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高血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2017-03-30杨少芬
杨少芬
【摘要】 目的:探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75例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糖化血红蛋白<6.5%的非糖尿病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6.0%~6.5%为观察组,共32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6.0%为对照组,共43例。对比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微量白蛋白(U-ALB)、甘油三酯(TG)、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结果:观察组年龄、体重指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甘油三酯、尿微量白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甘油三酯、尿微量白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具有相关性,所以,非糖尿病状态下出现正常水平高糖化血红蛋白,需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关性
doi:10.14033/j.cnki.cfmr.2017.6.01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6-0030-02
高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的持续升高,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周围小动脉阻力增高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排血量和血容量增加为疾病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收缩压不低于140 mm Hg,舒张压不低于90 mm Hg,常伴有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或器质性损害[1]。Framingham心脏研究揭示了收缩压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而舒张压多于50~60岁之后达到顶峰并开始下降,导致脉压升高。糖化血红蛋白为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血红蛋白与血糖相结合形成不可逆反应的产物,合成过程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2]。颈动脉粥样硬化为动脉硬化中最常见且非常重要的类型,动脉壁变厚,失去弹性,造成多个器官病变。生理条件下非酶促糖基化过程可能导致动脉血管内皮损害,增加早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 mm即可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后期动脉粥样斑块发生风险加大[3]。本次研究通过分析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75例非糖尿病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5例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来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糖化血红蛋白<6.5%的非糖尿病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63~81岁,平均(73.5±2.8)岁,根据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6.0%~6.5%为观察组,共32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6.0%为对照组,共43例。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高血压,病程为首次诊断~25年;(2)所有患者均为男性,且年龄超过60岁;(3)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患者;(2)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3)血液透析患者;(4)严重认知障碍、精神病患者。
1.3 方法
指导患者低盐饮食,测量体重指数,采血前空腹12 h或以上,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5 ml,并进行血清分离,使用生化分析仪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收集清晨中段尿10 ml,使用全自动化学发光法检测随机尿微量白蛋白。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定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使用挪威GE Vingmed Ultrasound AS Vivid E9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设定探头频率为7~10 MHz,检测某侧颈动脉时指导头偏向另一侧,暴露颈部,于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及近侧1 cm左右处、颈内动脉起始1 cm左右处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双侧各测量3次,取平均值。
检测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
使用高效液相仪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根据SPSS 19.0统计学应用软件对收集到的研究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及颈动脉內膜中层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尿微量白蛋白比较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
观察组患者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临床上筛查、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它是血液中红细胞内葡萄糖游离醛基与血红蛋白游离基之间非酶缓慢结合的产物,合成过程主要与血糖有关,很少受其他因素影响,可以反映机体检测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因此具有高敏、特异、稳定等特点[4]。生理条件下,红细胞血红蛋白糖化过程受到葡萄糖浓度的影响外还受到二磷酸甘油酸水平、氧张力等影响[5]。血红蛋白糖化后对氧的亲和力降低,携氧能力下降,可以导致组织缺氧。相关研究显示,人体生理条件下可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非糖尿病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其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受到损害的可能性越高,部分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已接近6.5%的分界值[6]。糖基化的血红蛋白部分与体内蛋白质中的氨基共价结合,参与机体中众多生理及病理过程,该反应不需要酶的催化[7]。
糖化反应产物与受体结合后,导致一系列不可逆信号改变,多种蛋白基因表达异常,改变动脉壁结构,增加血管活性物质内皮收缩因子的释放,血脂升高,出现动脉粥样硬化[8]。早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加会导致后期出现动脉粥样斑块,引发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可以间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9-12]。所以,即使患者处于非糖尿病状态也需要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13]。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甘油三酯、尿微量白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6.0%~6.5%的患者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加,且与年龄、体重指数、甘油三酯、尿微量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相关性。且本次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甘油三酯、尿微量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具有相关性,所以,非糖尿病状态下出现正常水平高糖化血红蛋白,需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杜辉,蔡毅,王晓曦,等.老年男性高血压病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患病率及与血压达标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6,18(2):96-99.
[2]杜宏伟,刘霖,王建华,等.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2,92(8):800.
[3] Lee W J,Jang S,Lee S H,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verity of Diabetic Peripheral Polyneuropathy an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Levels:A Quantitative Study[J].Annals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2016,40(2):263-270.
[4] Mcalister F A,Youngson E,Eurich D T.Treated glycosylated hemoglobin levels in individual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vary little by health status: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Medicine,2016,95(24):3894.
[5]赵静,梁军,邹彩艳,等.非糖尿病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4(12):728-731.
[6]高爱宝,冯金华,曹晓燕.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研究[J].临床荟萃,2011,26(1):37-39.
[7]周志强,曹俊杰,阚长利,等.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4(16):3834-3835.
[8]董春萍,乔媛,李辉,等.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國现代医药杂志,2013,15(12):49-52.
[9]熊君,胡义奎,沈伟,等.糖化血红蛋白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5,22(2):109-112.
[10]杜瑞雪,叶平,颜光涛,等.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PPARs的调控作用[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6,18(2):93-95.
[11]王婷,吴卫平.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1,13(2):121-123.
[12]李海峰,杨勇杰,刘丽娟.老年人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9):964-966.
[13]李晓利,范利,崔华,等.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的远期预后观察[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6,18(5):381-384.
(收稿日期:2016-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