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论视野下高校科技创新系统的构建

2017-03-29孙新兵闽江学院科研处福建福州350100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系统论科技成果科技

孙新兵(闽江学院科研处,福建福州 350100)

系统论视野下高校科技创新系统的构建

孙新兵
(闽江学院科研处,福建福州 350100)

本文在分析构建高校科技创新系统应遵循的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应从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及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来构建高校科技创新系统的战略措施。

系统论;高校;科技创新

高校在完成教育、科研、服务社会三项基本任务的同时,必须加强教育、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高校的科技创新应有效整合高校的现有资源,利用和吸纳企业、政府、中介组织等各种资源和要素,并建立起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服务体系和机制,最终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活动过程。高校科研处及各个院系、科研平台、学校自办或与其他单位合办的科技型企业等实体要素构成了高校的科技创新体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系统论的一些原理和方法,深入分析高校科技创新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科学化,提高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

1 系统论与高校科技创新工作

系统论作为一门科学是由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他把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成一个系统,分析系统、要素、环境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科学整体化和高度综合化的发展,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关联。系统论考虑到了整体与部分、层次及结构、环境等因素的相互联系,并通过综合分析去解决问题。这种方法考虑到各种因素和限制,特别适合于复杂问题的研究。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开放性、层次性、关联性、动态平衡性是所有系统的共同性的特征。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复杂系统,由不同层次的几个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具备了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动态平衡性等特征。

2 构建高校科技创新系统的基本原则

不同的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经济、文化、历史背景不同,所形成的技术创新系统也不同,但作为一个系统有其一般性的特征[1]。在构建高校科技创新系统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主体是全体教师、科研管理人员和部分学生,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培养优良的科技创新氛围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渐进的过程。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具有很强的整体性,是一个综合的、多维的有机整体。

2.2 层次性原则

系统方法的层次性原则要求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工作对象时了解和重视不同层次系统的特殊规律及相互关系。负责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机构包括校级科研管理部门、院系级的科研管理、独立的科研机构及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和内容在不同层次的管理机构中有不同的体现。其次,从事科技创新人员的水平及能力也呈现出层次性。

2.3 相关性原则

处于高校科技创新系统中的各个元素是彼此关联的。高校科技创新系统中的科研管理部门以不同的管理方式对系统内的其他部门实施管理并使它们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公共服务部门为高校科技创新系统内各要素提供设备、信息、培训等服务支持。各个院系和科研机构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人才和科研成果。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要通过高新科技园、高校与企业联办的科技型企业或以科技成果参股的企业最终实现转化和产业化。

2.4 开放性原则

高校科技创新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技术产品的输出和信息、人才、资本的输入都存在于高校科技创新系统内。如果没有这些要素的不断流动,科技创新就无法进行。在高新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过程中,一旦没有外界的人力资源、技术、资金、信息等要素的输入,系统就无法合理有序地运行。政府的资金、政策导向可以促进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同时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也可以为政府提供智力支持。另外,高校的科技创新系统与教育教学系统之间也存在着交流。

2.5 动态平衡性原则

高校科技创新系统中的各要素无时无刻不在变动,创新系统的不平衡性也在不断改变。由于各子系统的不断变化,系统的旧序不断被打破,新序不断得以建立。子系统之间的差异越大,离平衡性就越远。只有在非平衡的条件下,子系统的各要素才能在竞争和合作中随机涨落,最终造成系统整体的质变。由于结构、能力存在差异性,高校的科技创新系统内部的各个主体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也会不同。在高校科技创新系统内,竞争成为自组织演化的条件。

3 构建高校科技创新系统的战略措施

研究系统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它的特征和规律,更在于协调各种要素、调整系统结构,从而达到系统优化的目的。优化科技创新系统应落实创新资源的集聚,带动创新要素的激活,提高科研基地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成果转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支撑地方经济的发展。要组成一条完整的科技价值链条,从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公共服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效益。其中,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及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等五个方面是整个系统建设的重中之重[2]。

3.1 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首先,高校应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学科定位,建立与形势任务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基地。对于一些基础学科,应以提高创新水平为目的,采用科研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基础性的研究基地。对于应用性的专业,应该建立若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研究中心、实验室、基地等,从而实现教育、科研、经济的一体化。其次,在科研组织的形式和结构中,应打破传统的以单学科为基础组织的作法。科研管理机构通过行政干预和利益引导等方式使各学科及院系建立科研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研究机构的效率。学校应选择科研基础好的实验室,在购置仪器设备、改善实现条件和引进科研人才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集聚创新资源的开放性创新平台。高校也可采用梯度培养的方式建设科研基地,使资金投入和支持强度各有侧重。

3.2 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高校应重视与社会各界开展广泛的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员和信息流通,选择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优化配置科研资源。高校可以借助校内的科研成果建立一些中小型企业、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服务中心等服务机构和合作组织开展技术研发,使高校的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成果可以在科技园和技术转移中心就近转化、流向企业,从而带动高校科研和市场的结合,使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经济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创新能力[3]。高校还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如技术入股、专利许可、技术转让等形式,以市场和企业为导向,并引入市场评价机制——竞争机制经营高校科技园,让高校科技园与技术转移中心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3.3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高校应建立综合、高效、开放的教育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并通过一整套完备的资源共享体系,实现数据、信息、大型设备以及优质的科研环境的共享。高校应建立起以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计算机网络服务平台及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服务平台等四类平台为核心的共享服务体系。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充分挖掘高校现有的仪器资源,建立共建、共管、共用的机制,提高大型仪器的利用率。科技文献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对自有科技文献及外来科技文献的订阅、传递、跟踪、管理等服务,形成“一站式”的科技文献服务体系,有利于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通过提高科技成果发布、技术转移咨询、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广交流等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扩散,构建高效顺畅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3.4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系统建设的核心内容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有利于增强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高校必须实行人才强校战略,改革体制机制,集聚人才智力,激发人才活力,提高人才效能,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高校应坚持人才服务优先、人才发展优先的理念,为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和创业提供良好的条件。进行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既要高度重视对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又要注重人才结构和梯队建设,依托学科优势和创新基地,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3]。高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层次、专业特长及现有的人才规模和未来学校的发展重点,找准现有人才队伍的薄弱环节,科学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在实现人才数量稳步增长的同时,确保人才的质量建设,形成竞争优势。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不但要重视引进和培养能够活跃在学术前沿的领军人才,而且要重视梯队建设,培养有重大发展潜力的后备人才,加强人才队伍内涵建设,建立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高校还应不断完善创新人才的选拔任用机制,激发人才活力,体现人才价值,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为高校科技创新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3.5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

科研管理工作要为作为创新主体的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管理机制。深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创新,要理顺学校各院系和科研基地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建立符合教学要求和科技自身规律的科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科研管理部门在各种人才资源和科研资源的配置中的综合协调能力。高校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学科不同科技人员的差异,制定量化的考核标准。加强科研绩效管理,对各类科技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增强科技人员的紧迫感,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都必须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样才能保证科研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针对重大项目的申请,实施项目预审制度,聘请相关专家从选题、论证、资料等各个环节为项目把脉,提高申报的成功率。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高校科技创新的功能受到空前的重视。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不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高校必须深化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工作。

[1]任义君.论高校科技创新系统的构建及优化战略[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83-86.

[2]陈涛.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系统论透析[J].辽宁教育研究,2015(11):31-33.

[3]傅小勇.基于系统论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6):151-152.

2016-11-11

孙新兵(1982- ),男,讲师,硕士,从事科研管理研究。

G644

A

2095-7602(2017)04-0106-03

猜你喜欢

系统论科技成果科技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2016年第20届系统论,控制和计算国际会议
科技在线
系统论在故障定位中的应用
数字电视经营系统论
系统论在中医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运用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