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多方法解决问题能力
2017-03-29道吉草
道吉草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数学,甚至是以后的发展和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是指学生能做出多少数学题,而是指学生能多角度看透问题,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旨在探讨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多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多方法解决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输出高素质的数学人才,增强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市场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也是数学教学要力求创新的原因。在教育改革的带动下,培养学生多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多方法解决问题意味着学生要在数学学习中打开思路,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也代表着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实现多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转变认识,培养学生的創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一个数学问题,学生给出正确答案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用其他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不是告诉学生一个问题怎么解决,而是要教给学生这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并且是多种思路。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后,就会自己去思考,尝试同一题的不同解法。
当然,教师不能采取强迫的方法,而应该营造轻松的、愉快的解题氛围,不拘泥于传统,敢于突破传统,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兴趣去研究多种方法,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授简单方程时,学生在解题后,教师要立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尝试其他的解题思路。经过引导,学生研究出通过设置两个未知数的方法来解题的思路。但是这和学生对简单方程的认知不符,就会让学生产生自我怀疑,不过这确实是一种方法。这时候,教师就应该肯定学生的努力,并且告诉学生我们只是在尝试新的解题思路,并不一定要用新的解题思路去解题,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认知内选择解题思路。
二、课堂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学生多角度解决问题,相当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只是灌输式教学,将教师自己的解决思路强加于学生,这样的目的是保证学生在考试中能取得一个好成绩,但是这种方法却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解题能力都得不到发挥。
在现在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给予他们思想的自由去进行探索、创新。
这里给教师提供一种方法,即先学后教。意思就是,在课堂前半部分,学生自学,可以通过讨论、实践等方式解决问题,后半部分,则由教师来总结。比如,在计算各个图形的面积时,先学后教的方法就比教师直接讲授的方法好,可以让学生先思考,通过各种实践、动手,或者设置具体的数字来得出答案,最后教师在学生的思考上加以分析,给出正确答案。
整体上而言,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就是教师利用各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推导答案,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提高他们多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交流互动不可少
在培养学生多方法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不可少的。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借鉴他人的经验、想法,激发灵感。
而师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并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在交流中受到启发,其创新能力也能相应提高。当然,这种引导方式不限于课堂,在生活中,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方法解决问题。
除了师生交流、学生之间单独交流外,教师可以设置数学学习小组,以一个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交流。大家各自发表意见,学生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各种不同的思维碰撞更能激发学生无限的创新能力。而且人多力量大,小组解决问题的能力必定高于个人。
总而言之,交流互动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他人的经验、思维,跳出局限自己的框架,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交流,实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多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现多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在学生有疑惑时,及时解答,并且用肯定、赞扬的态度去鼓励学生,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有时候,思想会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培养学生多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改下给教师提出的新任务,对教师来说具有挑战性。要想达到这一目标,还需要教师不断努力,不断总结经验。教师不能抓着旧有的数学教学模式不放,要改变自己陈旧的观念,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模式,积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郝义龙.关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探究[J].才智,2014(9).
[2]刘权.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4(5).
[3]张桂芳,宋乃庆.数学课程中的算法知识“集中显性教学”与“分散隐性渗透”相结合[J].数学教育学报,2013(2).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