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国际商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3-30许敏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国际商务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许敏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之间的商务活动往来更加广泛,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亦愈加急迫。因此,分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商务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探析我国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国际商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独立学院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改革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独立学院;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6-0055-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或各地区之间国际商务的往来日益频繁。中国已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之中,“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及由我国主导的“亚投行”的设立等,使我国企业对国际商务人才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大量掌握行业前沿技能的应用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但是,现实并不理想,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现有的国际商务培养人才模式、培养目标、教学保障系统、实用性、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而其中最明显的是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在经济全球化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使命,对高校的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須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和创新。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商务专业是各独立学院开设的主要专业,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独立学院提高国际商务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一、国际商务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竞争激烈的世界,我国对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高层次国际商务人才应该具有很强的、开阔的国际市场视野;精通国际经贸知识,并具有灵活应用的能力,能熟练地应用英语以外的一门外语进行沟通和商务谈判;通晓国际贸易法律和惯例、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以及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具有很强的实务操作能力,以及熟练地运用电脑和互联网现代化工具搜集信息从事商务活动的能力;掌握跨文化知识,具有了解、尊重并调和文化差异的能力和国际社会交际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唯有复合应用型人才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目前,独立学院的教育体制与教学实践等方面的缺陷,使得国际商务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缺乏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为适应我国外贸发展的需要,独立学院应对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二、独立学院国际商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边界界定不明确

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国际商务专业大多都是依托本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的。这种学科设置的现状,导致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能继续本专业深造,造成国际商务高层次人才培养出现问题。国际商务专业虽属于管理学科,但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着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重合度非常高的问题,这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基本相同。国际商务专业特色不明显、业务专长不突出,学生毕业的就业方向也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近。

(二)人才培养路径的问题

一方面,表现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够清晰。现有独立学院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呈现趋同性,定位不够清晰。对于国际商务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培养,普遍存在着系统理论知识培养与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与研究型培养摇摆不定的矛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明确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职业技能和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的创新不足。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师一般都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体系不合理,课程设置实践性不强,难以支撑企业对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目前考试方法也存在不科学的问题,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国际商务专业仍采用期末试卷这种比较传统的考核方式,应该鼓励学生们报考如外贸单证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考试。发达国家如美国的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比较具体而明确。我国普通高校独立学院国际商务培养模式和发达国家的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人才培养载体的问题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载体,传统国际商务教材内容陈旧,学生学不到最新的国际商务规则与操作技巧,毕业生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经济形势的发展与变化。多数独立学院的学分制没有切实施行,没有编制详细的专业实践教学计划,更没有统一整合本专业各门课程的实验实训项目和实训资源,实践环节少,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基础设备不完备,实践效果差。由于同时具有专业基础和外语能力的教师严重缺乏,导致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不能进行充分的专业外语应用能力训练,更缺少对小语种专业知识学习的机会。

(四)政府政策投入不足

目前,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不充分。在教学资源的社会化和国际化方面,没有相关的法律政策指导国内学校与国外建立交流和合作办学机制。每年国家公派的留学生都是以研究型师资为主,很难建立长效的实践机制。另外,政府部门在促进校企联合、搭建校外实习平台方面所起的作用几乎为零,对实践基地的建设中重视和投入不足。目前,许多国际商务院校缺少校外实习基地,学生的实习大多都停留在形式上,使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实习很少。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

三、独立学院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明确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商务人才应该从基本技能的培养,转向以复合型高层次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因此,应该定位在培养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坚持“全人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独立学院学生思维活跃,因此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力求培养具有较高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以国际商务学科为核心,以经济学为基础,以外语为工具,以计算机为手段,以自然科学知识为支撑,注重学科的综合性与交叉性。实践教学要强化多元的操作技能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这一培养目标和方案是根据独立学院办学指导思想,结合国际商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就业方向等特点而确定的。

(二)建立完善的独立学院国际商务专业培养体系

国际商务专业培养体系的完善主要体现在課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等的国际化上。首先,以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完善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借鉴国外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经验,强化国际商务、电子商务等课程,增加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谈判等实践教育课程的比重,不断强化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要建立科学完整的双语课程体系,要专门开设外语特色课程模块,强化专业学生的外语学习。同时,还应邀请国际商务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走上大学讲台,传授国际前沿的国际商务与贸易动态知识。其次,大力改进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法和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实际模拟操作软件及教学网络、微课、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验操作能力。独立学院还要进一步加强实践训练,拓展社会实践和调研,进行校内实验室实习,同企事业单位或部门合作,搭建学生实习锻炼平台。

(三)加强独立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

独立学院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国际商务专业师资力量实力和扩大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注重教师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资进修和培训活动。国际商务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本学科的知识,还应参加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学、统计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培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发挥教学专长。其次,可以借鉴美国商学院的经验,举行多种研讨会、成立教师协会等,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国际商务教育的平台。再次,独立学院要积极建立学校与企业交流的平台,鼓励和派送国际商务教师到企业中研习,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找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获悉社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具体需求情况,继而调整和完善国际商务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以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此外,引进国外优质资源是提高教育水平的外在推动力。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采用请进来与派出去的方式进行教师互派,为培养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提供师资力量保证。

(四)政府方面的支持

政府应制定出台有关人才培养政策,鼓励国外教育机构来国内办学,或建立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的机制,多层次合作办学。政府要积极搭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选派有条件的留学生到国外知名商科院校就读,让大四国际商务专业毕业生到当地实习,调查和熟悉市场,使他们尽早成为国际商务人才的精英。同时,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通过学生、社会宣传,实现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贾华.高职教育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浅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7).

[2] 宏结.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5):42-44.

[3] 林孝成.国际商务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161-164.

[4] 刘秀玲,等.国际化人才本科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大连民族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7).

[5] 韦霞.我国外贸人才需求状况与培养问题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12).

猜你喜欢

国际商务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商务谈判中跨文化障碍及应对策略
企业社会责任进展与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进展与研究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国际商务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