将“创新业”作为单独性课程开设,依托于“创新业”实际教育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设施系统课程教育,对教学内容尽心研究,设置相应教学课时,日常稳定开课,属于具备计划性以及步骤性和拥有明确目的,能够规律性开展日常教學的教育活动。
渗透教育模式。该种教育模式主要是将“创新业”进行其他专业课程的渗透,在对以往教学相关秩序以及计划不予任何打破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业”相应教学内容的逐渐渗透,换句话来讲,就是将“创新业”教育潜移默化融入日常专业学科教育之中。
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该种教育模式需要本科院校和相应企业进行良好关系的建立,在此基础上予以“创新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之中得到专业方面知识技能等的巩固强化。
复合教育模式。该种教育模式主要是将“创新业”教育融合在日常专业教育之中,也就是既相关而又各自独立,教育思想上做到互相协调以及良好融合,课程设置上做到独立开设。
2“创新业”教育特征
处于双创时代的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创新业”教育特征主要是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其一是应用特征。所有专业设置将应用作为核心思想,这也是国家对于应用型院校提出的根本发展要求,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相应的专业设置均需要充分考虑到“创新业”,将“创新业”和日常专业学科课程联系在一起,促使两者之间形成辅助关系最终优化人才培养。
其二是复合特征。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对于人才的实际培养不仅仅关注技能实践,更应该关注人才具备的复合性,换句话来讲学生在本科院校接受教育之后,一方面需要拥有扎实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还应该是在心理素质以及团队精神和相应科学、创新精神、人文素养上得到发展,由此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在实际进行课程设置环节就需要将上述内容充分考虑在内,进一步对课程体系进行良好完善。
其三是行业特征。当前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均为区域经济提供服务作为发展特点,尤其是关注对区域行业进行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大量供应,这也意味着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在价值取向方面必须良好展现行业性。当前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基本上由当地政府提供良好支持,学校在实施“创新业”教育环节中就需要与地方行业予以充分性的融合,真正地立足当期行业市场进行急需人才的实际培养,更加需要和当地相关行业进行人才方面的有效对接,最终为地方经济长足发展予以保障[2]。
三、处于双创时代的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创新业”教育体系发展的建议 1更新“创新业”教育观念
思想理念可以说是对行动产生直接性影响,理念正确才能为行动的科学合理奠定基础。当前国家要求應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创新业”人才实际培养,就是为了促使下一代更加具备创造创新精神,为此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相应的高校都应该积极地构建科学理念,双重使力进而为当前的众多大学生予以“创新业”良好教育,从思想上引起重视,而不仅仅是将“创新业”人才培养当作是走形式或者是仅仅挂在嘴边,只有思想上重视以及观念上认清“创新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才能真正地强化行动力,这样也才能真正为当前国家大量提供优秀人才。此外,众多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在开展“创新业”教育过程中更加应该将“创新业”本质认清楚,也就是明白“创新业”属于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理念上更加关注个体,也就是学生,将学生作为主体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而只有搞清楚“创新业”该种教育理念也才能真正将学生主体性关注起来,并将其实践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和相应创新意识的良好提升作为核心教学目标。
2健全“创新业”课程体系
众多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在更新“创新业”新型教育观念之后就需要健全“创新业”课程体系,具体来讲,应该是积极地将立体化以及相应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尽快构建起来,这是“创新业”教育能够良好展开的关键环节,日常教学之中将“创新业”相关课程进行职业发展课程的有效纳入,对于“创新业”教育方面进行积极的研究分析,对教学新型化模式进行不断探索,依托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实际发展特点进而将“创新业”课程进行实践以及理论两方面课程的划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过程以及立体化和相应多层次实际课程体系系统构建。首先从理论课程来讲,应该包含职业生涯实际规划以及就业指导等相关内容。此外更加需要进行基础创业方面课程的开设,并在公共必修课之中合理融入,当然还可以将SIYB以及KAB具备较高专业度的课程添加其中,依据专业学科内在特点以及相应人才培养实际目标将专业课程和“创新业”类课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鼓励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进行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和相应管理学方面课程的开设,当然更可以依托于互联网开设“创新业”网络课程;其次从实际课程来讲,针对低年级相关专业学生应该是将企业参观以及相应认知学习作为课程核心,针对高年级相关专业学生则应该是将“创新业”计划大赛以及学科竞赛或者是“创新业”技能培训等等作为核心。
3构建“创新业”运行机制
双创时代众多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创新业”教育体系发展,还应该构建“创新业”运行长效机制,主要可以从两方面来讲。首先,构建“创新业”教育管理平台,而该种管理平台的实际构建可以说是对“创新业”教育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众多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在实际开展“创新业”教育环节中总是对于管理平台不够重视,认为其可有可无,存在的意义不大,由此院校上下并没有在“创新业”教育方面凝成一股劲。因此未来高校就应该针对“创新业”进行系统科学以及规范管理平台的实际构建,将“创新业”教育方面研究部门建立起来,由专门人员进行“创新业”实际教育的有效管理,在此基础上具体制定“创新业”实施方案,并对“创新业”教育活动有效组织负起责任,尤其是对于该方面教育活动的后续协调以及督促和指导等等;学校学生处以及团委和教务处等等均应该划分为一个个实施单元完成“创新业”教育相关管理服务任务。其次,健全“创新业”教育评价机制,评价机制较为重要,其是对教学水平的一种科学合理评估,在制度方面更加有利于“创新业”稳定开展,因此高校可以严格督察“创新业”方面的教学质量,可以依托于教师互评或者是专家评价以及学生评教等等形式展开,重点评价内容集中在教师关于“创新业”方面的教学效果以及日常教学方法和相应教学态度、水平等等。
4强化“创新业”师资队伍
现今众多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要想发展“创新业”教育体系,除了可以从上述三方面着手之外,还可以强化“创新业”师资队伍。具体来讲,任何一门课程要想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一方面需要学生积极学习,另一方面也需要拥有素质较高的教师,而相对于学生主观能动学习,教师素质更为重要,而针对“创新业”教育来讲,同样需要拥有高素质教师团队的支持。就当前来讲,我国众多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虽然开展“创新业”教育,但是“创新业”教育教师队伍却令人担忧,表现为数量不足以及实践不强和相应的理论不精,这也对各个学校进行“创新业”教育稳定发展带来了阻碍,因此强化“创新业”师资队伍已经成为各个院校关注的焦点,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其一是成立“创新业”教学组,在该教学组主要由核心教师构成,教学组的工作任务是对整个学校“创新业”课程进行系统规划并组织相应活动和进行效果考评;其二是进行青年优秀教师的良好选拔,这些青年优秀教师直接从现有教师队伍中选拔,选拔过程重点考察其知识以及技能,在完成选拔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后续培训,培训重点在于“创新业”教育技巧以及基本方法和核心内容等,进而促使该部分选拔教师逐渐转变为“创新业”核心教学力量;其三是在现有教师队伍之中挑选专业教师进行心理模块以及经济模块和法律模块等方面专题性良好教学[3]。通过上述教师队伍素质提升,促使“创新业”教育得以更好的发展。
5拓展“创新业”实践基地
处于双创时代的众多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进行“创新业”教育体系实际发展,还需要拓展“创新业”实践基地,具体可以从两方面来讲:一是校内基地建设,当前不同高校对于“创新业”教育可以说是日益关注,而作为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更加应该尽快构建实践基地,一方面学校拿出一部分资金进行校内基地建设,还可以申请政府拨款,如果还是无法拥有足够资金可以向国外发达国家高校借鉴经验,如社会筹资以及校友募捐等等[4]。此外,在进行校内基地实践建设中更加需要保证仪器设备以及硬件设施的完善,营造健康的学术研究氛围,完成上述工作之后就需要在校内积极宣传,激发学生对于创业方面的无限热情。软件方面需要进行创业指导教师的良好配备,促使这些教师能够为积极参与其中的学生予以科学的指导;二是从校外基地拓展来讲,高校可以将多方资源良好整合,将自身特长充分发挥,开展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延伸产学研发展,在经济开发区以及相应区域的科技园等为学生提供校外的系统性实践机会以及条件,最终通过校内基地建设及校外基地拓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结束语
综上分析可知,在时代发展更新背景之下,我国的教育也应该是进行同步更新,这样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而“创新业”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而且也是新时期教育方面全新的教育理念,而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则应该将“创新业”教育积极地关注起来,并强化自身对于“创新业”人才的有效培养,这样才与国家强国建设战略方针相协调。此外,随着当前社会大众对于“创新业”人才的关注,以及国家区域经济对于“创新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笔者希望仅仅借此文引起各个高校的关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总结而言,本文将处于双创时代的应用型相关本科院校“创新业”教育作为研究核心,期望为后续本科院校更多地培养应用型优秀人才献出自己的一份研究力量。
参考文献:
[1]韦佳.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之构建研究——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4—88.
[2]张素红,陈小虎,鲁宇红.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以金陵科技学院为例[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6—10.
[3]董馨.“新常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转型与升级[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2):120—121.
[4]王琳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6).
(责任编辑:朱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