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视角下广西经济动力转换问题研究
2017-03-29肖艳玲
肖艳玲,黄 河
(梧州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梧州 543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战略部署,在中国经济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广西属于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差异巨大,资源要素、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等都极大不同,因此不同区域的承载能力和对经济的支撑能力不尽相同,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较其他地区更加明显,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任务更加艰巨。广西经历行政区域的调整与国家战略的推进,从20世纪的“富民强桂,全面赶超”,到“一轴两翼”M型战略,再到实施“双核驱动,三区统筹”战略,广西目前已基本形成“两区一带”的经济发展格局: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文中仅指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区内的南宁、柳州、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崇左七市)。过大的区域发展差距加剧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劣势,潜在的需求欲望难以转化为有效需求,导致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产业发展和需求结构断层日益扩大,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协调三大经济区域板块之间经济发展,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是摆在广西经济发展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相关研究的理论梳理与追溯
经济增长的动力究竟是什么?这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家关注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不同学派的经济学者对经济增长理论从投入要素、供给要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给出了经济增长动力问题的解释。然而不同的学者对经济增长的动力解释却大相径庭,甚至有些解释甚至是矛盾和冲突的。但究其原因在于经济增长本身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是一系列复杂的非线性因素综合结果的产物。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传统以要素投入为主的增长动力正在日益衰竭,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与成长,当前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并不能简单的解释为要素和资源的投入,更多的因素在于各种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劳动/资本结构、区域协调等)的失衡。随着北部湾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给广西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国家战略给区域内各地区的带来的发展机遇并不是均等的,客观上加剧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因此广西当前大力推进供给侧要素改革的同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也是新常态下实现广西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有效路径。
对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新古典主义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国外学者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协调问题从现象、分析方法、协调路径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代表性的研究有Rosenstein Rodan(1943)首先提出大推进理论,主张后发展地区应该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经济全面高速增长[1]7;Perroux(1950)提出了“增长极”,以区域不发展协调现象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后发展地区应集中力量发展优势主导产业,运用经济外部性和产业之间的极化和扩散效应理论,提出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实现经济全面赶超[2]93。Myrdal(1957)提出“累积性因果循环”,分析了发达地区与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加大现象,对地区性二元结构进行了机理分析。后来的梯度推移理论、增长极发展理论、点轴理论等都是学者们在面对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实问题所做的理论探索。
区域经济的协调问题也一直以来是中国经济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建国之初,我国实施“均衡发展”战略,到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又提出“非均衡”的发展理念。长期的非均衡发展,使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同时,区域间的不协调问题也长期备受学者们关注。胡兆量(1982)等人最早提出中国经济地区差异问题,指出这是中国经济地理学的历史任务[3]9。魏后凯(1998)、陈本良(2000)、郭金龙、王宏伟(2003)等学者认为制度因素是中国经济区域差异成因的关键因素。林毅夫(1998,2003),苏方林、徐建华(2003),王小鲁、樊纲(2004)等学者提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以及原有基础和政策是造成中国经济区域不平衡的主要原因[4]39,32。郝寿义、金相郁(2007)系统阐述了区域要素禀赋、区域要素生产力、人力资本、FDI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思路[5]111。还有一些学者从研究方法对区域协调问题进行了研究。如贺灿飞、梁进社(2004)提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方法,认为指数法和计量模型法两种;刘夏明(2004)认为采取空间计量方法验证地区间收入差距演变趋势。
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区域协调问题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成果集中在区域协调的现象、机理和政策等领域。但具体区域协调问题的实证分析相对较少,本文以广西为例,通过分析实证区域间的不协调程度,通过采取促进区域协调的政策,从而能为广西经济增长培育新的动力。
二、广西经济发展的区域协调性考察
(一)模型假设
国内学者孙亚男(2016)指出目前对区域协调度的研究测算绝对差异(如标准差、极差等)和相对差异如基尼系数、锡尔指数、变异系数等)两种方法,其中标准差、基尼系数、变异系数等方法不能满足对子群进行分解的需求,锡尔指数是分析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测算指标[6]5,6。采取通过计算锡尔指数可以解释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对总体地区经济差距的贡献率。锡尔指数是锡尔(Theil)等人1967年提出的一种用于把整体差异间差异的评价体系。锡尔指数把区域差异分解成成区域间的差异和区域内部的差异。其计算公式为
式(1)中,Itheil表示指数,Y 表示全区的 GDP,Yi表示该区域的GDP,P表示全区人口总数,Pi表示该区域的人口总数。内部差异解析式中,Yi为第i区域的 GDP,Yij为 i区域中第 j市的 GDP,Y为全区GDP总额,Pi为i区域总人口数,Pij为i区域第j市)的人口数,P为全区总人口。
(二)数据选取
本文以历年为广西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①,将数据带入公式(1),计算得到2006-2015年广西三大区域②的发展水平差异的锡尔指数表(见表1)。
(三)结论及原因分析
数据结果显示,2006年以来,广西区域间的锡尔指数呈上升趋势,表明三大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在不断拉大,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均衡是广西经济发展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对差异的贡献率56%-68%之间,而同期区域内部差异相对较小。2006年以来,随着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机遇,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12年北部湾经济区对广西经济增长贡献甚至超过了50%,达到了51.62%,其后虽有回落,但其仍然是广西经济稳定增长的“核心”动力。随着2014年珠江—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实现单核驱动模式向双核驱动转变,珠江—西江经济带对广西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沿线城市通过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政策红利使得自身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构成的广西经济增长的双核和双引擎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双核战略的成功实施,广西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将得以提高,这也为广西经济未来的增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表1 2006-2015年广西三大区域发展水平差异的锡尔指数表
区域间的锡尔指数反映了版块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程度,但不能解释区域内部的协调程度,为了进一步了解广西区域内协调状态,笔者利用地图慧软件绘制了2006年和2015年广西各地市的经济贡献的色差图(见图1、图2。注:色差图对比度越明显表明差异越大)。
图1 2006年广西各地市经济贡献色差图
图2 2015年广西各地市经济贡献色差图
通过对比2006年与2015年的地区经济贡献的色差图发现:过去的十年间,北部湾经济区的色差对比度减弱,表明统计区间内广西区内各地市经济发展更加趋于协调,其中南宁是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龙头,在全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始终稳固,经济区内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在北部湾战略推动下,经济也获得快速发展,对广西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强,主要原因是北部湾战略实施实施以来,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大力推进一体化和城市化,地区间实现了有效的贸易合作,实现了区域内部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挥了比较优势和溢出效应,实现了区域经济收敛。珠江—西江经济带色差对比依然明显,在国家战略的带动下,南宁、柳州分别是珠江—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和传统工业重镇,对广西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部分节点城市如玉林、梧州等对广西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明显增强,来宾等城市与其他城市发展差距并无明显改善。主要原因是由于珠江—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众多,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区域间空间地理位置相隔较远,区域间的贸易合作空间狭小,合作难度巨大,地区间的贸易壁垒较高,区域之间的利益摩擦和冲突频繁,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难以发挥区域增长带动效应,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难度较大。桂西资源富集区所涉及城市较少,占广西经济比重也相对较小,本文不予特别分析。
三、促进广西区域经济协调,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政策建议
由于区域间的经济增长存在“内生累积因果效应”,如果不能有效遏制地区差距的扩大,势必将会使广西陷入“一个广西,多种世界”的境地,形成地区差距的“恶性循环”。因此必须从政策上统筹规划,采取适当的协调政策,通过小平衡撬动大平衡,实现区域差距缩小,溢出和追赶效应加大的良性循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7]157。
(一)以禀赋差异为基础,实施区域产业错位发展战略
广西“两区一带”经济空间格局已经形成,加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广西经济发展新跨越,建设西部经济强区的必由之路。在加快区域协调的过程中,针对三大区域板块不同禀赋差异,发展策略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推进政策。首先,必须首先坚持北部湾经济区优先发展地位,结合北部湾地域优势,加快主导产业的培植,推进临海工业和港口经济的发展,将其培育成为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其次,要充分发挥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优良的产业基础、工业基础和商贸基础条件,利用西江黄金水道的交通优势,对接粤港澳先进产业,促进与发达地区的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最后,针对桂西资源富集区应结合自身资源富集、民族文化浓郁等特点,依托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农林产品、民族风情旅游和健康养生等特色产业,构建资源型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不同区域的错位发展战略,能有效加大区域间合作的可能性,也能有效化解广西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异质性,从而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二)以政策调节为抓手,增强经济发展“空间关联”
广西虽然实现了国家战略的全覆盖,但落实到实施层面,区域间还是差异巨大。发挥政府调节作用,不是去直接干预市场,是政府应该尽量通过政策调节,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一是提高市场配置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同区域之间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明确和完善主体功能区的制度建设,推动主体功能区集约有效、空间有序开发;二是拓展区域内经济落后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互动渠道,实现生产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政策力度,在基本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将公共事业机构、设施和项目安排到欠发达区域,形成带动效应。在不断增加经济发展“空间关联”的同时,改变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反向变动的趋势,以不断缩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三)推进制度创新,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生产要素的跨区域自由流动是关键所在。广西应该积极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推进财税、金融、对外开放等领域的一系列政策改革,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行为更加开放和活跃,形成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内在机制,促进资源在各区域间的优化配置。后发展区域更应该利用好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形成要素和政策流进的洼地[8]30。通过改善交通、物流、能源、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简政放权,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健全市场法制建设,打造服务型政府,缩小区域发展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动力转变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广西既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整个广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区域协调发展并不意味着无特色、无差异和无重点的“平均发展”,是要求不同区域经济突出特色、存在差异、各有重点的共同发展,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艰巨任务。
注释:
①2006年广西区人民政府设立北部湾经济区,本文以北部湾的设立时间为统计起点。
②本文根据广西统计年鉴对广西区域经济三大区域版块的划分标准,北部湾经济区(四市: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桂西资源富集区(三市:崇左、百色、河池);珠江-西江经济带(本文仅指广西七市:南宁、柳州、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崇左)。
[1]Paul N.Rosenstein-Rodan.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J].Economic Journal,1943,53.
[2]Perroux.Economic Space:Theory and Applic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0,64(1).
[3]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4]张馨之.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空间分析[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6.
[5]金相郁,郝寿义.中国区域发展差距的趋势与动因分析[J].财经科学,2006(7).
[6]孙亚男,刘华军,崔蓉.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来源及其空间相关性影响:区域协调发展视角[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2).
[7]李钟林,权哲男,朴基石.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经济研究,2013(10).
[8]杜传忠.经济新常态下推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及对策[J].理论学习.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