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访结合 促进文化传承
——以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伯牙断琴》为例
2017-03-29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小学李艳阳
■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小学 李艳阳
读访结合 促进文化传承
——以鄂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伯牙断琴》为例
■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小学 李艳阳
一、教材分析
《伯牙断琴》是鄂教版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阅读短文。课文讲述了伯牙苦练琴艺,在弹琴时投入了感情,从而使得琴艺得到很大提高,并觅得知音钟子期,在子期的欣赏下,琴艺不断提高,后来因为子期去世而悲痛万分,毅然断琴的故事。
二、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关键时刻,已经具有一定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较强的自行探究的能力。四年级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提高,并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事物保持这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喜欢在玩中学,做中学,想中学,用中学。因此,本课我让学生用抓住关键词的方式自己品读感悟,理解为什么说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从而了解,知音是不用语言交流也能了解彼此内心的人。与此同时,四年级的孩子对周围的事物也感兴趣,并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因此对他们有文化熏陶的必要。从身边景点入手,结合实际,加深对伯牙断琴这一故事的深入了解,并感受文化传承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特点和语文课标的要求,笔者在本课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品读悟情,明白“知音”的含义:能够懂得对方的思想感情。体会伯牙断琴的意义: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学生通过读课文而懂得知音的含义,体会知音的难得。教学难点则是要求学生品读悟情,从重点语句中体会知音的真正含义,从而理解伯牙失去知音后摔琴的举动。针对以上情况,在教学时笔者将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放在第四自然段中,通过抓住关键词深层体会伯牙和子期之间深厚的情谊,并体会何为知音。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关于知音故事的预习,结合课文,老师再给学生一些关于知音的名言,对“知音难觅、珍惜知音”这一情感的共鸣就可以水到渠成,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生疑入文
1.直接导入课题,简洁明练。检查词语掌握情况,注重基础。并用关键词复述第一课时所学内容,既复习了上节课的重点词语,也锻炼了学生的复述能力。为顺利完成课后习题打基础。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这样一位千辛万苦习得技艺,在艺术上有不懈追求的音乐家,最后竟然会断琴,你有什么疑惑?通过质疑,引人深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有想立刻投入文本的情感。
(二)自读感悟,品赏“知音”
通过初读,学生初步了解断琴原因,并思考,为何断琴谢知音?到底伯牙的知音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伯牙和子期可以成为知音?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强调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和体会。学生在品读“高山曲”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体会句子表达的情感。但掌握方法后,在后面的“流水曲”“雨中曲”时则是学生自己先充分与文本对话,有所感后再在小组内合作解疑,最后再由师生一起交流分享。第四自然段通过总-分-总的写作方式向我们展示了钟子期高超的听琴本领,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感受句子的意思,体会钟子期高超的听琴本领,“不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子期均能一一道出曲子所表达的含义。”通过朗读,感受子期和伯牙能成为知音的原因,从而理解知音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读中学写必不可少。通过补白伯牙还会弹奏怎样的景象来丰富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词语运用能力,学会“时而……时而……”句式,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再一次感受,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子期都能一一道出曲子所表达的含义,从而进一步理解“知音”的含义。
(三)情感升华,理解“断琴”
“知我心,懂我情的知音”走了,留下伯牙孤独一人,此时此刻,伯牙会有何感受?通过朗读,学生能抓住“悲痛万分、扯断、摔”来说出伯牙的内心读白,并理解伯牙失去知音的痛苦,也侧面反映出知音难得,有了知音就要珍惜知音的情感。
(四)总结延伸,传承文化
通过结合课前教学预习单上要求学生搜集、了解一些关于知音的故事,再结合伯牙断琴这个故事以及教师给出的关于“知音”的名言,学生自然而然会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继而有了“珍惜知音”的感悟。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代代相传,本文的事发地就在我们生活的武汉,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笔者设计了一个搜一搜、走一走、访一访的课外实践作业,不仅让学生们从生活中获取知识,更能激发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
六、教学反思
《伯牙断琴》来源于中国古老的“知音佳话”,动人的故事背后蕴藏着丰富而真挚的情感。
本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课时完成了前三个自然段的学习,了解了伯牙通过情感的投入,琴艺提高。第二课时主要学习伯牙觅得知音钟子期,并因为知音的去世而断琴谢知音这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伯牙为何断琴?”这一问题贯穿教学的始终,它既是文章的主线索,又是人物心灵的镜子、阅读故事的眼睛。
教学设计中,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知提出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到课文中逐层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自主体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在语文活动中品读感悟、体验交流。在读的过程中,勾划、批注等学法指导一直渗透给学生,使教学落到实处。解疑过程中采用“以读促讲”的策略,抓住关键词,抓住重点语段,进行反复诵读品悟,将问题的探究转化为一种快乐的诵读活动。同时,采用“以学生主体,重视合作”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为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引导学生用抓住“关键词”的方法,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中结合自身情感实现对“知音”理解。在解决这一难点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抓住总写句“伯牙弹奏什么乐曲,子期都能一一道出曲子所表达的含义”,有层次的理解子期高超的听琴本领,侧面看出成为知音的基础就是彼此之间能懂我心,知我情,甚至不需要语言交流,也能了解彼此内心。再比如,通过带动作朗读,体会伯牙得到知音的感动,和失去知音的万分悲痛。这一系列的感受都是通过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后而得来。
教学设计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随文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时而……时而……”的句式在引导学生充分想象、感受伯牙的高超的琴艺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表示声音的词语运用的能力。
语文教学与文化艺术的熏陶、传承相结合。课前和课件播放“高山流水”的古典音乐,是对学生无形的艺术熏陶;课后的调查报告,走一走,访一访,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古典文化就在身边,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学得快乐。
“伯牙断琴”,一段知音佳话,流传千古,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认知能力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因此,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知识需求和疑问,以“知音”为抓手,采用“读、画、品、悟、写、访”的学习方法,通过重点词句的赏析、个性化的品读、写作方法的感悟、课外调查报告的拓展,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文字,层层升华情感,从而受到语言和心灵的双重熏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语文活动中获得更大限度的发展。
责任编辑 郑占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