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治理更有水平*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7-03-29中国治理道路研究课题组

观察与思考 2017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体系制度

“中国治理道路研究”课题组

让治理更有水平*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国治理道路研究”课题组

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与资本主义竞争较量的重要方面,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的重要内容。从制度自觉到治理自觉,从制度功能到治理效能,从制度优势到治理转化,正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创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价值体系培育与治理体系建构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的演进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题组成员:颜晓峰,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教授(北京 100091);韩刚,西安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副主任、教授(西安 710068);詹仲亚,军事经济学院政治理论与人文社科系副主任、副教授(武汉 430035);姜钦云,武警福州指挥学院政治理论与政治工作教研室教授(福州 350002);杨永利,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教授(北京 100091);黄昆仑,解放军报社理论部主编(北京 100832);常培育,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讲师(北京 100091);李徐步,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武装部干事(铜川 727007)。

让治理更有水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和标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理论的重要成果。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性跃升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治理是随着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组织协调机制,是国家的基本职能,“天下大治”是历史上国家治理的理想目标。不同的社会形态、发展阶段、历史文化,治理的性质、方式、效果不同。在原始氏族部落中,一切争端和纠纷,“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好了”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页。。中国历史上“汉唐盛世”的文治武功、济国安邦,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资本主义开启了现代化进程,包括以资本主义制度为基础的治理现代化进程。

社会主义国家从诞生至今近百年,对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命题,由于基础薄弱、缺乏经验等历史原因,在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解决得很好。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与资本主义竞争较量的重要方面,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拓展之路。社会主义现代化既包括物质技术、人的发展层面的现代化,也包括制度、治理层面的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时代潮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是我们党的长期探索。从“四个现代化”到治理现代化,从传统治理到现代治理,从制度体系到治理体系,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到全面依法治国,都是我们党在中国治理道路上的坚实脚步。确立完善制度、推进治理的总目标,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处于新的历史方位、赋予新的历史任务、进入新的历史跃升,这就是习近平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的“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角看,就是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新发展理念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和治理基础,大大提高国家治理的制度化、科学化、法治化、效能化水平,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准则贯通治理现代化各个领域。

习近平同志从世界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高度、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创新的时代高度,深刻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复兴进入由大向强的关键阶段,同时面对重大挑战和风险、阻力和矛盾,必须进行新的伟大斗争。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制度是根本保障。这就要着力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时间不长、还不够成熟定型的问题,进一步夯实制度基础、完善制度体系、增强制度能力、发挥制度优势,依靠强大的制度力治国理政、长治久安,应对挑战、抵御风险。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治理是基本条件。这就要着力解决国家治理与国际竞争、发展要求、人民期待还不相适应的问题,进一步健全治理体系、创新治理机制、提高治理水平、增强治理效能,依靠高超的治理能力推进发展、促进和谐,克服阻力、解决矛盾。从制度自觉到治理自觉,从制度功能到治理效能,从制度优势到治理转化,正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创新。

治理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治理即治国理政,意指治理国家和处理政务。“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体现了我国历代统治者对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西方文化语境中的治理源于“掌舵”一词,具有控制、引导和操纵之意。现代西方的治理概念,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西方治理理论的兴起而产生的,强调治理是双边而不是单边关系,是政府与公民互动协商而不是政府单边划船。

习近平同志在深刻把握古今中外治乱兴衰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运动史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概念。它在本质上既不同于封建统治的治国理政,也不同于西方的治理概念。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就是党领导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国家治理的过程,就在于充分动员各个方面的力量,激发国家、社会与市场的活力,促使三方积极互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中国特色国家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原则,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体,党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国家治理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而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我国正在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主要从三个层面推进。一是制度体系作为一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的集合体,要能够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增强社会活力,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引领力。制度是治理之本,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是制度建设。二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作为制度的实践形态和功能实现,要体现治理体系的科学化、治理能力的高效化、治理方式的法治化、治理机制的常态化、治理效果的最优化。治理是制度之用,制度优势要在治理现代化中落地见效。三是价值体系作为制度和治理的基本准则,是贯通制度体系和治理实践的灵魂。我们的国家治理现代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思想,把维护好实现好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治理的出发点和归宿,“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准则、基本价值追求,规定了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导向和价值标准,治理现代化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化。

二、推动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

治国理政制度为本,强基固本方能长治久安。治理基于制度、源于制度,制度决定、统领、支配治理,没有脱离制度的治理。推进治理现代化,以完善制度为前提和基础。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强调要用30年的时间,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①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进一步指出,要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建党95周年“七一”讲话中简要表述为“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是推动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定型的基本要求。制度的本质是行为规则,是保证一个复杂社会系统有效运转的基本条件。没有制度,就不可能形成社会系统,更谈不上正常运转。制度不够完备,就可能出现系统的紊乱,潜藏着导致全局失控的风险。制度建立起来了,却朝令夕改、人亡政息,就会影响社会组织及成员的未来预期,搞得无所适从,带来短期行为,进而导致制度不管用或不够管用。没有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无从谈起。

更完备基于制度体系的空间特性,要求随着社会系统的复杂程度增强,增大制度的覆盖面,减少制度的盲区和漏洞,提高制度体系的衔接性和自洽性,克服某些制度之间的不兼容性。更稳定基于制度体系的时间特性,要求随着社会运行的有序程度增强,提高制度的规范性和延续性,让制度内化于社会机体之中,常态化运转、稳态化运作,在改与不改、变与不变、动与不动之间保持恰当的均衡。更管用基于制度体系的实践特性,要求随着国家治理的法治程度增强,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激励、协调、控制功能,强化制度权威,增强制度效能,减少制度疲软、制度失效现象。不能让制度好像只是口上说说、纸上写写、墙上挂挂、手册上印印,只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这样就会形成“破窗效应”。更完备、更稳定,都要落实到更管用上来。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党和国家事业长期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既是管当下的,也是管长远的。

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是一个科学的制度设计过程,更是一个攻坚的制度变革过程。一些利益格局根深蒂固、盘根错节,已成为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重大障碍。因此,“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就是依靠制度变革推进治理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有了这样的制度自信,我们才能勇于坚持、不断完善这一制度,“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制度自信的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治理道路。

国家治理现代化,首先要解决方向和道路问题。依靠什么制度治理,最鲜明地表明了国家治理的方向和道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把完善制度和推进治理统一于一体,正是表明了我们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治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决不会走向西方的治理道路,决不会套用西方的治理模式。有人认为,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引入现代西方的治理理念,这是没有看到不同的制度基础决定了不同的治理现代化模式。坚定制度自信,是我们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基础。如果只讲国家治理现代化,不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那就会丢掉原则、迷失方向、走上邪路。

制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依赖创立初始阶段的制度设计奠定坚实基础,也依靠长期运行期间的制度完善不断巩固成熟。制度自信,来自制度体系本身所展现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来自制度完善能力所赋予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正是由于始终保持高度的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愈益完备稳定管用,制度自信愈益增强。我们的制度自信,明确社会主义制度从形成到成熟是一个历史过程,在先进制度理念的引领下逐步完善中国制度。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③《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2014年2月18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也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过程,是在这一过程中更加增强制度自信的过程。我们的制度自信,洋溢着改革创新精神,在改革中展现自信,在创新中增强自信,促使中国制度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与人民同心。

当前,党带领人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处于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民族复兴由大向强包括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面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突出矛盾,利益格局固化的艰难阻碍,人治传统根子很深的现实差距,反腐败从治标到治本的严峻课题,都提出了完善制度、推进治理、贯彻法治、从严治党的艰巨任务,都要求增强制度完善能力和制度主体力量,确保夺取决胜全面小康的胜利,为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这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经验日益成熟的集中表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

习近平同志把“让治理更有水平”作为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重要方面突出加以强调。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就是实现“更有水平”的治理,它要求对国家治理的全过程,构建起执行和运作制度、规定、标准的机制和体系,使国家治理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按章行事,不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杜绝随意性和盲目性,推动各领域治理工作深入有序地开展。没有好的制度,达不到“制度化”,国家就难以实现善治;没有卓越的制度执行力,达不到执行的“规范化、程序化”,再好的制度也会落空。只有实现国家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才能不断提升各项治理制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广大社会成员权益需要的水平。

“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正在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这种转型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推进国家法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有效实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但是传统人治社会的影响依然广泛而深刻地存在。与那些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国家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上还有不小差距。为了“让治理更有水平”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就必须从传统治理走向现代治理,通过更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更合理的制度安排,明确国家治理的行为准则,保证国家治理活动按照科学化、法治化的程序正常进行,使法治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的任务,强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建设法治中国的今天,改革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任何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这就要求立法机关紧密围绕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把立法决策和改革决策更好结合起来,加强重点领域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从法律制度上推动和落实改革举措,防止部门利益法制化和地方保护,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为改革护航。无论是破解难题、化解矛盾、凝聚共识,还是激发动力、促进和谐、推动发展,唯有更加自觉并善于运用法治这个集中体现现代化治理本质要求的思维和方式,在法治轨道上寻求国家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解决之道,我们才能啃下改革攻坚期的一个个“硬骨头”,涉过利益格局调整的“深水区”,使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实践进入新阶段。

一是全面拓展治理实践。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方位、各领域、各层次的治理现代化。从企业治理、基层治理、社会治理到国家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包括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有机统一。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到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在经济治理、生态治理、核安全、网络治理、打击恐怖主义等领域,担当大国责任、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大国治理与全球治理相容互济。从单项治理到总体治理,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总揽多层次多类型多领域国家安全体系,通过各领域的安全治理来达成总体国家安全的效果,又通过总体国家安全状态的保持来推动各领域的安全治理。

二是紧紧扭住治理重点。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相一致,与治国理政新战略新实践相统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根据我国发展关键阶段的实践要求,解决实现奋斗目标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回应人民群众的愿望需求,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成国家治理的基本领域及治理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框架,全面依法治国确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导方向,全面从严治党塑造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着力破除治理现代化重大障碍、有效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大决策部署,把全面治理与重点治理紧密结合起来,既有总体布局,又有战略布局,互为支撑、相得益彰。

三是更新变革治理理念。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支配着治理理念,渗透于治理理念。在国家治理实践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蕴含着治理理念的转变创新,形成现代化治理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处于核心位置,决定了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协调发展追求发展布局、发展关系、发展空间、发展要素、发展进程的协调性,实际上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治理新秩序。绿色发展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遵循经济、自然、社会规律的共同要求,与生态治理是同一项任务、同一个目标。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活力、进化、兴旺之道,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身就内含着将“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合成一盘大棋局来下。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表现在治理领域就是让人民共享治理权利和治理利益。新发展理念赋予治理理念新内涵。

四、促进治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融合贯通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治理体系的支撑保障,也离不开价值体系的引领整合。价值体系是国家系统运行的核心软件部分,它赋予国家制度以精神灵魂,给予国家治理以价值引领,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的组织方式、运行目标和政治取向。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都以一定的价值体系为基础,围绕其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价值体系培育与治理体系建构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的演进过程。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为形成国家价值内核、实现社会共同理想、构建人民精神家园,不断培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习近平同志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①参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8页。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失去了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的引领整合,国家治理就失去了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就会是一盘散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要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构建更加完备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还必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凝神聚力的思想共识,增强奋发有为的精神力量,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风气。这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是中国社会整合和国家有效治理的根本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回答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问题,明确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立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核心价值观标刻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价值准则,确立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航标,立起了一面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使现代化国家治理的价值取向更加明确、信仰意志更加彰显、结构特性更加突出。具体来说,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确定了制度和治理体系“为了谁”的价值取向,我国国家治理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要有利于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努力,由民所赋的治理权要接受人民的监督。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确定了制度和治理体系“为了什么”的价值目标,治理的完善、方式、效果,都要服从服务于核心价值观,围绕核心价值观而推进,以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准则。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确定了制度和治理体系“怎样评价”的价值标准,评价治理是非得失,最有发言权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国家治理的实践标准最重要的是人民群众标准。牢固树立治理的人民标准,也就解决好了治理的政绩观,评价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治理政绩,不是看形象工程的大小多少,而是看人民利益的增长程度,看广大群众的满意程度。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古今中外的治理实践表明,文化价值观念深刻左右着一个国家的治理模式。每一治理体系的背后,必有支撑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文化的因素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决定力量。习近平同志强调:“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②《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日报》2014年2月18日。这种主张和定力,来自文化上的自信从容。

西方发达国家在治理现代化方面显示出自己的价值理念,在权力运作、法规制度、社会组织、市场运行等治理体系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现代化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所追求的发展目标,西方国家的治理模式、文化理念一度被奉为圭臬,它似乎包含了世界大多数国家对于治理现代化的全部构想。西方一些政客、学者认为他们就是治理现代化的楷模和目标,认为他们的治理体系体现了“自由”“、民主”、“人权”,并将其视为“普世价值”,在世界范围进行推销。诚然,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方面需要一个汲取西方文明有益成果的过程。但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明是多彩的,文化是多元的,世界上不会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治理模式。我们要警惕借“普世价值”抹黑我们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传统的行为。借鉴西方治理现代化经验,并不等于忽视自身文化特点,简单照搬西方模式。在治理体系现代化方面“言必称希腊”,认为“外国的月亮更圆”,只能是妄自菲薄、丧失自我。

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改进和完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必须保持对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的坚定自信。这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以对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度认同作支撑的。习近平同志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者作为统一体,共同支撑起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体现出的道德滋养,革命文化渗透着的红色基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包含的科学理论等,占据着价值体系制高点,是我们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就要从这三个层面的文化中汲取治理现代化的营养,既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又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定力。

责任编辑:孙艳兰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治理道路研究”(14@ZH010)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现代化体系制度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某些单位的制度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