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17-03-29李娜
李娜
佩斯泰洛奇说:“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思维是为了某一目的,对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探究。它和知识、智力构成了教育中的三维一体。在如今知识爆炸、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而培养创造型人才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做起。在各门课程中,语文教学对培养思维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营造思维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兴趣乃是对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愉快、主动地去探索、去思维。如,在教学第八册古诗《寻隐者不遇》时,我就利用了小学生天真活泼、爱表演的特点,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制道具,自己设计人物对话,自己设计表演过程,学生兴趣盎然,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表演得很精彩。学生把书中的二十个文字符号变为形象的表演,他们的表演赢得了其他同学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通过表演,学生知道了“寻隐者不遇”的意思了。这节课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营造了思维的氛围,使他们情不自禁地走入课文意境,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启发教育,引导思维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对于理解教材、掌握规律具有激发动机、引导思路的关键性问题,开启学生思维的源头,然后严格要求,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己运用已学的知识独立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正如波利亚所说:“不要立即吐露你的全部秘密,让学生在你说出来之前先去猜,尽量让他们自己找出来,使他们尝到努力思考带来的愉快。”如,在教学《科里亚的木匣》中,我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科里亚没有找到木匣?启发学生联系课文前面写的科里亚埋木匣时的时间等因素,最后终于得到答案:随着时间的流逝,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借助于自己的智慧和努力,通过思考得出的结论,比教师详细讲解而获得的所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运用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三、鼓励质疑,学会思维
在語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根本态度之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小培养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给学生提供“问”的机会,引导学生“带着问号”学习。让学生在“无疑—有疑—无疑—有疑”的循环中去探求,从而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如,在教学第八册《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画表现阮恒献血时神情、动作的语句,接着根据所画的语句,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并且通过认真讨论解决了问题。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学会了思维,把整个学习过程变为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通过比较,发展思维
比较是在大脑中将思维对象进行对比,确定其共同点、不同点和关系的过程。比较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难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因为只有通过比较,学生才能找到差异,才能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如,在教学第八册《古井》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出示:A.门亲的路面水淋淋的,泥泞不堪,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暴雨。B.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这两个句子,让学生自己对比讨论哪句好?为什么?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也各有差异,所以学生都踊跃举手,各抒己见。整堂课气氛显得非常活跃,学生对课文中的这一自然段也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时,教师要注意师生的双向交流,对于说得准确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加以肯定、鼓励、引导和赞扬;对于说得不恰当的学生,不要轻易地否定,可让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自己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
五、展开联想,拓宽思维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代的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的翅膀,在思维的空间中自由翱翔,大胆地进行想象,拓宽学生的思维。当讲完《小摄影师》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续编故事。有的学生说:“小男孩回家去拿上了胶卷又来给高尔基照相,他从照好的照片中选了几张自己认为满意的照片,贴在橱窗里,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扬。”有的学生说:“高尔基没有等到小男孩来,但过了几天,他收到一封信,打开一看是小男孩写的。原来小男孩的爸爸妈妈到另一个城市去工作了。后来高尔基和小男孩成了好朋友,两人经常用书信来往。”学生一时说了许多精彩的结局,从不同的角度思维,结果截然不同,真是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通过这节课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拓宽了,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愉快的想象中丰富了知识。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王采离.试谈语文课中的思维训练[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1).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