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培育的思考

2017-03-29李健怡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李健怡

(成都工业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成都 611730)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培育的思考

李健怡

(成都工业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成都 611730)

对四川省内3所不同类型高校学生进行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分析了新媒体的特点及其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优势,从整合校内媒体共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构建网络共享社区、优选教育内容,丰富呈现形式3个方面探讨了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途径。

新媒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途径

1 新媒体及其分类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介质,利用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为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1]265其内涵在不断更新,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新媒体大致有以下几类: 1)以论坛、贴吧为代表的电子公告板媒体;2)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媒体;3)以QQ、MSN为代表的即时通信媒体;4)以彩信、手机报为代表的手机新媒体;5)以网络博客、QQ空间为代表的网络日志媒体等。[1]268-270目前中国网民人数已达7亿多人,其中大学生网民占据相当大的数量,如何在新媒环境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2 新媒体的特点及其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优势

相对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相同内容以点对面、一对多的传播方式而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信息传播呈现出了“时间上无屏障”“空间上无屏障”“内容上无屏障”“互动参与无屏障”的自由开放状态,[2]50-55它以其开放性、平等性、隐蔽性、碎片化等特点迅速为青年大学生所接受,此外还表现出以下特征与发展趋势:

2.1 “去中心化”的交互性与及时性

新媒体开启了“用户中心论”和“自媒体”时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去中心化’是互联网的基本属性之一,网络空间给广大网民提供了平等表达自己意见的‘新公共领域’。调查显示,有43.8%的网民表示喜欢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场所”。[3]其信息传播模式也由单向传播变为交互性传播并且是第一时间的实时动态传播,不仅球赛、节目能直播,甚至世界发生战争也能现场直播,它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人人都能当记者报新闻”,这样传播主体就不再作为唯一的中心主导传播过程了,其他的个人、组织、机构也成为了传播主体的一份子,中心地位被泛化,主体由一元走向了多元,在过去传统媒体能借助自身的中心地位和强势覆盖而“号令天下”的绝对影响力或将被多元的发声所弱化和取代。

2.2 个性化与社群化

新媒体克服了传统的时空障碍,能用强大的检索功能和搜索引擎帮助人们找到几乎任何资讯。人们可以通过新媒体了解最前沿的观点并可适时表达自己的看法,即实现了共享,这种共享可以是同一信息分享给不同的人群,也可以是相同的信息分享给所有人。这种私人订制的“信息定向发送的DIY”模式最受人们青睐,这种“各取所需”可以自由选择发送和接收信息的时间、地点及媒介形式,打破了传统媒体播啥看啥、写啥读啥、说啥听啥的被动接收模式,体现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同时每个新媒体用户都成为了信息传播矩阵当中的一个节点,由这些节点依据地域、行业、需求、兴趣爱好等组成的各种的“群”“圈”,把熟人、陌生人都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群,其发展基础就是用户对信息和话题的交流与共享需求,其社群化发展趋势较为明显。

2.3 多媒体与超文本

新媒体兼容了文字、图表、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极大丰富了传播手段,对用户来说完全可以根据内容、偏好及接受条件和习惯自己决定采用何种形式进行参与。超文本是指在网络中运用超链接技术和方法,组织整合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形成网状文本,以结点为单位组织上采取网状结构,结点间通过关系链加以链接,构成表达特定内容的信息网络,这种超链接在新媒体中的运用目前已非常广泛,已经成为新媒体的重要特点之一。

新媒体的以上特点决定了其在传播中的优势:不仅迎合了人们对时间碎片化的需求,满足人们随时随地互动性的需求,而且促使文化消费大众化,催生舆论机会、加速舆论形成、超越传统的舆论控制。[4]

2.4 新媒体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优势

调查显示:有40%的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新媒体的时间达到4 h,有45%的学生达到2~3 h,有37%的学生表示1天中如果没有手机就会没有安全感。可见,大学生在新媒体背景下对网络、手机、影视产品、游戏、交流互动及获取信息的方式有依赖。这给教育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它能丰富教育内容资源、能创新教育的方法手段、能突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等。

具体到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培育方面,新媒体已经成为重要的新兴载体,其优势明显:1)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受众对信息接受的自主选择性,消解了大学生对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提高了教育的可接受性,大学生愿意入眼、入耳、入脑。2)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共享性和渗透性能以多渠道的方式进行思想观念引导和价值观念辨析,去伪存真,有助于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同时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和认同感。3)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互动性能够在发生事件第一时间传递信息,第一时间介入网络舆论引导,可以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3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调查

3.1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课题组分别选取四川省内3所不同类型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分别是成都工业学院(新升格本科院校)1所、西华大学(普通本科院校)1所、电子科大(211本科院校)1所。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0份,其中有效问卷469份,有效回收率为93.8%。其中:男生占67%,女生占33%;专科学生占52%,普通本科学生占24%,重点本科学生占24%;汉族学生占84%,少数民族占16%。这些数据和内容采用SPSS19.0计算机数据处理。

3.2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调查

3.2.1 学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

通过对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和践行情况现状作了调查,结果表明:91%的学生表示“完全认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内容,86%的学生都把“爱国、敬业、诚信、友爱”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大多数学生对我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充满信心,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生信仰的人超过6成,73%的人对当前打击腐败的态度认为是“早该如此并且这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70%的人会在老人跌倒时主动扶起,75%的人认为自己爱岗敬业、虚心好学,应该做好份内之事。98%的学生赞同“诚信是做人之本”。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晓率、认同度不断提升,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正在提升。这充分说明当前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3.2.2 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调查也表明,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价值取向呈现两极分化。面对新媒体信息浪潮,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接受者和使用者,其价值取向呈现两极分化:一是坚定不移沿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流方向发展,二是新媒体所带来的多元文化思潮的影响,在价值取向中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种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产生了困惑。调查表明,既有信奉“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价值观,也有人认为“理想信念可有可无”。既有人认为“自己的人生没有追求”,也有29%的人认为“只要国家和人民利益需要随时可以奉献一切”。有16%的人认为“打击腐败只是一阵风走过场而已不关心也不看好。”还有人认为“爱国主义是空洞的离我们很远。”这些价值观交错并行使外部舆论场变得尤为复杂多元。

2)价值追求趋向功利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诸多改变,特别是市场的经济利益驱动和竞争法则容易对人的思想、精神、金钱观、义利观等带来巨大冲击,在追求进取的路上个别学生“一切向钱前”的思想滋生蔓延,新媒体的出现更易强化和助长大学生的浮躁心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急功近利的心态较为普遍。比如调查显示大学生中“从不作弊”的学生只仅占27%,对工作的态度回答是“无所谓,到月拿到工资就行”的占8.3%。在选修课程中实用性强的课程受大多数学生喜爱并追捧,个别诗歌文学类修身养性的选修课则相对遇冷,学生大多忙于考证过级,沉淀下来做学问的少,追求卓越的少,实用主义功利化倾向较为严重。

3)价值选择体现矛盾化。新媒体背景下由于其开放性、互动性的特征,网络欺诈、低俗、黄色、造假不实等信息,会严重干扰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他们身上时常体现既有中国传统价值观,又有西方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多种价值观并存的现象,反映了大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矛盾、对立和冲突。如调查显示:大多学生认同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道德准则,比如有71%的人看见老人跌倒会主动上前扶起,但同时也有32%的人表示“参与过人肉搜索、恶搞图片、散布虚假或恐怖信息、漫骂攻击”,既有49.7%的人认为“诚信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做人准则”,同时也有29.4%的人认为“别人不诚信我也跟着不诚信”,知道这样做不对但又怕吃亏的矛盾心理和行为表明当代大学生的观念意识与实际行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一致性的现象比较明显。

4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途径

针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和新媒体的特点,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途径将从整合校内媒体,共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构建网络共享社区、优选教育内容优化教育形式三个方面作以下探讨:

4.1 整合校内媒体,共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舆论场”,削减“去中心化”的负面影响

调查显示:一部分学生在价值选择和判断上没有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已价值选择和判断的唯一标准,表现为价值选择的矛盾性和错误的价值判断,加之新媒体传播“去中心化”特点,给教育和培育工作带来极大挑战,有必要加强以下工作:

1)进一步整合校园内已有媒体平台,形成宣传与教育合力,新旧媒体各显神通。从学校层面要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营造宣传、教育、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育人氛围和形成广泛的教育覆盖面,做到由媒体综合管理部门(设立新闻中心)对全校各类媒体进行有效地协调与统筹,统一管理口径,统一对事件作评论与表态,联动对外发布信息,改变过去管理部门分散,各自为营,各发其声的状况,起到正本清源,以正视听的作用,尽可能地消减由“去中心化”带来的对负面信息和思想的传播与扩散,牢牢掌握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动权,而非被动采取“危机应对”措施。同时通过加强信息传播策划,避免出现媒体信息同质化倾向,突显新媒体传播平台优势,努力构建健康、科学、覆盖面广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强大“舆论场”。

2)新媒体时代呼唤着高校校园内“网络意见领袖”的出现,在校园新媒体平台上要尽快建立培养一支优秀的“意见领袖”队伍。[5]问卷调查中许多学生在面对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时表现出迷茫,主动适应网络话语转换与变革,新媒体的及时性能使其在第一时间介入讨论和互动,以帮助学生厘清是非、曲直、真假并引导学生做出正确价值选择与判断,进而避免误判和盲目从众的价值取向。“意见领袖”成员既可以是思政课老师,也可以是辅导员,还可以是优秀的学生党员和干部、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此外还需要同步提高师生媒介素养和加强舆论监管,以适应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要求。

4.2 构建“网络共享社区”以主动适应新媒体“社群化”特点和发展趋势

当前高校传统的校园BBS论坛,博客等社交媒体和价值观教育主题网站存在着关注度不够、吸引力不强和互动性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新媒体教育平台的建设。社区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师生特有的文化圈,朋友圈,在圈内的互动与学习能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能使原有资源的教育功能无形间增大,提升教育的层次和水平。针对新媒体社群化与个性化发展的特点可尝试构建“网络共享社区”,这里既能展示学生独特的个性表达,又能兼顾遵守公共网络空间秩序的共性要求,既有实用性的功能又能不时感受到“舆论领袖”的引领,对自身行为有一定的自我约束作用,这种教育平台易于为学生所接受。比如入驻易班学生实名互动社区平台,该平台具有鲜明的大学特色,拥有资料库、易班公开课、易班笔记、话题等具有典型大学生活特点的网络应用,正逐渐成为全国教育系统的知名文化品牌。[6]其主要优势在于其独特的校园教育资源,整合了微博、微信、人人网和QQ等新媒体的主要功能,基于用户相互关注、兴趣分享、即时信息交流,主动与商业新媒体对接,进而建立一个功能更丰富、互动便捷、教育特色鲜明的网络新平台。可以通过设立价值观教育主题讨论话题、开通专题微博热门议题等方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合理运用易班平台的议程设置和公共讨论空间,进行自上而下的教育引导与自下而上的凝聚整合,能使教育活动更具亲和力、互动性和大众化。以易班为代表的新媒体集成了思想教育、教务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伴随着大学生网民积极参与和使用,正逐渐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交流互动新平台。[7]据2017年5月最新统计四川省内高校已有33所高校入驻易班社区,成都工业学院已有40%学生注册,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趋势但同时其入驻学校数量、注册学生人数都未过半、教育功能是否充分发挥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4.3 优选教育内容,丰富呈现形式以增强吸引力、提高认同感

调查显示,部分同学对现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抽象、僵化、死板有一些反感抵触情绪并不太接受和认可。利用新媒体平台征集优选讨论话题,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开展教育也能起到对学生产生潜意默化教育和影响的作用。

形式上新媒体时代要充分挖掘青年大学生群体文化特征,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话语方式,用“微言微语”来实现思想引领,利用新媒体直观、感性、能实现多媒体交互、超文本链接的多样化传播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打造一批意蕴深厚、情绪饱满健康、主题明确、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公共产品,用“专栏、专题、网络直播、互动专区、微视频、微电影作品展播”等多种方式来逐一呈现,逐步形成与构建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新的话语体系。[8]50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自觉认同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达到利用新媒体“借船出海”的目的。

内容上尽量做到与社会不脱节、与个人思想实际不脱节,与学生个人成长需求不脱节。具体如下:

1)贴近社会现实,既弘扬正气唱响主旋律,也不回避当今社会已然存在的不公和阴暗面,又要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国情、民情、域情、校情、校史,这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价值观的“好教材”,既有理论性又有现实针对性,这既不脱离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同时又接地气,易于学生感知和接受。比如利用本校特色德育资源开通网络校史馆等。

2)针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较为功利化的普遍现象,多引导学生从只关注是否成功这个唯一诉求点转向关注自身是否得到成长、关注学生情商是否提升、是否感到幸福等多元诉求。因此教育内容要能贴近学生思想需求的实际和个人成长的多元需求开展教育,包括学习实际、思想实际、家庭经济状况的实际、认识、能力、情感、心理等状况的实际,任何脱离实际的教育内容都只会让人产生冷漠与反感。针对学生强烈的情感需求、追求幸福和渴望成功的需求,在教育内容方面还可以新增设大学生生命观与感恩教育、婚恋与情感指导、创新创业价值观引导、生态道德观教育等,用以加强学生法制教育、诚信教育、敬业乐群、人际交往等方面教育,这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价值观的良好德育资源。

此外,还要顺应新媒体传播移动化、视频化、碎片化的趋势,积极开发手机客户端APP、手机版网站等应用新业态,从内容和形式上主动谋求与社会主流媒体的融合、交流与联动,做大做强校园新媒体传播平台,真正使其助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1]罗理章,张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

[2]王虹,刘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3]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1-30].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502/W020150203456823090968.pdf.

[4]王金磊.借力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1):109-113.

[5]唐平秋,卢尚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73-76.

[6]年大琦.基于易班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4):72-75.

[7]年大琦.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4):117-122.

[8]刘埏.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创新[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Reflections on the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LIJianyi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neering,Chengdu Techinological University,Chengdu 611730,China)

The present situ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is investiged in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Sichuan Provi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media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are analyzed from the advantages of integrating the campus media to buil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public opinion field”.New ways are explored in three aspects such as constructing the network sharing community,optimizing the content of education,enriching presenting form for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New media;college student;socialist core value;cultivation;way

10.13542/j.cnki.51-1747/tn.2017.02.024

2017-05-04

四川省高等学校青年德育工作者协会2015—2016年度科研课题(qyh16-y02)

李健怡(1972—),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电子邮箱:362260461@qq.com。

G621

A

2095-5383(2017)02-0104-05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