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拓展延伸中滋养学生

2017-03-29曾成发

新课程·中旬 2017年2期

曾成发

摘 要: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忍自己的学生整日面对“僵尸语文”,那么就应该通过有联系的、适宜的拓展,通过更多的“藕断丝连”的资料来滋补课堂教学,以此打造厚重、灵动、精彩的语文课堂,以此引领学生在语文的百花园中收获沉甸甸的馥郁和果实。

关键词:趣味引入;老人与海鸥;探究延伸

新课程视角下,小学语文不应该拘囿于课本,不应该固守于教师,而应该注重阅读空间的扩展,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效对接,注重文本与现实的深情“拥抱”,正所谓:“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老人与海鸥》,讲述一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之后,从此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老人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海鸥等种种事迹,无不感动春城人,也感动着知道这个故事的每一个人。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聚焦学生的注意力,走进“喂鸥老人”的内心深处,走进那令人难忘的“人鸥情”之中呢?

以下是我在执教《老人与海鸥》的课初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2005年,我国西南美丽的春城昆明开展了一次网上评选城市名片的活动。你们知道什么是城市名片吗?它就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和象征,同时也必须代表自己独有的文化,散发自身的独特魅力。结果呀,一种叫做红嘴鸥的鸟从五十多张城市候选名片中脱颖而出,当选为了昆明的城市名片。那么,为什么昆明人如此钟爱红嘴鸥呢?为什么昆明人与红嘴鸥有着不了情缘呢?难道仅仅因为昆明市是我们国家唯一一座红嘴鸥栖息的城市吗?不,不仅仅是这样。其实红嘴鸥能够成为昆明的名片,还和一位老人有很大的关系。大家想不想了解其中的故事呢?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可能知道“名片”的意思,但只是仅仅限于个人名片,而对于“城市名片”可能是一知半解,进一步,对于“红嘴鸥居然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更是几乎一无所知。在这个意义上说,从“城市名片”入手,从一只动物居然成为城市名片入手,犹如惊雷一炸,一下子唤醒了学生的生命视野与文本的生命视野间的思考张力,这张力,引发了学生对文本的生命意蕴的高度敏感和警觉:凭什么呀?不就是一个动物吗?“海鸥老人”这个普通的小人物身上真的散发出足以令所有人动容的人性光辉了吗?昆明人把红嘴鸥评为昆明的名片,真的有足够的理由和足够的情感寄托吗?……诸如此类的思考,扩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释放出更多的教育空间,在更大程度上给课堂松绑。

同样的,就《老人与海鸥》而言,还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探究延伸来滋补课堂教学:

延伸一: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很难相信,他每月300多元的工资有一半用来给海鸥买吃的。老人去世后,他被昆明人不断追忆和怀念,在一位热心市民的倡议下,昆明《都市时报》社、翠湖公园、昆明市园林绿化局带头为海鸥老人塑像捐款,并出资为海鸥老人塑像。新华网昆明2006年1月18日专电“海鸥老人”吴庆恒的雕像在昆明红嘴鸥最多的翠湖公园揭开了面纱,一幅人鸥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永久定格。(出示“海鸥老人──吴庆恒”的塑像并附部分碑文:“……与鸥同乐,此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妙趣,岂非春城人民爱鸥情结之表征乎?如今斯人已逝而精神不泯,故铸像以其永恒。夫天人合一,国泰民安,乃华夏文明之精义,然则,‘海鸥老人之精神,亦可通天人之道也。”)

延伸二:送给学生本文作者邓启耀的话——“万物都有感知爱的灵性”。此时此刻,假如你就在美丽的翠湖边,你想对遗像中的老人说: ;你想对那群知恩图报的海鸥说: ;你想对围观的群众说: 。

延伸三:当学生在理解感悟到老人与海鸥的感情时,让他们或以老人的身份、或以小海鸥的身份,或以市民的身份,寫出心中所思所想。

不难看出,当“延伸一”中“海鸥老人——吴庆恒”的塑像徐徐展开时,学生的心一定是肃穆的、尊敬的,仿佛被什么所轻轻拨动。相信,一种“善”,一种“哺与反哺”,一种美好的情愫必将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并渐渐发芽。一个语文教师,如果经常引领学生在语文味和人文味之间“多走几个来回”,必将在更广的层面上滋养孩子、成就学生、锻造学生。

“延伸二”以作者邓启耀的话——“万物都有感知爱的灵性”为起点,让学生开启言说之欲,其目的在于在“爱”的名义下,为学生提供一个与作者对话、与主人公对话、与群众对话的平台,以此实现多种视阈走向融合的过程。

无疑地,“延伸三”则将落脚点落到“写”上,这正是“读写结合”的典型做法。引导学生进行真切的、自由的,个性、畅快的阅读体验和表达体验,正是聚焦学生注意力的动力之一。

这样的拓展,最大限度地滋养了学生的言语生命和精神生命。无疑地,在这样的场域中,学生的眼在洞开,心的触觉在延伸,情感的涓涓细流在流淌。一个语文教师就应该通过有联系的、适宜的拓展,通过更多的“藕断丝连”的资料来滋补课堂教学,以此打造厚重、灵动、精彩的语文课堂,以此引领学生在语文的百花园中收获沉甸甸的馥郁和果实。

参考文献:

[1]陈俊一,程晓云.课堂:窦桂梅的教育根据地[J].教师月刊,2015(2):22.

[2]赵克明.为语文教育喊“魂”[J].教师博览,2016(4):34.

编辑 王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