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灏及其《游黄山纪》研究

2017-03-29

长治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炼丹黄山

魏 娟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一、引言

康熙四十年春,汪灏与侄汪千波等十余人一同游黄山,自芳寺至汤口入山,西抵汤院,由汤泉而上慈光、云门,经百步云梯、石鼓诸峰及鳌洞诸洞,游文殊院、老人峰、天都峰、莲花峰、飞来峰,沿途宿于祥符寺、慈光寺、狮子林,至云谷而下,归汤口而去,得诗三十有一首。《游黄山纪》展现出汪灏所见所感,让人读后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其感。

汪灏现存的诗《游黄山纪》,共三十一首,收录在《街西柳映斋集》,为海阳(今安徽省休宁县)孙辑五珍藏抄本,共48页。首页题“《街西柳映斋集》,新安汪灏紫沧稿”,后录正文《游黄山纪》[1]。这些优秀的黄山诗,颇受当时诗坛著名人物的赞赏,赵吉士云:“黄山画不能描,诗不能状,志不能书。余尝欲一炷从来诸作,留存黄山真面目。不意读紫沧纪,令我怀黄山之念益深。”[2]

本文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汪灏及其《游黄山纪》作更详尽和细致的研究,通过对汪灏及其《游黄山纪》的研究,既为黄山文学的研究提供了文献资料,亦可促进了现代旅游文学的发展。

二、歌咏黄山之美

黄山作为著名的旅游名山,其胜景令无数文人为之赞叹,留下了许多佳作。

古今文人叹恨黄山之美无法描绘,不可言说。汪灏的《游黄山纪》中有大量赞叹黄山秀美的诗句,可谓成为了汪灏黄山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汪灏的《游黄山纪》共有三十一首,前三十首基本是记述游程,最后一首以回忆总结的方式,结束了这篇游记:三月之十三与侄秋浦、千波暨千波子亭立、仆夫十馀人,出邑万宁门而来。抵歙潜口,登紫霞山。后又宿容溪,登容城台;十四日抵芳村,自汤口入山,憩祥符寺;十五日,游汤泉,登慈光;十六日,由慈光登文殊院,至老人峰、天都峰;十七日至莲花峰顶,又到百步云梯、一线天,观石鼓诸峰,再至光明顶,夜宿狮子林;十八日由飞来峰下云谷;十九日出云谷经九龙潭回到汤口,夜宿磻溪村,次早而归。

在游玩的过程中也描绘了黄山的自然景观。《游黄山纪》选取祥符寺、朱砂泉、云门峰、慈光寺、天都峰、莲花峰等诸多风景名胜作专篇吟咏,堪称一幅绝美画卷。如《望三十六峰》:

三十六峰好,峰峰尽插天。雷霆低绕足,日月直摩肩。灵荡轩农后,奇松混沌先。方知五岳外,别自有山川[2]。

这首诗,是作者在云气环绕的黄山脚下,看到黄山众峰撑出云霄的磅礴气势,内心不禁万分激动,写下了这首《望三十六峰》。一二句用写实的手法,将黄山三十六峰高耸入云、直逼天际的气势描绘出来,尤其是“日月直摩肩”一句显示出黄山的与日月肩并肩的雄伟气势,为读者呈现出一种“崇高”视觉感受。最后“方知五岳外,别自有山川。”一句则化用“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一名句来表达自己对于黄山的喜爱之情,也展现出黄山一代名山的风采。

这个谜底到20世纪80年代时才小小的揭开了一角。据张三爷的孙子张家善先生讲,张三爷在世时,每年除夕,必供上张、赵、马三姓牌位,说是自己武功的祖师,并说张、赵、马三位是明末清初人,是明朝武将,明亡后隐居山林,创拳传拳自娱。对于三位祖师,张三爷自己也只知其姓,不知其名。后来张三爷又得过深州李武师、鄚州李武师指点,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已非是某人某家某派的专一武功了,而张三爷也不想创造新拳,所以对拳种门派就闭口不谈了。这里说句题外话,据我的推测,以张三爷的年龄和当年的江湖地位,出身深州的李姓武师,有资格指点他的,恐怕只有一个——形意祖师李洛能。

汪灏在创作上颇具李白诗风,运用神话传说展开幻想,创作出有如神仙般虚无缥缈的系列诗篇,如对黄山的丹台、石鼓峰、清潭峰、石门峰、棋石峰、望泉峰等一一作了描绘。这些诗大多用神话传说为背景,渲染出黄山如画的美景。如《石床峰》:

珊珗珠屏玳瑁床,峰环梦到白云乡。巫咸彭祖俱相识,始信前身侍玉皇[2]。

石床峰是黄山三十六大峰之一,相传是容成、浮丘二仙陪同黄帝游憩之所。一二句用“玳瑁床”、“白云乡”为我们勾画出一幅仙境,在七言古体诗上展开幻想,白云乡为仙乡,登临石床峰仿佛自己身处仙境一般。后两句运用神话传说中“巫咸”、“彭祖”、“玉皇”等人物,增添了石床峰的神秘。

黄山有前后山之分,一些清幽的景色较为隐蔽而不为人知,汪灏一行是自前山上山,后山下山,沿途见到了未被发现的秀丽景色,满心欢喜写下了下面的诗歌:

春波万顷碧琉璃,湖在山中人不知。几载画船歌舞梦,六桥烟月醉西施[2]。

这是汪灏描写后山景色的诗篇,诗中所写的洋湖地处后山峰下,碧水春波,犹如西湖,为黄山山中幽然之景。汪灏写出了洋湖的绝美风景,流露出为前人未到后山观看黄山水景而感到惋惜之情。

汪灏的《游黄山纪》让读者领略到其笔下壮美的黄山风光,在领略诗中黄山美景的同时,也可以陶冶情操。

三、抒发隐逸之思

在文人心中,黄山是一处仙家之地,犹如桃花源般的世外仙境。许多歌咏黄山的诗篇中均流传着远古仙人的传说。作为传说中的仙山,黄帝、容成、浮丘的故事最为闻名,这些传说为黄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吸引着文人雅士的向往。黄山的诸多景致都与神仙故事有关,因轩辕黄帝、容成、浮丘等炼丹的传说,就有了轩辕峰、容成峰、浮丘峰等。

汪灏在游黄山过程中,怀着浓厚的兴趣,来欣赏黄山的自然风光。通过对神话传说和作者游黄山时亲眼见到的迷人景色的描绘,流露出对黄山大好春光的爱恋,饱含着对那种仙迹般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如:

未拜轩辕宫,先登容成台。容成去今寿几许,颜如童子桃花开。闻君天宫召,沉酣白螺杯,一觉欠伸醉未醒,虞夏商周汉唐宋明安在哉!今宵烟月好,照我影子细,夜深风露应归来。凤管催云车,龙笛吹春雷。我愿乞君一丸药,终身服食紫幽苔[2]。

这首是汪灏夜宿容溪,徘徊于容城台上,尘景顿空写下的篇章。夜间的容城台是一处清净之地,也能给人清净之感,令汪氏感到忘我状态。前四句将夜色与容成的传说融为一体进行描述,让人如同身处梦幻之境。最后“我愿乞君一丸药,终身服食紫幽苔。”一句流露出汪灏热望超脱尘世、追随仙迹的思想。

再如:

昆仑地脉随江东,黄山万迭撑苍穹。匠心盘古辟灵囿,谁何占作轩辕宫?轩辕宫阙云缥缈,松松石石人间少。容成善种木莲花,浮丘能调山乐鸟。东南忽忽开瀛洲,喝云成海万千秋。填石争传溟渤涸,移山排倒日星流。吁嗟乎!吾侪餐芝骑白鹿,天门曾执朝天玉。不知何故逃丹霄,堕来同在黄山麓。黄山黄山兮,三十六峰尔莫猜,我尔旧识今重来。此生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拼游一百回。浸假而化我为山上石,我将独立鳌峰脊。摩弄星辰驱霹雳,蚁蠓九州芥万国。真能一点不能贼,年年岁岁与尔同无极!浸假而化我为石上松,我将低视万层峰。樵斤桂斧无路通,顺风忽起潭上潭下龙。垂首一吸沧海空,雨偏九有青濛濛。浸假而化我为松上云,我将邀我云中轩辕君。君宿炼丹台,我侍光明顶。敕我浴汤泉,随君饮丹井。我拜莲花心,君骑天都颈。话尽洪荒前代景,告成龙虎丹砂鼎。大笑容成与浮丘,醉天梦梦从今醒。呜呼!黄山兮勿复道,吾当结庐黄山老[2]。

这首诗是汪灏一行人游黄山结束后,应侄千波之请,遂按图经诸峰之次第,忆路径,溯时日,计程远近,手举口述,命儿子之饫执笔记。以概括的总结结束了这篇游记。此诗以浪漫主义的方式幻想自己要化为“山上石”、“石上松”、“松上云”,并邀与轩辕君同游汤泉、丹井、光明顶、莲花峰、天都峰等景观。最后一句“呜呼!黄山兮勿复道,吾当结庐黄山老。”表现出诗人表明愿意追随仙迹,炼丹仙去生活的向往。

四、伤时沧桑之感

登高必怀古,汪灏在描绘黄山景物时,寄寓对世事人生感慨。汪氏此类诗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道德的庄严和辞章的壮美,将黄山诗的内涵进一步深化,丰富了黄山诗的主题。

回环三十六芙蓉,南面居然第一峰。闾阖晨开中极伏,衣冠夜集未央钟。天边传东来青鸟,海外骖车有白龙。今古何人识丹药,烟消灶冷乱云封[2]。

此诗是汪氏与千波登光明顶时所作,光明顶是炼丹峰与炼丹台相接中天海而立,《黄山志》称其为黄山第二峰也,前望天都、莲花诸峰[4]。一二句具体描绘出光明顶的所处的地势,在三十六峰环绕,南面是黄山第一峰莲花峰。后半段以炼丹灶的遗迹结束传说,相传浮丘公炼丹成,黄帝服七粒,上有炼丹灶,下有炼丹溪、炼丹水、洗药溪、捣药石臼,此说虽难稽而遗迹凿凿。最后“今古何人识丹药,烟消灶冷乱云封。”一句则流露出汪氏怀古沧桑的心里感受。再如诗人登老人峰时所写的诗篇:

山头一老人,身老自洪荒。清夜簪星冠,凌晓衣霓裳。不管征诛漾汤武,何曾揖让夸虞唐。独立送寒暑,俯首窥沧桑。日照月临长扑略,风吹雨打尤昂藏。却笼游山人,都说老人老。老人转相问,谁保朱颜好。长安终见金盘起,洛阳旋教铜驼倒。少年筋力能几何?秉烛观山须及早。往来多少市朝客,年年墓上生春草[2]。

赞老人峰经历岁月洗礼历尽沧桑,不免产生沧海桑田的沧桑之感。“不管征诛漾汤武,何曾揖让夸虞唐。独立送寒暑,俯首窥沧桑。”句感叹一切事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会变成虚无,亦渗透着诗人怀古的沧桑心态。“少年筋力能几何?秉烛观山须及早。往来多少市朝客,年年墓上生春草。”诗人的沧桑感落脚于愁绪,继而伤时,抒发人生感悟。警示少年观山需趁早,莫错过登顶黄山的机会,否则就会成为一种人生的遗憾。

五、蕴含人文哲思

汪氏的黄山诗在表现黄山雄壮的自然风景之外,还渗透着人生的情怀,蕴含着诗人感悟宇宙和人生理趣,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

我爱青鸾丹霄骞,及登老人如孤鸢。我爱老人碧汉连,及登文殊如一拳。共道文殊高到天,何意仰睇万夫有青莲?穿云捧日直与天都相比肩。青莲青莲兮!愿尔为我化作船,周游六合抵俄延。上摘斗牛摇星缠,下睨齐州九点。山河陵谷如轻烟,我将扣舷高歌兮。天长地久,与尔莲花同岁年[2]。

此诗是写下莲花峰时所见之景,看到莲花峰与天都并肩的壮景,让诗人不禁被天地自然的神妙所感动。诗的后半段,诗人希望莲花峰化作“船”,陪自己周游六合、上摘斗牛、下睨齐州。原本的小小自我,能与莲花峰,同呼吸,同岁年,何等美妙。虽是诗人浪漫的想象,但可以看出诗人“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诗人在诗中呈现出的是天地与个人的一种融合,追求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再如《何山得比黄山好》,吕维莉在其硕士论文《中国古代黄山诗研究》一文中对此诗进行了准确地剖析,此诗体现的亦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这种“天人合一”的观点,是诗人在热爱自然,尊敬自然的基础上,与自然保持着和谐共处的状态[5]。

六、结语

汪灏的《游黄山纪》充分、清晰地展现了黄山的名峰、汤泉、奇松、怪石、寺庵、云海等景观,且蕴含着诗人的赞美之情、隐逸之思、沧桑之感以及人文哲思。使人看后犹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汪灏的《游黄山纪》不仅向世人介绍黄山美妙绝伦的风景,还告诉了世人游览的路线,极大激发起人们对黄山的向往和崇拜,汪灏的《游黄山纪》影响到更多的文人游客奔赴黄山,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这些对黄山成为旅游名山的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邱瑰华.清初休宁汪灏著作叙录[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6,(6):37.

[2]汪灏.街西柳映斋集[M].南京图书馆藏抄本:51,5,26,30,3,49,32,17,25.

[3]刘夜烽,徐传礼.黄山诗选[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3.242.

[4]黄山志编纂委员会编.黄山志[M].合肥:黄山书社,1988.

[5]吕维莉.中国古代黄山诗研究[D].安徽大学,2011.

猜你喜欢

炼丹黄山
画说黄山
炼丹湖之旅
炼丹湖之旅
炼丹的意外惊喜
黄山日落
火药的诞生
《登江阴黄山要塞》
黄山冬之恋
嘻哈段子铺
奇绝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