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创新之环境价值观的历史形态
2017-03-29周夏梦
周夏梦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9)
论科技创新之环境价值观的历史形态
周夏梦
(苏州科技大学,江苏 苏州 215009)
传统工业化道路不仅为世界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灾难,科技创新引发且推动工业文明前进.人类社会经历了黑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等阶段,不同的价值观指导人类不同的科技实践活动,而人类科技活动也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观.绿色环境价值观是科技实践行为的思维创新,本文从科技创新与环境价值观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科技创新不同历史阶段的环境价值观和当代以人为本的绿色价值观三个方面,探索科技创新下不同环境价值观的历史形态,以及生态文明时代科技创新的环境价值观选择和现实可能性.
科技创新;环境价值观;绿色价值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社会内部关系,是人类两大基本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社会生活方式变革,也在不断挑战人们头脑中固守千年的传统价值观.环境危机是工业文明的警示灯,自然环境日益受到损害,生态危机警醒人类在黑色发展中寻求一条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道路.
1 科技创新与环境价值观的内涵及相互关系
1.1 科技创新与环境价值观的内涵
1.1.1 科技创新的内涵
“科学”和“技术”常被人们相提并论为“科学技术”,但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概念.科学是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的总结,科学的核心是探索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合理性;技术是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需要,在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技巧.科学的成就在于发现(Discovery),提供知识;技术的目标在于发明(Invention)、创造(Creation)及创新(Innovation),提供应用.科学和技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科学产生技术,技术推动科学,科学和技术的高度融合及相互作用、相互转换,逐渐形成了统一的科学技术体系.
“创新”的概念起源于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经济发展概论》一书中,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事物的人类行为.[1]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美国经济学家华尔特·罗斯托提出了“起飞”六阶段理论,把“技术创新”提高到创新的主导地位.科技创新是创新主体为维护和保障国家整体利益、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拥有科技知识产权的科学发现、技术突破、工艺改进和变革相关制度的行为.科技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对社会发展具有正负双重作用.一方面,科技创新的正作用比较明显,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利用其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功能促进社会加速发展.科技兴则国家兴,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而创新能力是科学技术竞争的核心.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的负作用相对比较滞后,科技创新在体现正效应的同时,也引发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诸多问题,并且由于人类的功利性,普遍不愿意正视科技带来的日积月累的负面效应.目前,资源枯竭、能源短缺、土地荒漠化、雾霾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已成为人类发展轨道的重大威胁,因此,科技创新能力也成为衡量科技进步和管理的重要标准.
1.1.2 环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基于生存和发展需要形成的观点和看法,是人们的价值信念和具体价值取向.价值观的形成受到历史、地理、民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人类行为受到价值观的支配,通过价值观来评价和区分事物的善恶、美丑、好坏、正义非正义等,不同的人类实践行为反应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价值观通畅是哲学上具有抽象性的思维模式,是关于价值与价值关系理论的抽象化的概括和总结,是具有世界观意义又与之相区别的理论形式.狭义的价值观是指通常理解的价值观念,也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人们对特定的价值关系的理性分析.[2]
环境价值观是人与自然这对特定主客体之间的价值与价值关系的概括与总结.环境价值观是价值观的类型之一,环境价值观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生物、人与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反应与评价,自然价值、环境价值、生态价值是它们的表现形式.
1.2 科技创新与环境价值观的关系
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活动的结果,反映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科技创新是一种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人作为主体改进或创造客体并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环境价值观制约主体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条件下,进行合理规范有效的研究、设计与应用.因此,价值观指导科技创新活动,而人类每次科技创新实践也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观.
2 科技创新不同历史阶段的环境价值观
2.1 前现代科技创新中以自然客体为中心的环境价值观
对“自然”观念追根溯源,可以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最初使用“自然”一词是哲学层面的思考,即自然哲学中糅合了人文思考,与现代意义上的“自然”是有极大区别的.古希腊时期,自然概念的发展受两种观念支配,一是自然是一个自我发展的活的有机体;二是自然有理智的秩序是可以被理解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就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并在自身内具有运动变化的萌芽.在人类知识的进化中,“自然”逐渐被分到“知识论”研究的对象,强调“自然的理智秩序”是可以被认识的.而“人”成为主动认识对象的主体,从“自然”中脱离,站在它的对立面,自然作为客体被主体认识.
第一,自然与人工的区别,是亚里士多德自然学包含了某种价值评价:自然高于人工,技艺只是对自然的模仿.[3]在这个意义上,人造物永远次于天然物,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崇拜和敬畏.而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近代自然科学逐渐兴起,它是在进行实验或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严密的数学逻辑推理来解释自然规律.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开普勒《新天文学》伽利略的自制望远镜测天体等,都为科学的发展开辟道路.科学给人类带来了机械力量,机械的发明创造极大地改变了大自然的面貌,影响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态度和看法,自然被物化,自然物取代了自然.第二,人类征服和统治自然.在基督教教义中可以发现人类统治自然的观念,但受到神学的影响,人在支配自然力方面是软弱无力的.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呼吁人的理性和力量.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反映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人类支配和统治自然是理所当然的,那就需要发展科学技术.
因此,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利用自然物探索科学技术而服务于人类,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协调,人类敬畏自然、崇拜自然、顺应自然、探索自然,以自然为中心,是最纯朴的“人本关系”,对自然环境破坏程度相对较小.
2.2 现代科技创新中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黑色环境价值观
机械论作为现代主义世界观,指导现代科学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机械论以二元论和还原论为主要特征,试图用力学定律揭示自然和社会现象.现在科学的发展建立在以“牛顿-笛卡尔”机械世界观和还原论的基础之上,企图“驾驭自然,作自然的主人”,把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分割开来,认为自然只是人类提取可利用资源的集合,没有认识到人与环境之间存在共同发展的客观规律.工业文明时代的科技价值观建立于近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的基础之上,认为科学技术的价值主要是指科学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因此,人类的主观能动性盲目膨胀,享受物质财富积累的胜利,用强大的技术力量牺牲和改造自然环境.在征服自然的科技价值观理论下,盲目坚持经济增长至上论,是一种无道德约束、无边界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价值观.
在工业文明的黑色发展时期,现在科技价值观建立在“发展是天然合理的”、“发展就是进步的”等哲学基础之上,只注重发展的速度和结果,而忽略“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才是最好的”等问题,缺少对科技发展的哲学反思.虽然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自我调节,但具有滞后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超出生态系统的能力范围,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环.当今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人类需要清楚认识到,现代科技创新价值观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2.3 后现代科技创新中回归传统的片面的环境价值观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社会思潮,它在各领域批判在工业文明的科学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对科技的总体认知,反思科学的真理性和客观性以及科学的价值.后现代科学提倡现在科技创新的基本方法是还原论.最初,笛卡尔将还原论的方法表述为:把所有研究的每个问题,都尽可能地分成细小的部分,直到能圆满地解决问题为止.后现代科学倡导者崇尚“小即美”,而忽略内在和整体的有机联系.
后现代主义科学观对现代科学的批判是根本性的,试图对知识、真理、理性、主体等全面批判.从某种意义来看,后现代主义科学观是对现代以来西方科学至上的警示,它也揭示科技与环境、科技与社会的种种矛盾,本质上是人类价值观的矛盾.只有解决价值观的矛盾,才真正有可能减少现代科技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然而,后现代主义科学观也存在一定缺陷.首先,后现代主义者对现在科学基础的颠覆备受质疑,忽略科技创新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用;第二,后现代主义要求否定科学的客观性,主张真理多元论,取消科学划界,将科学与宗教、艺术等同,这就陷入泛平等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危机;第三,后现代主义虽然对现代科技的反思,但没有提供一些真正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方案.
3 当代科技创新中以人为本的绿色环境价值观
与黑色环境价值观相对应的是绿色环境价值观,这里的“绿色”是价值观范畴,是一种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思维和价值取向,它既不同于工业文明的征服自然,也不同于后现代“泛平等”的环境价值观.作为一种发展理念,绿色发展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终极目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首先肯定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重要性,将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于解放人、尊重人、为了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科技的关系进行新的阐释.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已从地区性、民族性发展为全球性,全球绿色治理呼吁绿色价值观.对于同时代的人,无论是地区空间差异还是文化种族差异,绿色发展观在强调发展的目的存在差异,但基本要求都是为了给人类提供较高的生活质量.对于不同时代的人而言,只有在人类实践过程中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良性循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建议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确立新的生态观念,才能为后代留下宝贵财富.
绿色价值观不仅仅包含着对自然生态价值的关注,更是涵盖了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社会生产方式的选择、人类具体产品的生产等因素的生态价值的考量.人们在推动社会发展时,不仅仅看到的是经济指标的增长,不仅仅衡量其作为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是要充分发挥其对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平衡功能.对于人类科学技术的评价和选择中,不仅仅考虑其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更是要关系其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要充分考虑技术的潜在危害性,要考量技术体系的生态效应;对于自然生态环境,不将其看作是人类发展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仓库,是将其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为珍贵并且失去将不会来的财富,是维持人类文明能够良性发展循环的系统.因此,绿色价值观从保护自然、服务于人和发展生产力这三个维度,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1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推动知识社会的形成,人类对技术创新从认识到依赖,科学界也开始反思对创新的认识:科技创新是科技、经济、社会和生态一体化的过程,是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双螺旋结构”共同作用催生的产物,知识社会是创新的背景条件,以人为本是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当代绿色科技创新中以人为本的绿色环境价值观,通过对人类科学技术活动、生产生活等多方面价值观的重构,实现自然价值观与人类价值观的和谐统一,最终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1〕张昆鹏,等.浅析熊彼特之创新理论[J].商,2016(8):111.
〔2〕卢艳芹,等.生态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关系探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4(1):35.
〔3〕解红晖.双向互构:人工自然与天人关系的发展之路[J].宁波大学学报,2007(5):74.
〔4〕吕乃基.科学技术之“双刃剑”辨析[J].哲学研究,2011(7):103-108.
〔5〕吕耀怀.科技伦理:真与善的价值融合[J].道德与文明,2001(1):31-32.
G305
A
1673-260X(2017)10-0049-03
2017-06-18
江苏省2016年度研究生创新项目(KYLX16_1353,SKCX16-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