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发展与高校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创新

2017-03-29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培育文化

刘 双

(福建江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社会发展与高校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创新

刘 双

(福建江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根据社会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特殊国情和主要矛盾,高校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展示出坚守与创新共行的发展经验。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时期,高校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最新形势与变化、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作展现出时代特点,积累了新的时代经验:强调青年担当,是新时期高校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先决条件;凝聚价值共识,是新时期高校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核心理念;植根优秀文化,是新时期高校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立足点;克服本领恐慌,是新时期高校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正确路径;强调利益共存,是新时期高校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有效措施。

党的十八大;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一个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可能赢得未来。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的支持,青年的发展更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高校是青年人才汇集的重要场所,是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阵地。高校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进程见证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被青年认可、接受和实践的的传播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进入历史新阶段,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党更有效地赢得青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1]。系统梳理党的十八大以后高校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经验,可以为新时期青年大学生培育工作提供富有成效的理论与实践借鉴。

一、问题的提出

“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青年最积极,最有生气,最少保守思想。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党开始有计划、有系统地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不同时期革命形势不同、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各异,但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始终没有发生改变。革命战争年代,党需要充分发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革命潮流中的引领作用,激发全民革命热潮,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之后,毛泽东等即在湖南创办了第一所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训学校——湖南自修大学,为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积累经验。延安时期,中央党校、马列学院、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等系统培养和教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一批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以饱满的热情、青春的活力,为缔造新中国注入了革命激情与奋斗的力量。

建国初期,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中心工作。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高校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条件。党依据社会发展主题,提出培养“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青年人才目标。毛泽东同志尤其重视青年政治观的形成,要求青年做到“又红又专”。1952年10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课程指示》,规定了综合性大学、艺术院校、师范学院、专科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课程和上课时数。高校对青年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进入系统化阶段。许多青年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努力学习和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最坚定的力量。

改革开放的到来为青年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号召,为广大青年展示了一个光辉灿烂的美好前景,为“四化”建设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的氛围普及于全国青年。青年大学生掀起“读书热”,全国青年职工也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向科学要效率的新观念在青年中逐渐萌发并且扩展开来。1980年,清华大学学生提出“干社会主义,要从我做起”的响亮口号,代表了当时大多数青年学生投身祖国建设的坚定决心。以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发展需求和青年特点为基础,高校推出一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在青年中播撒无私奉献的思想火种,有效地促进了改革开放以后青年的全面成长。

青年成长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高校始终高度重视培养青年,把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与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使命紧密结合,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党的十八大以后,改革开放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党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高校需要站在服务执政党建设与国家未来发展的角度,既立足于党培育青年的优良传统,又根据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时代内涵,把青年命运与民族复兴结合起来,竭诚关心青年思想、关注青年发展,不断思考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创新点。

二、新时期培育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创新点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进入转型新时期,众创时代的来临使得国家展现出更加年轻化的姿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青年问题也日益严峻,就业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生育政策问题等都是以青年为主体的焦点话题。高校在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作中需要以历史经验为基点,研究现实、研究青年,不断创新培育机制。

(一)强调青年担当,是新时期高校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根本条件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民族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青年一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这是新时期党在认识国家发展和青年关系上的最新描述。党的十八大以后,高校强调把青年担当与无产阶级政党的崇高使命结合在一起,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联系在一起,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看作党的事业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党的十八大以后,广大青年积极响应时代号召,胸怀祖国和民族复兴,用自己的“责任与担当”托举“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青年“担当”,寄语青年“紧跟时代砥砺前行,担当责任奋发有为,是我国青年的光荣传统,也是党和人民对广大青年的殷切期望”[3]。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高校基于民族与国家复兴的需求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使处于新时期的青年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时代使命,用自己的担当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青春之歌。当代青年不畏艰难、敢于创新、乐于奉献,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责任与担当。“愿做候鸟,为你拂开一扇窗”,只为“能留下一段回忆、一个背影、一点希望、一缕光亮”[4],这是支教大学生的责任担当。他们带着“日日行,常常做”的“恒心”与“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爱心”[5],在留守儿童聚集学校、在西部边远山区践行支教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责任心。“以创新精神和创业贡献成长为合格建设者,争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6]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创新时代的担当体现。在“双创”背景下,高校积极引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优势,“努力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驱动要素,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推动我国走上科学发展、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7]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活力,开展技术攻关,突破发展难题,争创世界一流,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实现自己的知识引领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社会实践中,高校始终把青年担当与民族复兴结合起来,与不同层次、不同背景青年的具体差异结合起来,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体而非抽象地理解担当,务实而非务虚地承担责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不同的岗位上以不同的方式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新时期对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二)凝聚价值共识,是新时期高校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核心理念

由于成长环境不同、教育背景各异,同一时代的青年会表现出复杂的层次性。党的十八大以后,高校重视凝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价值共识,在一元与多元的价值博弈中实现“主义真”和“品德正”的统一。

“主义真”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为真。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战争年代,信仰是湘江战役中陈树湘为苏维埃流尽的最后一滴血;“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信仰是刊登在《留美学生通讯》上致全美中国留学生的公开信;乘风破浪共前行的改革年代,信仰是16位驻守在武汉市江汉区龙王庙闸口的共产党员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的誓词下的签名。党的十八大以后,信仰表现为广大青年对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不懈追求。这一时期,高校坚持通识教育与精英培育相结合,既重视对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又采取优秀青年重点培养的策略。2007年共青团中央制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重点培养对象为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这部分青年相比其他学生而言,具有更坚定的信仰追求、更广阔的战略视野、更辩证的思维能力、更强烈的担当意识,是新时期高校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对象。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青马工程”的深入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骨干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马克思主义认同感得到普遍提升。

“品德正”就是对价值观的追求为正。马克思用其一生诠释了对高尚价值观念的追求,坚信“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8]。他选择为千百万人谋福利的职业,在为大家献身的劳动中实现个人无限的乐趣,成为无数青年选择价值观的典范。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青年“扣扣子”,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引导青年追求正确的价值观念。高校积极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坚定理想信念”,而且“要练就过硬本领、要勇于创新创造、要矢志艰苦奋斗、要锤炼高尚品格”。

新时期高校适应青年思想动态和当前社会变化,更加关注“意志与思想”的力量,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把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凝聚青年价值共识,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确立正确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

(三)植根优秀文化,是新时期高校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立足点

文化是青年成才成长的深厚土壤。党的十八大以后,高校更加重视文化对青年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历史的视野对待传统文化,以开放的观念对待外来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传统文化是青年内心割舍不去的文化之根,是见证青年发展的中国基因。新时期,党对传统文化赋予了现代化的灵魂,将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将“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等思想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将“欲而不贪”推进为“反腐倡廉”理念,根据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提炼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等观念提升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略。这些都体现了新时期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超越式传承”。在这个大背景下,全国多所高校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课堂和校园文化建设,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长。“中国传统文化工作坊”“《古韵新风国乐雅集》公益活动”“让传统家书文化浸润校园”等都是高校涌现出来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高校把这样的主题教育活动渗透进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大大增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青年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不同的文化土壤会滋生不同的文化类型。“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9]习近平总书记既高度推崇以《论语》等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高度评价以《战争与和平》为代表的俄罗斯文化,同时也极力赞扬以《老人与海》为代表的美国文化。中国青年需要将世界文化融入中国的发展基因,破除文化隔阂,客观审视外来文化。对世界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精神的乞讨者;对中国而言,外来文化也绝不是洪水猛兽。新时期,高校积极寻求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合作。2014年,“中美高校体育与文化交流活动”拉开帷幕,中美青年学生以举行足球友谊赛为契机,促进双方体育与文化的展示。2016年,中俄高校知识产权文化交流活动启幕,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为主题,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观念。高校通过各种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扩展青年文化视野,将青年的梦想与发展融入世界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事业中。

党的十八大以后,高校注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才成长的文化根基,在浩如烟海的中外长篇卷宗中积极汲取文化精髓,在中外文化的思想交锋中培育青年。

(四)克服本领恐慌,创新新时期高校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正确方法

“本领恐慌”是毛泽东1939年在延安的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概念,就是知识恐慌、能力恐慌。随着时代的变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需要更多“本领”。“立业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习近平同志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都提出了青年要注重理论学习的重要性。2013年,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10]。信息化时代,高校要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处理“碎片化”阅读与“深呼吸”阅读之间的平衡,不仅支持青年学生以微博、微信的阅读方式扩大知识信息量,更鼓励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深度“读史读经典”。高校应积极推荐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阅读优秀书目,“以此增加对历史纵深的认知厚度,拓宽分析问题和观察问题的历史视角,形成科学的方法论。”[11]

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青年只有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才能避免赵括式的纸上谈兵。新时期,高校始终坚持在社会实践中锻炼青年。习近平同志先后十余次与青年座谈、给青年群体回信,以亲身经历指出劳动实践是宝贵的人生财富,引导青年“通过劳动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磨炼意志、锻炼自己”,提出:“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12]。党的十八大以后,青年的实践形式不断发展,在第二十二届APEC会议、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第十一次G20峰会等重大活动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高校组织优秀青年博士团到祖国西部地区、革命老区和边疆民族地区,为当地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组织优秀青年大学生到农村担任“大学生村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服务。

本领是青年服务社会的知识基础。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应当理论与实践一起抓,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增加知识储存,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创新知识价值,在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中实现个人发展。

(五)强调利益共存,是新时期高校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有效思路

高校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绝不能仅仅追求思想进步和精神共鸣,如何实现国家和个人的利益共赢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民”是大,“为己”是小,每个青年应当在为人民服务的成就中“得大”而“兼小”。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祖国的繁荣昌盛,就没有青年个人的幸福安康。青年的个人成就建立在他人的帮助之上,建立在党的正确领导之中。青年个人的工作目标和理想信念决定着青年的思想境界、努力方向和发展前途。

高校在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同时,要承认和支持青年追求合法合理的个人需求。社会转型的加剧给青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困惑,社会充满了对义利观的“再思考”。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1]。

创业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如何成功创业成为当代青年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高校应积极提升青年创业所需的知识储备与创业技能,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引导青年对个人正当利益的追求。“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的举办都为高校青年学生搭建了良好的社会平台。高校可以创业比赛为切入口,引导青年学生创业,实现从课堂到市场的成功着陆。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需要重点把握好为人民服务和实现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青年在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同时,应当“自觉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志存高远、德才并重、情理兼修、勇于开拓,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13]。

在社会的全面转型中,青年面临单一与多元、传统和现代、解构与建构的困惑与矛盾。在社会激变中,高校应坚持国家与个人利益共赢,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成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脊梁。

三、新时期高校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价值考量

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证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影响党合法执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年的个人理想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具有内在同向性,青年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希望在青年。党的十八大以后,高校站在国家民族复兴的高度,站在稳步推进执政党建设的角度看待青年工作,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高校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政治责任。

高校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作中展现出的新特点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提升党的执政效率。这既是对历史经验的传承,也是现实发展的需求。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党执政资源配置中非常重要的人才资源,青年对党执政政策的认同和执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执政效果的实施。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很多执政新政策,“中国梦”的提出、“四个全面”的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等都是特色亮点。党需要扩大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赢得青年对党的意识形态、执政方针的思想认同与不懈追随。高校要把工作拓展到青年最需要的地方,维护和实现青年的根本利益。新时期高校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注重有效实现青年创造社会价值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内在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年的生力军作用。高校要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树立远大理想,以青年的引导作用辐射全社会,增强全社会凝聚力,提升党的执政效率。

高校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工作中展现出的新经验有助于巩固党的长期合法执政地位,维护政局稳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这种合法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党未来执政地位的巩固,取决于党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取决于包括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内的广大人民对这种作用的认可度。

今天的中国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一方面“民众特别是新生代的民众对执政党的历史功绩感恩戴德的感情会逐渐淡漠”[14],另一方面改革开放深水区已经暴露出更尖锐的社会矛盾。在这一时期,高校需要富有时代特色的培养方法引导青年对党的政治追随,以有效的青年政策赢得青年的价值认同。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工作与党的事业具有内在共通性,高校只有不断研究现实、研究青年,才能最大限度地引导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对党执政的政治认可与支持,从而维护政局稳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J].求是,2012(22):3-25.

[2]习近平.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N].人民日报,2013-05-05.

[3]习近平寄语青年:紧跟时代砥砺前行担当责任奋发有为[DB/OL].(2015-07-24)[2016-06-13].http://news.cnr.cn/native/gd/20150724/t20150724_519305365.shtml.

[4]愿做候鸟,为你拂开一扇窗[N].人民日报,2016-10-08.

[5]在基层“走心”中砥砺成长[N].人民日报,2015-08-11.

[6]以创新精神和创业贡献谱写靓丽青春[N].人民日报,2015-07-16.

[7]习近平.科技工作者要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多作贡献[N].人民日报,2011-05-28.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9]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10]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11]大学生阅读,应做“深呼吸”[N].人民日报,2014-04-24.

[12]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13]习近平寄语青年: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DB/OL].(2015-07-25)[2016-06-14].http://guoqing.china.com.cn/2015-07/25/content_36145099.htm.

[14]胡小君.合法性资源与党的执政资源体系[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6):19-23.

2016-12-24

2014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社科A类项目课题“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多维度研究”(JAS14310)。

刘双(1979- ),女,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D432.0

A

2095-7602(2017)07-0001-05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培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及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启示
谁远谁近?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机制建设研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作用
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