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语言的细微处
2017-03-29曹明祥
曹明祥
《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脉络清晰,可以分成两个画面,即:老人喂海鸥、海鸥悼老人。其中,后一个场景让人有种“意想不到”的感觉,是非常好的教学生发点,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和感悟。备课伊始,我就感觉应该把这部分内容作为教学的着重点。然而随着对文本的细读,我觉得只有对前一部分的深入理解,对一些语句和细节的深入感悟,学生对文中情感的体验才不会是无本之木,情感朗读才不会成为“无病呻吟”,才会明白海鸥的意外举动其实是情理之中的感人行为,是爱的体现。于是我把教学流程设计成由“感受意外,深度激疑”到“品味情理,感悟情谊”,然后再到“再读意外,升华情感”的过程。与学生一起在老人与海鸥的故事中进行了一次行走,在细节的领悟中体会了文中一词一句总关情。
一、直指“意外举动”,感受亲情
在自由读课文后,我让学生说说:老人与海鸥之间发生的哪些事让你历历在目,久久不忘?通过学生的回答,很快地就把课文概括成两个画面。在学生初读课文后,交流自己读后的第一感受,使学生逐渐明晰文章的内容,对文章整体有了把握。接着,我问:在这两个画面里,哪一个让你有一种意外的感觉?学生再次读课文,从文中寻找描写海鸥让人觉得意外的语句。当学生找到这些语句后,我引导学生去体验一些细节和词语,使学生能体会到海鸥意外举动背后的东西。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学生读这个句子,能感受到海鸥对老人很有感情,像人一样来瞻仰老人的遗像。我引导学生注意“轮流”,轮流就说明鸥群是很有次序地来瞻仰老人的遗容,这应该不是鸟所应有的行为。我让学生思考:是谁或是什么在指挥着鸥群呢?随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学生领悟到,其实是对老人的爱和情,让海鸥有了人的行为。使学生对文字蕴涵的意思有了深层的思考,进一步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情谊。在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处进行引导,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xuán)涡(wō)中脱出身来。
学生读这个句子,都能感悟到海鸥舍不得老人离去,以至于像炸了营似的,飞成了一片白色的旋涡。当我问:“为什么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学生说了很多的理由:天色不早了;遗像摆在那时间很长了……“从这不得不中你体会到什么呢?”显然,“人鸥情深不忍别”的情,已经在每个学生的心头激荡了。
二、细读“情理之中”,体会亲情
当学生了解了海鸥的意外举动后,一个疑问自然在脑海中形成:这些海鸥为什么会这样呢?把学生引到思考:“怎样的一位老人?老人为海鸥做了什么?与别人有什么不同?”上来。对这部分的教学,我还是提供问题让学生思考,在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一些词句和细节进行品味来展开教学。
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这是文本中写老人每天都步行来给海鸥喂食的句子。初读之下,语句平淡,学生感悟不深刻。我引导学生感受“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大概需要多长的时间。知道了成年人走十里路大概需要一个小时后,学生脑子里老人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具体起来了——六、七个小时。我又追问:老人每天这么辛苦,他目的是什么呢?“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啊,老人的目的就是这样的简单、唯一、纯粹,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学生的体会比初读时深刻了许多,从回答中已经能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抓住细节,在平淡中品出了情意,品出了浓浓的语文味。
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cuō)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文中描写老人给海鸥喂食的这段话细致入微。从老人娴熟的动作和海鸥应声而来,学生可以读出老人与海鸥互相熟悉,老人悉心喂海鸥,海鸥对老人非常信任,关系不一般。我并没有到此打住,引导学生:你知道什么是饼干丁吗?学生明白了饼干丁是仔细地把饼干掰成一小块一小块。进一步引导:老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当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见解时,老人喂海鸥的细心,饼干丁中所包蕴的情感,已经深入每个孩子的心里。
接下来我又引导学生体会了“撮(cuō)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等语句。让学生体会到老人给海鸥取名,亲昵地呼唤,就像是父母呼唤自己的孩子,情深深、意切切,他们一起欢快地谱写着这首爱的主题歌。
在喂海鸥的人群中很容易认出那位老人。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tuì)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
老人的形象描写,文本中连用了三个“褪色”,引导学生注意后,让学生从中体会。学生体会到老人生活不富裕,吃用节俭后,我进行了有关老人生平事迹的拓展材料。当学生阅读了材料后,我让学生说你现在想说的话,好多学生开始动情,眼圈发红,真的体会到老人爱海鸥,爱得那样纯粹无私,令人动容。适度的拓展,层层推动孩子感悟的深刻性,提升文本的感染力。实践证明,这样的适度拓展是有效的,更是需要的。
三、再读“意外举动”,升华情感
学生真正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至深情感后,明白了原来海鸥的这些意外举动,其实是情理之中的,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是海鸥灵性的体现。我设计了再读的教学环节。当哀伤的《二泉映月》的二胡声响起的时候,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在了解了前因后果、品味了语句和细节、体验了人鸥情深后,学生此时的朗读水到渠成,自然动人,发自肺腑。在真正的动情时,朗读的技巧是次要的,因为那是来自心里的声音。
在朗读中,我还设计了两次练习。一次是学生读了第一处句子后,口头说说,如果你是那翻飞盘旋、连声鸣叫的一只海鸥,你在叫着什么呢?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海鸥对老人的深情,也为下面的小练笔做铺垫,情感上的酝酿,内容上搭建一个坡度。
第二次练习是海鸥们在老人遗像前肃立不动,为老人守灵,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海鸥,想到老人多年来对海鸥的照顾,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呢?听着孩子们充满情感的话语时,特別是他们频繁地使用“父亲”“爸爸”这样的称呼,我明白他们真切体验到了老人与海鸥的深情,老人与海鸥在他们的脑海里清晰起来、丰满起来、生动起来了。
对文本的细读,应该是教学的开端。只有做好这个开端,才会有教学的自如从容。这次对《老人与海鸥》的教学,正是基于对文本认真仔细地阅读和思考,才能行走在文本语言的细微处,引领学生品词析句,感悟情感,丰厚收获。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