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初中学生计算能力的措施
2017-03-29邓菊芳
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其中计算能力在数学众多能力中是最基本的一项技能,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建设社会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集中表现为运算心理方面,即计算过程中需要保证迅速性、正确性、灵活性以及合理性。因此,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应准确找出学生运算中的主要问题,然后分析原因,找出解决运算能力的基本方法,以便对症下药,确保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心理素质;学习兴趣
一、分析学生计算时出错的原因
1.学生没有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
学生对数学学习中的计算能力认识较为缺乏,对学习目的缺乏明确认识。因此常有“题目看错抄错”“书写潦草,写得模棱两可”“计算过程中没有打草稿的习惯,如多位数的加法、减法计算中就易导致错误”“做作业过程中思想精力不集中”,从而导致计算结果出差错。
2.学生的心理素质较差
主要是当前学生处于成长期,他们的心理素质尚未成熟,再加上学生在平常的计算中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计算就具有一定的随意性。例如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总是希望得出结果,但是遇到数学计算中数字较大时,就易产生排斥的心理,从而不会认真分析,而导致了审题粗心问题。
3.计算法则认识不清楚
如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分配律以及减法基本的运算性质,还有数学计算中的和、差、积以及商所具有的规律,学生都没有对其科学学习,牢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高度重视做题层次。
4.注意力的分配与转变的能力较差
学生在数学计算的过程中,没有科学地分配注意力,因此,学生在数学计算中常常出现丢三落四以及顾此失彼的问题。教师需要有目的地设计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计算知识的理解,防止学生在计算中出现同类型的错误。因此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纠正。
二、采取的措施
1.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计算是枯燥的,如何提高学生对数学计算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数学练习题目的选择方面,需要做好“少食多餐”,同时保持好对数学计算的新鲜感。因此,教师不能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做到一蹴而就,这需要有效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天天练”的方式,提升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处理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计算练习创新,例如游戏法、竞赛法、抢答方式、限时口算以及小组比赛的方式等,从而挖掘出对数学计算的潜力。再者需要注意进行横向和纵向知识对比,防止数学知识出现遗漏的问题,帮助学生在数学计算方面做到触类旁通,实现新、旧知识之间密切联系的目的。
教师还需要重视对学生的表扬,学生才能够有效提升数学计算的能力。通过给予学生精神鼓励以及正面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在数学计算方面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投入到数学计算的过程中。
2.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养成“一看、二想、三计算”的好习惯
学生在对待数学计算问题方面,需要在数学审题方面做好准备,并能够抓好数学审题的训练对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学生做好数学问题的审题工作,能够对数学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以及观察,这也便于学生在综合思考中找到解答数学问题的有效办法;第二,通过数学问题有效提高数学计算的能力,如细心地阅读数学题目、认真地看清问题数字以及运算符号,从而更好地把握数学中各个数字之间所具有的关系,便于学生确立计算的顺序;第三,学生在数学计算方面,就能够在“一看”“二想”的基础上找出数学计算的策略,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
(2)教师抓好数学计算关,达到对学生计算能力提升的目的
教师在对数学计算处理过程中,要重点做好引导和示范,同时重视对数学计算方法的研究,从而能够有效提升数学计算的准确性。因此,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计算能力方面,要从学生对数学问题把握的角度加强指导,并能够有效选择好数学计算的方法。当教师做完指导之后,学生可以较好地梳理自己处理数学问题的思路,然后结合教师对数学计算的指导,并掌握数学的计算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对数学知识的计算过程加强指导,如要求学生在计算中做到书写工整,严把学生的检查与验算题目的关,从而提升学生数学计算的正确性。
(3)提倡简捷、灵活的计算方法
数学计算中通过观察各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可以有效找出数学计算中的简便方法,从而提升学生在数学计算中的速度。“一题多解”的练习方法就是其中一个良好的训练方式,通过多解性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学生在计算方面实现质变过程的目标。
总之,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平时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学中要以基本的知识为基础,与强化训练相结合,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标。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用数学去思考问题,用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灵活发展,并能够有效提升初中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效率。
作者簡介:邓菊芳,出生于1972年3月8日,女,籍贯:四川资中,学历:大学本科。学位:学士,职称: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