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仁义礼”到现代经济制度
2017-03-30习晨希
习晨希
摘 要:“仁义礼”是孔子经济思想的基础。在协调资源与人的欲望之间的矛盾的方法上,孔子主张通过教育,使民众具有“仁”的内在品质,从而在经济生活中能够自觉按照“义”的标准来行动,最终使整个社会的资源的配置能够达到“礼”的标准;而现代经济学理论,则主张事前设计一种公平合理的经济机制,使得人们在这种经济机制的框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自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孔子的经济思想依然有着其内在的价值,依然能够为转型期时期的中国提供协调社会矛盾的方法。
关键词:孔子 “仁义礼” 现代经济学 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F0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038-02
一、引语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即所謂的“五常”。但是这“五常”在孔子的时代还并没有完全形成,而是后来随着儒家的发展由董仲舒提出的。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要提及了“仁义礼”的思想。“仁义礼”贯穿于他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以及经济思想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1},而“仁”则构成了他的理论的核心。在经济方面,“仁义礼”也是孔子经济思想的基础,他所提出的许多经济思想都是贯穿了“仁义礼”的思想。了解这一点,我们就能够理解在2000多年前,孔子提出他的经济思想的内在逻辑。而200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主流的市场经济,崇尚在一定经济制度下的自由竞争,而不是“仁义礼”之说。那么,从“仁义礼”到现代经济体制,这两种思考经济问题的内在逻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当时的情况下的经济思想会贯穿“仁义礼”的思想?孔子的“仁义礼”之说在现代经济中是否还能发挥一技之长?这些问题是那样让人感兴趣,但同时似乎又需要我们去深入分析、仔细思考一番才行。
二、“仁义礼”与现代经济制度
“仁”是孔子思想理论的核心,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概念。“仁者,爱人”是对于“仁”一个表述。又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当子张向孔子请教仁的时候,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即“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3}当颜渊向孔子请教仁的时候,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4}可见,做到约束自己而遵守“礼”的规定就是“仁”。而对于“仁”的这个阐释对于我们了解孔子的经济思想是最有助益的。“克己复礼”之“仁”是孔子对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基本要求,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都应该达到这样的“仁”。
与“仁”同样重要的一个概念即为“礼”。何以为礼?“礼,天之经,地之义也,民之行也”。{5}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认为,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应该时刻谨记“礼”的规定,不能逾越。另外一个概念就是“义”,正所谓“君子义以为上”。{6}孔子提出了“义”,是为了对人们在经济生活的行为是否合理给出一个评判。
前面我们已经分别讨论了“仁”、“义”和“礼”,那么三者的关系是什么呢?一方面,“仁”是三者当中核心的内容。子曰:“人而不仁,如何礼?”。{7}可见,“仁”是“礼”的基础,只有“仁”才能“克己复礼”。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只有内在的品质到达“仁”才能总是做到符合“礼”的要求。另一方面,“礼”是“义”的标准。行为是否属于“义”,要看其是否符合“礼”的标准。可见,“仁”才能时刻遵守“礼”,遵守“礼”就能达到“义”,这就是三者的关系。当然,我们在下面讨论孔子的经济思想的时候,并不把三者割裂开来,而是把他们看作一个整体,来分析孔子是如何在他的经济思想中贯穿“仁义礼”的思想的。
讨论了“仁义礼”以后,我们就来看看贯穿“仁义礼”的孔子经济思想的内在逻辑,以及它与现代经济思想内在的逻辑的区别。
孔子的经济思想的出发点也与现代经济思想一样,承认人追求财富的欲望。“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8}反映了人有追求富贵的天性。孔子认同人的这一天性,认为这是合理的。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以求,从吾所好。”{9}当能够得到财富时,就是低级的事情,孔子也愿意干。现代经济思想的出发点也恰恰是以人追求自己利益为出发点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了“经济人”的概念,这个概念成为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现代经济学从人性自利出发,探讨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
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追求财富欲望是无限的。那么如何去协调资源与人的欲望之间的矛盾则成了经济学讨论的根本问题。正是在协调这一矛盾的方法上,孔子的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学的思想发生了分歧。孔子将“仁义礼”贯穿于人们经济行为的整个过程,要求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要怀有“仁”,在追求财富的行动中想到“义”,分配和消费财富时达到“礼”。而现代经济学认为在人们自由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可以自动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不需要对资源配置的过程和结果给予过多的规定与限制。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正是说明这一点。下面笔者就来具体分析孔子的经济思想和现代经济学思想在处理这一问题的具体的不同点。
孔子对待财富的观点表现在他的“义利观”。孔子认为在追求财富的过程重要“见利思义”{1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1}他认为只有符合“义”而得来的财富才是合理的。不“义”不只是指偷盗抢劫、以权谋私等行为,还指一切不符合“礼”的规定的行为。“初税亩”是“非礼”,“以田赋”是违背“周公之籍”、“周公之典”,因而由此得来的财富,都是“不以其道得之”。{12}孔子在社会财富分配方面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财富在各社会各阶级之间分配保持符合“礼”的均衡,财富不应该过于集中到个别人的手中。如何避免财富过分集中呢?在社会整体分配的差等结构上,孔子提出了“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宏观调控主张。在财富的消费方面,孔子同样主张符合“礼”的规定,剥削阶级的消费不应过于奢侈,而是要“节用”到“礼”的要求。他强调不同官阶等级的人,应严格按差等进行消费,绝对不允许僭越违礼。《论语·八佾》里有两段记载:一次是身为大夫的季氏在自家庭院里欣赏“八佾”乐舞,由于这只有天子才能享用,所以孔子为此事而愤然作色曰:“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另一次是作为宰相的管仲,也只因为是“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将消费等同于国君了,结果又遭到孔子的痛斥,说:“管仲之器小哉!”。而地位卑下的寒士,除了“衣敝缊袍”之外,还要做到“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13},对社会等级所决定的消费差等,始终保持心态的平衡而安然处之。总的说来,按照孔子的思想,当人们的一切经济行为是基于“仁义礼”时,社会有限的资源就得到了合理的配置,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就得到了协调。
而在现代经济学思想中,人们可以在不违背法律制度的前提下自由追求财富。现代的法律制度不同于孔子所说的“礼”。它是在现代民主体制下集体决策决定的,而且只是对人们的经济活动事前给出一个机制,而不对最终的财富分配结果和消费给出规定。而“礼”则对经济活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都有过细的规定。在现代法律制度的基础上,人们在市场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情追求自己的财富欲望,最终的分配和消费也没有多寡的限制。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财富远远多于美国总统,我国许多富豪的消费也远远高于政府高官。这种经济制度的根本逻辑就是:基于功利主义公平原则,事先设计一种机会均等的合理的机制,如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时候,社会的资源配置也相应达到了最优状态。例如,按照科斯定理,当交易成本较小时,只要规定了某种产权制度,社会的资源配置总是可以达到最优状态。{14}在信息经济学中,现代经济学在解决“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时候,就是致力于通过事前设计某种激励机制,从而使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自动避免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孔子基于“仁义礼”的经济思想的内在逻辑则是在承认人追求财富的欲望的前提下,希望人们能够“仁”,从而能够在经济活动中符合“义”的标准,最终使得一切经济结果都符合“礼”所规定的那样,其核心是民众必须要“仁”。而如何使人们能够“仁”呢?孔子的主张“富而教”。又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即通过教育的方法使得人们都能够明白“礼”,从而能够“克己复礼”而成为“仁人”。可见,一切经济活动的结果都是因民众“仁”而“礼”,从而使得资源在各个阶层之间按照“礼”的标准均衡配置。
从以上我们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的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思想的内在逻辑之间的区别:在协调资源有限与人的欲望无限之间的矛盾的方法上,孔子主张通过教育,使民众具有“仁”的内在品质,从而在经济生活中能够自觉按照“义”的标准来行动,最终使整个社会的资源的配置能够达到“礼”的标准;而现代经济学理论,则主张事前设计一种公平合理的经济机制,使得人们在这种经济机制的框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自动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进一步思考
以上笔者分析了孔子的经济思想和现代经济思想内在逻辑的不同之处。下面我们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这两种解决资源与欲望之间矛盾的方法,哪种更有效呢,或者说哪种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人或许会说这个问题是显然的,现代经济思想必然比孔子的经济思想要先进,肯定更有效。其实这种说法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或说并没有那么绝对、并不是那么显然的。
假设根据孔子的经济思想而符合“礼”的规定的社会分配结果,与现代经济制度下所带来的分配结果是一样的(现代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贫富差距依然很显著),以及我们忽略两种情况下阶层之间流动性的差别(市场机制流动性很大,而“礼”的规定也并不完全限制流动性,如“学而优则仕”{15})。那么,我们可以简化分析两种方法的社会绩效:在孔子“仁义礼”的经济思想下,社会绩效主要取决于民众“仁”的程度,以及教育民众达到“仁”而必须付出的成本;在现代经济思想下,社会绩效主要取决于经济机制的“有效性”,以及设计这种机制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在孔子的经济思想下,如果民众“仁”的程度很低,社会的经济运行混乱,而且教化民众的成本很高,那么社会的绩效就会很低;在现代经济思想下,如果经济机制的“有效性”很低,而且设计这种机制的成本很高,同样社会的绩效也会很低。因此,两种解决资源与欲望矛盾的方法孰优孰劣,则要比较在两种方法中四种因素的相对大小与程度。例如,在孔子的时代,由于对于经济机制的设计缺乏经验,所以这方面的成本则会相对的比较高以及经济机制的“有效性”会比较低,,而阶级社会的“礼”在那个时候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教化民众“仁”而遵守“礼”的成本会相对比较低,以及民众的“仁”的程度相对会比较高,从而选择现代经济制度则在那个时候社会绩效会相对较低。而在当代,由于人们的思想相对的更加自由,更加不受约束,可能“仁”而遵守“礼”的程度相对要低,于是选择孔子经济思想而带来的社会绩效可能会相对较低。
当今中国社会,市场经济尚未完全完善,贫富差距在不断加大,社会矛盾突出。我们或许可以从孔子的经济思想中借鉴一些协调这些矛盾的方法。我们除了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以外,还要加强我们的教育,加强民众的道德观和“仁德”之心。一方面,人们要意识到贫富差距已经存在这个事实,使收入较低的人民能够在内心中安于“贫困”,而不至于有太大的心理压力;社会富有阶层不应该太过于“奢侈”,而应该发挥“仁德”之心,大力支持社会慈善事业,帮助那些贫困的民众。另一方面,加强社会道德观,使各个阶层的人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恶意钻制度的空子,如在转型时期的各种腐败行为,使社会的经济机制有效性增强。
四、结束语
从“仁义礼”到现代经济制度,尽管现代的经济制度有许多优越之处,尽管“仁义礼”的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制度的内在逻辑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两千多年前孔子的经济思想依然有着其内在的价值,依然能够为转型期时期的中国提供协调社会矛盾的方法。孔子的“仁义礼”之说依然能够在现代经济中绽放它智慧的光芒。
注释:
{1}论语·里仁,第4.15
{2}论语·学而,第1.2
{3}论语·阳货,第17.6
{4}论语·颜渊,第12.1
{5}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6}论语·阳货,第17.23
{7}论语·八佾,第3.3
{8}论语·里仁,第4.5
{9}论语·述而,第7.12
{10}论语·宪问,第14.12
{11}論语·述而,第7.15
{12}赵靖.中国经济史述要,第4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
{13}论语·子罕,第9.27
{14}科斯.企业的性质,1937
{15}论语·子张,第19.13
(作者单位:江西省樟树中学 江西樟树 331200)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