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2017-03-29邵凯旋王雅君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法治法律大学生

邵凯旋,王雅君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邵凯旋,王雅君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新媒体时代给高校法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党和国家大力提倡依法治国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和构建有效的法治教育体系,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当前,法治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从净化环境、完善体系、加强师资、调动积极性几个方面着手,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效果,共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人类科学技术水平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是历史的产物。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开放性和相互性空前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大学生群体所占网民比例相对较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必须正视这个事实,加大力量投入,尽快掌握这个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能被边缘化了。”可见,新媒体时代给高校的法治教育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

一、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足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的要求。大部分高校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高度重视法治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果。但还有部分高校没能准确理解法治教育的目标,存在误解和偏差。有的高校没有系统地研究法治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只是把法治教育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完成相应的知识点讲授任务就完事大吉;还有的高校认为通过法律知识的讲授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即可,用道德标准掩盖了法律标准。

2.教学体系不完善

新媒体时代的法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合作,但很多高校的法治教育实践存在一些问题。在课程设置上,只开设一些基础性法律课程,法律知识的教授缺乏系统性;在教学内容上,有些守时的法律法规仍然出现在教材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解知识点,没有重点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和法治精神;教学形式、考核方式单一,很难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

3.师资力量不强

法治教育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法治素养和理论功底,同时要熟知大学生心理特点,熟练掌握高等教育规律,具有丰富的实践活动经验。但一些高校教师自身法治素养不高,教学过程中难免照本宣科,机械地讲授法律条文,很难把逻辑性较强的法学知识融会贯通,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

4.学生积极性不高

大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不高,对学校整体的法治教育关注度较低,一些学生甚至认为法治素养无足轻重。所以很多学生在法律课堂上往往心不在焉,考试时存在蒙混过关、投机取巧等侥幸心理。大部分学生没有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导致了大学生法盲及校园违法行为的出现。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法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

1.传统观念

中国是历史文化古国,有些观念经过历史的沉淀,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传统观念认为,道德是全社会统一的规范,提升人们的道德水准一定会治理好社会,法律只是道德的附属品、辅助手段,伦理观念、官本位思想忽视个人权利意识,削弱了法律的权威性。

2.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的市场经济由计划经济发展而来,不可避免还留有计划经济的残余,对法治的支撑力度还有待提高。另外,我国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人们的交往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司法腐败、医患关系、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让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对法律权威性产生质疑,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3.高等教育

“高校思政课建设05方案”中,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合并,并缩减了内容,对一些教师产生了误导。他们对法治教育的定位产生了偏差,甚至有一些教师认为法治教育从属于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或者认为法治教育就是向学生传授浅层次的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从而忽略法治精神的弘扬,很难在较高层次开展法治教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法治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大学生普遍树立法治意识。但部分高校在落实法治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法律知识解答和法律困惑解析,未能有效防范校园违法行为的产生,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影响了高校法治教育的进程。

4.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时期,他们往往通过自己浅显的道德价值观判断事物对错,并用同样的方式看待整个法律体系。他们社会阅历较浅,缺少从事法律活动的经验,不能正视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法律问题。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只要安分守己就没必要学习法律,法律似乎离自己非常遥远,即使遇到相关的法律问题也不会寻求法律的帮助。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大学生很难树立对法律权威的认同感。

三、新媒体时代创新高校法治教育的构想

1.共建良好的法治环境

大力优化社会法治环境,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方能有效推进法治教育进程。高校法治环境、网络法治环境和家庭法治环境与大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是法治环境建设的重点。

第一,依法治校,健全规章制度。依法治校是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在征求广大师生员工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领导、教职工、学生都严格遵守各项规定,让学生成长在“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的校园环境当中。

第二,依法管理,加强沟通。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应在民主、公平、公正的氛围中进行,避免家长式管理,减少处理过程中的随意性、盲目性,一切以维护教师的教学、学生的成长权益为根本。凡事多沟通交流,在规章制度限定维度内开展工作,让“法律至上”意识根植于学生头脑中。

第三,强化安全教育,营造法治氛围。安全教育是法治教育的第一课,没有安全则一切无从谈起。学生只有遵从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校规校纪,才能确保自身和同学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加强防火、防盗、防骗方面的安全教育,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逐渐营造“守法”“护法”的校园氛围。

第四,构架正能量的网络环境。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发展速度空前,大学生“无时不网”“无事不网”,但就像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一样,网络带给大学生无限便利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问题和困惑。搭建网络沟通平台,构架正能量的网络环境,及时答疑解惑,是高校法治教育的重头戏。

第五,强化优良的家庭法治环境。优化家庭环境,是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家里出现任何事情,都要开诚布公地商量、讨论,家庭成员相互尊重和理解,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知道凡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深刻理解法治所倡导的公正、平等、诚信,在心灵深处种下自律、规范的种子,在规范和规则中成长。

2.完善高校法治教育体系

第一,加强法治教育管理。法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规划、有步骤地进行。高校法治教育要想有效推行,必须加强管理,重在落实。当前很多高校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率、考研率以及教师的科研成果、获奖项目,很少关心学生的法治素养。因此各高校应成立专门的法治教育办公室,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对法治教育进行顶层设计,明确法治教育的目的、意义、内容及工作原则,加强对法治教育的管理和监督,改革法治教育考核方式,确保法治教育效果。

第二,更新法治教育理念。理念是行为的先导,没有理念支撑的行为是暂时的、杂乱的。高校只有审视新媒体时代法治教育的新特点,总结新规律,查找新方法,才能在教育活动中确立新思路、取得新成效。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精神层面的引导者。教师重视法治、讲求方法,做法治精神的追求者和传扬者,可以让学生体会法治的魅力,感受法治校园的氛围,为今后法治精神的培养奠定基础。

第三,完善法治教育课程。目前高校非法律专业的统一法律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其他法治教育课程开设相对比较随意,大学生很难进行系统的法律学习。为做好高校的法治教育,中小学的法治教育也应该适当开展。高校在开展法治教育时应注意与中小学教育对接,不突兀、不断层,持续推进法治教育。

3.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法治教育效果

法治教育,教师为本。教师不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更承担着培养具有法律意识和观念的新时代大学生的重任,其法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法治教育的效果。

第一,积极开展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各高校制定教师培训规划,邀请法律专家和学者来学校交流、研讨;鼓励教师深造,通过岗前培训、轮训、学术交流等形式,大力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和教学经验。

第二,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提升教师法律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到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事务所甚至法院锻炼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假期、周末等课余时间,参观考察其他学校或机构的法治教育情况,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身实践能力。

第三,进行法治教育理论研究,提高应用力度。新媒体时代出现了很多新问题、新情况,当前的法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应鼓励教师进行法治教育理论研究,并广泛应用于实践,真正做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4.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第一,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更加多元化、复杂化,法治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辨别能力,增强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他们通过网络的海量信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我知识体系,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和体会法治知识,并进行内化。

第二,引导大学生投身实践。法律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通过实践可以促进法律知识到法律能力的转化。高校搭建大学生法治实践教育平台,可以通过校内的实践活动,比如读法律书籍、讲法律案例、建模拟法庭、开法律论坛等形式,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也可以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到律师事务所、法院、监狱进行实地考察,近距离地面对社会上的法律问题。通过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无数的实践活动中树立法治信仰,做到“知行合一”。

第三,强化大学生自律观念。一个人自制力的高低与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关系密切,一个思想崇高的人不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做出违法行为,更不会利益熏心走向犯罪道路。因此,法治教育必须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相互渗透,从增强道德认同感到增强法治认同感。高校要帮助大学生养成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为法治观念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1]王宏维,郑永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顾海良.法律理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岳伟.高校法治观教育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4]杨扬,王为民.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

[5]吴英姿,李华.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探索[J].法学教育研究,2013(3).

2017-01-03

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路径研究”(GHYB160099)。

邵凯旋(1976- ),男,副教授,硕士,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雅君(1977- ),女,副教授,硕士,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2095-7602(2017)07-0164-03

猜你喜欢

法治法律大学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大学生之歌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让法律做主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