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年制贯通培养”中数学课现状的分析及解决途径

2017-03-29李良彬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9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我院

李良彬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基础部,北京 102442)

“七年制贯通培养”中数学课现状的分析及解决途径

李良彬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基础部,北京 102442)

2015年北京市启动了“2+3+2”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项目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整合融通,提出要培养“国际化、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本文将就数学课程(前5年)在项目中的定位、作用以及课程建设方面进行探讨,对数学课程“一体化”设计加以研究.

七年贯通制;高职教育;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一体化;数学课程

1 七年贯通制数学课程现状分析

在“中国知网”网站文献搜索处输入:“七年贯通制”,结果为1;输入:“高端技能人才”,结果有35条;而如果在这两个关键词后面加上数学,搜索结果为0.分析原因:七年贯通制开始只有3年属于新生事物,项目立项到实施只是有了宏观和顶层的设计,各方面的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可以借鉴的研究成果很少.为了将创新的工作做好,把不熟悉的项目有序推进,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对数学课程面临的问题加以分析.

1.1 生源情况分析

海淀区2016年中考成绩500分以上的比例为67.4%,而我院中考成绩主要集中在450-460分之间,比例为55.2%,2016年北京普通高中录取线以翠微中学和玉渊潭中学为例,分别是519分和511分,所以分数处在460分左右的学生去这样的普通高中的机会都没有,而贯通确实是一个好选择,选择报考七年贯通制的家长和学生大部分的出发点大部分应该是:“免试也能上大学”,“不参加高考也能读本科”,“初中毕业也能直接升本科”等,基于这个目的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不会太远大,学习动力不会很足.

2016年北京中考数学考试一结束,很多同学直呼“简单的不敢相信”,平均分大约92分,从海淀区成绩分布表可知,100分以上的学生比例大约有32%,95分以上比例大约48%,我院中考成绩主要集中在85-95分之间,95分以下比例为64%,数据表明:学生数学基础大部分居于中等偏下水平,这样的学生普遍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基础比较薄弱.

1.2 数学教材情况分析

“七年制贯通培养”实际上实施的是“分段基础上的贯通”与“贯通指导下的分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其目的在于凝聚“分段”与“贯通”的合力,突出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和全程化,“一体化”设计是试验项目的主要目标,其中课程设置的一体化设计是重中之重,而作为课程设置的重点教材建设的情况不尽人意.以我院为例,目前项目实施在第一阶段:高中教育,由于项目建设初期,没有统一的数学课程标准和配套的数学教材,经由十二中专家和我院任课教师研讨,参考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制定了针对于我院的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材选用高中同类教材,考虑到生源情况和培养目标的不同,对教材内容作了适当的删减,其他参与贯通院校情况类似,基本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这自然让我们想到高职数学课程的改革之路:从本科的压缩,到模块化……,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寻找高职数学课程解决途径,但是20几年的努力,虽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成效不是很明显.为此,对于“贯通制”项目应该引以为戒,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材建设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师资情况分析

1.3.1 重视程度不够.高职招生规模持续扩大,但是数学课程的地位却持续下降,一方面开设数学课程的专业在减少,另一方面课时也逐年递减,到现在大部分数学课程的课时在60左右,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是数学课程在高职院校不被重视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七年贯通制”项目实施初期老师积极性不高,认为这是专业的任务和我们无关,不论参与与否最终的结果和高职改革的结果相同:数学课程边缘化.

1.3.2 定位不明确,缺乏衔接意识.由于“贯通制”数学课程没有明确的定位,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没有完善“一体化”的数学课程设置,导致高职数学课程改革:“基础性”和“工具性”之间的整合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高中阶段、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的合理整合和衔接.所以目前参与和即将参与“贯通制”教学的老师之间缺少沟通渠道,缺乏必要的研讨等必要的教学活动,各自为政.

2 七年贯通制数学课程问题解决对策

“七年贯通制”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一种培养路径和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国际交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国际化、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型人才.[4]基于这个培养目标并结合数学课程现状,以我院为例,对数学课程的建设做如下阐述:

2.1 课程定位

2.1.1 高中学段的基础性指导思想: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教育,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适应社会、职业发展和高等教育做准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为此,我院在两年基础文化课阶段的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数学与科学这门课程,其基本定位为:重视基础+渗透文化+尝试建模+加强选修.

重视基础:借鉴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结合“七年贯通制”人才培养目标和我院情况制定高中部分数学课程标准,标准中将普通高中的教学内容(5本必修和4本选修)进行了删减,主要以5本必修为主,并根据我院“贯通制”高职阶段各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情况对部分知识的课时进行了调整,比如:减少数列、不等式等内容授课课时,增加统计、概率的授课课时.完成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基本上达到了北京市高中会考(学业水平考试)和后继课所需数学知识的水平.

渗透文化: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不仅是一种工具,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素养;能否运用数学观念定量思维是一个人文化素质的一个标志,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对提高创新能力大有益处.

尝试建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也要求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设立体现数学某些重要应用的专题课程.但受高考这一目标的影响,实际实施中效果不是很好.而“贯通制”学生没有高考这个压力,为有效的开展建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高中阶段的数学教育,既要满足后续课程对数学的需要,也要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索将数学建模引入数学教学,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无疑是“贯通制”数学教学的一个正确的方向.通过建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并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软件去认识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选修: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是分层教学理念的延伸,是在学生修完必修课程之后自主选择的课程.数学选修课程的教学应在进一步夯实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体验和基本思想的理念下体现选择性,为此我院开设的选修课程由系列1,系列2,系列3,系列4等组成,以满足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获得较高数学素养奠定基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对未来发展的愿望进行选择.比如,当前“贯通制”的政策是,学生完成高中学段的学习,可以申请参加当年的高考,选择进入普通教育序列接受高等教育,对于有这方面愿望的同学可以选择系列1和系列2,这部分内容是对普通高中数学课程选修课的补充,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就具备了参加北京高考所需知识.

2.1.2 高职教育学段的综合指导思想:培养学生职业品格、职业精神和通用职业技能,既要关注特定职业或岗位要求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强调学生在更宽泛的职业领域内的诸多岗位都应掌握的知识、素质、能力,强化职业基本技能和关键能力训练,使学生具备职业迁移潜力和终身发展能力.

基于这个指导思想,确定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定位为:服务专业+实施分类.

服务专业:坚持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这一原则,开展对“七年贯通”所设专业培养目标的职业能力的相关研究,使数学课程内容能针对不同的专业,面向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结合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重组课程结构,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获得必需的知识.既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又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性,加强为专业服务的意识,突出针对性与应用性.着力实现教学内容与专业需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实施分类:根据目前我院“七年贯通”所设专业和未来增设专业,改变目前高职数学课程“模块化”的模式,我们将高职阶段数学课程分为经济数学、统计数学、工程数学和计算机数学四类,类和类之间的内容具有排它性.所谓排它性是指:四类数学课程完全是根据各专业发展对数学知识的需求所设立,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的过程中,真实的的感觉到数学知识在所学专业中的应用,使数学课程变得不再抽象,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将类再进一步分类,以统计数学为例:我院“七年贯通”所设专业有两类(农林牧渔和食品药品与粮食)需要开设统计数学,通过和专业研讨以及对本科对接院校北京农学院的调研,两类专业对统计数学的侧重是有有区别的:农林牧渔侧重于生物统计,而食品药品与粮食侧重于田间统计,为此我们可以将统计数学再分成生物实验统计和田间实验统计两类,这两类的课程虽然从纯粹数学知识来看结构是相同的,但是实际的案例是截然不同的,充分体现了专业的特点.

2.2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是落实教育思想,实施教学目标的依据.教材建设分两个阶段:高中阶段和高职阶段.高中阶段没有相应的的教材,目前各项目参加学校都采用普通高中数学教材.使用普通高中数学教材存着两个问题:一是由于培养目标不同,特别是普通高中有高考的限制,所以不论是课时的安排,内容的侧重都是根据高考这一目标而指定的;二是目前普通高中使用教材(北京市2010年实施新课标)采用“模块化”设计,这种设计肢解了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和有机联系,导致了数学内容的重复和脱节,例如:在讲授必修一定义域时为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老师通常要提前讲授这部分内容(不等式在必修五),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并不认同“模块化”.基于以上原因,编写符合“贯通制”项目高中阶段教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教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成立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和各参加项目学校共同完成教材的论证和“一体化”的编写.高职阶段教材编写,各参加项目院校可根据开设专业的需求,坚持“必需、够用”这一基本原则,进一步和专业研讨,组织相关专家论证(包括对接本科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编写以“类别化”为目标,适合不同专业学生需求和发展的有针对性的教材.

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是一种新型的高端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全面化、系统化的方案设计是项目成功的关键.项目建设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会很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如何预见将会遇到的问题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教委关于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的通知(京教职成〔2015〕5号).2015.3.

〔2〕国务院.关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第14稿)[Z].高等职业院校校长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专题研究班,2012-10-18.

〔3〕崔文达.“七年制贯通培养”的德育教学路径探析[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4〕赵晓燕.“2+3+2”贯通培养试验项目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特质解析[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6(5).

〔5〕付云.高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之辩[J].职业技术教育,2013(8).

〔6〕游安军.高职数学课程范式:从模块化到类别化[J].数学教育学报,2017(4).

G718.5

A

1673-260X(2017)10-0226-02

2017-07-06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我院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的尝试、困境与思考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我院顺利迎来2016级新生
普通高中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管理与实施
河南普通高中今年停招择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