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与探索

2017-03-30马春光欧阳卫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培养机制

马春光 欧阳卫平

摘 要:高校是我国创新型精英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研究生培养阶段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目前国内的高校研究生培养未能真正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机制的束缚,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和改革。首先剖析国内高校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然后指出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后果,最后结合具体指导研究生的经验提出几种优化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研究生;研究生培养;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3000103

一、高校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几大问题

1培养目标单一和定位不准的问题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家对高层次精英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校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要单位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使得人才培养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但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研究生培养目标单一和定位不准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具体体现在:培养目标趋同,培养形式单一,毕业标准流于形式。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独自为政,没有与用人单位进行很好的沟通,没有密切跟踪毕业生的后续发展,只是按照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研究生进行相同模式的“灌输式”培养。这必将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最终导致很多研究生毕业以后只能当本科生用,还有一大批研究生选择了考公务员或者从事与自己专业根本不相关的工作。

2培养模式僵化问题

研究生的培养几乎等价于课程授课加上毕业设计,普通高校这样,“211”和“985”高校也这样。由于高校对于研究生的最终评价单一,即是否获得毕业和学位证书,导致用人单位过于关注学生的毕业院校和专业,而不关注具体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很多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甚至直接将一些普通高校的学生拒之门外。高等教育扩招造成了教育资源紧张的现实虽然客观存在,使得高校无法做到完全的因材施教,但培养机制创新仍然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点。如果高校不再单纯拿考试来约束学生,不再拿毕业来限制学生,将学生脑海中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那么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将会有质的飞跃。教师不知道学生欠缺什么知识,对什么知识感兴趣,只是严格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导致课堂上学生学习毫无兴趣,昏昏欲睡;导师不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什么难题,需要什么帮助,只是关注学生是否通过考试、是否已经发表论文、是否已经完成自己交代的任务;领导只关注数据是否好看,没有深入分析数据背后的种种根源。研究生也把自己当成了应试者和打工者,没有激发求知的欲望,没有形成严谨的科研态度,没有养成一种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3考核方式单一化问题

高校研究生的考核,虽然也包含一些过程性考核和评价,但大部分流于形式。研究生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应付考试、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和找工作上,很少能够静下心来进行专业研究,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存在重复研究的问题。为了保证学校的就业率,教师出题过于简单,阅卷放水现象严重。久而久之,研究生的学习环境逐渐恶化,影响了越来越多的研究生。考核方式单一化也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各自为政,缺乏学科交叉,缺乏与同学的交流和讨论,缺乏国内外前沿知识的跟踪,久而久之,闭门造车,学术进展缓慢,最终阻碍了研究生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的分析与探索

培养目标的单一和定位不准,与社会需求严重脱钩直接导致了学校教师的闭门造车,只管上好自己的课,而不去关心学科领域内的最新进展,不去更新自己的授课内容。很多研究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早已过时。导师知识结构的陈旧导致了其无法承担专业领域内的重大科研课题,最终使学生无法接触到最新的专业知识。因此,解决途径是让教师走进企业,让企业走入高校,以项目为依托建立起高校和企业的桥梁。

培养模式的僵化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没有抓手。学生入学后直接面临的就是课程学习,至于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这些课程有什么用,学生并不知晓。反之,学生了解到的是如果不学习这些课程就无法毕业。因此,学生的学习便成了被动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去发现问题,通过问题来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应该学习什么。导师的科研课题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依托课题的开展,让学生找到自己的短板,找到自己的学习方向。对于研究生的考核,应该更多关注他们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资料搜集和整理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等,而不是去考核一些死记硬背的公示和定理。僵化的培养模式还导致了研究生的学习以个人为中心,缺乏集体学习的氛围,专业知识没有共享,更没有思想的碰撞,学习和研究没有形成合力。 一些研究生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尽管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很多,学生活动也丰富多彩,但是活动的层次和质量低,而且参与者分布面窄,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1]。

研究生培养质量不高直接导致了毕业生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导致了社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受阻,进而形成恶性循环。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低实质上是由于研究生培养模式不合理造成的,同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高的现状也导致了高校不敢制定较高的培养目标。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三、项目为牵引、团队为核心、交流常态化的研究生培养机制 1项目为牵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通过对外部事物进行意义建构来完成知识学习的。意义建构需要外界因素的参与(包括教师、学习伙伴、教材等),但主体还是学习者本身。因此,以项目为牵引,让学习者作为主体承担项目的相关任务,进行学习和研究,符合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研究生导师将自己的科研项目进行任务分解,分离出研究生可以承担的部分,由具体研究生团队负责。导师定期进行项目研究进展情况的检查与指导。由于导师的科研项目通常都是专业领域内比较热门的研究内容,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阅读和翻译大量的专业文献,需要熟练掌握文献中所用到的专业基础知识甚至是进行学科交叉和融合。通过项目的开展,学生以解决项目中某个具体问题为中心,不断建构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使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得到不断扩充、完善和更新。学生在完成项目相关工作后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加上导师给予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学生就会不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因此,這种基于项目的学习,学习效果比课堂学习效果更好,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高。

导师在进行项目的任务布置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有:(1)项目的选择必须有利于研究生的专业学习和发展。导师在高校中的角色更多的是人师而不是商人,因此项目的选择首先必须从研究生发展的角度出发。(2)项目分工必须明确。包括具体研究内容、研究时间节点、成果提交形式等,同时还要考虑任务的难度,从而保证研究生的执行效率。(3)项目研究进程必须准确把握。通过对项目的及时跟进,找出项目进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4)项目研究成果应及时总结、汇总和存档。好的项目会积累大量最新、最优质的学习资料。资料的积累有利于后进来的学习成员快速跟进,省去大量资料搜集和整理的时间与精力。

学校也应该为导师创造更多的接触企业、研究机构的机会,鼓励教师进企业和研究机构挂职、学习和锻炼,同时也应引进企业的优秀人才来校讲座。

2团队为核心,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与氛围

研究生培养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原本就存在的培养单位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研究生团队具有规模小、针对性强、灵活性高等特点,因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探索性。实践表明,将原本松散的研究生群体通过一定的组织设计和组织形式改造为具有组织功能的研究生团队,对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形势,弥补研究生培养单位人力资源不足,促进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2]。根据不同研究方向,导师通常会组建相应的研究生团队。团队成员包括博士后进站人员、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等。通过组建研究生团队,导师对于研究生的管理更加高效,研究生在团队中的能力也会明显提高。相对于研究生个体,研究生团队通常具有以下优势:(1)拥有更加复杂的知识体系和知识共享与传承机制。团队成员具有不同的学习背景、经历和知识体系,有利于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大型科研项目的攻克。团队通常会整理和搜集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学习资料,便于后进入的研究生进行学习。(2)便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团队成员拥有共同的研究目标,如果遇到难题,彼此之间可以进行协助或者讨论,通过讨论还能激发灵感,有利于学术创新,从而提高学术研究的质量,加快学术研究的进程。(3)便于营造良好的团队文化。研究生团队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团队活动,增进成员之间的感情,使得成员有良好的归属感。(4)便于培养团队成员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对于团队领袖而言,可以锻炼他们组织协调等领导能力,对于团队成员,也可以锻炼他们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有利于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尽快适应工作环境,甚至成为团队领袖。

因此,依托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项目的开展,研究生团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使得研究生的各方面能力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3交流常态化,促进专业知识共享和创新

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是研究生教学和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调研、讲座、交流、讨论、实验、合作、著述等形式,关注国内外学科发展前沿,拓宽研究视野,激发学术创新。根据交流的范围,可以将研究生的交流分为三个层次:国际交流、国内交流和校内交流。国际交流是指选派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者参与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从而使得研究生可以掌握相关领域国际最新的研究动态。国内交流是指国内高校以及研究机构之间组织的学术会议或者项目研究[3],从而进行学术知识共享、讨论和合作研究。校内交流通常是指导教师的研究生团队内部的交流和讨论。

为了更好地促进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使得交流朝着常态化发展,通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请进来”可以有针对性地引进专家学者进行相关的研究领域的讲座。“走出去”的交流范围更广,虽然收益会比较大,但是受益面有限。同时还应该鼓励研究生主动进行学术报告,增强研究小组的国内外影响力[4—5]。(2)建立交流常态化运行机制。梳理和筛选交流涉及的国内外会议、论坛、专家学者等,制定交流流程和规范,如交流前准备、交流注意事项、交流资料搜集与整理、交流经验分享等,形成相关资料进行存档。(3)注重交流成果转化。交流的目的在于拓宽视野,在于指导平时的学习和研究。因此交流结束以后,研究生团队需要对交流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并继续与交流对象保持联系,建立长期合作交流机制。

有了项目的牵引,学校的培养目标就能够较好地与社会需求相契合,从而避免了研究生培养的盲目性。项目给予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依托研究生团队,研究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为后续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不断地交流,研究生夯实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了最新的行业动态,培养了良好的信息素養和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便于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通过将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将有利于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立新.高校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研究生教育,2004(4).

[2]李旭.研究生团队建设:高等学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

[3]付玉静,翟建军,等.项目教学结合探究性学习在全科医师研究生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

[4]欧阳卫平,裴然.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实验班的探索与实践——以哈尔滨工程大学陈赓实验班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4(7).

[5]欧阳卫平,马春光,等.网络课件在混合式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0).

(责任编辑:朱 岚)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培养机制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研究生车辆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任职教育教师队伍长效培养机制建立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基于学生满意度的广西旅游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