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武术科研的特征
2017-03-29杨孝永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3603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300
刘 伟,杨孝永(.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 3603;.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300)
民国时期武术科研的特征
刘 伟1,杨孝永2
(1.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 231603;2.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230011)
民国时期是我国武术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武术科学研究呈现如下特征:武术研究的著述数量较大、出版物较多、社会关注度高,总体繁荣;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之人大量参与武术研究,保存了大量武术珍贵资料;由于中西文化的广泛交流,西方科学影响下的武术科学化革新成了武术研究的主流方向;武术史学研究开始发端,引起学术上的争鸣。民国时期的武术科研是现代武术研究的真正开端,在很多方面都影响着现代武术的发展。
民国;武术研究;科学化;武术史学
明清以来,武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除了武术技术的进步之外,武术理论研究也开始受到关注。出现了一批非常有价值的武术著作,诸如《纪效新书》《剑经》《手臂录》《苌氏武技书》等。民国时期的武术科研可谓空前繁荣,出现了一大批武术专著,主要内容为介绍宏观武术理论、某一拳术技法、某种武术器械、某一拳种发展历史等。除了著作以外,关于武术研究的文章也随处可见,有谈论武术的健身功能的;有对比中国武术与西洋体育的;有用西方科学观点讨论传统武术科学性的,等等。总体来说,尽管时局动荡,民国时期的武术研究还是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有在明清基础上关于武术技术理论的继续发展,也有诸如武术史学研究等方面的开拓创新。
1 民国时期武术科研的特征
1.1 武术著作和文章大量出现,武术研究呈现整体繁荣之势
在晚清民国时期,中西文化交流密切,中国虽然在与西方交流的过程中多处于被动状态,但是西方文化的先进性无疑给当时的国民带来了革命性的思想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学习西方文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于是以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发起了一场反传统、反孔教的文化革新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所宣称的“中国要图强必须依靠西方”观点相反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辜鸿铭、林纾、杜亚泉等国学大师,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反对新文化运动,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中国武术被人们用作与西洋体育进行抗衡的工具,自然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此时期,关于武术的研究骤然增多,一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武术家开始出版武术书籍。相关研究表明,民国38年期间出版的武术类图书约388本[1],远远超过了民国之前所有武术类著作出版量的总和。大量的武术著作当中,不乏优秀的作品,如孙禄堂的《太极拳学》、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徐震的《国技论略》、唐豪的《少林武当考》等。但也有许多质量较差的,如假托达摩所作的《易筋经》以及“民国六年大声书局出版的《拳经》,中《少林拳术精义》一卷,盖即《易筋经》与他作杂凑成书,书贾易名以射利者也”[2]。此类专为牟利的书籍往往系拼凑而成,内容杂乱而又多假托神仙鬼怪,质量较差。
在近代报刊杂志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武术界以及文化界的精英们开始在各个杂志报刊发表文章讨论武术的是非曲直、长短优劣,甚至有《国术月刊》《武术月刊》《山西国术体育旬刊》这样的武术类专门杂志出现,为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关于武术的讨论文章,有涉及武术的提倡和推广的,如赵培铎《提倡国术之途径》(《体育月刊》1935年第3卷第1期);讨论武术的体育价值功能的,如新雨《武术的体育价值》(《武术月刊》1921年第1卷第2期);宣传武术与民族精神的,如曾任国民政府江苏省主席、国民政府考试院副院长的钮永建《国术与国难》(《国术月刊》1935年4月)等[3]。
这些著作和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和进步,也反映出当时武术研究著述量大、涉及面广、总体繁荣的特点。
1.2 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广泛参与武术实践和研究,极大丰富了武术研究成果
在中国长期重文轻武的历史环境下,练武之人多为一介莽夫,目不识丁者居多,即使一些成名的武术大家也多为文化知识不高之人,如形意拳大家姬际可、郭云深、李存义,太极拳大家杨露禅,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等等,虽满身技艺,但由于文字水平有限,不能著书立说以保存相关的文字资料。虽然我国传统文化十分推崇文武双全,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的传统武术家真正文武全才之人少之又少。
民国时期,武术著述频出,一方面得力于当时新闻出版业的繁荣,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之人大量参与到武术实践和研究之中,如唐豪、徐震、陈微明、郑曼青、郭希汾、王怀琪等等。他们极大地丰富了武术研究成果,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民国时期也有视频资料留存,但视频数量较少,保存下来的更少)保存了一批民国时期重要的武术资料。
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广泛参与武术实践和研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社会原因。当时的社会存在着军国民主义和国粹主义两种推崇武术的社会思潮。民国初期乃至整个民国38年,整个中国都处于内忧外患的状态,有志之士不断探寻救国之路,军国民思想是当时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重要的救国思想之一。军国民思想最早于1902年由一批留日学生从日本引进,得到梁启超、蔡锷、蔡元培等一批思想界、政治界、教育界人士的大力提倡[4]。在舆论成熟的基础上,蔡元培作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教育总长正式提出“军国民教育”,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如曾任民国教育次长、教育总长和北师大校长的范源濂亦认为我国的学校教育应该“明世界之大势,示科学之重要,振尚武之精神”[5]。1915年颁布的《大总统颁定教育要旨》指出:“国何以强,强于民;民何以强,强于民之身;民之身何以强,强于尚武。”[6]由于军国民思想的推动,武术进入到更多文化人的视野之中。除了军国民思想以外,国粹主义思想也是影响民国尚武之风兴盛的思想之一。晚清民国时期,一批进步学者在学习西学救国无明显效果的情况下,转而向本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中寻找答案。国粹主义思想以“研究国学,保存国粹”为主要宗旨,而中国体育方面最传统的“国粹”莫过于武术,所以武术自然成为国粹派十分推崇的用以与西洋体育相抗衡的体育项目。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马良的中华新武术,被其称为“我国之国粹,我国之科学”。另外,1927年张之江向南京政府提出请求将武术改为国术,以增加其重要性,获得批准;1928年张之江、冯玉祥、蔡元培等人共同发起建立中央国术馆,武术由此获得了民国期间最重要的十年发展时间。军国民思想和国粹主义思想是当时影响社会思潮的两大重要思想体系,直接促使当时的大部分社会精英对武术相当重视,进而使得很大一部分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之人积极参与到武术实践、研究和推广当中来。
其次是个人原因。武术健身祛病的功能吸引一部分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之人积极参加武术锻炼,进而开始研究武术。整个封建时期人们都没有对文人文弱产生任何的质疑或者批评,但是在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之下,西方的审美观一下子完全淹没了我们的传统审美观,文弱的书生气息在西方人强健的体格对比下成了丑陋的病态。很多具有一定文化之人开始从事体育锻炼,武术即为其中最重要的一种锻炼手段。吴图南早年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并在南京中央大学、西北师范学院等高校任职,通晓文史、考古、英语、法语等。他年少时体弱多病,听从医生的建议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武术锻炼。吴图南曾拜吴鉴泉与杨少侯为师学习太极拳,积极参与武术研究工作,出版武术方面的著作多部,后来成为著名的太极拳师,晚年研究长寿方面的学问,号称“百岁老人”。褚民宜出生官宦世家,早年于日本留学,后留学欧洲,1924年获得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由于多年学医,褚民宜回国后看到了太极拳的健身价值,欲学于杨澄甫而未获逞,后转拜吴鉴泉为师。褚民宜后来极力推广太极拳,强调太极拳在健身祛病方面的功能,著有《太极操》一书,并亲自录制视频,讲解太极拳和自己所编的太极操。顾留鑫在其著作《顾留鑫太极拳研究》的序中说:“有一次,我看到了杨澄甫的弟子陈微明举办的柔拳社公开招生的广告。广告说太极拳可以治肺病和中风。肺病在当时是很难医治,说练太极拳就能治好肺病,可谓神乎其神”[7]。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间接看出,当时应该有一大部分人练习武术(特别是太极拳)是为了强身祛病。
民国时期具有一定文化之人参与武术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为著书。如清史馆纂修陈微明所著的《太极剑》《太极问答》;诗、书、画、医、拳皆精通的“五绝老人”郑曼青所著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杨澄甫口述、郑曼青笔录的《太极拳体用全书》;王怀琪的《订正八段锦》《易筋经二十四图说》;金倜生的《弹腿图谱》《太极拳图说》;吴志青的《国术理论概要》《弹腿国术教范》《查拳图说》等。除了著书以外,在相关杂志刊物上发表文章,提出自己的见解也是具有一定文化之人参与武术研究的主要形式之一。如金警钟、蒋中正、陈铁生、姜容樵、钮永建、唐豪等人在《国术周刊》《中央国术旬刊》《精武本纪》《求是月刊》《国术月刊》《国术声》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多篇,讨论武术的价值、武术的科学性、武术的民族精神等。
具有一定文化水平之人参与武术研究或者说武术家们的文化水平提高,成就了民国时期武术研究的繁荣,是民国时期武术科研的一大特点,他们自己的著述或对其他武术名家口述资料的记述成书,保存了大量武术资料,也造就了一批文武兼通的人才。
1.3 西方科学影响下的武术科学化革新成为武术研究的主流方向
武术科学化是民国时期武术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由于西方文化的入侵及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国人逐渐认识到科学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充斥着神仙鬼怪之说的传统武术,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提倡武术的社会精英人士必须在剔除武术界神仙鬼怪的同时,用科学的尺度重新衡量武术的价值,使几千年来一直“不科学”的武术科学化,使武术免遭被时代抛弃的命运,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
武术科学化的呼喊主要集中在报刊杂志关于武术科学性的讨论和部分书籍之中。上世纪初期,“科学的机能一天天地扩大……科学的世界因此成立……一切事物的成败、利钝都是以是否科学化为条件。”科学成了检验一切事物正确与否的标尺。对于长期“不科学”的武术,一方面有人呼吁改良,使原本不科学的武术科学了。“如何去改良呢?就是我们要改良它的动作,使它的动作合理化。不合理的动作删掉……使它成一种合于实用的技术,才是我们所要求的科学化的国术。”[8]另一方面,大家更习惯把国术往科学的身上靠拢,主张国术本身就是科学的。陈泮岭在《体育月刊》1933年第2卷第4期上发表《国术之科学性》一文,认为只有没学过国术的人和没学过科学的人才认为国术是不科学的,并从生理卫生、力学等西方科学的角度论证国术的科学性。许厚龙在《体育丛刊》1924年11月刊期上发表《拳术教练法》一文,极力论证武术与力学、生理解剖学、运动卫生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关系,并解释运动与骨骼、筋肉、消化、循环、呼吸、排泄、神经系统、感觉系统等的关系。这些都是为了说明国术合乎科学之要求,其本身就是科学的。
在主张国术科学化的同时,人们也不忘对原本武术界充斥的神仙鬼怪之说的批判。如唐豪在《太极拳与内家拳》一书序言中说:“过去以及现在的武术界……充满了神怪的宣传;而追求黄金的书贾们,又复乘时投机,助长妖妄,麻醉人心,流毒社会,其害甚于洪水猛兽!所以吾作此书……重在打倒欺世惑众的邪说。”[2]徐震在《太极拳谱理董辩伪合编》一书中认为,“太极拳谱辨伪,本可不作。何则?凡所辩者,其伪皆显而易见”。对于太极拳的起源问题,民国时期包括众多知名太极拳家在内的绝大部分人都认为太极拳是道教仙人张三丰所创,针对这一现象徐震又说:“习拳者每不审于史实,而附会侠仙……为时稍久,闻者转以可信之史实为异,是又不可不辨也。”[9]
武术科学化的呼喊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在民智渐开的民国,很多人都知道科学时代的到来是势不可挡的,一切违反科学这一评价尺度的事物,必将被时代抛弃。当时的社会精英人士更是明白这个道理,他们既然提倡“国术”这个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华民族国粹的文化形式,希望通过“国术救国”,就必须对武术进行“消毒”,祛除掉武术之前那些虚假的、荒诞的、迷信的东西,用现代科学武装武术这一传统技艺,使之走得更远。
武术科学化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武术界引入科学的标尺让人们不再完全相信曾经关于武术的虚假传说和对武术的夸大其词,可以用更加科学的态度去看待武术。另一方面,对武术科学化的提倡有矫枉过正之嫌,部分文章对传统武术过分否定,甚至一棍子打死,认为武术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应该摒弃。中国要提倡的是西方体育运动项目,只有西式体育的广泛引入和推广才能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这样的观点显然也是不正确的。
1.4 武术史学研究发端,引起学术争鸣
民国之前或者说唐豪先生之前,是没有人进行系统的武术史研究的。“解放前,特别是三十年代,当大量以怪力乱神取悦于一般读者的所谓武术著作充斥武术界时,唐豪先生以考据之学治武术史,苦心孤诣,成绩卓然,对开创武术史学科有筚路蓝缕之功。”[10]1930年,唐豪在张之江的支持下出版了《少林武当考》,书中通过对少林寺的实地考察并结合相关史料,否定了“达摩是少林武术祖师”的说法,考证出达摩只是个僧人,并不会武功。1935年,唐豪出版了《太极拳与内家拳》一书,对后世影响颇深。书中否定了武术界长期以来认为太极拳源自张三丰的观点,考证出太极拳应源自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一族,通过对陈家沟家谱、碑刻等历史资料的研究,断定太极拳源自明末清初的陈氏祖先陈王廷,后经多代延传,至清中后期经杨露禅等人发扬光大,为世人所熟悉。这一观点直接刺痛了长期以来供达摩为少林拳祖师的少林拳法传承人以及供张三丰为太极拳祖师的太极拳家,遭到了一部分人的谩骂甚至威胁,但是唐豪始终坚持自己的考证结论,认为武术史的考证应该打破神仙鬼怪的传说,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找到切实的证据。唐豪关于太极拳起源的这一考证结论所引起的争论从观点提出的那一刻起就从未停止过。
首先对唐豪这一结论提出质疑的是著名武术史学家徐震。如果说唐豪是武术史学的开创者,那么徐震可谓武术史研究的一位巨匠。徐震(1898-1967),字哲东,是章太炎先生的入室弟子,一生致力于武术史、古文辞赋等方面的研究,曾任武汉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的中文系教师,著有《太极拳考信录》《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国术概论》《苌乃周巫术学》等著作[11]。对于太极拳的起源问题,徐震认同唐豪所考证的太极拳并非源自张三丰的观点,但他同时认为,“唐氏谓太极拳创自陈王廷,则未谛”[12]。徐震的理由是唐豪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陈家的典籍,而没有详细考察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以及赵堡太极传人等各家资料,并以详实的资料和严密的推理论证说明太极拳并非陈王廷所创。后来,唐豪对徐震的反驳亦有所认同,唐在写给顾留鑫的信中曾说:“哲东兄在《太极拳考信录》里能驳倒我旧说的地方虽然和太极拳史实不大有关……驳的对的应当接受,这是哲东兄和我老早就有的实事求是的态度”[7](唐豪说“和太极拳史实不大有关”,指的是徐震的考证很多出自逻辑推理或者老拳师的口述,非具体史料)。
武术史料很多来自于民间的口口相传,难免有一些歪曲的现象,即使是具体的文字记载也会因为原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情感倾向而变得不完全真实,所以对其考证困难颇多。直到今天,太极拳起源问题依然未有一个让公众信服的结论。
2 结语
民国时期是我国近代化演变的重要时期,各种思想交融、文化纷呈,在武术被尊为“国术”并加以大力提倡的时候,武术方面的研究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从民国武术科研的整体情况来看,当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提倡是武术科研繁荣的前提,广大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人积极参与武术研究是武术科研的形式,对科学的信仰是进步学者进行武术研究的标尺,武术史学的开创与发展则是民国武术科研繁荣所结下的硕果。老一辈武术史学研究者如唐豪、徐震等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严谨考证的学术态度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尊重不同学术观点的态度更值得当今的武术研究者反思和学习。
[1]熊姗姗.民国时期武术书籍文献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5.
[2]唐豪.太极拳与内家拳[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2,4-5.
[3]钮永建.国术与国难[A].林小美.民国时期武术运动文选[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34.
[4]崔乐泉,杨向东.中国体育思想史·近代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9.
[5]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1053.
[6]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76
[7]顾留鑫.顾留鑫太极拳研究[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48.
[8]万慕超.国术科学化运动[A].林小美.民国时期武术运动文选[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72.
[9]徐震.太极拳谱理董辨伪合编[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9-30.
[10]马明达.说剑丛稿[M].北京:中华书局,2007:305.
[11]刘伟.徐震武学思想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3(5):87-89.
[12]徐震.太极拳考信录[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
2016-11-10
2016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晚清民国武术史研究”(SK2016A0426)。
刘 伟(1983- ),男,讲师,硕士,从事武术历史与文化研究。
G852
A
2095-7602(2017)04-007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