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察学习理论视阈下大学生榜样教育策略探究

2017-03-29

关键词:观察学习榜样大学生

赵 秀 娟 龚 燕 张 明 志

(1.重庆师范大学 学生处;2. 重庆师范大学 党政办公室,重庆 401331)

观察学习理论视阈下大学生榜样教育策略探究

赵 秀 娟1龚 燕2张 明 志1

(1.重庆师范大学 学生处;2. 重庆师范大学 党政办公室,重庆 401331)

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遵循观察学习理论的逻辑理路,着力于当前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困境识别,从遴选方式、教育模式、价值取向和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出增强大学生榜样教育效能的应对策略,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观察学习理论;大学生;榜样教育

榜样教育的生动实践表明,直观、形象、情境式的接地路径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感染效果。实际上,当前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过程中,大学生榜样教育通过先进典型的精神感染和行为示范,以贴近新时期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失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和现实选择。

人类的行为既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获得,也可以借助间接经验习得。“所有的学习现象(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是从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在替代的基础上所发生的直接经验那里来的”[1]。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就是一种间接学习,凭借观察学习以简化获得过程,对于发展和生存都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人们在操作任何行为之前,至少可以以一种近似的形式向榜样学习做些什么,所以他们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1]。榜样教育过程实质是教育对象对榜样的观察与学习模仿过程。

一、观察学习对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理论契合

观察学习理论应用于大学生榜样教育具体实践之中,主要包含了注意、保持、行为生成和动机等四个要素向度,形成一个系统闭环式的有机整体。

其一,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是将来潜在行为的可能性因素,也是榜样教育的基础。注意过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既受到榜样示范物的显著性、示范性、复杂性和价值性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观察者自身情绪、能力等因素的关联制约。因此,在榜样教育中,教育者树立的榜样人物,不仅应该崇高可敬,更应平实可亲,恰如身边人、眼前事一样,让观察者容易接纳并能迅速抓住其精髓。

其二,保持过程是对榜样示范活动的保持和记忆,它在榜样教育中起重要的连接作用。保持过程的功效主要依赖于观察者的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因此,在榜样教育中,教育者对榜样的宣传与运用应采用更加形象多样的簇映方式呈现,以便于给观察者留下深刻的映像,并能将这种短时记忆及时转化为长时烙印。

其三,行为生成过程是将保存在记忆中的符号表象转换成合适的行动,它是榜样教育的中心环节。只有将观察到的榜样行为应用于自己的实际行动之中,并进一步形成系列的行为习惯,观察到的示范行为才具实际意义,榜样教育才能体现成长价值。因此,在榜样教育中,教育者一方面要结合观察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能力,给大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且适合其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要及时强化学习者的适当行为,在榜样示范后及时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将榜样精神落实到实践中去,才能促成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其四,动机过程贯穿于观察学习的全过程,它是榜样教育能否实现效果的驱动因素。榜样行为能否转化为观察者的自觉行为受到观察者内部动机因素的制约。因此,在榜样教育中,教育者要善于从满足观察者的心理需求、引发情感共鸣、激发学习热情等角度开展榜样的选择、宣传、运用和实践。

由是观之,观察学习理论的四个环节在榜样教育过程中缺一不可,因为“在任何特定情境中,一个观察者不能复演一个原型的行为,很可能是由于下列原因中的任何一个原因:没有注意有关的活动,在记忆表象中示范动作的编码不适当,不能保持所学习的东西,没有能力去操作,或者没有足够的动因”[1]。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显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将有利于在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现实观照中充分发挥观察学习理论的导向作用。

二、观察学习对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生成机制

榜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以生活实践为基础,以榜样示范为表达方式,通过教育者引导和榜样示范,激发学习者的内在道德动力,促使学习者进行仿效学习,调动其主动认知,引起其情感共鸣,增强其心理认同,最终达到内化榜样所蕴含的精神品质、生成自我价值观念和道德人格的教育活动[2]。

榜样教育过程是以榜样的典型示范为起点,以观察者的自觉模仿为归结点。榜样教育能否达到教育者的预期实效,或者榜样行为能否在受教育者身上得到重复、再现与创新,既取决于榜样典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吸引力,也取决于观察者对榜样行为模仿的再生内动力的发挥。因为受教育者不是道德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具有自我选择能力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榜样教育活动的开展既要依靠教育者精心选择榜样、挖掘内涵、科学设计、价值引导,又要依靠教育对象对榜样内涵及其精神品质的内化于心、对榜样行为的外化于形的榜样模仿与创新表达。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榜样的示范过程包括榜样发现、榜样树立、榜样宣传、榜样运用和榜样实践五个环节,这是一个相互融合、有机衔接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榜样的模仿过程从观察者的成长需求开始,历经有选择的自我认知,再到体验后的情感共鸣和内化后的行为效仿,最后以外化行为的运用创新为榜样教育的阶段性终点。教育者的“教”和教育对象的“自教”不可能一次性终结,而是循序渐进和逐步生发的过程。随着榜样教育过程的深入及受教育者道德水平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受教育者会出现更高层次的成长需求,并能再次从榜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以此循环往复地发挥榜样的育人功能。

可见,当下要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实践探索,要遵循榜样示范的五大环节,在五个环节的内涵、方法和路径上着力,充分展现榜样教育示范的吸引力。同时,也要兼顾受教育者的心理因素,贴近受教育者的成长需求,分析其认知特点,激发情感共鸣,创设条件促成行为的生成,方能不断创新,以最终达成榜样教育的实效性。

三、观察学习对大学生榜样教育的困境识别

榜样教育法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如白求恩、张思德、黄继光、邱少云等革命英雄事迹在战争年代唤起了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不畏牺牲的革命行动;又如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劳动模范王进喜、人民公仆焦裕禄、道德楷模雷锋等典型榜样的树立为推动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再如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新疆焦裕禄”阿布列林·阿布列孜、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支月英等新时期的榜样人物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受教育对象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榜样教育法在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教育效果存在弱化。

长期以来,榜样的选择大多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确认模式,当大学生认为学校发现与树立的榜样与自己的关联示范影响不足,即不能满足自己的成长发展需求时,就会对学校的榜样教育“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能形成有效注意,那么榜样教育的注意过程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目标。面对这种困境,大学生榜样教育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供给侧作用,在榜样选择之前设置针对大学生的榜样人物认同需求调研,了解受教育者的真实需求,扩大选择范围,提升榜样的树立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契合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的快速与便利悄然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单一的榜样宣传渠道显然己经不能渗透大学生生活的全部。同时,我国受到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当代青年大学生已不再仅从同一个视角、同一个层次去理解世界,单一的榜样宣传原型显然也不能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可。因此,大学生榜样教育若不能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榜样人物的树立不能被有效看到、用心感受和充分认可,榜样教育的保持过程也就不能持久。

班杜拉将榜样分为三类,一是学习者身边或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即鲜活榜样;二是符号性或象征性的榜样,多出现于电影、电视、报刊书籍或者其他媒体中;三是抽象性榜样,它并非指具体的人物或其他形象性的榜样,而是指抽象的原理、概念等,通常体现为能够提供指导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材料[3]。传统的榜样教育为了扩大教育的覆盖范围多选用后两种榜样类型,采用课堂教学、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形式,由于距离过远难以实现榜样与学生思想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鸣,不能激发出学习效仿的热情,榜样教育的动机过程也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驱动作用。

榜样教育不仅仅是一个活动,更是一个过程。榜样教育实践活动作为榜样教育外化的重要环节,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榜样教育的落地与落实。长期以来,高校倾向于将大学生榜样教育作为一个阶段性工作,更加注重榜样的宣传和运用环节,导致榜样教育的整体性被割裂,忽视了对榜样教育实践活动的再投入,以致于榜样精神的再实践及再创新不足,大学生对榜样的学习仅停留在认知和情感层面,尚未落实到行动层面时又被新的榜样所覆盖,导致大学生榜样学习的割裂、错位与失效,榜样教育的行为生成过程无法落地生根。

四、观察学习对大学生榜样教育的策略应对

(一)采用“公推海选”的遴选方式选择榜样典型

榜样的选择包括榜样的发现与树立,是榜样教育的起始环节。榜样的选择一定要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年龄特征,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增强榜样行为示范影响的关联性,否则示范作用和行为引导就难以发挥与实现。

一是在榜样的发现与树立中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青年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效能感,采用“自下而上”的选拔模式,让榜样的产生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实践中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得到大多数学生认可。高校在榜样的发现与树立过程中,要创设尽可能多的渠道听取广大青年学生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意愿,选出受学生爱戴与拥护的典型。因为不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同龄人年龄特点、生活学习环境等具有相似性的角度来看,大学生们显然更乐意“在能看到自己影子的朋辈身上学到东西”。

二是榜样人物的选择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与心理,保持榜样的真实性。所谓“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榜样也是生活中的平凡者,他们既有闪光的一面,也会有不足之处。因此,高校在选取设计时,只有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所选出的榜样才能够为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只有还原榜样真实的人物形象,才能让榜样变得“可亲、可爱、可学”。

(二)坚持“O2O”的教育模式增强榜样吸引力

榜样人物不仅要“立起来”,更要“活起来”,没有鲜活的榜样宣传与运用过程,榜样教育的育人成效就难以实现。在当今这一现代信息社会,榜样的树立与宣传要适应大数据时代教育的新形势、新要求、新特点,构建起“立交桥”式的榜样宣传渠道和方式。

一是坚持线上线下的教育模式符合新时期大学生的信息接受特点。由于新媒体的便利,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多地依赖网络交流。2014年一项覆盖全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以上的占80.0%,娱乐消遣(68.3%)、获取新闻信息(57.5%)、交流沟通(57.25)和学习(49.0%)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使用微博、微信等信息交流平台的大学生占88.9%[4]。而QQ这一交流工具在青年大学生中的运用更是实现了全覆盖。因此,在大学生榜样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是榜样宣传的环节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平台,通过声、文、图并茂的表象形式赢得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习效仿的兴趣。

二是采用“面对面”的传播方式开展典型事迹的传递,拉近榜样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增强感染性。如专门成立学校展陈服务部门,专项负责校园内各项展陈工作,在榜样教育的运用阶段通过学生工作部门及展陈部门的相互配合共同开展榜样教育。在保留传统的橱窗、展板、横幅宣传的基础上,创新“直面”的传播形式:构筑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现场宣讲月、视频展播周、榜样面对面主题日等,开设“榜样的力量”专栏论坛、以学习榜样为主题的班会等,深化对榜样精神的理解与践行,使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完成知与行的统一。

(三)突显思想引领的内涵导向,传承时代主流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大学生榜样教育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引领功能,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一是要注重榜样人物示范在社会主流价值上的思想引领。在我国,榜样教育历来都是国家理想和个人理想的有机结合。通过运用榜样生动的、具体的先进事迹增强理论说服力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并将榜样教育所宣传的榜样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反映出社会的价值导向功能[5]。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每个人特别是青年大学生要用自己的努力与拼搏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高校树立的每一位榜样,都应通过对自己故事的分享传递出共同的精神标尺,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要注重榜样人物事迹类型多样性与精神实质一致性的有机结合。为贴近大学生价值多样化的现实需求,高校榜样人物树立要多样化,如热心公益服务者、专注科研创造者、扎根基础教育者、自立自强者、创新创业人士、民族团结使者、分享学业竞赛、专利发明经验等各类榜样人物。无论榜样人物的事迹类型多么不同,传递出来的精神实质都要一致,即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践行,以实现榜样教育对大学生在社会和国家层面的价值认同和行动自觉。

(四)构建“四维同育”的长效机制,保障榜样育人成效

榜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各类要素紧密配合,又要重点突破,构筑教育的长效机制和浓厚氛围,促使受教育者(观察者)积极主动吸取不同原型的特点,形成不同的组合,促使行为的无限多样创新,切实保障大学生榜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

一是系统化的工作推进机制。高校大学生榜样教育从教育组织者层面看,要建立从上至下的重视与工作开展机制,确保榜样教育各环节的有序开展;从受教育者层面看,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融入到榜样教育的全场域。

二是互动化的学生参与机制。一方面高校在榜样选择之前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收集学生意见,了解学生需求,为下一步榜样选择打牢基础;另一方面在选拔中要通过新媒体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话语权、选择权,树立真正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榜样人物。

三是常态化的教育激励机制。榜样教育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要促进榜样人物与观察模仿者的不断进步,高校应建立一个系统全面、层次分明、立体交叉的榜样教育体系。一方面用不同层次的要求培育塑造榜样,激励榜样示范者超越优秀;另一方面用不同层次的榜样教育,激励榜样观察者追赶优秀。

四是科学化的队伍保障机制。建立一支富有工作成效,包含“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一方面通过打造教师群体的榜样典型,开展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榜样教育过程的把握,保障大学生榜样教育成效。

多年的实践表明,大力实施榜样教育是全面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既能为大学生们搭建一个讲述“真实的自我、真实的大学、真实的人生”交流互动平台,也能为大学生构建“自省、自律、自助、自强、自立”五自教育体系,达成“让先进典型活起来、亮出来、动起来”的榜样教育目标,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美]阿尔伯特·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M].陈欣银,李伯黍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 袁文斌.当代榜样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3] 姚梅林.学习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沈壮海,段立国.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分析——基于全国30所高校的调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8).

[5] 杨婷.榜样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0.

AStudyonModelEducationamongCollegeStudentsBasedonObservationalLearning

Zhao Xiujuan, Gong Yan, Zhang Mingzhi

(Department of Students Affairs; Research Center of Student Affairs Development,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1331, China)

The most effective way for morality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s to combin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teaching practice. Guided by the observational learning, this paper, focusing on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model educ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troduces strategies which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del education from its selection, educational model, value orientation and long-effect mechanism.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mak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more targeted and effective.

observational learning; college students; model education

陈忻]

2017-09-30

赵秀娟(1982—),女,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龚燕(1959—),女,重庆师范大学党政办公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张明志(1971—),男,重庆师范大学学生处处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榜样文化视域下高校立德树人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5SKG049);重庆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建设阶段性成果。

G41

A

1673—0429(2017)06—0098—05

猜你喜欢

观察学习榜样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和孩子相处最没用的三件事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观察学习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不同观察学习和身体练习比例对不同年龄者追踪任务技能学习效果的影响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