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超市:自产“拳头商品”围绕社区做文章
2017-03-29张侠芳
张侠芳
还记得柴静的《穹顶之下》吗?还记得那句“全世界钢铁产量排名中国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美国第四,唐山瞒报的产量第五”吗?
一个短暂的镜头,一句简短的语言,却把一座被称为“近代工业摇篮”的城市推到风口浪尖。迎面而来的就是经济结构的调整,产能的调整,大批小钢厂的倒闭、歇业,大批工人下岗。
“去产能搅动”得不再是这座城的钢铁市场,2013年底以来,唐山的商业也发生了巨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有了明显变化,冲动消费的人群渐渐披上了理性的光环;超市门店的销售额明显下滑;零售业迎来“大地震”。
面对席卷而来的零售风云,盘踞在唐山钢铁主要产区的永和超市也开始调结构、促生产,在实践中不断改善生鲜经营方式、开发自有品牌生产线、开发新的服务项目……在与新消费形势相适应的过程中,推动企业稳步前进。
在唐山有这么一家小饭馆,外表破旧不堪,天气冷了不开,天气太热闭店,周末了要休息,老板心情不好也不开工,可但凡营业必是座无虚席,菜价也比市场高出许多。
“一般店关两个月就没人了,人家的店关两个月开门还是这么多人,说明人家有核心的东西,有底气。”初入唐山,初见一个有些微微发福,脸上总是带着笑容的男人,就听到了这么一个不知是丰满还是骨感的现实商业故事。
他说:“我就想开一家这样的小店。”
这个男人就是唐山丰润区零售业“地主”永和超市的董事长——李勇和。
厨师出身的他,总抹不去“手艺人”的情怀——希望通过自己的手艺,让别人品尝到快乐,让自己也活得惬意。
虽然出自他手的熟食仍是当地的一绝,可随着永和超市从一家变成十家、十五家、二十家、二十五家、二十九家……李勇和越来越多在卖场奔走,离厨房愈发远了,离自己想要的生活似乎也远了。
然而,在唐山这个资源型城市进入转型期,零售业面临一场洗牌时,他却闲暇了下来。
他的企业像往常一样运行,他的顾客仍会到店内寻找永和超市独有的商品——永和的自有品牌商品,他的超市超过一半以上的销售贡献来自生鲜。
在唐山调结构、去产能,商业企业销售整体下滑的情况下,永和超市100平方米的总部店仍保持着6万到8万元的高销售额。80平方米的十四小区店和600平米的十一小区店业绩即使同一线市场同样面积的超市相比,销售丝毫不逊色。
生鲜是永和超市的重头戏
或许是身为厨师的原因,又或许是十多年前自己熟食店的几位顾客真的打动了他,在李勇和开超市之初就对“入口”商品有着特别的兴趣,生鲜就是永和超市的重头戏。
他的办公室里,桌子上总能找到一些糖果、瓜子、苹果、橘子之类的吃食。办公桌后的书柜里,他珍藏了自1992年以来,几乎所有关于烹饪方面的报纸杂志。
即使2003年,他把自己的熟食店改成“永和超市”,李勇和率先引进的也是蔬菜、水果。随着生意的扩大,其他品类才慢慢走进来。
在当时,民营超市从业者多是百货起家,很少有人能想到让高损耗、低毛利的生鲜产品引入到超市里。谁承想十几年的发展,生鲜会成为无论电商还是实体零售都争相尝试的“肥肉”?
有人说李勇和做生鲜是运气,有人说是水到渠成,也有人说这是企业家眼光。倘若与当时李勇和成立永和超市的初衷连接起来,这一切就都不难解释了。
2002年从国营饭店下岗,李勇和并没有打算从事超市行业。而是像其他人一样,靠着自己的一技之长,开起了熟食店。在和顾客交流的过程中,李勇和发现他们之所以来熟食店买熟食,不单是东西做得好吃,跟小区距离菜市场、超市远也有关系,而且越来越多的居民建议他卖些果蔬产品。
不到一年时间,根据顾客提出的需求,李勇和熟食店的品类大大增加,锅碗瓢盆、酱油、醋等都有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小超市。2003年,李勇和干脆就把熟食店改成了“永和超市”,熟食、水果、蔬菜仍占据了小超市的大部分面积。
率先做减法 在经营品项上突出“主题”
随着品类的增加,超市陈列变得有些凌乱,李勇和感觉到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有时候我都不记得东西放在哪里了。”于是他就开始考虑如何在减品的情况下,又能让居民买到需要的商品。
一个简单的市场调查就这么开始了,李勇和开始仔细观察顾客的消费行为,如顾客一般会在店内购买哪类商品、什么品牌、规格是多少等。就这样李勇和找出了顾客在店里最爱买的、周转快的品类,配合着自己的熟食、生鲜产品开出了一个在当时“主题”就特别突出的店。
现在永和超市的货架上除生鲜外,几乎全是快速消耗品,如卫生纸、保鲜膜等。永和超市100多平方米的店面,根据商圈的不同,单品数最多不超1000个,一般都在800个到1000个之间浮动。占店铺面积70%的生鲜,制造出的销售额平均也达到了70%。
拳头商品 自己生产
“开生鲜主题店,在唐山永和超市是头一份,我们李总做事就是这样,特别大胆果断,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他都在学习。”李勇和的司机师傅这样评价他。
这一点在开设熟食加工厂、主食厨房上也能体现。2006年,国内很少有超市敢自营生鲜,自建熟食加工厂,李勇和就已经这么做了。在这之前,李勇和到全国各地的零售企业参观学习,翻看了许多相关书籍。永和超市内畅销的馒头、花卷、烙饼、卤味、凉拌菜等都产自永和超市的熟食加工厂和主食厨房。
“我们自己生产的产品,材料绝对是最好的。”工作人员说,这可能跟李总本身的理念有关,像馒头他要求必须用当地最好的面粉。
在十一小区店里,《今日零售》记者看到有一位女士进超市直接走到主食厨房区,拿了馒头就走向了收银台。在十四小区店,一位大叔买永和超市自制的桃酥时,与上述女士的动作如出一辙。
永和超市的熟食加工厂里,馒头生产线的负责人说,我们每天能上产上万个馒头,夜里加工,早上7点前就已经配送到门店,老百姓,买到的都是当天新鲜出笼的馒头。
馒头之所以在当地备受欢迎,除了新鲜,生产方式上也很考究。该负责人介绍,在和面的时候,他们不仅放了寻常百姓家里最常使用的安琪酵母,还会像一些百姓家里的做法一样,留一些“老面”用于下次面粉的發酵,这样做出来的馒头跟家里手工的馒头口味就非常相似。
面对这座2000多家工厂关闭的钢铁城,李勇和下一步打算大力发展自有品牌,另建配送中心,扩大产品生产线。
不拘一格用人才
用人方面,李勇和从来都是不拘一格。只要适合无论是性别、年龄、资历怎样,他都会任用,并留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
像被当地百姓称为“猪肉西施”的付建云就是典型案例。即使现在,超市里也鲜少有女剔肉师傅。一般认为一片猪肉白条太重,女子很少能够胜任这个活计,而在8年前李勇和就将付建云收入麾下。就在这个多数人认为女子做不了的岗位上,付建云却成了佼佼者。她最多一天剔了一百多片肉,现在不仅附近的饭店、酒店到她所在的超市买肉,附近的卖肉小摊贩也有找上门买的。
在熟食加工厂、主食厨房,你会发现许多妇女在这里工作。李勇和表示,超市本身定位于社区厨房,女子心细,接触这类事务较多,更能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
在永和超市你要是看到苹果和白菜打包一起出售,请不要惊讶。因为这里的员工可以根据蔬菜、水果的新鲜度,自行决定商品的出售方式,决定商品什么时候打折,如何打折。
事实上,永和超市的员工都有很大自主权,在非必要的情况下,下一级做决定不需要请示上级。“只有充分的放权,才能激发员工们的积极性。”永和超市不少女员工以前是家庭主妇,而如今在李勇和的信任式管理下,员工都把超市当做自己的一份事业,使得日常管理赏罚分明、井井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