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理念下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构建
2017-03-29李茜
李 茜
(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3)
“以学生为本”理念下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构建
李 茜
(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3)
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要以“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来引领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设与发展。高校的学生特点在不断变化,学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在不断更新,学生工作模式要在此前提下得到相应的改善和创新。
以学生为本;学生工作;管理模式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农业产品是有生命力的,有自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因地制宜地满足它的需要,才能让其茁壮成长[1]。学生管理工作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管理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最基本任务。只有在“以学生为本”理念下开展学生工作,才能真切地关注到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校整体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本文在对高校的学生特点和学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的基础上,为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导向的学生工作模式探寻对策。
一、高校学生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一)民主和权利意识彰显,但自我认识不足
高校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积极参与班级或学校的事务,会主动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对学校工作的各项意见,并认为自己作为校园的一份子有参与学校建设的权利。学生普遍希望自身的意愿和建议能够成为学校学生工作管理规定的参考内容,也期望有关管理规定能够更加符合自己的实际利益。可见,大学生十分重视自己对学校发展、改革的贡献。但是,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不能对自我能力有清晰的认识。当今的大学生有更强烈的社会主体意识,注重自己拥有的民主权利。受教育模式和家庭结构的影响,大学生更依赖学校与家庭,缺乏自主性与自律性,缺乏在认识自我基础上选择自身发展道路的能力。
(二)自尊心强,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人际关系处理、家庭经济情况困难、学习基础较差、就业前景不乐观等因素是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据调查,多数大学生在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时不会直接选择正规解决方式,而倾向于向朋友和家人倾诉,或憋闷在心里。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并未达到理想效果,心理咨询还没有普遍被大学生接受。
如今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很强的自尊心,抗打击能力较弱,容易产生较大的挫败感,无法尽快地调节自己的心理落差、提升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学校和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愿意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诊疗的大学生仍不多见。
(三)趋于实用性作为,功利心较重
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过于重视自己的个人价值,关心政治新闻的学生并不多,入党意向却很强烈。入党积极性与对时事政治漠然的态度让人不得不对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产生质疑。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多多少少会对大学校园造成影响,利益至上、拜金主义的观念侵蚀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优渥的物质生活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生的主要追求。部分大学生在面临一些选择和处理一些问题时,更多地注重自己的个人利益。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要问题
(一)以管理为主,缺乏服务精神
部分高校的发展主要依靠增加学术成果或扩大办学规模,对学生的发展重视不足,使学生对工作人员的信任和依赖感不强。与学生保持紧密的联系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前提。学校对学生的重视并没有使学生从制度设计和活动开展中准确感知到,学生没有全面地了解学校的学生工作。学校的后勤工作是学生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食堂与宿舍是学生直观感受学生工作是否为学生服务的场所,宿舍漏水、设备损坏的维修不及时、设备损坏的不合理赔付等使学生无法感受到学生工作中“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精神。
(二)管理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学生工作管理队伍不应只包括学生工作处等专项工作人员,专业教师、班主任等也都应承担学生管理责任。然而,多数专业教师认为自己不是全职的学生管理者,不把学生管理工作划入自己职责范围。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及其他相关学生工作人员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所表现出的专业素养也在受到质疑。
部分高校的学生工作队伍存在着流动性大、专业性不强等问题。班主任、辅导员津贴较低,待遇条件提高速度缓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辅导员常常兼任办公室科员的工作,琐碎繁杂的事务影响了其完成自身本职工作的效率。部分高校的学生处对班主任和铺导员等的人文关怀不够充分,导致人员流动较大。高校所聘用的辅导员很少是专业出身,有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经验的不多见。辅导员平日的工作繁忙,学习与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有限。学校对专任教师的要求、约束不够,“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学生参与有限,缺乏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
高校对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2]。据调查,高校在对学生管理制度进行制定时对学生意见的征求多为“表面功夫”,对学生反映的问题和意见不置可否,对学生管理工作的监督少有学生参与。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注重对学生民主权利意识的培养,在日常事务中没有将足够的权限下放给学生,同时又插手学生的各种自治活动,使学生无法在学习之余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理论教学培养,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意识不足。
三、实现“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对策
(一)转变工作理念,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精神
学生工作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工作要把学生的利益作为学生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摒弃作为管理者的优越感,适当放低自己的姿态,变管理为服务,将“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精神落实到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去。
首先,在学生普遍意见较大的后勤管理方面,学生工作者应及时与宿舍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对宿舍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选择更富于责任感的人员担任宿舍管理工作,让宿舍管理人员感受到学校学生工作对学生的重视,看到学校“以人文本”的工作理念,提升宿舍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其次,要落实对学生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定期组织学生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定期在学校的各学院和各个部门中对学生工作状况进行调研,及时发现问题并制定合理解决方案。同时,专业教师需要与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一起关注学生的管理工作,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推动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实现校园范围内的“全员育人”
对学生管理人员的规范化管理是学生工作有序进行的保障。辅导员队伍需要选择基层锻炼人员来担任专职辅导员,没有“架子”的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会更近,从而更好地完成学生工作。对于所招聘的非编人员,也要实现与编制人员同岗同酬的待遇,保证非编学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适当提高班主任尤其是带毕业班的班主任的津贴,对班主任队伍进行物质支持和精神鼓励。要明确辅导员与班主任之间的区别,使其协同配合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学校应定期举办对学生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各部门、各学院也要定期地进行学生工作交流,多举办类似于“辅导员沙龙”的活动,提升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以及工作的专业性。
同时,要加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所有专任教师及其他领导、教职工都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各方面教育的责任,要不断加强对专职教师的工作要求。
(三)以学生为本,推动学生工作的法制化、民主化
提高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实现学生的发展是“以学生为本”工作理念下的学生工作的最终目标。要严格执行学生工作的各项管理规定和细则,使学生管理工作有效地发挥作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紧跟时代的节奏,注重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建设,制定严谨的规章制度与细则,保证其可行性、树立其权威性。
要构建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工作氛围,重视学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参与,构建民主管理的学生工作机制[4]。学生的民主参与对高校校园和谐氛围的构建起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鼓励广大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能够促进学生工作的民主化建设,使学生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特点,进而深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要为学生提供实现多方面发展的平台,推进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在科学思维的基础上更主动地思考问题,增强其换位思考的能力。
要重视学生组织对学生工作的作用。各类高校的微信、微博平台广受学生欢迎,已成为学生工作部门了解学生动态的重要媒介。学生对学校的日常事务多从这些平台中了解,愿意积极地在其中发表自己对学校事务的意见、想法。因此,学生工作应多借助这些学生组织,对学生的意见进行总结归纳,并汇总给相关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再由学生组织向学生传达相关部门的回应。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更易于交流,学生向学生组织反应的意见更具真实性,学生组织向学生的反馈也更易被接纳。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也对各学生组织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洪文建.高等教育学视角下的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研究——基于福建省八所本科高校的调查[J].教育学术月刊,2013(5):46-58.
[2]戴聚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以生为本”的视角[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26-28.
[3]张博,胡光鲁.高校“以生为本”学生管理的思路[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87-88.
[4]苏杰.某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宁:广西大学,2015.
2017-01-09
大理学院“育人工作”专项科研基金项目“以学生为本导向下的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构建研究——以大理大学为例”(YRKT201322)。
李茜(1992- ),女,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7
A
2095-7602(2017)07-01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