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知识传播与财政创新

2017-03-29刘尚希

财政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财政政策学术期刊财政

刘尚希

学术期刊、知识传播与财政创新

刘尚希

一、学术期刊承担着重要的沟通职能

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即信息爆炸,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信息爆炸带来信息不对称,且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正伴随信息量的快速增加而不断扩大。在财政领域,政策制定者、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受益者之间,政府与老百姓之间,大众之间都离不开有效的沟通。

学术刊物首先是沟通的平台和桥梁,它联通知识的生产(生产者即作者、科研单位)与消费(消费者即知识的使用者)。在现代社会,尽管新媒体层出不穷,但是新媒体快餐式的信息传播并不能替代学术期刊的沟通功能,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术期刊的特定职能及其特殊意义。

学术期刊的职能定位应是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而期刊发行工作的本质是传播知识。这既是对学术期刊职能定位在理论层面的认知,又是学术期刊发行的根本目的。具体而言,期刊发行是知识生产—编辑印刷—推广发行—知识使用的完整链条。期刊的作者就是知识的生产者,产品包括真理和经验知识;前者如牛顿、爱因斯坦,他们生产的知识成为人类进一步认识宇宙的基石。但真理又是相对的。现实生活中,财政、经济的运行,财政政策的执行,老百姓对政策的反响,这些信息通过加工提炼成为另一种知识即经验知识。有些知识如数学领域的微积分、概率论等是先验的,与时间无关,与实践亦无直接关系;有些知识如化学、物理等是经验的知识即后验。社会科学的许多门类亦属经验知识的范畴,通常是在经验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公开发表于学术刊物而形成知识的生产、创造与传播,如进一步提炼上升成为对某一领域普遍现象的发展规律具有解释力和预测力的知识,就成为该领域的基础理论。当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两刊是代表财政科研领域最高水平的学术性刊物,毫无疑问代表着财政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最前沿的政策动态,以及最前沿的时势解读。两刊肩负着将这些前沿知识输送到读者的重要任务,而传播知识很重要的,人们通过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吸收才能将知识转化为力量。所以,学术期刊的发行工作实际上是在传播知识,期刊的发行者就是知识传播的使者,肩负着崇高的使命。

伴随着两刊评审与评级机制的不断完善,刊物规范性与专业化程度持续提高,初步形成了来稿质量审核与刊物运营水平同步加强的良性循环,这是学术刊物作为知识的“助产士”所必要的基本条件,这决定了刊物的编辑岗位所承担的工作非常重要。编辑不是“为人做嫁衣”,而是为整个社会知识的生产提供协助,尤其对一些确实有新观点、新方法,但存在作者不懂规范、论证不足等问题的文章,需要由编辑与作者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及良好互动,在完成对知识的生产的同时提升作者的水平。

二、期刊发行是学习型财政的有力推手

首先,财政部门应当是学习型部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论断意味着财政本身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财政部门天然是一个综合性部门,财政是国家机器有效运转的关键机制,其一收一支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就像血液一样分布于社会共同体的每一个组织,天然具备综合性,具有全局性的深层影响。所以,财政工作不应简单局限于财政收支本身,而应从收支来观察、分析和研究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影响。财政工作者除了应该具备财政知识,其他领域和部门的知识也应该有所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去学习与财政相关的一切知识,不断深入理解财政、认识财政,制定出合理的公共政策和改革方案。

与浏览新媒体所承载的快餐式资讯不同,对财政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学习离不开专业学术期刊。要把当前政策及其实践上升到理论层面,需要站得高看得远,需要专业性知识体系的支撑,需要深入的理论思考。这是一个不断弥补以前知识的空白、采用新方法或新角度,能够产生新的感悟与认知的过程。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整个单位机关及个人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财科院的办刊宗旨,鼓励以事实为基础,以理论为支撑,有依据、有数据的研究方法。作为学术期刊,两刊反映了财政领域最前沿、最新的研究成果。而刊物内容要贴近现实,并非是就事论事,也不是徒有科学的形式,披着数学模型等科学的外衣,模仿跟着别人走。当前中国的最大现实是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进入新常态。对财政而言,不仅需要讲道理,同时需要摆事实、讲依据、用数据。两刊鼓励采用计量模型说明新的道理、论证新的观点,要求模型和观点能够逻辑自洽,相互匹配。两刊作为财政知识的“助产士”需要全面把控知识生产的质量与方向,并通过刊物的发行工作将知识有效地传播出去。

有人认为,财政基层工作非常实际,谈不上理论。然而,实际工作中地方财政工作,尤其基层的财政工作,离不开财政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的指导,财政实践可能会偏离目标,也可能会发生短期有利而长期有害,制造风险。一项既能立足当下又能利及长远的财政政策与实践,需要先站在理论层面认真深入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两刊将最前沿的财政知识传播到地方,传播到基层,带动大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形成学习型财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依托财政智库集团,完善知识传播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全新的职能定位,也指明了财政应该从国家治理的高度出发行使国家收支的分配权,其自身利益即国家治理的绩效。

基于此,传统的财政理论已经不相适应,财政知识亟待更新。学术刊物应努力推动财政知识的生产和持续不断的学习,同时,引领全国各地基层财政工作的创新与经验交流。地方、基层的创新,需要大量前沿的财政知识来支持,而学术期刊的发行是有效传播财政知识,构建经验交流平台,建立学习型财政的重要途径。

学术刊物发行机制是知识传播效率、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完善知识型期刊的发行机制,首先需要完善顶层设计。其设计立足点应当从建设财政智库集团的角度来考量。中国财科院作为财政科研系统的龙头,应带动全国财政科研的发展,推动全国财政科研系统形成一个智库集团,各有分工,各有侧重,共同为决策服务,为老百姓服务,提升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话语权,在国家治理、地方治理中更有效地发挥基础性、支撑性的作用。

当前必须加强财政理论知识的生产与传播,尤其是财政基础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术刊物须发挥“助产士”的职能,通过期刊的编辑、发行,让最新、最前沿的知识传播到地方,传播到基层,上下拧成一股绳,使财政改革方案与政策设计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以更开阔的视野摆脱部门视角,真正体现财政的综合优势、理论高度与实践意义。

财政理论研究的成果应既具备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又具有足够的前瞻性。以美国为例,美国每年的国家预算编制均包含对未来三十至五十年经济运行与财政状况的预测与分析报告,为国会及总统制定长期性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前瞻性支持。同理,财政理论研究不仅需要脚踏实地地为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困惑提供理论支持,帮助地方创造性的改革,更好贯彻落实中央政策,更需要为国家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提供方向性的理论支撑。

财科院已经进入第二批国家高端智库重点培养单位,并开始履行实施财政高端智库的职能与计划。财科院“降成本”大型调研成果已经发布,一些报告得到了国务院最高领导的重视与批示;财科院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立法课题研究已经完成,在国务院法制办牵头PPP立法条例并进入意见征求阶段,财科院的研究成果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一些观点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财科院对营改增的第三方评估报告成果发布之后被主流媒体广泛报道,近期将再进一步深化研究;受联合国开发署UNDP委托,减缓适用气候变化公共支出的分析与研究已经完成,相关国际机构参加了成果发布会。

在广受关注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立法研究过程中,财科院课题组对“政府特许经营”的行政性本质做了深入剖析,深挖该制度混淆国有财产权与行政权的根本性冲突,并指出“政府特许经营”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正面清单管理思维的延续,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效率机制,从理论上否定了“政府特许经营”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立法原则中的存在依据。这一研究成果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理论研究成果影响国家治理理念与法治进程的典型事例。这说明,前沿财政知识的传播对财政实践是极其重要的。

四、以创新思维重构财政知识体系

现实是丰富多彩的,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成为知识创新的起点。例如,财政政策的内涵究竟是什么?经济新常态下,什么是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只是一个经济政策,还是兼有社会政策的功能?地方债、PPP、政府购买服务等财政实践是不是当前形势下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地方债余额控制,规模管理是否说明地方债天然就有风险?存在何种风险?如何控制财政风险?这些仅仅是财政部门的内部事务吗?诸如此类,都需要深入思考,需要新的财政知识。

十八大之前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实质为凯恩斯理论支撑下的总需求扩张政策。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是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并造成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急速滑坡,通过实施以扩张总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积极财政政策,以扩大投资需求、支撑经济增长。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进入结构优化调整阶段,并重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三去一降一补”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具体手段、政策措施。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就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

从风险理论的视角来看,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本质上都是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例如实体经济增长乏力、投资回报率负增长,带来经济的不确定性;而民生问题会带来社会的不确定性,当前比较突出的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的问题等等,都加剧了我国经济社会运行的不确定性。社会发展的不确定性与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彼此强化,进而发展成为公共风险。而财政政策的本质功能就是为经济社会运行中注入确定性,进而降低不确定性,完成对公共风险的管理职能。因此,财政政策制定应依据当前公共风险聚集的领域与聚集程度而制定,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公共风险进行管理、防范、化解。这也进一步诠释了财政天然具有综合性的属性,并理应成为公共风险的管理者、控制者。而财政政策对公共风险聚集的前瞻性分析、预判以及主动防范就构成积极财政政策的核心内涵。因此,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并非单纯的经济宏观调控政策,为解决民生问题兜底也是积极财政政策的核心内涵之一。财政政策既是经济政策,同时又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政策,二者缺一不可。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对财政的理解已经不能局限于财政经济学或公共经济学范畴,而是应该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高的层次看待财政理论研究与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对财政的理解与职能定位都需要新的认识。对此,学术刊物肩负着重要使命。作为知识的“助产士”,学术刊物应善于发现、帮助、刊登更前沿、更优秀的研究成果,期刊发行则应更高效地将这些与时俱进的财政知识传播到更广大的读者中。我们要设计好学术期刊的发行机制,让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加顺畅,效率更高,推动财政知识体系的创新;同时,形成一种学习、研究的氛围,推动学习型财政、创新型财政的实现。

* 本文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在2017年全国财政科研宣传工作研习班上的讲话。

(责任编辑:李利华)

猜你喜欢

财政政策学术期刊财政
预算执行紧缩下的积极财政政策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下半年促经济稳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
浅析建国初期稳定物价的财政政策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