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防治与护理的探讨
2017-03-29扈世杭
扈世杭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新郑451150)
糖尿病足防治与护理的探讨
扈世杭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新郑451150)
目的:探讨糖尿病足的防治与护理.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间来我院就诊的糖尿病足患者21例,进行综合治疗及健康教育,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护理后患者温觉、痛觉、振动觉及胫后感觉神经传导明显好于护理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患者踝肱比好于护理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患者在红肿、溢脓、皮肤损伤、软组织坏死或骨质破坏、部分或全部变黑坏死方面明显好于护理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Wagner分级在2、3、4、5级例数明显少于护理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糖尿病足治愈17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结论:通过护理降低糖尿病足溃疡和由溃疡等进一步恶化而发生的截肢等事件发生的概率,科学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
糖尿病足;防治;护理
糖尿病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各种不同程度末梢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感染、溃疡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称为糖尿病足,它是糖尿病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引发原因为血管、神经病变及细菌感染等基础病变,致创面溃疡经久不愈,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但预防则十分有效.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间对21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和健康教育相结合,根据患者自身病情量身定制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显著.
1 资料汇总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糖尿病足患者21例.包括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51~71岁,平均年龄60±1.3岁.糖尿病病程时间为8~30年,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足病程1~5年,平均2.1±0.2年.根据Wagner分级,其中0级2例,1级5例,2级4例,3级4例,4级4例,5级2例.空腹血糖9.3~22.1mmoL/L,平均空腹血糖14.1±3.2mmoL/L.11例患者合并患有糖尿病肾病和心血管疾病.
1.2 临床表现
2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冷、下肢麻木、偶有疼痛,严重者出现间歇性跛行.其中19例发生溃疡,发生在足背部7例,足底部6例,足跟部4例,足趾2例,溃疡面积1.0cm×1.0cm~7.0cm×7.0cm.
1.3 诊断标准
糖尿病足的诊断标准及Wagner分级标准见文献,采用Wagner分级法,0级:足部和皮肤上面有发生溃疡可能但无明显病灶;1级:足部处存在溃疡但尚未感染;2级:较深的足部溃疡感染病灶并有软组织炎症,但尚未脓肿,骨组织无碍;3级:患处存在深度感染合并骨组织病变或脓肿;4级:骨质缺损,部分趾、足坏疽:5级:足的大部甚至全部产生坏疽.
1.4 方法
1.4.1 综合治疗
1.4.1.1 全身治疗:①治疗糖尿病.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并应用胰岛素结合口服降糖药物将患者血糖降至正常水平.②抗生素控制感染.采样坏疽处细菌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应用敏感的抗生素,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③促进血液循环.阿魏酸钠0.2g加入生理盐水250~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2周为1疗程,可应用维生素B制剂及神经营养药物改善神经功能.
1.4.1.2 局部治疗:局部表浅组织感染者经清创,清除坏死组织,使用碘伏、双氧水消毒生理盐水冲洗,生理盐水20ml+替硝唑20ml+庆大霉素8万U+654-210mg+普通胰岛素12U纱条湿敷,局部包扎,隔天换药一次.待创面干燥后局部涂用溃疡愈合凝胶,用油纱包扎,每日1次.深部组织的感染需切开引流,必要时截肢.
1.4.2 健康教育
1.4.2.1 糖尿病足预防:教会糖尿病足患者每天睡觉前,必须要检查足部,检查内容包括足部皮肤颜色、温度改变,局部皮肤是否有红肿,足背部动脉的波动和弹性、趾甲、趾间、足底部皮肤有无胼胝、鸡眼、甲沟炎、甲癣、红肿、青紫、水泡、溃疡等,如有异常情况及时请教医生及护士.每日用温水或柔和的香皂洗足,保持足的清洁.鞋袜选择以舒适为度,鞋尖宜宽大、尺码合适、透气性好.袜子的选用以宽松透气好的棉质或者羊毛为宜.不论在室内还是户外,都不要赤脚行走,夏天不宜穿凉鞋、拖鞋.每天坚持小腿和足部运动30~60 min.积极戒烟.
1.4.2.2 心理教育:糖尿病足给患者和家庭带来精神以及经济上的双重压力,患者长期患病身体和用药带来的不适极易引发焦虑、忧伤的心理,医护人员应耐心、体贴讲解糖尿病足发病原因和予以治疗、护理.
1.4.2.3 换药指导:伤口换药前提醒患者疼痛时及时告诉护士,如果换药过程中疼痛加剧,可能损伤正常组织.
1.4.2.4 饮食指导: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本疗法之一,向患者讲解控制饮食的重要性,因为长期高血糖可使下肢组织产生营养障碍,导致缺血性坏死[1].适当控制饮食可减轻胰岛细胞负担,有利于控制病情,使血管病变出现得更慢、更轻、更少.指导患者均衡营养,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比例.少食多餐,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持适宜体重.制定合理的糖尿病饮食计划,做到定时、定量,三餐合理搭配.每天的主食早中晚食量分配各1/3,粗细搭配.多食新鲜蔬菜,多饮水,血糖未达标时勿吃水果,可以适当多吃黄瓜、西红柿.
1.4.2.5 运动指导:为促进糖尿病足的恢复,应指导患者每日进行下肢部位的适当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可以做一些诸如甩腿、提脚跟、下蹲等运动强度不大的训练.做甩腿动作时,将一脚垫高,手扶着固定的物体,前后甩动另外一只脚,重复十次后换另外一只脚.做下蹲动作时宜缓慢,不宜太剧烈.循序渐进,慢慢增加运动强度.卧床休息时应避免挤压患肢,适当垫高,利于下肢血液循环.此外还可以进行诸如散步、太极拳、广播体操等较为舒缓的运动.
1.4.3 糖尿病足的护理
1.4.3.1 水疱部位的护理:保持水疱清洁,避免受压,改善微循环治疗,小水疱不需抽液,无菌纱布包扎避免破溃,干枯后结痂让其自然脱落.对于张力较大的水疱,在无菌操作下,用5mL注射器抽吸水疱内的渗液,并用无菌干敷料覆盖针眼处,防止继发感染.
1.4.3.2 溃疡的护理:依据溃疡局部坏死组织和分泌物的状况,应用生理盐水或者双氧水对创面进行清洗,并在创面消毒之后,施以头孢唑林钠少许,用无菌纱布覆盖.对溃疡面较大的患者,可用生理盐水加胰岛素滴于创面2次/d,当观察到溃疡面缩小后,可改为1次/d促使溃疡面的尽快愈合.一般轻度患者,疗程为1~2周,中至重度患者需要治疗2~4周,骨髓病变者需要4~6周,但治疗中还需要因人而异,根据患者创面愈合情况来予以抗感染药物治疗.局部可用紫外线灯照射[2].如果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患者仍无好转且感染灶明显扩大,应及时调整治疗方向.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适当的广谱抗生素给予全身用药,如无法控制感染,应考虑及时截肢.
1.4.3.3 皮肤摩擦伤护理方法:及时的检查皮肤有无微小伤口,发现伤口尽快去医院处理,局部不能使用刺激性较强的常规药水处理,需要时可应用龙胆紫予以擦拭处理.
1.5 评价方法
观察并记录护理前后糖尿病神经系统检查及循环障碍检查评估情况以及糖尿病足在护理前后损伤情况.记录护理前后Wagner分级情况及护理后糖尿病足病情转归情况.
1.6 疗效判定
①治愈:溃疡或坏疽已形成痂皮或瘢痕,没有创面;②好转:溃疡或坏疽局部分泌物较之前减少明显,坏疽、坏死组织大部分脱落或部分肉芽新生,创面减小;③无效:溃疡或坏疽创面没有变化,分泌物无直观减少,局部无显著变化或恶化.[3]总有效率(%)=(治愈人数+好转人数)/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分析
采用数理统计软件SPSS19.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行χ2检验,组间比较运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神经系统检查及循环障碍检查评估情况比较
护理后患者温觉、痛觉、振动觉及胫后感觉神经传导明显好于护理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患者踝肱比好于护理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护理前后糖尿病足损伤情况比较
护理后患者在红肿、溢脓、皮肤损伤、软组织坏死或骨质破坏、部分或全部变黑坏死方面明显好于护理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护理前后Wagner分级情况比较
护理后Wagner分级在2、3、4、5级例数明显少于护理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护理后糖尿病足病情转归情况
护理后糖尿病足治愈17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2%.
3 讨论
及早的预防和正确的护理足部皮肤是控制和治疗糖尿病足的有效手段,能尽可能地降低糖尿病足发生和进一步恶化的概率,对患者进行综合地治疗,尽早干预,在饮食健康、休息、局部用药以及合理运动方面进行科学的指导和精心的护理,对病情的好转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本资料显示,通过综合治疗及健康教育并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后,患者温觉、痛觉、振动觉及胫后感觉神经传导以及Wagner分级明显好转,临床总有效率为95.2%.
有研究表明,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使50%的糖尿病患者不发生足溃疡或截肢,而预防的关键是早期识别有糖尿病足高度危险的患者,以便加强其足部护理.因此采取多途径措施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同时加强对糖尿病足患者的护理,可以极大提高糖尿病足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完善、精心的护理和正确、科学的健康教育,是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
〔1〕谢彩芬.糖尿病足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1):144.
〔2〕赵凤茹,陈少霞,王雪云.糖尿病足28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7):31.
〔3〕李仕明.糖尿病足与相关并发症的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2002.168.
〔4〕唐玲玲,夏寒英.糖尿病足护理的新进展[J].当代护士,2012(1):7-8.
R473.5
A
1673-260X(2017)11-0160-02
2017-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