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实任务和真实评价的新闻实践教学探索
——以重庆新闻学院“新闻1+1”活动为例
2017-03-29赖黎捷李瑞芬周晶曾蒸
赖 黎 捷 李 瑞 芬 周 晶 曾 蒸
(重庆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重庆 401331)
基于真实任务和真实评价的新闻实践教学探索
——以重庆新闻学院“新闻1+1”活动为例
赖 黎 捷 李 瑞 芬 周 晶 曾 蒸
(重庆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重庆 401331)
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与媒体融合发展给传统新闻实践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基于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新媒体应用要求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具备过硬的跨媒体传播技能,媒体融合和互联网思维则要求其超越传统的单兵作战模式,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和综合协调能力。重庆新闻学院专业实践课程改革经过数年探索,构建了基于真实任务和真实评价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宣传部与学院的协同策划为特色,以专业教师与行业导师“1+1”联合指导贯穿始终,由学生自主组建项目组并实地完成真实采访任务,较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全面训练了学生在真实环境下的综合实战能力。在部校共建得以大力推广和地方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这不啻为一种值得借鉴推广的思路。
真实任务;真实评价;新闻实践教学
新媒体技术改变媒介生态,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与媒体融合发展给传统新闻实践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一方面,基于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新媒体应用要求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具备过硬的跨媒体传播技能,另一方面,媒体融合和互联网思维要求新闻传播人才超越传统的单兵作战模式,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和综合协调能力。
2014年以来,在复旦大学与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建新闻学院经验的基础上,全国首批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在10所高校试点,重庆新闻学院即为其中之一。此后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逐年向全国各省市推进。地方政府宣传部与高校共同建设新闻学院体现了国家对新形势下高品质新闻传播人才的迫切需求。落实到新闻教育中,则突出地体现为如何化解以下难题:如何将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的授课模式转向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如何将传统的教学任务和实践教学模式转向与媒体需求接轨的真实任务实践模式?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业界导师、专业教师、学生等多主体积极性?协同育人理念强调行业与院校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中紧密合作,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统合教学理念则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相结合,以打造多主体学习共同体为目标,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协同育人与统合教学相结合,为新闻实践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思路。重庆新闻学院连续三届在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中以“新闻1+1”采编活动形式改革该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新闻1+1”是由专业教师与一线业务骨干联合指导、实地采写并与媒体资讯产品需求对接的一种真实任务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经过不断摸索和优化,该模式逐步成形,学生新闻采编技能明显得到提升。在此模式中,重庆市委宣传部全程参与策划,由行业导师、专业教师联合指导采写实践,以真实任务形式与本地媒体需求对接,以媒体专家、院校专家、刊载媒体的部门负责人联合阅评建立多主体真实评价体系,较好地践行了协同育人与统合教学理念。
一、协同合作框架下的真实任务设计
真实任务设计。所谓真实任务,是指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方面、任务的复杂度、任务的自主权方面类似于日常实践任务。[1]新闻实践教学因其核心采编业务能力的特殊性,对双师型师资和教师的亲身指导均有较高要求。传统的新闻实践往往穿插在新闻采写类业务课中,伴随着理论教学,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完成。第二课堂的学生采写实践也多局限于校园电视台、校报以及学院自办的社团型媒体,由于这些媒体或承担宣传任务或囿于校园题材,此类实践并不具备传媒市场中媒体采写应有的诸多特质。真实任务就是要学生解决行业真实实践活动的问题,从任务谋划到任务承接都发挥其处理任务的自主权,并在选题策划中占据主导地位,指导教师则处于合作伙伴和协助解决的地位。通过真实任务,意在使学生体会真实的媒体业务标准和需求,使学生认识到实践任务与现实之间的直接关联,通过与行业的沟通、合作,使学生感受到未来职业场景的真实要求,从而获得自我成就与价值感。
设定真实任务的核心在于发现新闻。在部校共建背景下,新闻采写实践的真实任务需要达成政府、媒体、学生三类主体对新闻题材的共识。如何从无数事实中寻找合适的新闻选题,成为设定真实任务的第一步。信息产品的评价主体不同,其所遵循的价值标准也各有侧重。作为政府机构的宣传部,其价值判断主要以是否符合宣传规律为准,关注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搜集来自各行各业的前沿动态和重要信息,寻求符合宣传需要的报道思想和选题。作为新闻机构的媒体,其价值标准在符合宣传规律的前提下,首先以是否符合新闻规律为依据,诸如重要性、新鲜性等价值要素为其基本出发点。其次,由于当下大多数媒体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是否符合用户的信息需求也成为其核心,特别是当下的现实状况、存在的社会问题和涌现的社会思潮等。作为采写实施主体的学生,其价值标准表现为典型的主体性标准,受其自身需要、兴趣、爱好影响更为明显。这个标准也是人们在新闻评价活动中使用的主要标准。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不管是传播主体还是接受主体,首先是用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甚至偏爱作为评价客体有无新闻价值和新闻价值大小的标准。[2]265
“新闻1+1”采写实践的选题标准寻求上述三类主体价值标准的结合点,确定了三个沟通环节:确定大主题——细化分类选题——确认可实施的真实任务。第一个环节主要通过课程研讨,了解党和政府当下的政策、方针,从中遴选学生实践活动可以切入的部分,确定活动主题;第二个环节在大主题框架下,广泛搜集学生在此范围内的兴趣点,进一步确定分类选题;第三个环节根据所确定的分类选题,邀请媒体一线编辑,与师生共同探讨分类选题中符合媒体需求的题材,确定可实施的采访任务。三个环节的沟通主体各不相同,第一个环节首先由专业负责人与专业教师围绕当地一定时期内的政策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确定主题后,由院系负责人与市委宣传部进一步沟通、确认主题,形成策划方案;第二个环节的沟通主体为专业教师与学生、小组成员内部、各小组之间经过多层选题征集、讨论后,确定大主题下可采写的新闻事实/人物;第三个环节的沟通主体以媒体部门负责人与学生为主,专业教师为辅。
2015年以来,学校分别策划了“重走丝绸之路”“新闻学子看扶贫”“寻访巴渝市井工匠”等选题。在2017年度开展的以“匠心”为主题的新闻采写活动中,重庆市委宣传部又通过区县宣传部门帮助协调联系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企业接受配合学生的采访活动。
以2012级新闻学专业采写实践为例,根据当时国家“一带一路”顶层战略推进的需要,结合重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独特地理位置,确立了“在行走中发现,在探索中成长”的理念,确定了以新闻学子的眼光,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关地方和沿线“一带一路”建设的进展,深入挖掘鲜活事例,讲好与重庆有关的“一带一路”故事的主题。采访目的设定为:通过在实践中行走的新闻采访活动,提升新闻敏感度及新闻业务能力,加深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国家重大战略意义的认知与体会,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助推重庆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的交流与合作。策划方案在得到市委宣传部的支持后,师生进一步沟通,选择此次采写实践的线路,即自重庆向西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前往西安、兰州、敦煌。2015年4月,该年级58名学生分为7个小组,开始紧张的前期调研、资料搜集和选题细化,形成了“重庆如何借鉴西安文物遗址和现代建设的相互融合”“以京东为例,看西安国际港务区跨境电商平台运行流程”“从西安中兴通讯公司看一带一路对电子企业的影响”“药材、绿投承接渝金互惠发展”“探访兰渝铁路与胡麻岭隧道”“敦煌旅游产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等7个分类选题。5月,学院召开选题策划会,邀请重庆晚报时政部主任和华龙网政企部主任进行主题讲解及小组选题指导,就媒体刊发标准和学生选题中需要修改与补充的部分展开讨论。经过打磨和细化,7个选题进一步细化为“原址开发——重庆如何借鉴大唐西市文化发展模式”“‘以商养馆,以馆兴商’——大唐西市以文化成果反哺经济运行”“长安古城墙树文物保护范例,重庆文保怎样‘借箭’”“漂洋过海只为遇见你——跨境电商让南美海鲜进入寻常百姓的餐桌”“电商产业风生水起——电子商务成大学生就业好去处”等24个选题。
成果导向与产需对接。协同合作不仅体现在上述三个环节中多个主体的全程参与,而且还体现为多个主体的责任和利益共享。信息产品的刊布逐步成为一条师生共同努力达成的目标。为了使采写实践达成真实任务的目的,在方案策划时,我们还逐步将成果导向渗透到选题策划过程中,形成了先确定活动验收标准,后制定采写计划的思路。以往的新闻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完成完整的新闻作品即可,“新闻1+1”则设定了以达到真实媒体刊发为优秀等级的验收标准,同时告知学生,活动作品将经过两轮阅评后参加评奖。此外,对采写活动的实施地点、时长均有统一规定和要求。这些验收标准和规定时间都使学生进入一种成果导向式教学过程,产生完成小组共同成果及目标的压力。这种导向式教学促使学生将此前所学采写知识和技巧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自身专业核心知识、综合素养的学习效果与真实岗位工作及未来职业发展要求的契合度。学生在角色上从专业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向了学习活动的主体。
真实任务的设计不仅要使采写任务在知识、技能的整合上符合媒体任务要求,还要尽量使采写作品的质量符合媒体刊发标准,这无论对指导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经过三届活动的摸索,我们逐步形成了“产需对接”的思路,即在任务策划一开始就邀请三方介入,专业教师和学院仅仅起到平台搭建和任务引领的作用。选题策划的各环节中,学生围绕大主题积极讨论,主动思考,自主召开小组讨论会,专业教师只是在关键时间节点上牵线搭桥,搭建交流平台,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示范、诊断和建设性意见,而媒体指导教师虽然也给予选题指导,但主要是在学生采写思路出现误区时给予纠正和提示。特别是选题基本成形后的策划会,形式上是业务指导课,实质上是学生作为供给方与媒体作为需求方的产需对接,通过部门主任对选稿标准的介绍,使学生在采写实施时做到目标明确,通过稿件把关人对选题中存在问题的点评和学生的现场提问,帮助学生解决采写准备过程中的困惑和难题。
二、真实环境下的多维主体互动
真实环境建构。真实任务的有效实施,其关键在于真实工作情境和社会情境的设计。传媒职业从整体上是一种协同合作的小组或群体工作情境,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编辑部遴选和确定选题、新闻刊发前的技术处理和格式规范等都离不开彼此沟通与配合。新闻事实源于现实生活,新闻采写活动从采访对象到采访情境都应当充分考虑现实生活情境中可能出现的社会交互过程,包括与采访对象的互动、突发状况的调适等。相较于课堂采写作业,真实任务的难点就在于采写活动要在现实情境中完成,采访者既要充分考虑与采访对象的积极互惠,又要担负起在交流活动中的信息采集任务,这对学生而言无疑具有挑战性。特别是在社会情境中,学生联系与沟通采访对象,获取采访许可;与当地宣传部、社会机构负责人座谈、沟通,获取采访支持;在采访现场实地吃住行,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可以说,小组合作的工作情境和社会情境下的任务实施共同完成了真实环境建构。
基于上述思路,2016年,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国家战略,我们确定了 “新闻学子看扶贫”的报道主题。54名新闻学子深入重庆四个扶贫重点区县走村串户进行实地访问,寻访扶贫工作中相帮相扶的感人故事,调研精准扶贫工作的经验之道。在 “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报告加以强调的大背景下,2017年新闻采写活动主题确定为“匠心”。活动选题定为“访市井寻重庆匠人,探企业求精良制造”。110名新闻学专业的同学分赴合川、江津、荣昌、永川等基层,深入市井生活,寻重庆“非遗”传人,报道重庆匠人的“独具匠心”之处;深入企业一线,访技术达人、问岗位标兵,宣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多维主体打造学习共同体。小组成员构成核心团体,研究生助教、专业教师、随行记者形成多层次教学指导团体。根据自愿组合的原则,2012级新闻学专业的采写实践活动分为7组,由7名专业指导教师带队,7位研究生助教协助教学及管理,重庆市委宣传部遴选7位媒体一线记者随行指导,全程参与。
负责课程项目的专业老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学以致用和在实践中发现知识的缺漏等方面给学生以有效指点;随行记者是根据每届活动的选题及拟投稿件领域遴选而来,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在选题的实施环节给学生以有力引导;研究生助教则能予以朋辈式生活与专业双重经验指导。每年参与选题策划会和随行采访的行业导师不仅有媒体骨干记者,还有一些是媒体新闻采编部门的负责人。他们在新闻舆论导向上有较好的宏观把控,熟悉学生在选题策划训练环节面临的实际问题。
我们在新闻采写实践中突出“过程教学法”,以打造学习共同体为核心,即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拟定采访计划,教学指导团体以陪同前往的形式辅助学习,鼓励学生在采访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仅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予以引导、启发。学生自愿组建的小组成为完成采写任务的核心学习团体,自主调研,确定采访对象、采访路线,自主核算成本,完成采访计划并提交设备清单。各个小组在课程要求的统一时间段内完成任务。一些媒体导师有时因为工作时间上的冲突不能随队前往采访现场,也会通过电话或社交媒体渠道对学生在采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实时的在线指导。学院专业导师不再“纸上谈兵”,而是根据现场的情况,指导学生联系采访对象,现场发现新闻线索、抓取与报道主题相关的新闻事实,纠正学生采访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错误,真正把课堂搬进了新闻采访现场。
学生在活动中将课堂所学与实践对接,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中提高采写技能。到忠县进行扶贫报道的同学在采访手记中写道:平时学习的稿件也好,节目也好,感觉驾轻就熟,不外乎“开放与闭合式相结合”“注意节奏”“注意细节”,说得头头是道,真正使用时才发现“答题如此简单,运用是那么难”。采访中,官话套话怎么都躲不开,想一针见血却顾忌礼节,学生腔的提问官腔的回答,怎么都不是自己想要的。去荣昌采访制陶工匠的学生感叹:总以为采访就是列好问题挨个问,在聊天中轻松解决一切问题,然而,采访对象不会配合你的想象。经历了一个下午的口舌和尴尬,当与采访对象终于聊出了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点,那一刻我的内心是锣鼓喧天的。每年度短短一周的采访中,学生最初心态各式各样:怯场紧张、完成作业、旅游活动……但到采访活动结束那天,同学们一定是自己忙着联系采访对象做着紧张的补采工作,总觉得新闻素材没拿全。
真实环境下的多维主体互动使新闻实践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市场和学生的需求为中心,从学生单一主体学习转向教师、学生、导师等多元主体共同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媒体标准与课程标准相结合的真实评价
所谓真实评价,是指一种要求学生使用与实际职业标准相同的能力或知识、技能和态度相结合的一种评价。[1]就新闻实践课程而言,真实评价标准的建立必须基于学生今后的职业标准及现实的教学标准。新闻“1+1”活动方案的设计中,我们引入了媒体标准与课程标准相结合的真实评价方式。
新闻“1+1”活动方案的设计中,最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是纳入专业创作课程的百分制考核方式。考核的实物体现方式为新闻采编日记和作品。新闻采编日记的考核,计总分30%。每位同学均需上交本活动期间的新闻采编日记,记载每天的活动、发现及心得。指导老师据此评价学生在采写环节的工作质量及学习效果。对作品的考核,计课程总分70%。主要从学生作品在媒体的刊发质量、作品完成的个人工作量、作品社会影响力三个方面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并结合阅评会的获奖情况综合评定学生这一部分的成绩。
基于职业标准的真实评价。传统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执行者是教师和学生。“媒体刊发作品的标准”(下简称“媒体标准”)的引入是新闻实践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中第三方介入的一种尝试。在新闻学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媒体这个“第三方”正是目前急需加入的一个重要环节。“媒体标准”这个“高阶”标准的引入也是重庆新闻学院探索基于真实任务和真实评价的新闻实践教学的一个有益尝试。
基于真实采写环境建构中的真实任务,不仅包含学生要在真实的新闻环境中寻找新闻、制作新闻,也包括在媒体进行公开刊发。把“学生作品在媒体的刊发质量”和“作品社会影响力”等媒体作品刊发标准纳入进来,也就是把新闻专业学生就业后的真实职业标准纳入课程的评价体系。对整个活动和课程而言,这是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一个较为“高阶”的评价标准。
因为新闻采写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及学生的新闻采写能力等因素,并非每次新闻采写活动都能完成“公开刊发”这一任务。也就是说并非每一位同学在活动中都能达到这一“媒体标准”。但“媒体标准”的引入,能激发学生在新闻采写活动中的学习热情,提升真实评价的效能。2017年的活动中,重庆新闻学院与重庆主流媒体华龙网合作推出“山城匠人”系列报道12篇。为了达到媒体刊发标准,在媒体老师的指导下,大部分作品都经过学生自己三次以上的修改,这在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很难做到的。同时,因为有媒体发稿质量标准的存在,各采访小组的同学也进入了一种竞争性的学习氛围。2017年度学生的新闻稿件有30余篇被主流媒体新华网、中国网、华龙网、《重庆晨报》上游新闻客户端、《重庆商报》上游财经客户端、《重庆时报》新闻客户端等媒体刊发,并被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凤凰等多家知名新闻门户网站转发。
传统的新闻实践课程评价中,除了学生和教师之外,没有第三方介入,基本属于较为主观的自评状态。媒体作为第三方“他评”方式的介入,一方面让学生认知了新闻采写的媒体真实标准,另一方面也让新闻实践教学活动的效果评介更为客观和真实。
基于教学需求的真实评价。“新闻1+1”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这一大型采写实践活动中提升专业认知能力和专业核心技能。教学方案的评价标准既要有选拔性质的“高阶”标准,也要有每个学生能达到的一般课程标准。基于这一教学需求,我们在课程活动方案中引入了以下评价环节:新闻日志与阅评会。
学生撰写新闻日志,形成新闻采编日记,成为采写成果考核的另一重要实物载体,在总分占比上设定为30%。每位同学均需上交采写实践活动期间的新闻采编日记,记载每天的活动、发现及心得,描述实践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总结自身专业知识、核心技能技巧上的收获与不足。鼓励学生在QQ空间、日志、博客、朋友圈等自媒体平台使用图集、H5、视频直播等形式记录采编过程,撰写采编日记。这种采编日记是学生自我评价的一种尝试,可以较为真实具体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专业技能运用和学习成效,这也是一种对课程教学活动中常规环节的基本评价方式。
阅评会是重庆新闻学院“新闻1+1”活动方案中较为独特的一个设置,也是基于教学需求的一个面对面的真实评价环节。我们会邀请媒体专家、学院专业老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这个阅评会。媒体专家和学院专业老师分别从实操和理论角度点评学生作品;学生会以分小组的方式在这个阅评会上分享他们的采写心得,并听取媒体专家和专业教师对作品的点评。在三方较为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媒体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评选出活动中的优秀新闻作品。学生作品的获奖情况及在阅评会上的分享表现都会纳入考评成绩中。专业教师通过阅评这一环节能听取到业界对教学成果的真实评价,真实地了解自己教学的成效与不足。
重庆新闻学院“新闻1+1”活动这种基于真实任务和真实评价的新闻实践教学探索,是对新闻学教育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益探索。也是当前部校共建的大背景为这种探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但因为处于探索阶段,在真实任务的细化与真实评价指标的量化等方面,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1][荷兰]Judith T. M Gulikers, Ther J. Bastiaens, Paul A. Kirschner,钟志贤,刘春燕,范志忠编译:真实评价设计的五维框架.远程教育杂志[J].2009,(4).
[2]杨保军.新闻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ExplorationofNewsPracticeTeachingBasedonRealTasksandRealEvaluation—ACaseStudyof“News1+1”ActivityinChongqingJournalismSchool
Lai Lijie Li Ruifen Zhou Jing Zeng Zheng
(College of Media,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401331, China)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edia into the new media and the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a have brought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traditional news practical teaching. The new media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Internet and social media requires that news communication talents must have excellent cross-media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the media convergence and Internet thinking require them beyond the traditional single combat mode with team spirit and comprehensive coordination ability. After several years of exploration,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reform for specialties in Chongqing Journalism School has constructed the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the real tasks and the real evaluation. Taking the collaborative planning of the Propaganda Department and the school a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1+1” joint guidance of the professional teachers and the industrial supervisors throughout the model, students set up the project team on their own and complete the real interview tasks on the ground, which effectively mobilizes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fully trains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ombat ability in the real environment. In the context of the joint construction of the Department and the school to vigorously promote and the convergenc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media, this is an idea worth referencing and promoting.
real task; real evaluation; news practical teaching
朱丕智]
2017-11-24
赖黎捷(1975—),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四川大学文艺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新闻学,媒介文化与传播。李瑞芬(1970—),女,湖北人,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周晶(1980—),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曾蒸(1972—),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实验师。
G642
A
1673—0429(2017)06—00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