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汉代丝路新时代的启示

2017-03-29许安拓

财政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西域丝路一带

许安拓

“一带一路”:汉代丝路新时代的启示

许安拓

2017年5月14日,中国圆满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这场世纪盛会中,习总书记系统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在面临当今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时,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就成了目标实现的关键。笔者以为,我们必须从“一带一路”的源头——“汉代丝路”发展脉络上进行梳理、研究,寻找其兴衰的原因,并以此为借鉴给我们当今“一带一路”注入新的内涵,激发新的启示。

“一带一路”倡议 汉代丝绸之路 启示

在距今2100多年的汉朝,汉武帝为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首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西汉前期中原与西域封闭隔绝的状态至此被打破。虽说张骞此次出使西域的政治目的并未达到,但却开辟了中国内地与西域的交通,揭开了延续千年“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兴盛的序幕。如果说第一次出使西域仅仅是为了军事联盟,那公元前118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及西域诸国以图彻底打败匈奴时,则更加重视与西北诸国在政治和贸易上的往来。也正是经历了此次“凿空之旅”,才让欧亚大陆在时空上构建了“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景。

直至公元前111年,此时陆上丝绸之路已经难以满足西方的要求,于是,远洋“丝绸之路”也就应运而生了。

汉代“丝绸之路”的本质是以一条亚欧贸易的经济通道,承载着东西方各国在政治、军事、文化、科技、人文、习俗、民族、宗教等全方位的交流,为东西方文化互通、民族迁徙和人心融合搭建了一条文明友善之路。正如习总书记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演讲中的精辟总结:“一带一路”所体现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才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才是我们今天承续历史、发扬光大的精髓。

一、汉代“丝绸之路”的兴衰与启示

(一)汉代丝绸之路兴衰的历史沿革

汉代丝绸之路的兴起最初是为了寻找友军共建军事联盟以围攻匈奴,政治和军事目的性很强,即使开辟之后,随之而来的主旋律也多是战争、遣使、通婚、朝贡,而后才是贸易和经济互通。贸易往来也是在各国人民需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渐次产生的。

汉武帝在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8年左右,先后两次遣张骞出使西域,都是为了共击匈奴,但是第二次,西域诸国使臣随张骞抵达大汉首都长安时,却开始正式建立了官方往来。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又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征讨大宛,攻下宛城(今柯柬德),以至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随后汉朝又从敦煌到盐泽(今罗布泊)筑烽燧、亭障,屯田渠犁、轮台,以保证西域通道(《汉书·西域传赞》)。到公元前60年,汉朝正式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治乌磊城(今新疆轮台东)。至此,西域诸国及汉使者、商人在丝路上开始往来不绝,大量的丝帛沿此路西运;同时西域各国之“珍奇异物”也传入中国,丝绸之路开始进入兴盛时期。

西汉末年,由于政治局势开始动荡,汉朝与西域的交通暂时中断,但一般的商业往来并未断绝。东汉时,班超父子经营西域,西域有“三绝三通”;东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长史、戊己校尉,丝路仍处兴盛阶段。其间(公元97年),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抵条支(今叙利亚),临大海而还。当时,通过丝路的贸易依然繁荣,如今新疆等地博物馆所藏之出土汉代丝织品即是明证。

时至公元初,以罗马帝国为中心的欧洲地中海地区已成为中国丝绸的主要消费地和贸易的终端市场。然而,东汉灭亡后,中国却进入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分裂时期,其间仅有数十年西晋短暂的统一,丝路因割据政权之间的战争受到一定影响;但总的来看,仍处于发展和兴盛的阶段。内地割据政权为了扩大丝路贸易,从政治上加强了对西域的控制。如前凉首先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设置与内地一样的郡县;内地的养蚕、织丝等技术在这一时期传入西域;通过丝路,佛教在内地也得到进一步传播,著名的唐玄奘也是通过古丝路取道印度求取真经的。隋唐时期统治者向西开拓,先后扫清内地通往西域的障碍,加强了对西域的行政管理。特别是唐朝,还在西域大兴屯田,设置驿站馆所,派军戍守等,这一系列措施大大有利于丝路的畅通和中西贸易、文化交往的发展。当时的京师长安及丝路沿途城镇呈现一片繁华的景象,长安更展现出其作为国际大都会的风貌。丝路上,运载着丝绸的驼队往来不绝,正如唐代诗人张籍在《凉州词》中所说:“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不仅如此,由于丝路畅通,中西文化交流达到高潮。

但是,到唐安史之乱后,吐蕃先后占据了河西、陇右之地,后又取西域大部分地区,从而使唐与西域各国的贸易交往受到了阻碍。唐与当时坚守西域的将士、使臣的往返,一度须经过北面的回鹘汗国,史称“回鹘道”。到10世纪唐朝灭亡后,又进入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诸政权分裂割据状态,此时丝绸之路虽未断绝,但已远不如汉唐之时兴盛,加之气候变迁,不利北方农桑,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开始逐渐向南方转移,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的兴起,使中西海上交通(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原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逐渐降低,从鼎盛走向衰落。

从某种角度上讲,陆上丝路的衰落和海上丝路的兴起,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交替的。自唐“安史之乱”后,相较于陆路而言,海上贸易避免了沿途政治局势动荡的干扰,运输时间短、运量大、成本低、更安全,更加适应大规模的贸易往来,其间几个朝代虽发生过禁海封疆,但海上丝路基本未断。

到了明代,虽然出嘉峪关,经哈密去中亚的丝路未断,但作为陆上中西交通的丝路已远不如海路重要,丝绸之路处于衰落时期,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代。海上丝绸之路持续的时间远比汉代同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久,—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延续近两千年,通达的范围也更广,从其先后引发的各条航路来看,几乎将亚、非、欧三洲连成一片。然而,中国航海到了17世纪开始趋于低谷时,这条丝路也渐渐地衰落了。

(二)古代丝绸之路兴衰启示

中国有句俗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张骞的西域凿空之旅或失败于有心栽花(结盟御匈),却成荫于无意插柳(为东西方打开了一条通往经贸繁荣的丝绸之路)。自汉以来,当我们回首丝路兴衰历程之时,带给我们的除了对历史的感慨以外,更多的或许是启示与借鉴。

古丝路的兴盛,往往都伴随着国运强大,民族崛起,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反之,当社会发生动荡,战乱纷起,经济衰退,民不聊生之际,又直接导致了丝路的衰落;有了和平的国际国内环境,人民改善生活、追求财富的欲望就越发强烈,直接导致各方需求旺盛,经济发展,相互融通,取长补短的合作交流就成了开辟丝绸之路的必然之举;而通过相互交流达致的经济繁荣、贸易顺畅、文化包容、人心相通就自然成了丝路兴盛的结果。

而随着丝路沿线各国政治经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入动荡衰退之际,丝路的发展也就逐渐埋下了没落的种子,再加上受到许多国家政策的限制、自然条件的变迁、西方列强的侵略等因素的影响,终于使得这条原本繁荣兴盛的丝绸之路不断受阻、贸易渐次中断,战火一再滋生,此前兴盛繁荣的一系列基本条件已不复存在,丝路也就渐渐衰落,直至被世人所遗忘。

因此,可以简言之,和平是丝路兴盛发展的前提、合作是丝路发展的手段、共享是丝路兴盛的结果,这是我们从丝路兴衰中得到的最大启示。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

首先,丝路的兴衰与和平稳定的国际政治局势密切相关

丝绸之路的兴盛,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国际政治关系相对稳定和谐,和平发展是主基调;而其衰落,则主要是政治局势动荡、技术停滞不前、西方列强侵略等因素,阻碍了丝绸之路的发展。安史之乱后,战乱不断,封建、保守及连年战乱使这条古道上各封建帝国在国际经济大环境的竞争中逐渐落后,古商道的废弃遂不可避免。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创新运用以及资源禀赋差异为丝路兴盛提供了内在动力

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技术的不断创新导致各行各业货物供给旺盛;同时,在中西方贸易有效需求激增的背景下,货物的相互交换就成了必然。另一方面,丝绸之路沿线诸国的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如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等要素都存在着巨大差异,较高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国际分工中具有相对优势。当时中国经济发展处于世界首位,内地手工制造业、农业发达,货物充裕,恰好西方国家对我国丝绸等商品具备极高的热情;同时,我国对西方国家的金银器、香料等物资需求旺盛,配合以便利的交通运输、通讯联络条件,特别是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和灵活开放的经济、外交政策,刺激了沿线各国间的贸易往来。

而当科技创新在中国被宫廷化后,许多重大的发明创造都没有被普及到大众社会,尤其自唐代以后更是如此,即便到了清朝鼎盛时期的康乾盛世也常常将这些重大的科技创新视为淫巧之技,以古代中国为首的一系列陆上丝路沿线国家在长达千年的进化中居然很少有经济和技术上的重大创新,使得支撑丝路发展用于交换的产品日渐匮乏,直至退化。

而另一方面,自14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科技成果进入欧洲,航海业成为后来居上的新兴产业,西方一些国家用暴力的方式开始大规模寻找海外市场,获取财富,这样,以掠夺和抢占为特征的跨国经济开拓行动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产品自由贸易方式,再加上欧洲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更加剧了世界政治、经济的重心向欧洲一带工业化发达国家的转移。此时,海上丝路虽有些发展,但也渐渐沦为非主流。

第三,不断改善的交通为发达的贸易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外在基础

古代丝绸之路交通网络覆盖了中国西北内地,干线涉及各个角落。陇右河西道上有“回中道”、“高平路”、“乌兰路”、“甘宁道”等七条干线;西域道上的“南、中、北道”,“南、中、北道”上又有“大海道”等九条线……这大大小小,相互连通、交错的道路如蛛网般深入西北区域各个角落。在此基础上,区域间经济贸易才能不断发展,社会生活才能相互影响,民族文化才能相互交流、融合。因此,基础设施建设是丝路发展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第四,自然条件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丝绸之路的兴衰

研究发现,唐宋时期以来,中国内地中原地区气候波动异常、气温降低、水旱虫灾频发,导致北方丝织业发展缓慢,丝织业中心继而南迁,加之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加速了西北丝绸之路的衰落。

恶劣气候不仅损害了农业,还阻碍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发展,导致经济逐步进入萧条阶段。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时代,丝路经济承载的多是与农业有关的产物的交流,农业生产受到不良影响,必将使丝绸之路经济陷入贸易对象缺乏导致的瘫痪之中。而农业的衰退往往意味着国家与社会的动荡,再加上频发的自然灾害,无疑会对当地农业生产、政局稳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这些后果最终会投射到陆上丝绸之路上,从而阻碍了古丝绸之路正常发展。

二、古丝路精神的传承:“一带一路”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

从汉丝路诞生之日起,历经千年,世界在和平、战乱、纷争、竞合中发展至今,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复杂局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而对于中国来讲,则是恰逢第二次历史性的“千年未有之变局”。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中华民族从未像今天这样距离崛起如此之近,我们在自信的同时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汲取历史的经验,发掘并传承汉丝路精神,提出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的中国崛起的全球治理方案——“一带一路”。

当今世界,发达经济体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发展后劲不足,逆全球化重新抬头,宗教冲突与恐怖主义盛行,人类再次被命运抛到和平发展还是冲突对抗的“十字路口”;反观国内,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尽显疲态,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经济“新常态”下大量产业产能过剩,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产业调整面临转型升级。在这种双重压力下,2013年习近平主席先后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尼分别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经过四年的发展尝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带动了沿线国家大批公路、铁路和港口设施的建设,互联互通有了空前的发展;贸易顺畅不断提升,从2014年到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对其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为相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以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为标志的资金融通网络也初具规模;正如习主席所说的:“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一带一路”建设内容。”

承袭古丝路精神的“一带一路”建设正逐渐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2017年5月14日,由我国主场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参会嘉宾打破历史记录,全球197个国家中有138个国家派首脑或政府高官前往北京参会,可谓盛况空前!这不仅仅是一次经济论坛,更充分地表明我国提出的全球治理方案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我们仿佛又看到古丝路精神再次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我们不仅要借鉴古丝路精神,更要在国际舞台上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一)珍爱和平,立足协商,共谋发展,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传承古丝路精神的核心就是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正如习主席所言,古丝路的繁荣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恰恰点出了古丝路的精神核心——和平合作。而我们体现对汉丝路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关键,就是提出了“一带一路”遵循的“共商、共建、共享”和平协商原则,这也是获得世界各国一致共识的主要原因。

同时,我们还提出了不改变现有国际秩序,更不搞“另起炉灶、推倒重来”,我们提出的和平合作前提就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使各国“尊重彼此主权、尊严、领土完整,尊重彼此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在此基础上“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我们希望世界各国通过新旧国家关系和国际秩序的对比,逐步形成并认同我国提出的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全球经济只有在和平协商、互利共赢、开放自由的大环境中,才能使全球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得以充分释放,才能发挥沿线各国的禀赋优势,实现产能和效率的最大化,从而带动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立足共赢,互学互鉴,共谋繁荣

传承古丝路精神的另一个要义就是要将“一带一路”建成为以利为先,立足共赢、互学互鉴、共同繁荣之路。“一带一路”秉承了古丝路自由贸易精神,克服了现实国际经济和贸易规则中的种种弊端,打破了WTO种种限制,去美元化、去霸权化,只要互利共赢,合作各方都可以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采取任何合作方式,将以往基于世界分工的贸易模式转化为全球合作的经济共享模式。

正如习主席主动表明的“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而且承诺不会干涉别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我们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

习主席的上述承诺,句句针对现实国际政治关系和经济秩序的时弊,他不但充分表明和发扬了中国立足共赢、互学互鉴的古丝路精神,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提出的全新的全球治理方案是秉承天下为公、共富共强的理念,而不是像当今世界某些列强以一己之利为利,不惜损人利己,有时甚至使用武力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在他国衰败和痛苦之上。

(三)将古丝路精神发扬光大,并为“一带一路”提出经济共荣的有效发展路径

“一带一路”沿线分布着60多个国家,除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等个别国家外,大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位于中低收入国家行列,交通运输业发展不足,信息产业发展落后。但沿线国家能源、矿产储备丰富,国内市场空间较大,经济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这种禀赋差异为“一带一路”的顺利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

“一带一路”倡议以古丝路精神为指引,沿着汉代丝绸之路,又突破以往的丝路地域限制,通过公路、铁路、航空、河流等运输体系交织而成的运输网络,形成新型、巨型的区域经济合作平台,涉及区域拓展至拉美及南太平洋。根据“一带一路”总规划,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若干国际经济合作走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相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合作重点,是对汉代丝绸之路贸易互通、文化交流以及民族迁徙与融合的继承与深化。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点为基,连点成线,连线带面,不断释放各国发展潜力,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

(1)大力发展产业经济,推动各国产业发展规划相互兼容、相互促进,抓好大项目建设,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抓住新工业革命的发展新机遇,培育新业态,保持经济增长活力。

(2)大力发展金融,金融配合下的产业经济发展才能持续。要建立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金融保障体系,创新投资和融资模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服务网络。

(3)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将设施联通作为合作发展的基础。要推动陆上、海上、天上、网上四位一体的联通,切实推进六大经济走廊框架建设,不断完善跨区域物流网建设。还要促进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联通,为互联互通提供机制保障。

三、古丝路精神的终极启示:开放包容,由物通到人通再到心通

古丝路的兴衰史及其凝聚的精神对我们当代中国的终极启示就是要将新丝路——“一带一路”建成一条开放包容、人心相通的和谐之路。

人类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对一个国家而言,短期的开放或许会遭受外来经济的冲击,但只要经历了一时阵痛,必将换来新生。“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以开放为导向,通过解决经济增长和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从开始的货物自由贸易,到民族相互理解,最后到国家、宗教、民族的文化包容、心心相通,使人类文明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今天我们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秉承古丝路开放包容的精神,必将为全人类打造出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自汉代古丝路兴起以来,绵延千年,历经盛衰,其丝路精神依然经久不息。今天我们传承其精神内涵,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不仅预示着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更彰显出人类即将告别一个旧的冷战思维、损人利己的时代,而进入一个全新的开放包容、相互理解、共富共赢的新时代。

正如习主席所言:“‘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一个短期计划,而是一项长远的使命,是需要全世界、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维护、努力的方向。今天的中国决心与世界其他国家一起,在古代“丝路精神”启迪和鼓舞下,共同打造人类和谐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The Belt and Road":Enlightenment from Silk Road of Han Dynasty

Xu Antuo

On May 14,2017,China successfully held the"Belt and Road"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um,in which Xi,the General Secretary,systematically released the initiative of the"Belt and Road".In today's turbulent international situation,especially those countries along the"Belt and Road"whos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are uncertain,how to overcome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 is the key of the mission.This research believes that we may dig and seek the underlying factors supporting the rise and fall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of"the Belt and Road",i.e.Silk Road of Han dynasty,and it can be a good reference and inject new meaning and inspire enlightenment to our today's"Belt and Road".

"Belt and Road"Initiative;"the Silk Road"of Han Dynasty;Enlightenment

F129

A

2096-1391(2017)09-0154-07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李利华)

猜你喜欢

西域丝路一带
西域门户——两关遗址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丝路梦
丝路
班超出使西域
梦丝路
丝路谣
西域散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