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新闻理论取向研究
2017-03-29高冰
高 冰
《新闻战线》新闻理论取向研究
高 冰
《新闻战线》月刊是抗战时期创办的新闻学术刊物,于1941年在重庆创刊至1944年停刊,共四卷,是研究抗战时期新闻学术内容的重要资料。通过研究该月刊的主要内容探讨战时新闻理论取向及学术意义。
抗战时期;中国青年记者学会;《新闻战线》;理论意义
[作 者]高冰,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全面侵占中国领土,不久后发生“八·一三”事变,中国军队与民众全力以赴抵抗日军侵略。当时很多爱国青年记者奔赴战场前线,报道前线形势。在全国人民抗战大背景的影响下,为了能够如实报道当时的战争情况,快速地向全国人民播报前线战争进程,上海记者座谈的成员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新闻组织,及时传达新闻消息。
一、《新闻战线》月刊的创办
1937年10月,上海记者座谈召开成立组织的第一次筹备会,当时参加会议人员有夏衍、范长江、阿英、恽逸群、陆诒、羊枣、周钢鸣。因参加者大多为青年人,所以当时范长江提议定名为“中国青年记者学会”。①陈娟:《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历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在抗战时期,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的队伍有越来越多的青年者加入,不断发展壮大,在解放区和国统区共建立了36个分会,会员人数最多时达2000多人。中国青年记者学会还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办起了《新闻记者》《青年记者》《新闻战线》等15种刊物。②洪梅芬:《“青记”: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座丰碑》,《档案春秋》,2016年第3期。这些分会、办事处以及通讯处成立后就在全国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并且借助当地的报刊以副刊或者其他形式积极创办各自的分会会刊。各分会创办了包括《冀中报人》《青年记者》《新闻战线》《战地报人》《文化新闻》《北方记者》《新闻记者》等在内的四十余种刊物。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团结全国广大新闻工作者,它迅速成为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集体。在抗战的旗帜下,众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新闻人为了一起办好中国的新闻报业而聚集在中国青年记者学会。
《新闻战线》月刊于1941年3月16日由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重庆分会出版创刊,其后改由新闻战线社发行③《新闻战线社的一年》,《中国新闻学会年刊》,1942年第1期。至1944年停刊,期间共出版三卷,每期刊登页数在15页左右,搜集到原版刊物共11期75余篇。刊物自身的发展以及大致内容是想从整个新闻问题中,研究新闻学理论与实际的问题,建立起一个中国新闻事业的理论体系。
二、抗战时期《新闻战线》新闻理论取向
(一)新闻报道
每一类新闻期刊的主要目的都是交流时代信息,及时播报新闻内容,方便读者知晓信息,《新闻战线》记录了当时抗战阶段新闻工作者的部分成果。如1941年恰逢记者节,于是《新闻战线》便做了一个记者节特辑,《九一记者节献词》中提出:“艰苦卓绝的精神,有待我们发扬!坚固不拔的阵线,有待我们形成!”④《九一记者节献词》,《新闻战线》,1941年第5-6期。正是因为这样鼓舞人心的口号,才激励新闻人更加努力地奋斗在新闻事业前线。《新闻界新闻》中大致内容都是简要播报当季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的汇总。比如:九月一日郑州西北日报举行创刊十周年纪念,特发行白报纸增刊三大张以资纪念在南平副刊一周年,特优待西南西北各省阅订户。重庆新闻界应邀访美事,因故终止。⑤《新闻界新闻》,《新闻战线》,1941年第5-6期。
(二)新闻采写
新闻写作有其要求,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评论或新闻稿件,什么样的稿件才能吸引读者阅读,同时又可以丰富新闻人专业技巧,无形之中这些都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要求。如《释“特写”》写道:特写是新闻作品的一种,它与一般新闻作品,或文艺作品,无论在题材上、在结构上、在时间性上,都有不同的地方。⑥黄印文:《释“特写”》,《新闻战线》,1941年第5-6期。这类型的报道,丰富了新闻人的专业知识,加固新闻写作的重要标杆。
(三)新闻编辑排版
《新闻战线》中对新闻编辑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报刊编辑中存在格式的问题进行探讨。《标题与拼版》一文指出:标题的目的只是把新闻中的要点提示出来,引起读者的注意,使读者乐于详读整篇的新闻。拼版的意思就是把一切新闻与稿件安排在纸张上。拼版也是编辑的一种工作,因为拼版需要一种编辑的知识,拼版的人要能开出新闻的性质,辨别新闻的价值。然而拼版的任务不仅是在给报纸修饰一幅美丽的外貌,而且还要把新闻安排的阅读便利。①任希之:《标题与拼版》,《新闻战线》,1941年第5-6期。类似如此的报道,加深编辑的重要性,并非有好的文章就可以,还要注意标注重点,以及美观,更要给读者提供便利。
(四)新闻理论
随着抗战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理论也在不断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地充实完善中。《新闻表现主体论》一文从“新闻的核心”“新闻个性的成长”“新闻完整健全的体系”“新闻主题的表现与主题的发掘”②李丽水:《新闻表现主体论》,《新闻战线》,1942年第2-3期。这几方面论述介绍新闻的主题。《评论之评论》探讨的是新闻人谈论新闻界发生的问题,进而谈论自身的见解。比如谈论新闻界的新风气中写道,新闻记者是评论是非的人,对于自己的事,应该首先加以检讨。③《评论之评论》,《新闻战线》,1943年第1期。进而根据具体事件揭露记者是非不分进行播报,探讨问题。
(五)新闻人交流业务经验
抗战时期《新闻战线》月刊刊登新闻人关于新闻实践经验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使得新闻工作实践经验在读者和作者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拉近彼此距离,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怎样做战地记者》中提到:战地记者需要和战斗兵一样,能抵得住一切的劳累和痛苦,需要和侦探兵一样,具备刚胆、热心、沉着、慧敏等条件,需要和司令官一样,能料敌,能知己,能窥见未来战局的种种变化。④刘竹舟:《怎样做战地记者》,《新闻战线》,1942年第2-3期。连载类《十五年记者生活回忆录》主要内容大致都是讲述记者们在全国各地工作时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一些棘手的报道是如何顺利拿到资料进而写新闻稿件进行播报的,记者们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使广大读者更加充分了解记者们获取一手资料的经历。
(六)提供服务性内容
《新闻战线》月刊在播报新闻内容的同时,每期刊物上都会印刷一系列服务性内容,比如:时疫急救圣药、老牌黑猫肥皂、钢笔大王、冰片爽身扑粉、百龄餐厅、瑞士钟表眼镜行、大华照相、冠生园等,使广大百姓们方便知晓生活用品、食品以及医疗用品的购买地点,休闲娱乐餐厅的优惠活动和招聘信息等,为百姓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
三、抗战时期《新闻战线》的新闻学术研究意义
抗战时期《新闻战线》中涉及部分新闻理论内容的探究以及当时的新闻内容的播报,但更多内容偏重新闻业务方向,主要包括:新闻采写、新闻编辑排版构图、记者与记者之间的业务经验交流、记者如何写新闻以及写新闻的技巧等。由此可见,《新闻战线》月刊主要呈现的内容是以新闻业务为主,新闻内容为辅。
(一)丰富了抗战时期新闻学的研究
《新闻战线》将研究视角扩大,不仅仅局限在播报新闻内容上,更多的是注重实践,探讨新闻理论及新闻写作技巧。并且在条件应允的情况下拓展到世界各地,探讨关于边疆、印度、英国等地区的新闻事业的发展,注意到了新闻发展中地域平衡的问题,丰富了抗战时期我国新闻学的研究。
(二)切合当时抗战背景,指导战时的新闻实践
《新闻战线》汇集了许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们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结合自己的实践经历对各类新闻进行编排写稿排版,他们的学术研究几乎涵盖新闻界业务的大部分领域,反映了抗战时期新闻行业的整体面貌。《新闻战线》月刊在抗战时期的背景下紧贴战争主题,对战时记者编辑的关于前线战争、新闻战争等做了详细论述,如在《新闻战争在前线》中提到:虽然我们前线的新闻战争,处于极劣势的装备下,但经过七年的苦斗,仍以建立了一座坚固的精神长城。⑤鲁觉吾:《新闻战争在前线》,《新闻战线》,1944年第1-2期。由此可见,虽然目前的结果不尽人意,但并没有打消新闻工作者钻研新闻实践能力,发展新闻事业的信念。
四、结语
简言之,抗战时期《新闻战线》月刊具有明显的时代特性,是典型的时代新闻刊物,播报的新闻虽与业界的联系紧密,但当时复杂的背景条件以及资料不够全面导致学术研究不够充分广泛,以及当时新闻研究人自身的新闻素养不高,进而影响学术品位。
[1]陈娟.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历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洪梅芬.“青记”:中国新闻史上的一座丰碑[J].档案春秋,2016(3).
[3]新闻战线社的一年[J].中国新闻学会年刊,1942(1).
[4]九一记者节献词[J].新闻战线,1941(5-6).
[5]新闻界新闻[J].新闻战线,1941(5-6).
[6]黄印文.释“特写”[J].新闻战线,1941(5-6).
[7]任希之.标题与拼版[J].新闻战线,1941(5-6).
[8]李丽水.新闻表现主体论[J].新闻战线,1942(2-3).
[9]评论之评论[J].新闻战线,1943(1).
[10]刘竹舟.怎样做战地记者[J].新闻战线,1942(2-3).
[11]鲁觉吾.新闻战争在前线[J].新闻战线,1944(1-2).
[12]赵敏恒.十五年记者生活回忆录[J].新闻战线,1943(1).
[13]赵敏恒.十五年记者生活回忆录[J].新闻战线,1943(5).
[14]赵敏恒.十五年记者生活回忆录[J].新闻战线,1943(9-10).
[15]赵敏恒.十五年记者生活回忆录[J].新闻战线,1944(1-2).
[16]新闻界新闻[J].新闻战线,1943(1).
[17]新闻界新闻[J].新闻战线,19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