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种方法提高文言断句能力

2017-03-29李震海唐甜甜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句读文段断句

李震海 唐甜甜

“句读”,即停顿,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古代文献没有像今天我们使用的标点符号,所以古人读文章第一步就是要“明句读”——断句。如果不能弄清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本的意思。韩愈在《师说》里曾提到“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讲的就是句读的重要性。古代有个有趣的故事,主人不想留客,于是写下“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主人本意为“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意思是就算是天要留你,我也不留你。可是客人却理解为“下雨天,留客天!天留人不?留”。客人的理解和主人的意思完全不同,可见断句正确,才能理解正确意思。

文言断句题是这些年部分省市考查的题型,近几年,文言文断句题型考查呈上升态势。2005年至今,北京、辽宁、福建、广东、浙江、江苏、重庆、湖北、湖南等多个省市的高考语文卷都考查了文言断句,有客观选择题断句和主观划分断句两种类型,分值为2分至5分不等。文言断句题意在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掌握了断句,才意味着对文言文本的理解已经到了粗通大意的地步。

提高文言断句能力,要做好四个方面:

一、领悟大意

读懂文段是断句的关键,要能够根据平时所学文言词汇知识疏通文段,理解文段大意。要摒弃“一边看一边断,看完文段,也断完了”这种“一步到位”的粗读式方法。

断句前要通读几遍,力求对文段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叙述性的文段,一定要先把握事件的梗概:出现了哪些人,这些人有没有对话,这些人在做什么事情,发生了什么事件等;议论性的文段,要注意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尤其要注意一些关联词语。

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不理解就断不清。因此面对断句题,首先要通读全文,领悟大意。

二、观察句式

文言文中常用整句,如判断句、疑问句、对偶句、对称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观察清楚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断句。如:……者……也、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斷关系的词;如: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固定结构:……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例:

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2010年湖南卷第8题B项)

“……者……也”“也”是判断句式。“无大”和“无小”,“以佚道使人”和“以生道杀人”,“虽劳不怨”和“虽死不怨杀者”是很明显的对称。

b.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2012江苏卷第19题)

“横素波而傍流”和“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和“论怀抱则旷而且真”是对称句。“孰能……乎”是典型疑问句式。

三、抓住虚词

古人经常使用一些句首发语词和句末语气词,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亦送末之常科。”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因此要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这样对断句有很大帮助。

例如,“夫”“盖”“凡”“且”“唯”“盍”等语气词;“嗟乎”“呜呼”“噫”“嘻”等相对独立的叹词;“虽”“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由是”等关联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时间词常常位于句首。“也” “焉”“矣”“耳”“哉”“兮”“欤”“乎”“耶”“而已”等语气词常在句末。

“曰”“云”“言”等对话标志的词语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例:

a.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在这一段文字中,有关联词“于是”“故”,语气词“焉”“矣”,判断句“也”“……者……也”。对偶句“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2012湖南卷第9题D项)

在这一段文字中,“也”“焉”是句末的标志。

四、划分成分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划分主、谓、宾成分后就容易断句。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例:

a.扁 鹊 见 秦 武 王/武 王 示 之 病/扁 鹊 请 除 之/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除 之 未 必 已 也/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君 以 告 扁 鹊/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2012北京卷第12题)

在这一段文字中,抓住“扁鹊”“秦武王”“左右”“君”这些名词和对话标志“曰”就能做好断句。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我们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确定其句子主干(主语、谓语、宾语,主语有时省略),从而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b.魏舒身长八尺二寸,不修常人近事/少工射/入山泽/每猎大获/为后将军钟毓长史/毓与参佐射戏/舒常为坐画筹。后值朋人少,以舒充数,于是发无不中,加举措闲雅,殆尽其妙。(2012湖北卷第13题)

在这一段文字中,首先抓住陈述对象,“钟毓”“魏舒”,接着抓住句子里的动词“修”“工”“获”“为”就可以了。

做好文言断句题,要从平时做起,首先要形成良好的语感,大声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养成朗读文言文的好习惯。在读的过程中要疏通文意,注意文中结构复杂的句子。

其次,要系统梳理《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另外,要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还要学会语法分析,准确掌握文言活用现象等。

再则,要熟读名家名篇代表,如《论语》《史记》《战国策》《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等。像《论语》中的“子曰”以及《史记》中“太史公曰”其后论赞的形式要高度重视,因为论赞文体叙事紧凑,议论精当,又能联系平时所学知识,是很好的断句素材。

猜你喜欢

句读文段断句
《说文段注》之“同意”及其理论意义
短句(主语+谓语)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断句” “密码”费人解(二则)
“咬文嚼字”三篇
五年级阅读主题:壮观景象
妙用标点巧断句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宾语前置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