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金刚碑历史街区景观特点与改造对策初探
——兼论历史街区景观改造中的有关问题

2017-03-29

关键词:金刚古镇景观

孙 雪 梅

(重庆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重庆 401331)

重庆金刚碑历史街区景观特点与改造对策初探
——兼论历史街区景观改造中的有关问题

孙 雪 梅

(重庆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重庆 401331)

历史街区的景观改造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政府也对部分亟待保护和改造的历史街区进行了整体规划定位。民国风下的“书香悠然,宁静自然”的休闲养生型古镇是重庆金刚碑历史街区的最新定位。本文分析此历史街区的原有景观特点及现存景观状态,提出以重塑、渗透和引导作为现阶段景观改造的对策,以此促进该历史街区形成自身独特的景观风貌特色。

金刚碑历史街区;景观特点;对策

具有历史内涵的小城镇街区景观大多有着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双重特点,其改造有着自己的特色。在自然地理方面,这些小城镇街区一般都靠近大江小溪或崇山峻岭沿线,依山靠水,自然风景优美。在人文地理方面,这些小城镇街区则大都为物流和交通要道,位于临近江边的平坦地域或联结各个重要城镇的交通道路上。这使其既是物流交易的通道,也是货物交换的场所,商旅往来如织,商行林立,酒坊、茶馆、客栈、米行、油行等遍布其间,形成喧闹繁华的景象。这种特点,使其繁华喧闹与安静祥和相互映衬,生活与建筑中的快节奏跳跃与缓慢的生活情趣相互交叉。所以,历史街区景观改造,除了表现出其自然景观特色外,更应该反映出其独特的人文特点。

金刚碑历史街区景观,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历史内涵的小城镇街区。金刚碑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北温泉镇,离北碚主城5公里。此处依山傍水,植被茂盛,历史人文景观丰富。自清康熙年间成街以来,各行各业兴旺发达,成为水陆中心。到民国时期,该镇建立了几家较大的民居建筑群。抗战期间,13个国民党中央部级以上单位,以及众多名流涌入金刚碑,提升了金刚碑的人文和学术文化内涵,在当时成为天下闻名的古镇。[1]但随着经济、交通等的变迁,特别是近些年当地人口的搬迁,自然景观趋于衰败,历史文化遗存疏于修复、整治,金刚碑已经成为落寞的历史文化街区,亟需得到保护和整治。政府分别在2007到2016年间出台了对金刚碑传统风貌街区进行保护规划的文件,并从2016年开始着手进行第一阶段的景观改造。[2]

一、金刚碑景观特点

(一)青、幽、静、雅的自然景观

金刚碑古镇位于缙云山下,毗邻嘉陵江。整个古镇沿主街是狭长弯曲,高低不平的地段,主街为宽约2米,长500米的青石板路。主街左侧建筑背靠山体,右侧建筑背临嘉陵江。主街两侧连接有长度不等、曲直不一的多条小道或梯步,地势起伏不一。主街背后有小石桥通到对岸山崖边散落的民居建筑,石桥下为一细长溪流,跌宕起伏,崖壁较高。古镇被笼罩在茂密的树丛中。这里气候炎热潮湿,植被繁茂,四季常绿,尤其以树类、藤蔓及地被居多。街道交叉节点处伴有三百多年的黄桷古树。由于雨水丰沛,石板砌成的道路、梯步及桥面都时有青苔附面,穿斗青瓦、竹木夹壁的房屋在主街连成排,在高低起伏的街巷中散落,让古镇呈现出青、幽、静、雅的总体景观。

因城市中心逐渐转移,居住者先后搬离,这里的树类得不到修整,肆意扩张,形态随意;有些大树甚至攀壁附墙,成为与建筑紧密相连的部分,严重损害建筑;藤蔓及苔藓也四处蔓延,侵吞和淹没建筑和道路;房前屋后的果树已枯萎老去,透射不出生活气息;石桥年久失修,变得沧桑破败。整体自然景观散乱无秩序,与周边多个自然山水旅游地格格不入。但是,总的来看,由于该古镇及周边环境植被繁茂,四季常绿,溪水潺潺,如果加以改造恢复,其青、幽、静、雅的自然景观特色可以再现。

(二)久远、沧桑的历史景观

金刚碑因其得天独厚的水陆码头及附近的数处小煤窑,在清代曾经繁荣一时。嘉陵江不仅承载了古代巴蜀地区的物流功能,也是古代巴蜀的人文交流通道。早在清朝康熙年间,这里商旅云集,船行如织,煤炭资源丰富,小煤窑兴旺繁荣。其出产的煤不仅供应当地,也通过金刚碑的嘉陵江出口运往其它地区,成为嘉陵江畔著名的水陆码头和中转站。许多挖煤的农民及来往的商贾在古镇居住休闲,运煤的船队、马帮、骡子帮、人力帮来往如织。

抗战时期,金刚碑古镇由于地势险蔽,离重庆主城较远,成为国民党政府各部门及军政、文化名人的避难之所。除国民党中央政府多个部门搬迁到此,为躲避战乱、以求安宁的三千余文化、教育、科学、经济界名流亦到此定居。他们在这里从政、办学、经商、创作,修建了当时洋房式的办公楼,在相对宽阔地带修建了学堂、寓所和厂房。这些建筑与当地的院落和普通民房相辉映,用丰富的建筑样式体现了多元化的人文景观特点。

但是,金刚碑的历史人文景观因为社会的变迁发生了变化。建筑即便没有完全倒塌,但其内部结构损坏严重,屋顶破败,轮廓不清晰,墙面剥落,树枝藤蔓压迫房屋。某些重要建筑外相对较大的场地苔藓遍地,杂草丛生。石板小道和梯步多数破损,阻碍行走,重要遗存类标牌斑驳损毁。

(三)流淌于时空中的人文景观

金刚碑古镇的得名,是因缙云山中有一天然巨石,环抱于古树参天的群山之中。相传唐代时有人在该巨石上刻“金刚”二字,故得名“金刚碑”。自清朝康熙年间这里逐渐兴盛后,即有各方名人、居士来往其间。抗战时期,古镇涌入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经济实业家与文化名人,于右任、谢无量、梁漱溟、傅抱石、孙伏园、陈子展、吴宓等都寓居于此,被称为重庆附近的“文化热城”。1943年,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搬迁到北碚金刚碑,在寓所内先后完成了《中国史纲》第一卷和《中国史论集》第一辑。翦伯赞还与郭沫若、柳亚子、田汉等人在这里吟诗、论史,成为当时的人文风景。著名散文学家缪崇群旅居金刚碑,在这里写了三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散文集《夏虫集》《人间百相》和《石屏随笔》。教育家梁漱溟在金刚碑兴办了“勉仁书院”。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翁文灏、石油大王孙越崎等也曾寓居金刚碑。孙越崎还在这里创办了“中福公司”。由于名人云集,人文荟萃,金刚碑成为名扬一时的重庆文化重镇。历史上的金刚碑古镇,具有人文、艺术的元素和学术文化的内涵[2]。

二、金刚碑古镇景观改造对策

金刚碑古镇景观改造既要寻找原本良好、独特的自然景观风貌,又要传承和发扬历史人文景观。在景观规划和实施中,要在重塑风貌特色、渗透人文环境和景观设施引导三方面彰显其历史街区的特色。

(一)重塑

对于金刚碑第一阶段的景观重塑构想,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1.自然风貌重塑

基本依照原有地形地貌,依托山势及当地气候、植被特征。一是对黄桷树这种适宜当地生长的树种,按规划的空间节奏进行调整,而不是任其自然呈现。除原有节点的古树不动,还要在街区的主道路上依照道路走势,有秩序地对行道树进行一定量的栽种,形成主道路整体的景观植被效果。同时,由于连接主道路的各小道狭窄弯曲,并伴随上梯下坡,需在道路相对宽敞的连接处或转弯处种植具有地方生活气息的果树,如梨树,柑橘树等,让自然景观既有序融入历史街区又不脱离人的生活。二是针对主要街区外原本散落分布的荒芜农田,依据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度地开发观赏性或互动性的农业生产,让田园点缀街区的历史风貌重现,让景观产生互动体验。三是需对外围连接金刚碑主街区的公路与小道的原有树种进行选择和调整,在不影响人行的情况下进行有序、适量的栽种,在树种、高度和密度上与内部主行道树形成一定的呼应和连续。四是对原有街区范围内的河道和石桥进行基础结构的加固和修缮,并做适当的引水处理,重新栽培水生植被净化水体,让水系重新流转起来,丰富景观层次。五是考虑古镇的整体轮廓线与相邻环绕的山峦起伏线形成呼应。具体规划时,从俯瞰的角度确定一整体连续的动势线,与古镇外的近景、远景的轮廓走向线相照应,依照动势线调整古镇内原有坡地或建筑的高度,让古镇的自然风貌与周边山体的景观在整体结构上相依相存,不可分割。[3]

综上,当以街区内水系流转、树沿道路、巷路穿插、相映山水等方面展现其原有自然风貌的整体特色,呈现出新规划下的秩序感和连续感,充分塑造历史街区在自然风貌中的“宁静自然”。

2.历史人文重塑

要实现民国风的“书香悠然,宁静自然”休闲养生型古镇总体定位,需对重要文物建筑进行修缮、加固,保持建筑外观民国风的统一效果。对墙体、门窗等部位,可适量使用当下耐用、美观的新材料,其色彩及样式做到协调中有变化,让建筑外观折射出时代融合性。建筑空间的内部结构保留部分原有形态,其余可适当调整,创造出一些符合当今人群行为需求的体验空间,让历史文化性建筑从内到外都不是静止的原貌,而是可与人互动的。[4]

对原有街区内重要的公共建筑或场地,比如戏台和小型广场,除一定地还原原貌,还应从现代公共空间设计的角度出发增加相应耐用和需要的设施。比如用于可户外观戏的座椅等设施,可台下换装的多功能空间,可交流或纳凉的公共设施,让它们既具有良好的使用性,更成为重新唤醒当地历史文化的景观平台。

(二)渗透

自然风貌和街区空间结构关系重塑后,还要深入考虑景观形态来体现定位,不做相似的商业景观或旅游“大杂烩”景观状态。依照景观环境的主流人群作引领,结合原有条件,创立真正满足景观体验者的室内和户外空间,使历史人文渗透到每一个互动的景观中,激发历史街区的生气和活力。[5]“书香悠然,宁静自然”的定位,主要源于到金刚碑古镇的主流人群是文艺类人群、在缙云山旅行顺道来此游览的人群,以及少量的居住者。因此,主体景观形态应侧重在以历史人文环境带动当代文化活动,把文化活动开展所需的空间分布到建筑内部空间、户外公共空间和类广场空间三类空间里。[6]

1.建筑内部空间

建筑内部空间不能像传统博物馆的静态陈列,要结合内部空间的尺度、结构及环境效果,合理地开辟和创建一些供文化活动开展的空间。如,静态的书吧、临江品茶、下棋、文艺创作空间;动态的小型文艺沙龙,作品展示及演艺平台等。

2.户外公共空间

户外公共空间要根据大小和所处的环境去分析,推测出可能开展的户外文化活动场地。由于金刚碑古镇规模较小,户外活动场地可朝着多功能使用方面考虑,比如,临河的旧有码头,设计上考虑它是连接入口的小广场,是远眺江景的平台,是面江看书的空间,是户外写作地,还是户外写生平台。因此,具体设计上要合理配置多功能设施,需在有限空间下巧设一些景观立面或小品,用于适度的遮风挡雨和小观山水,使人可以相对延长停留的时间,深入感知景观。

3.类广场空间

对于重点文物建筑外相对稍大的类广场空间,不要只作简单的地面平整,可考虑设计与建筑效果相协调的廊或亭,其大小和位置设置不影响人行的流动,造型不一味地照搬挪用,需结合环境和使用深入研究,创新设计。在条件许可下移栽适宜当地气候、景观效果好的树种。广场不仅成为休息空间,也是户外交流和开展活动的空间,更是少量居住人群的主要聚集地。此外,在古镇的一些交叉地段,应根据地势条件,营造出可单人独享的有特色的小空间,让人自由享用,进一步让“宁静自然”的景观体验细致入微。

把相对静态、动静兼顾和相对动态的空间作分类,要把动静兼顾类安排在古镇主街入口路段的建筑内部,让景观体验者感受不到常见的新古镇的喧闹,但又能耳闻或去闻声寻觅。随路线的走向,静态类和动态类活动空间,根据所需尺度、环境条件、距离关系,合理穿插、规划在主街区及各巷道内,真正让“书香悠然,宁静自然”渗透到古镇各个角落。在文化活动渗透古镇景观的同时,还需考虑必要商业形态的介入,应以传承类的特色商业和主体文化类商业形态为主。精挑的传承类特色商业规划在重要的户外公共空间附近,主体文化商业则合并在相应的动或静或动静兼顾的空间里。

(三)引导

良好的景观规划设计也应具有好的引导作用,尤其是对人的行为引导。在金刚碑古镇现阶段景观改造中,在景观导引上主要关注景观信息的可辨性和清洁设施的完善配置两方面。

1.信息设施

金刚碑有多条巷道和梯步与主街连接,部分与外围公交路线相连接,是进入古镇的主体小道,而这些道路的原有风貌,如形态、宽窄、铺装都很相似,容易使人迷路。在设计时,除在入口处设立明显的路牌标志,还应从路面铺装、节点或拐弯处的植被上多加考虑,如铺装材质色彩一致的材料,但铺设样式有所变化,让行人在看不到路牌时也易辨认。或在路口,节点,拐弯处用有区别的指引性小品设施及树种作引导。

针对重要的历史遗存,除古镇入口处平面图上有标注,还应用与之有关联的图形符号作连续引导,这些图形符号的选材、样式、安排位置都需要做细致的实地调研和设计,做到耐用、识别度清晰、醒目、个性鲜明易记。

在古镇的主街道上,相对建筑会密集分布、主题外观效果统一,也会减弱其可辨性,给使用者带来不便。需对建造的高低尺度、屋顶轮廓线样式、建筑外立面的门窗做适度的差异变化,做到既不混淆,又为使用者提供隐性的引导元素。

2.清洁设施

在20世纪初,William Chaund就在他的文章中提出城市生活必须调整至不悖于卫生,城市规划者应当担负起创造良好卫生和健康场所的责任。[7]在现代古镇和历史街区的规划和建设中更应如此。

古镇景观环境中的垃圾处理得当,是保护古镇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垃圾收集箱的规划和设计,既要考虑其设计式样与整体风格协调,更要有足够的数量、合理的间距和位置分布。考虑到重庆炎热潮湿的气候环境,金刚碑古镇应采用散点式垃圾箱与集中式垃圾回收点相结合的方式。散点式垃圾箱可以考虑与原有居民建筑前的传统洗衣板结合起来,开通原有用水装置,垃圾箱与之配搭,并精心设计造型,让丢垃圾和洗手两种清洁功能在此完成,其设计可从样式上进行创新来吸引使用者,使之既成为历史街区的一类特色景观小品,又是一种引导系统,让历史街区的景观功能更优化。集中式垃圾回收点可使用智能化冷凝技术的全封闭式垃圾回收箱,有照明效果,也成为夜间的一个引导,安排在重要的景观节点的角落处,这种回收箱可起到减少垃圾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的作用。

公厕也是景观规划中的重要清洁设施,在金刚碑古镇景观改造中,同样采用散点式与集中式相结合。集中式公厕可在人流相对多、面积相对大的户外公共空间边缘设置,外观效果与相邻建筑和环境相协调,标识设计需清晰,外在环境整洁。散点式可考虑把部分建筑的内部洗手间开放,独立入门,入口效果设计出特色性,这样既弥补了大多古镇公厕规划数量不足的困境,也成为景观引导的一个重要信息。

历史街区景观的改造是衡量一个城市总体风貌特色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寻找和挖掘属于自己的特色历史街区景观中,既要注意该景观的自然景观特点,也要注重历史人文特色。要使历史街区的景观风貌在当下重新焕发其生命力,就需要重新认识其自然及人文景观的意义,分析其景观特点,并结合当下的景观现状。既需要表现过去的特色,又需要根据当前人们的审美情趣增加人们的寻根、追溯、游玩、休闲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注意思考、找到传统与现代审美情趣及使用功能,在综合定位下作出景观改造对策,以符合现阶段的人们的审美趣味及使用特点,收获富有自然景色及人文元素的独特景观效果。

[1] 重庆市北碚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重庆市北碚区志[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出版,1989.

[2]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重庆金刚碑传统风貌街区保护规划的批复[EB/OL]http://china.findlaw.cn/fagui/p_1/93154.html

[3] 陈兆东等.城市边缘村落保护研究——以重庆北碚金刚碑古村落为例[J],重庆建筑,2012,(9).

[4] 许瑞娟,翟宝辉.论城市发展中的历史文化资源整合策略[J].城市规划汇刊,2004,(3).

[5]龙彬,戴翔.茶马古道文化景观的解读与诠释——临沧茶马古镇规划设计探略[J].华中建筑,2011,(12).

[6] 陈菲菲.传统街区的保护与开发再利用——以重庆市磁器口古镇为例[J].福建建筑,2013,(4).

[7] 孙雪梅.William Chaund 宣言概要对当代城市规划的启示[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8).

OnHistoricalBlockLandscapeFeatureandRenovationCountermeasuresofChongqingJingangbei—withRelevantIssuesofHistoricalBlockRenovation

Sun Xuemei

(College of Fine Art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1331, China)

Much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historical block landscape renovation by all walks of life and overall planning positioning for those which are in urgent need of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has been implemented by government as well. Ancient town aimed at leisure and health with the tranquil and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latest positioning of Chongqing Jingangbei historical block. This article briefly analyzes the original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xisting landscape state of this historical block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of remodeling, penetration and guidance, to facilitate the process of forming the unique landscape features of its own.

Jingangbei; historical block; landscape feature; countermeasure

陈忻]

2017-10-13

孙雪梅(1971—),女,四川射洪人,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重庆市历史文化街区整治措施初探——以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为例”(10SKE13)。

K92

A

1673—0429(2017)06—0050—05

猜你喜欢

金刚古镇景观
金刚炮
追影记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没有金刚的金刚狼爪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