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协同研修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实施模式研究

2017-03-29李五洲

继续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教师教育学习共同体

李五洲

摘 要: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教师教育理念出发,结合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现状,提出和实施了“基于网络协同研修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实施模式”。基于网络的、由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构成的学习共同体开展的协同研修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总结该模式的基本流程、研修的模式、研修效果以及特征等,并提出了实施该模式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教师教育;协同研修;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专业能力。2013年,我国开始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旨在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其应用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的能力。“工程”明确要求“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整合式培训”。

教师网络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然而,当前的网络研修存在“教师网络研修的资源库建设紧缺;研修活动设计尚处于研究层面、不利于推广;网络研修环境差异性较大”等方面的不足。同时,“工程”过多关注在职教师的发展,忽视职前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有悖于教师教育理论中的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割裂了教师发展的完整性。这些不足和问题都影响网络研修以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效果,需要构建一个基于教师教育理念的、彌补当前网络研修不足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网络研修模式。

结合教师教育理论、当前信息技术网络研修的现状以及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和实施了“基于网络协同研修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实施模式”(以下简称“模式”)。

二、“模式”解读

(一)基本内涵

以教师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目的,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资源,以由职前和职后教师为主体构筑的学习共同体的协同研修为学习方式,开展的基于网络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模式。

1.指导思想:教师教育理论

指导思想是模式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核心,是模式深层内隐的灵魂和精髓,它决定着模式的方向性和独特性。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实施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连续的、可发展的、一体化的教育过程,强调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和系统化,重视教师的职前和职后的协同发展。

2.运行方式:协同研修

协同研修是教师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网络的协同研修可以简称为“网络研修”。马力提出“网络研修是一种以网络协同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撑而开展的有组织、有引领的教师自主研修活动的新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研修成为教师协同研修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所倡导的方式。

3.组织形式:教师学习共同体

协同研修离不开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由教师以及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社群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自主自愿结合而成的学习型组织。我们所谈的教师共同体的组成人员类型与当前我国常见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人员组成类型是不同的。这里的“教师”,既包括在职教师,也包括职前教师,以及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有关的其他相关人员。当前,我国组成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人员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人员是广大教师;第二类人员是区(县)级研修员、网络班级主任、研修辅导员;第三类人员为学科带头人、学科专家、教授、教师教育专家等。黄慧芳等指出“国内教师网络研修的对象是教师,而且是中小学教师。”也就是说,常见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主要是由在职教师组成的,强调共同体成员的“同质性”。教师学习共同体是由在职教师和职前教师组成,既重视“同质性”,还重视“异质性”,突破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固有模式,还原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本来面目。

(二)理论基础

1.教师教育理论

教师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教育应该包括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并使之一体化。作为当前教师教育重要内容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需要以教师教育理论为指导,把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进行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协同发展、共同提高。

2.情景学习理论

情景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莱夫和温格认为,学习不能被简单地视为把抽象的、去情境化的知识从一个人传递给另外一个人;学习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是由大家共同建构的;这样的学习总是处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中,渗透在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任何知识都存在于文化实践中,参与到这种文化实践中去,是学习的一个认识论原则。”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和技能是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而获得的,要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

3.学习共同体理论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斐迪南?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通过某种积极的关系而形成的群体,这一群体统一地对内对外发挥作用,是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组合。它强调共同信念和愿景,强调各个成员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相互协作、承担责任等多方面的合作性活动。

教师研修共同体是教师基于“研修主题”开展实践研修活动而构建起来的一种个体学习和实践的联合体。以同质促进、异质互补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共同体,在教师的研修实践活动中联合互动,共同开展研修,可以“形成一种主题中心任务驱动、资源共享、相互借鉴、协同研究、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

该模式对于弥补当前网络研修过程中的资源不足、缺失网络研修的系统设计、扭转“简单的网络环境和虚拟网络社区等环境并存”的“一刀切”局面、贯彻教师教育一体化的思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我国加紧实施的“三通两平台建设”,尤其是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以及高校《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建设和使用、职前教师和职后教师的互补性和协同性等方面为开展网上研修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因此,开展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实施模式研究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三、“模式”的实施

(一)共同体的组建

以区域(省或者市)为单位,由师范生、在职中小学教师、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主讲教师、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等,通过行政命令或者自主自愿的方式组成学习共同体。

通过这种方式组成的共同体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的特征。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主要成员,具有共同的地缘性和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提升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能力的同一目的性。共同的地缘性和学习目的是开展协作交流、组成学习共同体的基础。同时,在职教师和师范生具有不同学习经历和学习需求,体现出此学习共同体的异质性的特征。异质性的特征使得共同体的成员间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和行为倾向。教师对网络学习空间的行为倾向直接影响教师学习的效果,影响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中的互助行为。

此共同体中,《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是共同体的最主要的组织者和发起者,负责课程的设计、开发、完善以及课程的讲授,同时负责疑难问题的解答以及网络研修活动的组织、开展和协调。《教材教法》课程教师是共同体网络研修的重要参与者,负责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学科知识的解答(尤其是针对具体学科的内容)。

当然,最初组建的共同体可能是一种松散型的共同体。随着课程的进行,最终会形成由《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教材教法》课程教师为固定对象、在职教师和师范生为流动成员的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可以分为专家(大学教师)、技术派(师范生,当然也包括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经验派(中小学教师)等。

(二)研修的基本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是大学师范专业的必修课程和常设课程,每个学期均开设。学习共同体成员的研修过程可以分为:注册、研修、评价等几个阶段。

1.注册

师范生根据本校教学计划的安排,登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进行申请注册、登记。在职教师根据当地主管部门的要求或者自主自愿的原则,在高等学校学期开学前,登录当地高师院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并进行注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主讲教师负责申请人资格的审核,根据相关要求确定申请人是否具有课程学习以及网络研修的资格。

2.研修

课程主讲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平台,介绍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学习要求、学习方法以及评价规则等。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和教学计划,针对师范生开展面对面或者非面对面的系统教学。并结合所讲内容设计网络研修主题,组织学习共同体成员参与网络研修。《教材教法》教师也可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设计必要的网络研修主题,开展针对性的网络研修。师范生和在职教师通过浏览网络课程资源、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参与网络研修等方式,达到完成学习任务、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研修是重要的学习形式。

一般而言,网络研修的模式主要有:

(1)自主学习:学习共同体成员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资源(文本、视频、图片、练习题等)进行自主学习。在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结合自身特点和时间,开展灵活的学习。师范生可以及时、反复地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2)集中研修:高校教师或者其他人员根据教学内容或者学科内容,采用自主设计研讨主题、邀请他人讲解、播放视频等方式,组织共同体成员学习、研讨。在这个过程中,共同体成员之间畅所欲言、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种集中研修要以《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内容为主,体现出基础性、普遍性的特征。当然,也可以在某个时期,结合共同体成员的共性问题,开展超越《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課程内容范围的网络研修。在集中研修前,教师要精心准备,巧妙设计;研修中,要把握方向,启发诱导;研修后,要及时总结,凝练提升。集中研修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心血进行科学的组织和安排、需要学习共同体成员的积极参与、需要学习共同体成员具有同一的学习时间点或者时间段等条件,这无形中增加集中研修活动开展的难度。因此,集中研修活动的开展要量力而行,控制开展的频率。

(3)随机研修:共同体成员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与他人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研修探讨。根据此模式开展的经验,随机研修是网络研修的最主要的形式,也是学习者最喜欢和收获最大的学习形式。学习共同体成员在学习或者工作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惑,愿意通过此网络课程平台寻求支持帮助。他们的问题或困惑往往在第一时间就得到大家关注、讨论并很快解决。通过对学习共同体成员的访谈,这种及时快捷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他们钟情此种网络研修的最主要的原因。

3.评价

学期结束,教师采用综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成绩作为学习者的课程学习成绩。过程性评价以学习者网络研修的次数、发帖数量、跟帖数量、提交作业的数量和质量等为评价依据。终结性评价以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成绩为评价依据。对于师范生而言,高校期末组织的惯常性考试是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方式。对于在职教师而言,可以由当地的教育主管部门结合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方式。

(三)网络研修的效果

通过实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涌现了一批核心成员,吸引了更多的中小学教师自觉加入。有些师范生毕业成为在职教师后,仍然活跃在该学习共同体中。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研修,不仅增强了中小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提升教育教学的信心和勇气,而且增强了职前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感受和理解,成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四、“模式”的特点

(一)指导思想上:凸显教师教育理念

该模式以师范生和在职教师为主体构筑的网络学习共同体,体现了教师教育重视职前教师和在职教师共同发展、提高的理念。同时,该模式对学习者的持续性帮助,也体现了教师教育的连续性、终身性的思想。

(二)价值取向上:凸显了实践性

在研修过程中,教师在进行网络研修过程中将获得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亦称为隐性知识,其特点为情境性、经验性、个性化、默会性和动态性。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徐福荫教授指出: 信息时代的教学观强调师生互动,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在活动中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

协同研修的主题往往来源于教学实践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具有实践的价值导向,是为实践服务。这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的特点,使得成员具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网络研讨的热情。

(三)研修方式上:注重参与性

成人学习理论认为,成人已有经验与新知识、新经验的有机结合使成人的学习更加有效,也更有意义。马克斯?范梅南认为,再好的教师(即便是大师),再好的教学(即便是启发式的教学),也不能替代学生通过亲历的方式体验和感悟知识。该模式中,在职教师可以把学到的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师范生可以感受、体验、领悟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精髓,提升应用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中的自觉性以及能力。

(四)学习方式上:凸显合作性

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肖沃斯和乔伊斯非常重视合作学习,把学习共同体中的同伴关系称之为“同辈教练(peer coaching)”关系。他们认为,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不管是由专家还是由参与者主持的专题小组研讨会,教师们对所学内容的应用率都大大提高。“同辈教练小组的形成使教职员们产生了更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它们转过来又将促进更为合理的共同决策。一个设计巧妙的师资发展项目能够为学校改革提供经久不衰的动力,也能够不断地更新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并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该模式构建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间互为“同辈教练”,并在基于网络开展合作学习、交流、对话、研讨和观摩,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取长补短,体现合作性学习,提升了研修效果。

五、问题与反思

该模式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重要模式,对于可持续性地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该模式并非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唯一模式。各地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另外,在采用该模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主管部门的参与。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既是教师自身发展问题,更是政府工程,需要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参与。培训前,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动员、发动;培训后,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对培训结果的认证;同时,该模式的实施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以及财政的支持等。

第二,中小学校的配合。教师投入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热情和积极性与中小学校的态度有密切关系。中小学校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政策推动教师参与网络研修。

第三,客观公正看待和实施该模式。该模式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模式,但并非唯一模式。对于推动局部的、地域性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具有较明显的效果。但是,我们并不否认集中培训,也并不否认我国当前所采用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模式。

第四,需要培养骨干积极分子。骨干和积极分子是本模式运行的关键因素。一方面,骨干和积极分子可以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具有真实感和亲切感。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可以帮助大家克服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恐惧感,提升网络研修的熱情和信心以及网络研修的质量和效果。另一个方面,只有培养骨干和积极分子,才能形成较为稳固的学习共同体,及时快速解答共同体成员提出的问题,减少挫折感,提升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教师[2013]13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Z].教育部,2013.

[2]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gzdt/2013-11/06/content_2522685. htm,2015-12-10.

[3]黄慧芳,辛一君,俞树煜,李自青.我国教师网络研修研究现状的可视化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5).

[4]马立,郁晓华,祝智庭.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网络研修[J].教育研究,2011(11).

[5][美]J·莱夫,E·温格著,王文静译.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李更生,刘力.走进教育现场:基于研修共同体的教师培训新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12(8).

[7]张思,李勇帆.高校教师使用Moodle网络教学平台影响因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8).

[8]张思,刘清堂等.教师混合式培训中的同侪互助模式与支持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6).

[9]汪晓凤,陈玲,余胜泉.基于实践性知识创生的网络教研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0).

[10]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11]徐福荫.信息时代的学与教[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

[12]荣曼生.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立交自主模式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5).

[13]阿伦·C.奥恩斯坦,琳达·S.贝阿尔-霍伦斯坦,爱德华·F.帕荣克著,余强主译.当代课程问题(第三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学习共同体
基于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地方高师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探索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