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孤儿学校语文课堂思想教育的重要性
2017-03-29李枫杨文平
李枫+杨文平
众所周知,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现在也极力反对将语文课上成思想政治課。可是,笔者认为在语文课上适当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还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孤儿学校这样一所特殊的学校。
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出炉,在重视语文能力之外,新大纲对语文课程的思想教育功能进行了这样的表述: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而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从这两个“课程标准”来看,2011年版本将过去笼统的语文思想性表述进行细化,并加入了“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等符合新时代、新常态的思想教育性词汇。由此,笔者认为:从国家层面讲,并没有弱化语文课的思想教育性,而是丰富了语文课思想教育性的内涵,只是不提倡将语文课机械变成思想政治课。
在2016年12月7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国家领导人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此文高屋建瓴,可以下延到义务教育阶段,并结合孤儿学校的实际,在语文课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的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加入思想教育层面的活动或讲义,达到提升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
孤儿学校的学生具有特殊性,他们无父无母,只能自己处理周遭发生的事情,所以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在他们身上,有着新时期青少年身上所具有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缺少远大的人生抱负,社会责任感不强,追求享乐的倾向,意志薄弱,各种心理问题突出等等。针对以上这些问题,只靠单纯的谈话说教往往事倍功半,只靠思想政治课也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各个学科的科任老师抓住自身学科的特点,对孤儿学生做适时地思想教育。那么,初中语文课由于其特有的学科性质,决定着它可以成为较好的对孤儿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平台。
一、对理想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观念的教育
在语文课的学习中,表现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以小家为大家,牺牲个人利益成全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在语文教材中,我们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有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有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他们爱国爱民,树立远大人生理想,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还依然保有对理想和谐社会的一种殷切希望。这些无疑是对孤儿学生进行理想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二、推动仁者爱人,与人为善的教育
在语文教材中,挖掘一些饱含人文情怀的篇目进行适当拓展,使学生的冷漠内心渐渐温暖起来。孤儿对生死看得轻、看得淡,所以平时待人接物较为冷漠。相应的,在语文课上,把“黄花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天伦之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之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家人温情说给孤儿学生听,让他们重新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爱能融化世间所有冰冷,建立起与他人的信任,重拾生活的自信。
三、锻炼坚强意志力,扭转享乐主义倾向的教育
孤儿学生的内心是脆弱的,经不起大风大浪。他们以警惕的双眼看待这个世界,生怕自己再一次受到伤害。因此,他们的意志力非常脆弱,极易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学生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对发生事情的耐受力不尽相同,攀比之心就会成为一颗种子默默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如不加以控制,最后定会吞噬内心。对此,我们可以读《老人与海》,让学生体会老人为了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们可以读《送东阳马生序》,使学生体会宋濂鼓励马生不再攀比,“以中有足乐者”的谆谆教诲;再读《鱼我所欲也》,引导学生领悟“舍生而取义者也”的亘古精髓的灿烂……这些古今中外的重义尚德的名篇,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
诚然,语文课不是思想政治课,我们要注重语文知识的夯实,切忌过重渲染课文的思想教育性,“喧宾夺主满堂灌,生搬硬套说死理”,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相信行动的力量,老师的一言一行同样会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也在不断提高,孤儿学生也已经没有了温饱之忧。如何将他们心理层面的短板补齐,重新拾起独立生活的勇气是一个重要的题目。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孤儿学生了解精神文化的重要手段,而这正是语文课能够成为孤儿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平台的原因。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把握好分寸,掌握好火候,将孤儿学生的思想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局面,从而有效推动孤儿学生的德育建设。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