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017-03-29余洁

新课程·中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品德课堂教学

余洁

摘 要:人的道德价值观不是灌输而来的,其形成基于个体的选择。教师运用道德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思考、发現、领悟,逐渐明白道理,形成自己的认识,物化自己的行为,形成积极的道德价值观。

关键词:道德价值观;品德;课堂教学

教师运用道德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思考、发现、领悟,逐渐明白道理,形成积极的道德价值观。

一、众里寻她千百度——创设真实情境,寻找生活与课堂的“交叉点”

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挖掘学生真实的一面,把生活与课堂紧密联系起来。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小学生尚未形成非常明确、固定的道德价值观,社会上正流行的一些因素对小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影响非常大。

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中的法律》这一课,我考虑到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把书上所有的法律了解透彻,而且,法律中的条文众多,“满堂灌”只会让学生如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教学中,只有组织源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关注和围绕他们的实际生活,才能让学生感兴趣,愿探究、易理解。于是我在课前先让学生从书中所列举的法律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法律,然后根据自己的意愿找到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小组,教师关注点拨,让学生从自己生活中找事例解惑。于是,孩子们兴致盎然:从学校升旗仪式,班里有同学讲话的现象探究《国旗法》的内容;从过马路要走人行道这个大家都懂但不一定做到的现象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法》;从新闻中提到的食品安全这一热点研究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学生不仅关注书上列举的法律,还了解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法律,通过展示交流互动,使自己能运用这些法律法规来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上创设这样的情境,即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来激发小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还可以让小学生充分知晓《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内容,从而树立要自觉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教师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道德价值观的引领。

二、牵一发而动全身——追求真体验,做好探究与感悟的“交叉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素养并不是要保留在记忆中的一堆死知识,而是要通过深刻感受、体验、领悟后而凝结在心灵里的东西。”只有引导小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有着真实的体验,才能称为是本真教育。

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中的法律》这一课为例,在课前,刚派发的《岭南少年报》上刚好刊登了有关被学生误读的法律内容,它们是:

1.爸爸妈妈偷看我的QQ聊天记录,大家评评理,他们这样做是不是侵犯了我的隐私权?

2.妈妈趁着帮我收拾房间,看我的手机短信和通话记录,他们能这样做吗?

3.爸爸妈妈在家打我,有没有侵犯我的身体权?

有部分学生马上表示对此感兴趣。于是,我让这些学生组织小组探究,本担心离上课时间较短,这个小组的学生是临时从其他小组过来的,好些小组已完成资料的收集工作,并已商量好展示的形式。这个小组所讨论的内容涉及面广,他们的准备时间是否足够?他们上课时采取了“提问—讨论—解答”的展示方式,同学们在热烈的争论中不仅明白了什么是“隐私权”“身体健康权或人身安全权”;还知道了未成年人必须区分自己是被父母打还是被其他人打。如果是因为自己贪玩,父母采用的教育方式只是打,而不是恶意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就不能说犯法。同样,小学生在校期间,学校的老师履行部分监护职责,例如让学生去罚扫地,那就不算违法。大家应如何避免恶意侵犯身体健康权这类事情的发生和如何处理这类事情。这个小组的展示得到了大家的关注与热情参与,因为他们在课堂上所呈现的这些素材,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满足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

三、化作春泥更护花——满足真需求,促内化的“焦点”

只有当小学生在思想上重视,才会主动地去学,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在课堂上满足学生的需求,从而去促进内化的“焦点”。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中的法律》这一课时,素材的使用不是为了单纯使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条文,还应让小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知道我们国家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所制定的各项法律法规,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运用这些法律法规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小学生只有知法、懂法,才能保护自己,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假如老师在课堂上只是“假大空”的说教课,学生难以内化升华。本人在教学时采用“佛山小悦悦事件”作为案例,由于这一事件在当时对人们的道德良知冲击很大,是人们热议的一个话题,学生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在课堂上老师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发生激烈碰撞,学生在冲突中不断反省和重新评价自己的选择,自主发现并形成比较积极的道德认识和价值观念。

四、水满春江花千树——求真行动,拓展教学与实践的“亮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道德,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主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求真行动,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生活的真实,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创设有效活动,使小学生的思想认识内化为真正的行为习惯,实现小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这一崇高的教育理想。

结合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主题三——《爷爷、奶奶好》的内容,让孩子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让小学生知道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是依靠家人的,而作为家中的晚辈,大家应主动关心和照料家里的老年人。虽然自己还是未成年人,但可以为老年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设计了“我为爷爷奶奶日行一孝”的体验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会倾听老年人的心声,孝顺长辈。在拓展教学与实践的“亮点”中主动完成道德建构。道德价值观的融入使“生活德育”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实现学生德育素质的自主建构。

小学品德课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能够有效对学生融入道德价值观的教育。

编辑 孙玲娟

猜你喜欢

品德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论茶的君子品德
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统帅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